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以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为例

2016-03-29牛海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

牛海侠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以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为例

牛海侠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是仍然缺少掌握高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工程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工程教育实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工程教育,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等几个方面阐述,并以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些经验.

工程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作用是为一线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和科技需要的工程师.近年来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快速增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就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达到新的历史高度,727万.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社工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经济社会进步输送了两千多万工程科技人才,无论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项目,还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轻工食品、石油石化、电信等行业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满足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人民生活需求.因此,从培养目标看,工程教育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进程[1].交通工程学院成立以1997年,现开设3个本科专业(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安全工程)和1个高职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其中,交通运输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交通工程为省级振兴计划建设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逐渐提升,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快速增加,与国际一流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我们也面临的严峻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我国的企业转型升级、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都亟待高等工程教育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掌握核心科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必须肩负的重大责任.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工程师,其本质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仍在不够重视,经过4年的高等工程教育,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有很好的提升,但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仍然不够,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仍然脱节.同样,在工程教育上,交通工程学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关问题.第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体系中,工程应用知识的比例偏少,相关实践和实训课程仍然不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求.在课程的组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从工程需求方面的考虑过少,重点强调了课程的内容编排和相关知识的系统性,重理论而轻实践.第二个问题是教师的工程素质不足.教师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个高等工程教育非常关键的环节.作为应用型大学,交通工程学院的教师缺乏相关的工程经验,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实际生产实践能力偏低.这与教师的年龄结构也有很多关系,青年教师的数量很多,没有老师教师的“传、帮、带”,没有在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经验,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工程训练的工程经验.又由于经费限制和工作量的考核,青年教师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学习和企业的再培训机会也比较少.面对专业课程,在课堂上缺乏生动的案例,只能照本宣科又枯燥地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因此,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刻不容缓[2].第三,实践环节仍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整体偏弱.具体表现为:学生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仍然占重要地位,对实践课的重视还不够,实践课仅仅是理论课的补充和附带品,有的实践教材也相对滞后,书本中的一些实践内容已明显落后.学生在实践中实际参与的内容也不够,大多是参观与演示,走马观花,不能更深入的参与,实际动手.第四个问题是相关政策的约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与企业的联系还不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科研运行机制、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进程缓慢,与企业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深度融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必须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这是校内的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都无法取代的.因此,相关政策要为深入加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共同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2 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认识

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新产业和新环境对人才的要求.交通工程学院也在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改革,力求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偏向应用的人才,应用型人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实际工程上,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企业一线的技术知识,有很强的工作技能,为企业和行业带来技术的变革.交通工程学院在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加深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1)应用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都是生产企业一线的实际需要,在学习中强调“够用”和“实用”的原则,着重强调基础知识扎实,而不是对复杂的计算和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应用型人掌握着企业一线的实际需要的技术与能力,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科研能力有所降低.

(3)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要重视生产实习,重视与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3].

3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和做法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正确的新思路,跳出原来的旧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经济发展一致的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具体的实践中,交通工程学院有以下几点做法.

3.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学院把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具体实施中,重点强调“能设计、会制造、懂管理”.在知识传授中,强调基础,放宽专业,着重提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在技术要求上,掌握本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运行技术、营销与服务技术等;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的团队精神等,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交通工程学院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都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获得更多的专业训练.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慎重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考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基础核心课程,建立培养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践体系,将学分制灵活的运用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学生受益.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培养体系,学生在选课时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浓厚的兴趣,既能掌握基本原理又能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改变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性人才.另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应用型技术人才.交通学院综合考虑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和生产实践.强调学生共有的基础课程,又注重不同专业的适用性,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选课程.专业课程中突出变,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让学生掌握更实际和实用的技术,缩短与企业的差距.而千变万化中,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不变的,变的是技术手段、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设备等[4].同时,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交通学院作为应用型的高校的重要院系,更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的技术运用和技术革新提供强大的保障.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有以下措施:开设了大批的工程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设计能力.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下实验室,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主创新.丰富完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保证了学生有良好的工程技术环境,允许实验室对外开放、为企业创造产品产生效益、以生产养实习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新途径,优化了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了一批校企合作实验室.这些措施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意识,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从校内的工程实验实训延伸到校外的工程实习,建立了实验、实习、实训、竞赛、工程实践、创业孵化等的实践教育体系.近几年学校加大对交通工程学院设备仪器投入,目前建立了高危环境监控、交通信号控制、驾驶人安全素质检测、驾驶模拟、汽车碰撞仿真、道路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技术、路桥检测、汽车安全环保监测等一批专业实验室,实验资产达1500余万元,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认识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3.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工程应用的训练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1)将更多的工程实例引入教学,改变传统的学习训练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应用的训练.在课堂上不断的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2)可以开设专门课程或举办相关的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思维,特别是归纳、推理和开放性思维训练,如开设工程科学思维方法、工程设计导论等课程.(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推行研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考,以获得工程思维,提升知识的应用水平.(4)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注重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3.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和企业都要主动拓展产学研平台,寻求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这对高校是难得的机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对企业来说,与高校的技术合作,又能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使企业获得技术的提升.企业可以从几个方面介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比如企业及时地将人才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方向、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再如学校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教学,把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带给学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与企业接轨.学院依托集团拥有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5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工程教育实现的关键,在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中起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得到工程训练,切实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课堂,必须有一个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教师不仅是高水平理论学者,熟练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是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手,同时还要把高等工程教育的工作做好,将自身的知识,用合理的方法教给学生.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选拔,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使教师能过在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学习中都能不断提升.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和科技服务;同时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聘企业高水平的工程师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承担专业的核心课程,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广大教师的再学习,不断激励教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尝试.最大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护教师的权益.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交通学院教师的工程教育意识得到很大提升,利用机会深入到企业和社会,深入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做到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懂教育和懂实践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通过教师技能培训以及引进高水平教师,近几年,交通工程学院师资力量得到大力提升,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每个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人都要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不断的进行改革,在国家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下,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注重工程素质教育,加强校企合作,以期为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工程技术应用技能的人才.只要我们静心问思、不辍耕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定会逐步形成[5].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J].MT机械工程导报,2015(1):45-47.

〔2〕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65-66.

〔3〕陈丙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3(3):114-115.

〔4〕范健文,吴彤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04(5):68-71.

〔5〕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8):7-11.

G642

A

1673-260X(2016)09-0233-03

2016-05-05

安徽省振兴计划新建专业项目,编号:132ytz08;1

猜你喜欢

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
福建工程学院
人才云
福建工程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福建工程学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