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团体”引领者

2016-03-30徐冬英陈汉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技能师范生团体

徐冬英 陈汉英

摘要:立足于团体动力的发挥这一角度,提出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新视角。新视角能促进师范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看似零散的课堂教学技术,利于师范生面对各种教学困境时做出及时的行为反应,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同时阐述了新视角下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训练实践的途径以及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

关键词:团体;师范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07-02

一、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已有的关于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课堂环节操作式、课堂教学技术分解式、注重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教学法、以微格教学为代表的注重技术支持式、竞赛与实训式、以及师徒/小先生制等,也有个别学者提到通过合作行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以上这些方法各有其独特之处和优点,但同时,这些方式方法有其忽视的重要方面:没有充分看到班级的团体动力潜能,没有将师范生作为一个课堂动力性“团体”的带领者进行训练。团体动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团体是一个具有整体完形意义的有机整体,整体的意义是团体的根本意义。目前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团体内聚力、团体压力与团体标准、个人动机和团休目标、领导与团体性能、团体的结构性等。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团体中发生的,良好的团体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催动力和宝贵的学习资源。如:课堂上发现有部分同学的回答出错时,有经验的教师常会立即从班级内部寻找和评估能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将两者的思维异同进行对照、引导或联接,甚或辩论,以此来带动整个班级;而实习生常常会专注于出错的学生进行重复或纠错,而暂时撇下那些正确回答的同学。然而,一旦我们将学生看作一个团体,很自然会像那位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调动团体内部资源进行引导。而带领团体的技能,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接受训练来掌握。由此,如若我们训练师范生有意识地成为团体引领者,让他们良好地认识、引导和推动班级团体动力,将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班级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国,团体动力应用虽为显见,但主要集中在有关社会团体和心理辅导特别是团体心理辅导领域。也有研究者利用团体动力针对特殊团体,如儿童焦虑团体、儿童攻击性行为、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团体等进行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进行了汇报。将团体以及团体动力相关理念带入课堂教学的报告目前国内有两例。而将团体与团体动力的发掘引入师范生技能培训理念的目前尚为鲜见。

二、立足团体进行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1.促进师范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看似零散的课堂教学技术。师范生技能训练常以具体学科为基础。对师范生进行课堂技能训练时,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将重心放在知识点上,以求更好地理解分析知识点。师范生因受不同知识内容的限定,教学技能成为简单的堆砌,从而影响对课堂教学技能的深层整合与理解。相对而言,面向“团体”的教师技能训练能将师范生课堂教学的诸多种技能统整在以课堂良好动力的形成与发挥的机制之下。而从团体动力来看,这是带领团体的目标要求和调动动力运行的基本方式。当师范生能看到这些技能背后的团体动力时,将能更好地从团体的高度对课堂教学技能进行统合。

2.利于师范生面对各种教学困境时做出及时的行为反应。团体动力在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体现:以观望、生疏、忐忑和依赖为特点的开始阶段;以多维观点、矛盾显现为特点的转换阶段;凝聚力明显的高效工作阶段;以回顾、强化、迁移和余音未尽为特点的结束阶段。对于一堂课而言亦是。作为教师,能迅速对班级团体动力所处阶段进行评估,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如当班级同学间有较多的忐忑和谨慎时,教师若能立即评估出团体动力处于开始阶段,则不会马上进行高效工作要求,而会首先以理解宽容的态度,通过带领、示范营造宽松信任的氛围,引发学生已有的观点和思维资源,然后通过澄清、联接、进一步引导等进入高效工作阶段。否则,教室里的紧张度将阻碍思维的流畅性或导致师生交流受阻,教师也会觉得带领学生特别累。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常常令师范生为难或不知所措。例如,在课堂依次回答问题过程中,轮到第四位同学卡住了,教师该停顿下来对这个同学做出相应的指导安排,还是跳过继续依次轮换回答问题呢?停不停顿的考虑因素有哪些?停留多久呢?面对这样的问题,若立足于团体动力运行,自然会马上结合团体和个体的动力关系来做应对:先跳过,因为后面的同学仍处于预期期待中;然后待依次回答完成后再给该同学一个补答的机会。若该同学情况的处理对全体同学是有益的则可适当停留,否则不应停留太久,同时,该同学若有特殊情况应该在集体课外进行单独处理和对待。当师范生对这样的团体基本规则与关系掌握后,面对班级突发状况,会大大减低焦虑,提高行动能力。

3.能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教师们几乎人人都认识到的问题,但以学生为中心这里的“学生”可能会是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群体。如教师可能会对每一个学生都很熟悉,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或者教师关注处于班级两头的学生即学困生群体或优生群体,而中间部分的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是最省心的,不闹事也不冒尖,因而不用关注多少。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个别对待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勤努力,而学生在班级中可能失去很多和同学之间进行联接、对比、探讨的机会,而这些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情感、班级集体感都至关重要。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常常会将班级分割为几个不同的群体,造成教师对待学生的刻板态度和学生的贴标签效应。当教师将班级学生看作一个团体,会有意识调动不同的学生资源,也会有意识关注团体特殊个体的处理。这将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都作为课堂的主人和负责人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此,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基于团体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施

基于团体的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要求师范生无论从教育教学理念、基本的课堂操作程序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事件的处理都本着“团体的引领者”出发。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撇开学科知识的特有教学方法与技能于不顾,这里我们只是侧重于这一新的视角。

1.训练的内容与结构。①课堂团体的一般运行过程与规律。课堂团体可分为开始阶段、转化阶段、高效工作阶段以及课堂团体的结束。如前所述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不同。开始阶段要求教师营造轻松接纳的氛围,利于学生以舒缓放松的心态投入课堂;转化阶段的学生会释放心里很多想法,思维也很活跃,自然也会因此引发一些相异之处甚至冲突,教师需要进行对比联接与引导,转化学生的思维与视角;高效工作阶段学生积极主动性很高,正确思维导向已基本形成,教师适当引导即可带动整个班集体投入高效学习状态;结束阶段学生会感觉余味无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巩固、迁移、拓展和延伸。②课堂团体带领技术。常包括课堂聚焦技术(课堂焦点的建立、深化课堂焦点、带动焦点转移)、课堂连接技术(课堂话题与学生间的连接、学生与学生间的连接、课堂活动与学生间的连接、活动与话题间的连接)、提问与引导技术(如初层次的简单事实性提问、链接不同知识点拓展知识的中层次提问、涉及学生心理预设与情感信念的深层次提问)、不同结构性课堂活动的带领技术、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或沟通时的澄清技术、课堂免于让学生受心理创伤的保护技术、教师直指问题核心的面质技术、特殊学生的处理技术等。③师范生自身教学风格分析。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学中独特和谐的结合表现,是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的表现,也是教师自身身心特点的表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带领团体时会有不同的优势,如有些教师性格内倾,在深度分析型教学活动中很有优势,有的教师外向活泼,在活跃性较强的课堂活动中有优势。师范生分析自身的教学风格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优势技能和劣势是什么,这有利于他们在与学生团体接触时找到最佳的引领方式和与学生的契合点。

2.训练的途径、方法与技巧。要让师范生成为有效的课堂团体的带领者,需要先让其学习成为有效的课堂团体的成员,然后经由自身体验,结合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不断掌握带领课堂团体的技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已初步探索实践出“参与体验式学习—课堂团体的观察者—课堂团体的带领者”这一培养模式。首先,在师范生的教法课堂学习中,教师自身作为一个团体带领者进行授课,课后与师范生就课堂过程、团体带领技巧、团体动力现状评估等进行探讨分析。师范生作为课堂学习者亲身体悟加入课堂团体的历程,由此对团体有直观生动的理解。其次,结合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中的观摩课堂,分析班级团体动力运行情况以及教师对班级团体动力的处理情况。最后,师范生结合理论学习与体验观摩经验,进行实际课堂操作,运用所学团体技能技巧于班级团体,同时,教师予以评价和督导。

3.评价与考核方式。有效的基于团体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评价,需结合多个主体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方式包括师范生自评与他评,他评包括教师督导的评价与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团体动力状况评估、主观满意度评估、课堂知识技能掌握成效评估等。

参考文献:

[1]谭静.集体备课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J].河池学院学报,2010,(08).

[2]舒敏摺.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

[3]谢月英.青少年“同辈团体”的同辈压力与因应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7).

[4]童三红.团体心理辅导的分享技术[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5]姜相志.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

猜你喜欢

教学技能师范生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微课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