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6-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创新能力学科

杨 柳

(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杨 柳

(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出发,总结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由于时代、国情和文化等差异,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众说纷纭,但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等基本素质。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特质。

1.1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激发创新能力的最基本条件。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才能引发对事物运动机理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进行深入研究。旺盛的求知欲促使创新人才不断汲取新知识,填补并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为创新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1.2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

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应是系统而立体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高校的创新教育亟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1.3 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学界对多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关注不断增强,从而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应是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和经验,又能将其融会贯通的人才。创新人才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能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又能在繁杂的知识中抽丝剥茧,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1.4 高度的独立性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索,需要不断试验新方法、新思路,因此创新型人才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具有独立思考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创新活动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创新层次越高,对合作依赖程度也越大[1]。因此,创新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5 敢于尝试的实践精神和高尚的个性品质

创新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同时,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减少实践的不确定性,更有可能取得新成果。另外,创新型人才要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创新型人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国人普遍将高学历与创新能力联系到一起,认为一个人学历越高,其创新能力越强,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也多是学习成绩突出的尖子生,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诚然,学历带给受教育者成才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具备了创新能力。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取决于他能否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并创造出新事物,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另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不应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认为只有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是全面的,不仅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更应有高尚的人文素养。

2.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制仍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招生制度、教育管理、办学体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的教育体制创新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仍然沿用旧有的统一招生和教育管理模式,对创新培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设置存在明显趋同性,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还未步入正轨,大学本科专业划得很细,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被限定在某一狭窄的专业学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课程体系不合理,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且内容缺乏个性化和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改革浮于表面,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不注重因材施教;多数高校对学生评价模式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较少关注形成性评价。

2.3 高校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教育实施的先决条件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然而多数高校教师目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所授学科的前沿知识不甚了解,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理论成果,更不能将创新思维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大规模扩招,师资力量却短缺,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愈加繁重,没有精力学习前沿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导致高校总体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此外,很多高校在教师评职上重科研而轻教学,没有精力进行创新实践。

2.4 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

教研结合是国外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共性做法之一,我国在加大教学与科研结合力度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较少。多数高校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一方面,实践往往流于表面,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不少学生只是理论的接受者,而不是思考者和质疑者,这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加之教材更新缓慢,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此外,由于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3.1 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创新教育以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开发创新潜能为着力点,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先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在所有学生都享受创新培养的基础上,对有特殊潜质和才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3.2 建立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在认识上求共识,在机制上做文章,在创新上下功夫,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4]。

3.2.1 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多学科交融的专业环境

科学的专业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依托重点学科,打造优势专业,增强专业竞争力,体现办学特色。同时,多学科交融成为当今世界知名大学的共同特质,学科交融打破了学科壁垒,将不同的学科理论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3.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合理分配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在知识结构完整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设置要注意学科交叉课程的合理性和前沿知识的渗透性,适当淡化学科门类的界限,给学生个性化选课提供空间。同时,应适当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创新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3.2.3 因材施教,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体差异,综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学生质疑和批评。同时,学科的交融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大胆进行实践,从而激发创新意识。我国高校应大力推广以学生探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2.4 注重形成性评价,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长期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评价体系容易导致人才培养方式的偏差。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大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改进评价机制。如将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学习笔记等形式作为日常考核,通过实验技能考核、论文报告、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学期考核,两者相结合的评价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同时,制定相关规定,将学科竞赛和科研成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能通过适当的实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性。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创新建设。首先,优化教师队伍,在人才引进上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多从校外乃至海外吸引有研究能力和学术能力的人才。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或其他院校知名学者、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前沿知识。其次,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国内外进修、访学、社会实践、教学竞赛等方面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再次,鼓励教师将科研引入教学,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或技能开发,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最后,制定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相应的界定和奖惩,并纳入评职、晋升体系中。

3.4 加强实践创新平台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时,应对科研活动、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环节给予必要的保障。首先,搭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依托科研立项、技能培训、创新实践、文体活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多种形式,构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再次,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平台,逐步扩大学生到海外学习的途径,支持学生出国交流、海外研修、中外联合培养等项目,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

4 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研究和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

[1]张新云,南国君.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222.

[2]肖化柱,张胜利,邓胜.对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1(5):58-60.

[3]梁小伊,赵振增,许纯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12-14.

[4]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8.

2016-07-04

杨 柳(1985- ),女,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理论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10-0102-03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新能力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超学科”来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