APP下载

信息化平台下校院两级资源共享探索

2016-03-30荣翠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息传输资源共享

荣翠华

摘要:高校信息化飞速发展,实现高校多部门、多系统间的数据整合传输,是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针对高校数据使用中出现的信息孤立、传输不畅、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探索信息化平台下数据采集传输流程,使信息资源在校院两级实现共享。

关键词:校院两级;资源共享;信息传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35-02

一、引言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校园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在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信息化技术为提升高校管理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网络选课、课程管理系统及数字化教学、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检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和硬件资源不足等问题。各高校信息化的程度相差较大,教育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

在一些高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信息资源部门统一运行来实现的,包括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系统运行和管理服务;网络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发布;服务和支持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网络信息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相关培训工作。部分高校中建立了院级二级网络编辑室,推动了信息化的步伐。

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1.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各高校正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但目前部分高校各职能部门各自为阵,分别建立了信息化“系统”,如本科教学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户系统、邮件系统、课程中心等。在“多部门、多系统”的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在使用时登录繁杂,各部门、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也由于底层数据结构的不一致而无法实现信息互访[2]。统一门户登陆系统,用户可查阅多个数据系统,并实现输出功能。通过一个门户平台集中管理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依据设定的信息资源及用户访问权限,实现自定义、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是在现有体制上的电子化、网络化,而是要按照现代管理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

2.数据孤立,信息传输不畅。通过我校的信息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探索适合高校的信息化平台。我校信息化系统已涵盖,目前因为校院两级信息资源传输不顺畅,造成一项数据重复采集,获取数据孤立,无法形成以个体为单位的信息链。

3.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整。每个高校都有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是多数网站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整等情况,使得高校在舆论宣传方面落后于企业单位。

三、资源共享使信息更好利用

1.数据是信息化的基础。回顾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以计算为核心,发展到以网络为核心,再到搜索为中心,下一步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是智慧的基础,没有数据就没有智慧。学院既是最初数据的采集者,又是数据的使用者。学院以事件为主体,实现采集和生命周期数据的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各职能部门梳理办事流程,整合数据,消除信息孤岛,整合数据流、业务流,不仅惠及每位教师,而且为管理者提供了方便。实现学校各部门、学院教职员工之间的协同办公、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优化,提高整体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增加执行力,让数据采集高效、传输顺畅,使用方便快捷。

2.规范数据标准,定期维护。规范各项数据的标准、格式,使数据在多系统、多部门间实现对接,资源实现共享。简化流程,规范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做好数据生命周期内的维护工作,保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重复采集,浪费人力成本。高校数据包括人事信息、教学信息、财务信息、科研信息等内容。高校是一个高素质人群的密集地区,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无纸化高效办公更具有先天优势。对综合数据的使用,我们以KPI(KPI-Key Process Indication)考核为例,涉及每位教职员工,但是在数据汇总时无法从个人信息系统里准确获取,需要教师逐项填写,相关管理人员逐一核算,再到学校各职能部门核实方为准。原本作为一种激励员工,提高效益的考核机制却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费。KPI考核制度在国外是很好的管理制度,是为实现目标而设定的战略管理工具,也是衡量公司及各部门目标达成、组织和人员行为绩效的关键指标体系。很多企事业单位把最终的目标分解成每位员工的职责,都在通过这一考核机制激励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国内很多单位也在使用这一考核机制,但是相比之下,显得水土不服,根本原因是信息采集传递不顺畅,信息不能及时维护。本文结合实践,梳理信息传输流程,如图1所示。

3.资源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是实施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3],资源共享是实现资源整合效果的途径,是资源整合的目标。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共享和利用。资源共享可以促进资源整合,持续推进资源整合力度,优化资源整合结构。师生是资源的使用者、评价者,建立实时的反馈机制,对于改进资源共享和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变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目标。高校信息化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信息技术对高校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的深刻影响[1]。梳理数据传递流程,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破除部门学院之间各自为阵的模式,更好地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及后勤保障等综合事务服务。

四、结论

信息化是高校提升办公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的有效途径。实现数据生命周期的采集和维护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建立校院两级顺畅的传输通道是资源使用的必要条件。探索学校学院间的信息传输流程,打造智慧校园,是所有信息参与者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李志刚.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A].DOI: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1.06.013

[2]吴瑰,韩永平.高校信息化三大平台建设路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3).

[3]陈几香,赵庆龄,李新.多校区高校提升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效果的措施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8).

猜你喜欢

信息传输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有效性与可靠性要求分析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光纤通讯中传输方式分析及改进
论无线通信技术在国内外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