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维度

2016-03-28胡华丹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微信

胡华丹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维度

胡华丹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微媒体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方式甚至是思想和价值观,它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情感交流的途径,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一个包含理念、内容设计、实施方式、载体、队伍在内的多维度系统工程。

微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是手机网民最主要的部分,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为主的微平台,接受最新、最全的信息并快速地传播信息、制造信息已经成为当今通讯的潮流。微媒体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方式甚至是思想和价值观,它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情感交流的途径,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不可以避免地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是一个包含理念、内容设计、实施方式、载体、队伍在内的多维度系统工程。

一、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创新

微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理念入手,只有符合微媒体传播信息、传播主体等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第一,树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微媒体环境下,人们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在虚拟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里进行的,这种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相比具有一些优势,例如传播快速性、影响广泛性、主体广泛性等,但虚拟平台与现实世界不可能也不能互相取代。这就决定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性。这种结合具体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效果等多个方面入手,把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具有整体性,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虚拟与现实合力育德。

第二,树立符合微媒体发展传播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微媒体环境下,有广泛的传播主体、即时的传播速度、复杂的传播内容、随意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微媒体环境里,需树立微媒体传播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利用微媒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借助微博、微信、易信等工具进行网络聊天,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存在的疑惑以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及时分析问题,并通过微平台,发布正确的积极的内容,巧妙地渗透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确立“双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微媒体具有广泛性和互动性,其中较为流行的微博和微信,它们就好比一个“超级大学”,使用者来自中国乃至世界各行各业,从公众平台我们可以学习和了解知识,也可以传播知识,使用主体本身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因此,要确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既接收微平台上教育者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又要在实践中将自己内化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在实践中传播出来,实现连贯性教育过程。

二、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设计创新

微媒体环境下,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机遇,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的现代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及时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微媒体环境下,与传统信息传播相比,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在保持相对稳定性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条件下还必须及时进行内容更新,传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如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依法治国的相关新的要求与理论成果。并使之在大学的各个阶段成为一个序列,减少重复、混乱现象。更新的教育内容既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还与社会发展相吻合,有利于提升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其次,注重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大学生是微媒体的参与者,如果缺乏情感体验,那么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就缺乏内化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内化转为外化会受到阻碍,容易出现知行脱节情况。因此,教育内容设计要把注重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结合。把知识获取、情感体验、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有机结合融入微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处理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减少大学生参与微媒体互动的盲目性、从众性。

最后,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和提升媒介素养。微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微平台,人与人之间进行匿名、虚拟的交往,减少了外在约束性,使得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因此培养道德人格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大学生对传媒特点、功能的认识、对传播规律和大众传媒评判标准的认识,才能改善部分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处于失衡状态的现状。

三、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创新

现代网路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此,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方式也应充分利用微媒体优化实施方式、方法。

一是打造高校移动学习“微课堂”。微课堂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教师将微课适时上传、学生随时随地开展课程学习的新兴学习方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微课堂,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尽享集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微课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将零散、碎片化时间用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这种课堂集合创新与实用为一体,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

二是完善高校移动图书馆访问。图书馆含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结合微媒体环境,完善移动图书馆,让大学生利用手机、PDA、平板等设备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帮助大学生与图书馆进行适时信息资源交互。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移动图书馆,必须完善思政学科学习资料储备,简化访问程序,搞好宣传,做好学习方法,使其切实成为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方式与途径。

三是充分运用渗透式教育实施方式。微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应把预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和要求,巧妙地渗透在大学生平时进行的微媒体活动之中,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行为特点,充分照顾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感受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让大学生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条件下,不自觉地感知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创新

微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传播载体的革命。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大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新的传播媒介的载体作用。

首先,要创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享微平台。微博、微信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平等性、时效性,是当下最流行的微媒体。各高校应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博公众账号和微信订阅号,随时更新和丰富微博、微信内容,维护和运营好微博与微信,将二者教育性与服务性有机结合,设立相应的链接专区,不仅可以让校园内的微博与微信可以互相切换,而且可以链接到其他高校,形成网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享微平台。

其次,利用移动应用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微博、微信、二维码、飞信等功能的不断发展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利用APP进行信息搜索、接受、发布交流,大学

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最新APP运用于自身创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发布信息以提高有效性。同时要注重设置二维码信息访问新路径,便于广大学生运用二维码及时获取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手机应用APP,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大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五、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创新

微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是“发言者”,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进行创新。

首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的素质。马克思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微媒体环境给教育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应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新的业务素质,只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认识微媒体的能力、选择传播信息的能力、微媒体应用能力,才能建立一支适应多变、交叉、复杂的微媒体环境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其次,对教育队伍进行科学的分层、分流。一是把少而精的价值观教育者从传统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分流出来,负责专门的微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把微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分流,有的人负责微课堂设计,有的人负责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反馈,有的人负责信息的控制与监管,有的人负责微平台的维护与运营,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精简高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中,培养出一批人才,在微媒体环境下专门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

再次,多部门配合,全方位打造网络评论队伍。不仅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微平台舆论监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及时引导舆论,而且还应通过培育校园“意见领袖”,加强与微媒体志愿组织的联合,形成不同层级的舆论引导团队,使大学生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选择少一些感性的盲目与随意,构建和谐的校园微媒体舆论秩序。

最后,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新力量。大学生群体是手机网民中最主要的部分,他们一方面利用手机了解时事,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手机传播某一主流价值和思想。如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时,在大学生朋友圈和微博里面通过公众平台了解十八届四届全会报告内容的帖子并同步更新帖子,让自己的“好友”或者“粉丝”不断转载。这就表明大学生自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队伍创新的表现,因此,大学生要自觉自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成为队伍新力量。

六、结论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是一个包含理念、内容设计、方式、载体、队伍在内的多维度系统工程,这就表明,在实践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要坚持从多方面入手,并不断检验这些创新对策的可行性,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总结和升华,争取进一步完善对策,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出力。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罗洪铁,韦东雪等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6]熊才平著.教学在变革: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周纯.论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G641

A

1671-5136(2016)01-0045-03

2016-03-15

胡华丹(1991-),女,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微信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微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微信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