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分析和护理策略

2016-03-28王国平皖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护理策略

孙 云,王国平(皖南医学院 研究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分析和护理策略

孙 云,王国平
(皖南医学院 研究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儿童患有慢性病,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慢性病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提出相应的家庭、医院、学校和个人的护理对策,指出慢性病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进一步地研究慢性病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帮助患儿寻找到调试身心的方法,恢复正常的心理功能,减轻疾病给患儿造成的痛苦.

关键词: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护理策略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发病年龄越来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减轻了慢性病儿童生理上的痛苦,延长了患儿的生命.但在患儿成长过程中,慢性病作为一个危机因素,始终存在并时刻影响着患儿的心理与应对,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注重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慢性病患儿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心理、生理和社会的协调统一.

1 儿童慢性病的现状

慢性病是指一些疾病发病隐匿,病程超过3个月,疾病可使身体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不能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的特殊疾病.儿童的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和肥胖、视力损害、口腔卫生、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哮喘病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接触烟草烟雾、不良的睡眠习惯、酒精依赖等,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增加.

儿童慢性病像成人慢性病一样,全球的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目前18岁以下儿童大约有10%-20%患有某种慢性病或是综合性慢性疾病,其中2%-4%属于重症患者[1].西方发达国家儿童慢性病的患病率从80世纪的10%-20%[2,3],上升到2005年的20%-30%[4],其中美国儿童患有一种及一种以上的慢性病的占25%左右[5].资料显示我国有7%~31%的6岁以上儿童处于慢性疾病状态,其中2%~4%的儿童有严重的慢性疾病[1].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8亿14岁以下儿童将患有某种慢性病[6].

虽然儿童的生存条件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控制都有所改善,但前景不容乐观.儿童期出现的慢性病会迁延到成年期,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病死率增高,影响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本文着重患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以提供合理的心理护理策略,消除对患儿不利的心理因素影响,提高生存质量.

2 慢性病儿童的心理行为分析

2.1 慢性病儿童的心理分析

2.1.1 认知和应对的局限性

儿童在既定的环境下,对事物会形成倾向性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消极的认知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患儿的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其消极情境下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要高于积极情境,即患儿对积极情绪的调节能力较低[7],表现为任性、缺乏亲社会行为.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不同的自我发生冲突,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导致个体的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向情绪.当儿童患有视听障碍、间歇性发作的疾病和一些隐性疾病时,他希望自己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健康的人,但同时又意识到自己外貌的改变或躯体障碍,需要长期服药和经常住院,并不知道疾病何时能治愈等情况,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会让他产生焦虑和抑郁.

慢性病给患儿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患儿需要从心理上不断地适应疾病带来的生活挑战,如疾病的反复发作等,这种个体对外界的应激、压力、资源和生活意义的倾向认知称为“心理一致感”.心理一致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即心理一致感越高,患儿越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减少疾病带来的应激,达到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心理最佳状态[8].

有研究结果显示[9],6-13岁的慢性病患儿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接受、幻想、逃避、自我安慰、远离、负性情感反应,其中接受、幻想和自我安慰都是积极应对方式,患儿的焦虑感和抑郁感均高于正常儿童.年龄越大的儿童认知、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有所提高,其越能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会直接导致认知功能和表达功能的损害,这时自我的不一致就需要心理一致感的调节,否则患儿会出现较多的消极心理和应对行为.

2.1.2 自我意识和心理弹性水平偏低

儿童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患儿普遍对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缺乏自我形象,自尊得分低.有研究表明[10],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正常儿童,提示可能产生焦虑,不合群以及对样貌不满意等心理行为问题.费洛伊德断言焦虑是心理疾病的主要问题.也有调查显示[11]学龄期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自我意识水平与生存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特别表现在焦虑、幸福感和社交方面.

有研究表明[12],学龄期矮小儿童焦虑抑郁的程度与心理弹性有关,心理弹性是心理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社会问题的程度的范围,超出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焦虑组和抑郁组的心理弹性得分普遍低于对照组,那么患有焦虑和抑郁的矮小症儿童心理弹性较低,对自我和社会的接受能力偏低.患儿患病的严重程度与患儿的行为有直接关系,但无线性关系.一般来说,患病较轻的,基本的生活能够自理,焦虑和抑郁较轻,心理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儿童也并非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患儿的心理弹性可能和城乡居住地、父母职业以及父亲学历有关,其保护性因素来自家庭、社区、同伴、医护人员以及自我保护等[13].

2.2 慢性病儿童的行为分析

在一项3000名儿童的调查中[14],30%的患儿中有8.3%有行为问题,4.8%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患儿行为问题发生较正常儿童高2.5倍.

2.2.1 休学或辍学

对于学龄儿童,患儿休学和辍学率较高,有调查报道显示,患儿每学年平均缺课天数较正常儿童多2.5天[15],患儿因病平均休学天数为344天[10].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过多的关注学习成绩,使患儿无形的压力增大.躯体的痛苦和医学检查治疗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痛苦和恐惧,患儿难以面对同学及老师,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对外貌的要求,使她们对他人的言语更加重视,内心的脆弱和不自信,迫使患儿休学或辍学.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素质和心理负荷能力提高,患儿更易接受疾病的存在,这是因为患儿学会寻求社会帮助和正确认知评价的结果,因而对心理影响较小.有研究表明[16],12-16岁的女患儿更善于应对疾病.

2.2.2 住院和服药

当患儿住院次数大于4次,其人生取向水平明显下降,慢性病患儿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人生取向偏低,人生取向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7],可能原因是由于病程长,长期服药、病情的反复和疼痛性的医学检查等使得患儿情绪波动很大,医院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患儿常出现焦虑、抑郁、孤单、悲观、暴躁等情绪,对他人缺乏信任,常无理取闹;会对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是否正确产生怀疑;反复的询问医护人员关于自己的病情等.有研究表明[18],在围手术期,超过半数的患儿处在极度的焦虑状态中,这种过度的不良应激不仅影响术后的恢复,还会加重心理负担,出现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易被激怒,梦魇、攻击性行为和不同程度的进食和睡眠障碍.另外,患儿对药物的阻抗,常不按规律服药或拒绝服药,使得药物治疗时断时续,造成病情加重和反复.最后,患儿对医护人员出现过分的依赖,即使以前能做的事也要靠医护人员的帮助才能完成.

2.2.3 内、外向行为

患儿内向行为包括焦虑、体诉、性格分裂、交往不畅等,外向行为有故意捣乱、违纪、多动、攻击性行为等[19].患儿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高达39.1%,其内外向评分明显低于健康儿童,掩饰水平高于正常[20].慢病患儿神经质和内外向性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患儿在人格特质方面以精神质和内向更为突出[21].疾病的痛苦和后遗症、家长的忽视、同伴的冷落等使患儿产生自卑心理,过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越是低龄的患儿,则更易产生内向性行为,如焦虑、抑郁和社交障碍等[22],这是自我冲突导致的.

3 慢性病儿童的心理护理策略

儿童慢性病屡见不鲜,目前对慢性病治疗效果的评价已由针对生存时间逐步转为针对生存质量的评价(QOL).护理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心理护理作阐述,以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依据,帮助患者纠正和改变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

慢性病儿童的心理护理策略,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3.1 家庭护理

家庭因素能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23].患儿家庭往往过分关注患儿的身体情况,过度的保护和溺爱或一味的顺从或过分限制患儿的行为,可能导致患儿个性的叛逆、情绪的紧张和自尊心受挫,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的护理是一个全方位的护理,除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本的身体护理外,还要有充足的心理护理.

患儿的家庭、亲戚和社区成员都要参与护理.给患儿多些耐心、安慰、解释、信任、陪伴和倾听;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参加社交活动,引导孩子朝积极方面去想;及时带患儿就诊、复诊,遵医嘱服药,通过这些方法减少患儿的心理焦虑感和抑郁感.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护理方法,家庭护理人员可以请教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多看些相关的书报杂志;浏览医学网站或参加专业机构的教育培训等,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来了解患儿疾病和心理的特点,掌握康复技巧和相关的研究进展等,降低患儿父母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改善家庭管理结构,促进患儿治疗和康复.

3.2 医院护理

医护人员往往具备专门的医疗保健知识,比家庭护理更专业,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心理护理.1.语言沟通:患儿在就诊时,医护人员要保持热情和温和的态度,充分的尊重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解答患儿的病情问题要尽可能的详细.除了必要的治疗外,医护人员多拿出些耐心和时间和患儿沟通交流,让患儿能积极地配合治疗.2.环境感化: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可以在病房内摆放孩子感兴趣的玩具、图书和手工作业等,另外,医院可以定期组织教育咨询活动和上门指导,通过口头传授、制定小册子和图画本等方法,宣传患儿的保健知识,建立患儿的健康档案和长期的随访治疗,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护理建议,有效地控制患儿的病情并达到治愈的目的.

3.3 学校护理

学龄患儿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在学校,不同的应激源,如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都会给患儿带来无形的压力,患儿在学校首先是提高信心,学校和患病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儿提高自尊心和价值感,并争取与家长、医院的相互配合.其次是平等对待,老师和同学对待患儿尽量像对待健康人一样,有意忽视患儿不恰当的行为,对患儿多一份宽容和理解,适当的布置作业,提供合理的活动机会,注意避免可引起注意力的应激源.最后是良好的沟通,特别是同伴间的沟通,患儿在同伴交往、社交主动性、亲社会行为和社交障碍方面均低于常模,更易产生同伴冲突,增加了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因此多鼓励患儿放松心情,多发现患儿优点,创造机会让其发展以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表扬.

3.4 个人护理

以Leventhal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模型为依据,来使患儿恢复到健康状态.患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可塑性和适应性极强,患儿要学会针对问题发生的情境,提高自我效能、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能力,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探索适应疾病的方法,如社区网络服务、患者互助组织、自我管理培训等,最终解决因慢性病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4 结语

追求健康是最基本的一项人权,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儿童慢性病的危害范围广、程度深,人们正逐渐关注到儿童慢性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应采取富有远见的应对策略.儿科医护人员、社区保健人员以及关注慢性病的专家们应共同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作出全方位的综合干预,即循证护理和临床治疗相结合,这是未来医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3-195.

〔2〕Wallander JL&Varni JW.Effects of pediatric chronic physical disorders on child and family adjustment.J.Child Psychiat,1998,39(1):29-46.

〔3〕Boekaerts M&Roder I.Stress,coping,and adjustment in children with a chronic diseas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1999,21(7):311-337.

〔4〕Yeo M&Sawyer S.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BMJ, 2005,330:721-723.

〔5〕Newacheck PW,Stoddard JJ.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mul-tiple childhood chronic illness [J].J Pediatr, 11994,124(1):40-48.

〔6〕Judson,L. Globalchildhoodehronieillness. NursAdminQ, 2004,28(l):60-66.

〔7〕刘慧贤,张翠兰,孙秉赋,孙玉倩,任珊珊.慢性病患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特征及护理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1):1868-1870.

〔8〕邵景进,李丹,范李姣,申继亮.慢性病的心理适应:概念、模型与影响因素[J].西南大学学报,2013,39(2):83-89.

〔9〕邹凤云.慢性病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8):84-85.

〔10〕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北京:协和护理学院,2008(5).

〔11〕廖春丽,陈京立.慢性病学龄儿童生存质量与自我意识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1):38-40.

〔12〕舒桂华,梁琪,陶月红.学龄期矮小儿童焦虑抑郁状况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21-425.

〔13〕宋克薇.慢性病儿童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54-55.

〔14〕PlessIB.Clinicalassessment:physical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Pediatr Clin North Am 1984;31:33.

〔15〕perrin JM,ctal.Children with chronicillness.Pedictr Clin North Am 1988;35:1325.

〔16〕张莹,魏珉.慢性病儿童的心理社会行为和家庭功能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13):41-43.

〔17〕周英凤.慢性病住院少儿的人生取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0-691.

〔18〕付艳芬,郑显兰,贺启莲.儿童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护理管理,2008,8(5):27-29.

〔19〕张莹,魏珉,章雅青,等.家庭照护对慢性病患儿心理行为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3(3):303-309.

〔20〕许敬,赵翠红,余捷文,于海心,冯菁.110例慢性病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3):332-333.

〔21〕黄钢,魏娟,章小雷,等.慢性病患儿64例个性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92-5193.

〔22〕王惠梅,李庆蜂,贺淑珍,等.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13-16.

〔23〕刘子英,张琛.家庭环境对慢性病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2):143-145.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040-03

收稿日期:2016-01-18

猜你喜欢

护理策略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探讨剖宫产术后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护理质量现况和提升策略研究
老年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护理观察体会
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30例临床护理
探讨躁狂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
探讨CRRT在配合ECMO治疗重症患者中的护理策略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策略分析
脑出血病人的急救措施及护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