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史类电视剧反思与前瞻

2016-03-28李忆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明史题材服饰

李忆源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明史类电视剧反思与前瞻

李忆源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

优秀的历史类电视剧能够有效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凝聚力,同时拥有潜在的庞大市场,明史类电视剧也不例外。目前明史类电视剧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原创性不足、文化性和历史性难以体现、依据虚假史料等问题。本文对此做出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推动明史类电视剧的繁荣与发展。

明史类电视剧;服饰;艺术;历史观念;商业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渴望精神文化娱乐品质同步提升。而观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剧因而有着巨大的市场。历史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门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据着相当大的收视份额。其中,明史类电视剧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明代的工商业、文化与艺术水平很高,题材十分丰富,是历史类电视剧创作的富矿。但遗憾的是,明史类电视剧的收视率却并不理想,其中大部分电视剧虽以明代为背景,但情节和人物关系趋于现代化,“给古人穿上了现代思想的衣服”,而忽略了时代本身的魅力,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明史类电视剧的现状

明史类电视剧是以明朝为背景,以正史或野史为基础和素材创作、拍摄并通过电视荧屏播出的音像作品。根据具体题材,明史类电视剧可划分为传奇、宫廷、传记、武打等题材形式。例如传奇题材的《传奇皇帝朱元璋》、宫廷题材的《明宫谜案》、武打题材的《太极英雄》等。近十年来,明史类电视剧逐步受到人们关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普及历史知识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明史类电视剧的艺术品位正在逐步提升,商业价值正初步显现。

(一)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迄今为止,在中央电视台所播出过的历史剧中,明史类电视剧共有18部。如陈宝国主演的《大明王朝1566》、胡军主演的《朱元璋》、唐国强主演的《郑和下西洋》以及翁青海主演的《永乐大帝》等,其中大部分都没有进行重播。而在其他电视台中,《游龙戏凤》等以明朝为背景的现代恋爱电视剧占据绝大多数。如中国大陆2006年拍摄,湖南卫视2007年首播,由陈宝国主演,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的《大明王朝1566》,即便是在非黄金时段以及独家播放的情况下,在全国31个收视城市中的收视率仍然达到1%,最高一市收视份额超过了8%,充分说明观众的关注度极高,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

(二)创作题材有待丰富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目前播出的明史类电视剧中,绝大多数以架空题材为主,爱情剧与武侠剧居多。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永乐大帝》《锦衣卫》《太极英雄》《三少爷的剑》等。其中的历史正剧,所使用的史料是清朝所编写的《明史》,其中对于明朝皇帝的描写,则偏向于残暴贪婪和无能。而在文化上,至今并未有一部真正详尽地描述明朝风土人情的电视剧播出。而非正史的电视剧中,虽然本质上都是借古讽今,却涌现了《大明王朝1566》《洪武大案》《明宫谜案》等一批较为优秀的官场题材与宫廷类题材的作品。明史类电视剧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知识的普及。如《奢香夫人》一剧,虽然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艺术加工,但是却写明了当时明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当时极为复杂的民族环境。而在明朝所特有的演义小说中,《隋唐演义》《杨家将》《薛家将》《说岳全传》如今都已有电视剧存在,而其中虽然不乏现代的改编,但是主体却依然是明朝演义小说的结构。

(三)细节逐步接近历史真实

在部分明史类电视剧中,人物的服饰与言语,以及行为举止,并非参照明朝本身的行止,如上朝时所行所立,而更多的是参照清朝之行止,如跪拜、自称用语等,都更加类似清朝。在服饰上,普通庶民的服饰与富户和士人的服饰,也没有获得较为完美的体现。明朝早期重农抑商,对商人的服饰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而同时沿用元朝制式的匠户制度中也有着服饰的分别,即便是普通农家和商人也能在服饰上分辨出来,而在电视剧《洪武大案》中商人的服饰反而更为精美,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不过这一情况正在改善,部分电视剧中人物的服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大明王朝1566》在人物服饰上已经做得非常到位。当然,剧中官员服饰穿戴依然有不准确的地方,即在嘉靖朝中使用了洪武朝的服饰。

(四)商业价值尚待挖掘

明史类电视剧的商业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明史类电视剧的正剧大多播出一季后即被冷藏,很少重播;爱情类和武侠类的电视剧播出次数多一些,如《三少爷的剑》《游龙戏凤》《龙门客栈》等。从整个电视剧生产行业来看,2011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比2010年增加33部257集,同比增长7.57%和1.75%。从近五年情况看,电视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11年,生产现实题材剧(包括现代和当代)共计237部,占比50.53%,超过一半;历史题材电视剧(包括近代和古代)共计219部,占比46.7%,而2010年这三类题材占比分别是62.16%、36.24%和1.61%[1]。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类电视剧日益被大众所认可,商业价值开始显现。其中,明史类电视剧作为一块尚未被充分发掘的矿藏,其极富潜力的商业价值仍然需要挖掘。

二、明史类电视剧存在的问题

余秋雨在《历史剧简论》中提出,历史剧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并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虚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加以改变。余秋雨因此提出了七条准则: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节目不能虚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不能虚构,当他们作为剧中主角时更应该慎重;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要力求真实;剧中纯属虚构,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 “真人假事”,其事除了要符合历史可能性之外,还要符合“真人”的性格发展逻辑; “假人真事”,即虚构一个人物来承担历史上真有过的事件,必须要让这个“假人”的性格与这件事具有内在统一性;面对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所,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更改。[2]综合考察明史类电视剧,虽然在社会积极影响、促进历史文化知识普及、艺术水平提升、商业价值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发展较为健康,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明史类电视剧也存在明显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一)缺乏对社会的关注

迄今为止,与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相比,明史类电视剧的社会影响不算大。在央视播出的18部明史类电视剧中,《大明王朝1566》好评最多。但即便是这部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历史剧的高峰”作品,却也是基于虚构的剧情,属于“真人假事”的故事构架。另一项指标是,明史类电视剧没有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记录,其重播次数也远少于以清代为背景的电视剧。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惊人的。历史应该与现实联系,回顾历史固然为了了解有关历史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历史剧也应该思考现实问题,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而这正是目前明史类电视剧所缺乏的。例如,在激发民族自豪感方面,明史类电视剧就并没有较为全面的作为。相对现实社会道德滑坡,民心浮躁的情况,明朝早期的倡俭之风尤为珍贵,值得我们去学习;而明末时官商勾结,私售粮草铠甲乃至军火兵器,导致大明王朝覆灭的前车之鉴,同样可以警示我们。

(二)缺乏对历史的尊重

明史类电视剧中,目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讲述明朝历史,以及明朝皇帝生平事迹的电视剧不多。相反,大部分明史类电视剧基于偏见,刻意抹黑历史人物。如在《传奇皇帝朱元璋》中,就存在故意歪曲历史事实,扭曲和篡改民间故事的情形:朱元璋与马皇后元宵节赏灯,恰巧听到街头百姓以灯谜对皇后的大脚取笑。在原故事中,朱、马并未在意,与民同乐,成为一桩美谈。而电视剧中,却变成了朱元璋一怒之下杀掉全街百姓的残暴故事。

现在能正确认知明朝,以及明朝历史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了。明史类电视剧的无系统,无秩序化,以及各种无厘头的搞笑,使得青年观众与历史事实更加隔膜。很多人连明朝皇帝的具体姓名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对其历史功绩、性格缺陷以及在位时的政策有所了解了。加之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本身就不是很靠谱,由于清朝皇帝下令大量删改明朝文献,其中的纰漏很多。即便是一些公认的历史事实,如土木堡之变中明军与瓦剌军的人数,就有很大的疑问。可见,相对完整客观的历史素材是明史类电视剧创作的基础,处于非客观角度的历史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形成谬误和错误的引导。

(三)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完善和提升

目前,明史类电视剧在人物服饰以及场景布置方面,尚不能达到细节的真实。如明朝常见的翼善冠这种头冠,剧中几乎无法见到,而腰带和皇帝常服的窄袖,却常常出现。普通人服饰方面的错误更多。明朝早期服饰中,单是从尺寸上,就可以分辨出人物的身份。明朝区分官民身份的依据之一便是衣身、衣袖、袖桩和袖口的长短大小,长大者为官,短窄小者为民。此外,明朝亦规定玄、黄、紫三种颜色为皇家专用,其余官民皆不得擅用[3]。虽说如此,但是明朝中后期时,平民娶亲之时亦可以穿状元服饰,女子亦可戴凤冠,也无人认为这个有违伦常。在环境的布置中,同样存在着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如非大朝会时皇帝接见官员一般仅穿常服,官员同样穿常服,而剧中往往是清一色的朝服;剧中皇宫大殿悬挂的匾额上,全都是“正大光明”,实际上,明朝乾清殿挂的匾额是“九思”,崇祯时换成了“敬天法祖”,而不是什么“正大光明”。

(四)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

现今,电视剧存在的意义更多依附于其商业价值,而商业价值则又体现在收视率及广告收入上。影视作品的存在,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前提,影视作品的摄制,发行与放映,都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只有从已生产的文化商品中获得利润,才能保证生产与利润获得的平衡。目前明史类电视剧收视率不理想,重播率低,有对市场研究不够的原因。即便是存在几部质量相对较高的明史类电视剧,如《洪武大案》《明宫谜案》《大明王朝1566》等,却又因为政策或是收视率等原因,并未获得预期的收益。如此说来,要提高明史类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收视率,获取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就必须加强对电视剧生产、发行等一系列市场行为的研究。

三、明史类电视剧发展前瞻

根据明史类电视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关注并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影视艺术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从现今的社会状况来看,清宫剧与偶像剧有着造成部分青少年的不良成长以及精神上的认知障碍的影响;还有一些电视剧,对于游牧民族屠杀抢掠和平地区的行为进行了美化。这些东西对培养观众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国家的认可度十分不利,甚至会加剧普通民众的暴力倾向和民族对立情绪。部分情感剧、商战剧以及宫廷剧,过分渲染世道人心的险恶,使青少年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对未来生活心怀恐惧,其社会影响无疑是负面的。而一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电视剧可以强化观众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如2011年从侧面表现明朝开明民族政策的连续剧《奢香夫人》,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二)尊重历史并进行深入研究

现今一般电视观众所了解的历史,存在太多传说因素与戏说成分,特别是对于“明朝那些事儿”,真假莫辨,其教育与警示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从历史上看,明朝的衰败完全可以对现今社会作出警示。明末之时,出现了很多在现今看来非常熟悉的现象:官员无不从商,再借此大肆的提出免税缓民政策,最终江南一带富庶之地所纳之税收竟然不及北方苦寒之地;漂没之事已成官员常理,其时甚至有知府向大户收取钱财以维修松江府城,却被以“即持议者之心,亦必知必及于大户也夫。此兴无故之役,以竭其膏髓,大户既穷,小民立槁,固不可为矣”[4]之言语拒绝捐献资产以维修城墙。以史为鉴,可以见兴衰。而明朝的历史本身,就有着非常多的适合于拍摄电视剧的题材,如明初从野蛮民族的统治中解放全国,将野蛮民族逐出中土,重新建立了文明的国度。明朝的数次战争,如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与俞大猷的生平经历,其从练兵、驱逐倭寇,乃至北上蓟辽,数度以寡敌众,击垮蒙古寇匪,成为明朝首屈一指的军队。而最终戚家军以数千火枪兵击毙清朝两白旗两黄旗上万人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的故事,更是一部超越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悲壮史诗。而俞大猷的生平则更类似一段传奇,单人入少林,棍下无一合之众,也因此抗倭的队伍里多出了僧人参战,至于单骑闯阵,更是常有之事。虽然俞大猷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作为电视剧的题材,他的生平几乎不需要改编,就是一部奇侠传奇。

(三)准确把握时代风尚力求细节真实

出于“明尊卑”的思想,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从款式、衣料、长短和颜色四个方面确立了新王朝的服饰制度。对于普通平民来说,在服饰面料上只能使用固定的几种材料和颜色,而在服饰的尺寸方面规定更多。洪武二十三年(1390)太祖规定了官员、生员以及庶民衣服的尺寸细节,包括衣服的长度,袖子的长短宽窄都有具体说明。明代政府借以区分官民身份的一个根据便是衣身、衣袖、袖桩和袖口的长短大小,长大者为官,短窄者为民[3]。但是这样的规章在明中期时依然被大众所忽视,自嘉靖后,明政府基本没有颁布过关于服饰的禁令,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类靡丽奢华的服饰纷纷出现,时人笔记多有提到“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非存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上用抹金银事件;衣大袖衫,五品以上用紸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5]。在电视剧的人物塑造和场景布置中,注意把握明代的此类规定和时代风尚,力求做到细节的真实,不断提高电视剧的艺术品位,从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四)深入探索市场运行机制

电视剧是中国观众收看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中国观众将电视剧列为经常收看的节目类型,电视剧的受众数量最大,也最稳定。[6]曾几何时,清朝背景的电视剧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持续占据着每日的黄金时段并不断重播。但是随着大众对此的厌倦,以及新时期清宫剧热潮的消退,历史题材中尚未挖掘出的矿藏仅剩明朝历史与民国历史,相比之下,明朝历史更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收视热潮兴起的题材。

根据数据显示,所有频道中,男性观众占48.6%,女性观众占51.4%,男女观众差距不到三个百分点,比2010年缩小近7个百分点的差距。同时,数据也显示,中央台男性观众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省级卫视的女性观众比例最大,这与播出的电视剧题材有关,历史正剧等题材更受男性观众的青睐。而数据中存在的历史剧青年化和专业化趋向,对教育程度没有特定要求的娱乐类电视剧占据了收视率的绝对优势。[1]而明史类电视剧接下来的发展,一方面,是继续完善和提升历史正剧题材电视剧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以增加男性观众的关注度;另一方面,通过如《青泥莲花录》之类的题材吸引女性观众的关注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历史类电视剧最大的特点,一是要从以正史为主的电视剧中回溯历史,反思现实,展望未来,在弘扬和深化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以深刻的思想、精美的艺术、精良的制作让明史类电视剧走向大众,影响社会与观众。二是要依据人民的喜好与习惯,充分发挥明朝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明史类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完成更多拥有国际化水平的历史类电视剧佳作。上述从明史类电视剧的现状、问题与反思、发展前瞻等角度,对明史类电视剧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明史类电视剧发展提供参考。

[1]艺恩咨询.2011—2012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研究报告(简版)[EB/OL].(2012-08-28)[2016-04-15].http://www.entgroup.cn/report/f/2814557.shtml.

[2]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9.

[3]贾琳.变幻的风景:明代服饰的时尚文化[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郭廷弼.松江府志图经:卷19[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5]张翰.松窗梦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0.

[6]查道存,胡鑫.资源战:电视剧竞争的新焦点[J].市场观察,2006(6):86-89.

[责任编辑文川]

2016-06-21

李忆源(1992— ),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G224

A

1008-6390(2016)05-0043-04

猜你喜欢

明史题材服饰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动物“闯”入服饰界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