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汉制封爵的爵称与爵序——《金史·百官志》“封爵”条的勘误与补遗

2016-03-29孙红梅

北方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金史



金代汉制封爵的爵称与爵序
——《金史·百官志》“封爵”条的勘误与补遗

孙红梅

〔关键词〕封爵爵称《金史·百官志》勘误补遗

〔内容提要〕《金史·百官志》记载了金代汉制封爵的爵称与爵序,但其内容并不完整,亦有失准确。通过《金史》及碑刻资料对其进行补遗和勘误,得出有金一代汉制封爵有王,即以国号所封王爵,其内部又有两字国王、一字国王、一字王三种类型,王爵之下有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郡伯、开国县伯、开国郡子、开国县子、开国郡男、开国县男。虽然其中有的爵位名称并非与金代封爵制度相始终,但其体现了金代汉制封爵制度发展的历程,这对全面认识和把握金代汉制封爵体系的完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金代封爵有汉制封爵和猛安谋克世爵两类,其中汉制封爵在《金史·百官志》有明确记载:“正从一品曰郡王,曰国公。正从二品曰郡公。正从三品曰郡侯。正从四品曰郡伯。旧曰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关于这条史料记载的阙失,已引起学者的关注①,并对《金史·百官志》封爵的内容有了不同程度补充和纠正,但对金代汉制封爵的爵称爵序的认识仍存在着缺欠。因此,对《金史·百官志》“封爵”条内容的补遗与勘误还有待进步一完善,从而得出金代汉制封爵体系的完整形态。为叙述方便,文中所言“封爵”即指的是汉制封爵。

一、封爵郡王之上还有“国号王”爵等级,国号王有一字王、一字国王、两字国王三种类型

金代封“王”者屡见不鲜,因此,郡王之上还有王爵等级,对这一问题目前与金代封爵相关的成果中已有所关注。如张博泉先生指出“实际上在郡王之上尚有王,应是王、郡王、国公三个等级”②;程妮娜先生也认为金代一品封爵中还有国王或王③;日本学者松浦茂指出《金史·百官志》中关于爵,只载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七个等级,实际上加上王是八个等级④。实际上,金代不仅在郡王之上还有“王”或“国王”封爵等级,而且其内部又存在不同的类型,它们之间亦具有高下之别。

《金史·百官志》记载金代封王之国号分为三个等级,即大国二十、次国三十、小国三十⑤。王爵即是以国号作为王爵封号的爵称。金代以国号封王又分为一字王、一字国王、两字国王三种不同类型。

一字王,即以单个国号封王,且爵号中不带“国”字。如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太宗子宗雅、宗伟、宗英、宗懿、宗本、鹘懒、宗美、神土门、斛孛束、斡烈、宗哲,分别封爵为代王、虞王、滕王、薛王、原王、翼王、丰王、郓王、霍王、蔡王、毕王⑥。

“一字国王”,也是以单个国号所封王爵,但爵号中加“国”字样。如皇统三年(1143年),封太祖子宗敏为曹国王⑦;天德初,追封完颜希尹为豫国王⑧;贞元三年(1155年),封大汉国王⑨。

因此,金代封爵郡王之上还有“王”爵,其内部又分为一字王、一字国王、两字国王三种类型。一字王始终是金代汉制封爵的重要内容,一字国王和两字国王则是海陵正隆二年之前的王爵类型。

二、郡伯“旧曰县伯,承安二年更”有误,承安二年前“郡伯”一直存在,此后与县伯共存

三、郡公以下五等封爵除了《金史·百官志》中的爵称,还有县公、县侯、郡子、郡男

《金史·百官志》载五等封爵除国公外,有“正从二品曰郡公。正从三品曰郡侯。正从四品曰郡伯。旧曰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除了上述爵称,还有县公、县侯、郡子、郡男。县公、县侯只见于天会年间,此后不见记载;郡子、郡男则始终是金代封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还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有多少个爵称就有多少个爵级,如封王有一字王、一字国王、两字国王三种类型,虽然其内部具有礼仪秩序上的高下之别,但均属于“王”爵等级;郡伯与县伯则同属于正从四品的“伯”爵,同样郡子与县子品级相同,郡男与县男亦无等级差别,这从上述碑刻资料记载相关爵位的官衔及食邑情况,可以一目了然。而县公、县侯因仅见太宗时期封授,从封爵时间以及封爵对象来看,如前所述很可能是金初对辽朝封爵的简单模仿,其等级序列无从确定。太宗之后县公、县侯封爵不见于金代相关文献记载,也许是熙宗时期金代封爵制度正式确立后,便不再将其作为汉制封爵的爵称了。

综上,结合金代相关汉制封爵史料,对《金史·百官志》“封爵”内容进行考证勘误与补遗,得出有金一代汉制封爵有王(即以国号所封王爵,有两字国王、一字国王、一字王三种类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郡伯、开国县伯、开国郡子、开国县子、开国郡男、开国县男。其中有的爵位名称虽只存在于某个时期,但仍是金代汉制封爵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体现了金代汉制封爵制度探索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全面认识和把握金代汉制封爵体系的完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主要有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下同;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下同;〔日〕松浦茂著,邢玉林译、邢复礼校:《金代女真氏族的构成》,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资料室资料组编译:《民族史译文集》(第10集)1981年,下同。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辽金西夏时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③ 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第240页。

④ 〔日〕松浦茂著,邢玉林译、邢复礼校:《金代女真氏族的构成》,第70页。

⑧ 陈相伟校注:《完颜希尹神道碑》,李澍田主编:《金碑汇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82页。

〔责任编辑、校对王孝华〕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金代汉制封爵研究”(L15BZS002)。

〔中图分类号〕K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72-04

〔作者简介〕孙红梅,女,1978年生,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邮编121000。

猜你喜欢

金史
辽金正史中《列女传》事例考述
《金史》“篡改开国史”辨
英文摘要
近二十年来金史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量化研究——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为核心
21世纪以来的《金史》研究综述
试论宋代笔记中的金代史料
假若没有元好问
《金史·结什角传》笺证
《金史·交聘表》夏金交聘史实勘误
中华书局校点本《金史·赵秉文传》证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