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诗词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2016-03-29马文婷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译有效策略茶文化

马文婷(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周德清

顾况

纳兰性德



我国古诗词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马文婷
(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茶是由我国而起,并且我国自古就有以茶待客的习俗,同时茶在我国古诗词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众多文人墨客将茶作为精神、意志的一种寄托,当功名利禄一切化为尘埃时,唯有茶香、诗词与自然永恒不变,纵观中国古代诗词,诗人、词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谈到茶,为后代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关于茶的优美诗篇。关于茶文化古诗词的英译,是传播与弘扬我国茶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传译之事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广大文人和有志之士的支持和共同努力。笔者基于对中国古诗词茶文化的多年研究,提出了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古诗词;茶文化;英译;有效策略

1 前言

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喜爱,其中我国古诗词作为茶文化的精华,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对于传播和弘扬我国茶文化和诗词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文化和欧美等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进行古诗词翻译时不能采用基本对应的方式进行翻译,那将会破坏诗句的整体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进行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时,应该掌握一定的规律、原则和策略,具体如下文所示。因此,文章针对我国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古诗词中的茶文化分析

古代文人骚客多为关心国家社稷的有志之士,在这些有志之士中君子占据很大比例,君子所好之物,多为茶。为何君子都喜好品茶,主要是由于茶味甘苦,细细品来又能够感受一种沁人心脾的香气,这些关心国家社稷的君子,虽然身处贫困、清苦,但是依然关心国家,以茶之清表达自身的安贫乐道。同时,茶之清洁不可污,茶的高尚品德与精神实质,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抒发自己情怀的实物,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曲众多,例如,《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作者认为茶和禅在精神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在饮茶、品茗时能够想起某些禅理,因此,留下了“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的动人诗句;《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作者纵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唯以茶、酒为伴,当功名利禄一切化为尘土时,而大自然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大自然的决心,借茶表达自己的思想;《咏茶》(苏轼),“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作者非常喜爱茶,并且将茶作为休闲生活的标志,是称诚挚友谊的纽带,是困顿仕途中的慰藉,而上述诗句则以进贡茶与牡丹两事折射了现实的残酷,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和敢于批判时政的思想。

3 我国古诗词中茶文化英译的有效策略分析

3.1点染相结合。中国古诗词中,许多词人喜欢采用点染相结合的方式,点笔从正面勾勒出诗词的情感主线,染笔从侧面烘托诗词的环境氛围,采用点染相结合方式的有《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上两句的意染,点染的有效结合,更能够抒发作者的离别愁苦,点染之间不能存在其他间隔语,如果存在间隔语,将会影响整首词意境的表达,由此可见点染结合的重要性。在翻译茶文化词时,也应该采用点染相结合的方式,以此准确地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完全表达出来,以《折桂令》(周德清)为例:

折桂令

周德清

倚蓬窗无语嗟呀,

七件儿全无,

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

油如甘露,

米若丹砂。

酱瓮儿恰才亏磬撒,

盐瓶儿又告消乏。

茶也无多,

醋也无多。

七件事尚且艰难,

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该小令中包含了众多俚语,口语化非常严重,在进行翻译时,在保留原文的点染相结合的特点上,“以俚译俚”,在翻译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时,也用了英语的口语,翻译为“The salt bottle is empty, you see,There's no more tea”,这样保留了原文的口语基调,读者在阅读该译文时如读白话,更加显得自然和亲切,该种翻译风格也符合作者的创作风格,即“俗而不俗、文而不文”,这种保持了原文特点的翻译策略,更加丝丝入扣、妙趣横生。

3.2意象译文。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已经成为诗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的应用为传递诗歌的意境提供了便利。所谓“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自身具有全息性、不确定性,在翻译时不能够根据诗歌的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而是应该根据诗歌的意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界定诗歌的意象,在茶文化古诗词的英译中也应如是,以《过山农家》(顾况)为例: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在该诗中,茶文化意象用“焙茶烟暗”表示,英译为“Don't hate the cloudy smoke from the baked tea”,表示农民好爽、淳朴的性格,采用意象的形式不用直接描述,赋予了该诗一种自然、质朴的气质。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译者的文化差异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采用将意象清晰化的方式,用焙茶时的烟熏代替焙茶,以阵阵的茶烟来表述焙茶这件事,这样能够赋予该诗一种自然的茶境,同时还能够准确、完善的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3.3化解茶事。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转换语言符号,而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的再创造。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对原文的语气、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基于此描述,并引申出原文想表达但未表达出的思想。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统一,词汇作为两种语言的基本元素,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词汇,有的词汇是对等的,有的词汇是不对等的,如果两种语言文化处于均势时,则译文的结果相统一,如果不统一,应该尽可能的发挥翻译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尽可能的实现两者的均势和统一。以《红楼梦》中《冬夜即事》为例: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

锦罽爽鸟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

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奴翠袖诗怀冷,

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

英译中用“knows how to make good tea”表示“知试茗”,用“And gathers up fresh fallen snow to brew it”表示“扫将新雪及时烹”,由译文可知翻译者深知我国传统茶事之精髓,阐述了水在煮茶中的重要性,正如《茶经》(陆羽)所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想要煮好茶,首先应该选好水,所谓“无水不可论茶也”,“雪水煮茶”来招待贾宝玉和林黛玉,以雪水之清莹配茶之清神。“试茗”应该掌握好烹煮的火力,这样才能够烹出好茶,即译文“make good tea”。通过化解茶事,能够妙趣横生的展现茶意境之美,让外国读者能够在译文塑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到剪剪凉风,进而感受中国古诗词与茶文化之美。

3.4忆苦思甜。中国古诗词中许多都采用“化境”、“神似”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因此,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应该秉承“事译事以诚”的态度,基于高的主体修养目标,“信于原文、神似于原文”,一方面将自己的审美价值、创作思想等引入到原文翻译中,另一方面坚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添加自己思想理念的同时,尊重原文。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阐释以及创造需要受到原文的限制,如带着镣铐的舞者。因此,译者在翻译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时,不仅应该对原文具有较深的理解,还应该了解各种茶品、茶色以及茶味等的特征和含义,始终坚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原则,对我国古诗词进行翻译,以《浣溪沙》(纳兰性德)为例: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词人的妻子卢氏早逝,词人为了悼念自己的妻子而做了这首词,西风、黄叶、残阳、人独立等,都展现了词人悲凉的心情,词人借酒消愁,醉梦中仿佛看到伊人缓缓向自己走来,并为自己拽和被褥,由此可见词人对已故妻室的深切思念。词中“赌书消得泼茶香”一句借用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英译为“O'er poems we argued, spilling the sweet tea”,表示词人此时的心情与李清照思念丈夫赵明诚的心情相似,虽然词人与妻室天人永隔,但是情谊难忘,茶性寒味苦,但苦后却有余香,因此,在英译时用“sweet tea”翻译“茶香涩味”。遥想当时词人与妻子卢氏喜结连理,一个姿容绝世,一个才华横溢,世间爱情之美、之甜无有甚者,而当时两人的甜美,与此时词人独立于世的凄凉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英译时“sweet”的应用,使译文更加圆润,并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词之别尽显译者功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茶文化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在英译古诗词时,为了能够完美、准确的传递古诗词中所要表达的茶文化内涵以及意象,译者应该从了解茶的家国茶风、茶会知音以及茶情韵味,基于对整篇诗词的理解,采用可是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让外国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准确的理解中国古诗词中茶文化的意象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同时体会到茶的无限韵味。

参考文献

[1]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32):35-36.

[2]赵晓乔.中国茶文化英译技巧探寻——《中国名茶品鉴》(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贾玮品,顾正阳.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英译之我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24-126.

[4]王海,王乐.《京报》英译活动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技巧--以《中国丛报》文本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10):125-126.

作者简介:马文婷(1981-),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译有效策略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茶文化的“办案经”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