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志公的“训练观”对当下语文实践的启示

2016-03-30伦丽青梁兴源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

伦丽青 梁兴源

摘要:张志公的“语文训练”与当下的“语文实践”内涵基本契合。就当下语文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语文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途、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不要忽略思维实践、语文实践必须严格,都是从“训练观”获得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张志公;训练观;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95-02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并称“三老”,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其中,张老“兼收并蓄”,“承上启下”,他在语言学和语文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关于语文教育,他继承了叶老的观点,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创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对当下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张老常说的“语文训练”与当下的“语文实践”内涵基本契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张老的“训练观”窥探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实践。

一、张志公语文“训练观”概述

“既是语文课,就应该进行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1]而语文训练本身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要用现代语文的能力要达到基本够用的程度。具体说,就是要达到三条: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太多的语病,有合乎一般事理的思维能力”。[1]“训练”即是实践,这是由语文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张老高度重视“训练”,对语文“训练”的内容、规律、方法等做了专门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口语训练。“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出两朵花,然而可不多,也开不久。”[1]在这里张老指出当时的教学重书面轻口头,他认为,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呼吁要重视口语训练。训练的方法,张老强调“二练”和“多种方式练”。“二练”一是练口,二是练耳。张老认为口语训练除了朗读、听写之类的练习方法,还可以配合阅读教学和作文练,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这就是“多种方式练”。

2.关于作文训练。张老认为,一篇好文章应该合乎四点要求:一是“有内容,有主题”;二是“有条理”;三是“用词大致妥帖,造句一般通顺,标点用得正确”;四是“字迹清楚,清晰醒目”,“如果写的是处理事务的所谓‘应用文,格式合乎一般的习惯”。[1]作文训练的途径,张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思路训练。文章的结构最根本的问题是思路,“思路需要锻炼,也是可以锻炼的。思路一要开阔活跃,二要细致严密”。[1]二是基本功训练。张老明确指出:“字、句、篇章的训练,是写作的基本功。作文教学必须解决这个问题。”[1]三是修改训练。张老认为,应当让学生养成自己改作文的习惯,这样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

3.关于逻辑训练。张老认为“要做到想事情想得周密,说话说得严密,必须自觉地掌握思维的形式和规律”,[1]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就是逻辑,学习逻辑的目的就在于“学会确切地、有条理地、没有矛盾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1]逻辑是一门不难学的科学,学习逻辑也跟学习别的科学一样必须联系实际,“逻辑讲的是思维问题,而思维是用语言作材料的,所以逻辑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学习逻辑最好跟语言的运用联系起来。”[1]张老还认为学习逻辑还要结合语法修辞,逻辑与语法修辞有区别,但是,“它们毕竟有联系,适当地结合起来学习,可以收到互相补充、共同巩固的效果,既可以使我们很好地掌握逻辑规律,又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应用语法修辞知识,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1]此外,张志公先生的语文训练还包括“文字训练”、“阅读训练”等,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展开论述。

二、张志公“训练观”对当下语文实践的启示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训练思想及相关的论点,对当下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笔者拟结合张老阐述的语文“训练观”的精髓,针对当前语文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大家。

1.坚持语文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途。张老强调指出,“语言是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能巧”。[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通过“语文训练”来实现,他一直坚持这个观点,这里的“语文训练”跟当今的“语文实践”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语文实践是指人自觉能动地在一定的语言运用规范的制约和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实践是学生以现实生活的语言需要为表征的生命活动。[2]语文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场地。实践证明,有效的语文实践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亦同样强调了这一观点。显而易见,两个语文课标的阐述,恰恰是给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这是语文课程的生命线。

2.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由于历史的渊源,我国的语文教学在处理这四者关系时长期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偏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又开始关注听说教学,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听、说、读、写得以并提。再到近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这样情况得到空前重视。但事实上当前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张老始终坚持的观点是重视口头语言训练,他认为“文本于语”、“语广于文”、“语难于文”,所以要“语、文并重”。《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阐述的十项总目标,从三个维度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听、说、读、写四者既相对独立,不能互相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要正确处理好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听说读写训练的实质意义,特别要提高对听说的认识。在足够的理论指导下,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既要关注学生的读写训练,也要注重他们的听说能力,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再是要讲究训练的方法。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如果教师采用的方法简单或者不当,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同时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例如张老口语训练的“二练”和“多种方式练”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听、说、读、写培养应当融为一体,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这应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

3.不要忽略思维实践。当前我们某些老师将“语文实践”狭隘地等同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是对语文实践的误解,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王荣生教授对“语文实践”作了更深入的解释,他认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第二,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第三,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他还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更应该强调后面两类“语文实践”。换句话来说,后两类的实践实质是语文内在的感、悟和思,所以语文实践不能忽略思维实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构成一个人智慧品质的因素之一。21世纪的社会需要创新性人才,思维能力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实践证明,思维能力是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那么语文跟其他课程一样都应承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职能,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具体的思维实践上,强调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语文思维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语文实践必须严格。“所谓‘硬功夫都是从‘严中练出来”。[1]“对下一代,必须从孩子时候起,从学习活动起,就从严要求,养成事事严格,不苟且,不偷懒的习惯。这不仅是语文训练的需要,也是学习一切文化、科学技术的需要,要做一切工作的需要,也是搞四个现代化的需要。”[1]张老认为“严”是传统教学的经验之一,要继承和发扬,所以无论口语训练还是作文训练,张老都贯彻严的精神。

学生是语文实践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语文实践的引导者。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严格”呢?笔者以为,第一,掌握标准。“严格就是要求的标准而言,这个标准本身要合乎科学,而不是凭老师的喜恶”,“说、读、写,都要有标准,有规格,都应当严格训练,一丝不苟”。第二,注意态度和方法。张老说:“严格不同于态度的严厉,并不是说,学生有一点做得不合要领的地方,就要疾言厉色加以训斥,甚至给予惩罚。”[1]所以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有耐性,要区别难易;要因材而异。第三,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1]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表现,在严格中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提高是必然的。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是我们后辈学习的经典,又与当下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科学理论多相契合,体现了他在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诚然,由于张老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某些局限,他关于语文训练的一些主张与见解也许存在着跟今天的实际不合时宜的地方,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认真思考,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2]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4):39.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
无中生有,“裸剧”也精彩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融通:我所追求的语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