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03-30周养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

周养萍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探索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如何有效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选取典型零部件作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和细化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一般流程组织教学实施。课程一体化课改实施以来,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了。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52-02

针对高职教育工科类专业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的理论知识教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脱节、职业素养无法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问题,我院由教务处牵头,在省级重点专业中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程。2011年9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并从2010级学生中抽取了2个班进行试点改革。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分别为2010机制试点班、2011机制试点班,2013年后推广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有班级。在首轮试点后,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探索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如何有效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搜集信息的途径锻炼学生搜集信息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学生自主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以检验评估环节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以演示汇报的做法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将课程改革先进理念与配套条件建设同步推进。注重将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改革所需的一体化教学条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同步推进,从而避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所需的教学团队和教学条件相互脱节的问题。

3.实施、评价等具体工作与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教学管理部门、一线教师、企业人员、学生等多元参与全面推进的课程改革局面。

4.力求改变以往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重建设、轻使用”的问题。注重对课程改革成果的资源积累和共享,并且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案例完善、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成果共享的课程改革资源网络化共享局面。

5.淡化小组教学时部分学生过重的依赖心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期加入阶段性考核让学生体会单人单机操作考核的过程,打消个别学生浑水摸鱼的念头。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分析专业岗位群→分析岗位群工作一般流程→依照岗位群工作流程构建满足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准备→课程教学实施→总结提高

三、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

1.课程教学设计。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打壳机,选取传动轴、端盖、箱体、齿轮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换向齿轮箱一个部件作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细化为19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教学资源。本课程建立了课程网站,所有资源已全部上传。

四、教学过程组织实施

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学生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提出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学习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根据已有条件和学生水平指导学生确定工作方案)→制订计划(学生根据学习和指导的结果制订任务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学生按制订的任务计划具体实施)→检查评价(工作完成后,学生按评价标准自行检查,教师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总结)”的过程组织教学。

五、课程建设创新之处

构建高职制造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使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避免各门课程单打独斗。基于真实产品选取教学载体,按照实际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1.更新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理念。力求改变片面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而忽略整个专业系统化设计与推进的狭隘课程改革局面,通过内容设计、标准制定、条件配备、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等不同层面和不同纬度,系统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更新高职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理念。

2.探索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操作流程及各节点的操作规范。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为推手,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应用为切入点,通过对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剖析、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成效评价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操作流程与各节点的操作规范与标准,总结可借鉴的做法,为同类院校系统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工作依据。

3.采用多元多维度的评价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变为由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三方构成的多元评价。各种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评价指标除知识与技能外,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与人交流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在每次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引入航空制造工艺内容,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我院位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域,学生就业主要面向航空制造大中型企业。根据调研分析,本课程大胆引入航空制造工艺内容,让学生熟悉航空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工艺特点、航空类零件的材料特点和检测方法、航空类零件的特殊工艺等知识,彰显了航空制造的办学特色,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体化课改实施以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机械加工能力明显提高。不需要参加专门考前培训,机械制造职业资格证书一次通过率较之前明显提高了,在省内乃至全国的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人数及名次较之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学院机制专业的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在大中企业就业的学生占到65%,就业质量在陕西省同类兄弟院校中名列前茅。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改革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