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迪庆藏族谚语蕴含的道德观*1

2016-03-28陈丽梅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观迪庆谚语

陈丽梅(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浅谈迪庆藏族谚语蕴含的道德观*1

陈丽梅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中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迪庆藏族道德观,可在其谚语中体现出来。蕴含迪庆藏族道德观的谚语,以其通俗而又形象的表达,反映了迪庆藏族人民在家庭道德、个人品德修养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良好的道德观。

迪庆藏族;道德观;表达形式;形成原因

道德是“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1](P40),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依据特定的社会立场和价值观,对社会道德现象观察、认识”[2](P1)后,形成其道德观。道德观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可在其民族歌谣、史诗、谚语等题材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作为“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P3)的谚语,其简练、通俗的口语形式,更能直接地记录和反映一个民族的道德观。

云南迪庆是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地之一,也是云南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受地理环境及其社会发展史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迪庆藏族谚语所体现的道德观,也带上了地域和历史特点。

本文以《迪庆民族文化概览·综合卷》、《迪庆民族文化概览·维西卷》、《迪庆民族文化概览·德钦卷》、《迪庆民族文化概览·香格里拉卷》、《云南少数民族谚语选》、《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中甸县民间谚语》及杨增适在《山茶》中所辑“迪庆藏族谚语”为语料来源,从所收集的这700条谚语中,选取了与道德修养有关的320条谚语来分析其所反映的迪庆藏族道德观及道德观形成原因。以期通过本文的分析,能略窥迪庆藏族的道德观,并对其良好道德观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迪庆藏族谚语蕴含的道德观

道德观,从广义来看“既包括个体的品德修养,也包括社会客观的伦理关系”[2](P2)。也就是说,个人品德修养及人们在处理家庭及社会关系时的善恶、荣辱等观念是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从家庭道德、个人修养、社会公德三个方面来分析迪庆藏族谚语所体现的道德观。

(一)迪庆藏族谚语所蕴含的家庭道德观

家庭关系是人们应认真对待的重要关系之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和睦相处”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庭道德观。这在迪庆藏族谚语中也有着突出体现。如: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不见由高处观看,不懂向老者求教。”“老人不消说两句,老牛不消打两鞭。”“一只老狗能守护一个村庄。”

对老人要有孝心,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对于忘恩负义的不道德行为应受到指责。如:

“父母在远地也好,一年会一次也好,关键在于有无孝心。”“娘心是儿,儿心是石。养鸡能聚财,扶孙反成仇。”“育羔成羊,长角碰人。”“肥马报恩屁来报,母亲的恩德尿来报。”“绿色杜鹃当作鹰,慈祥母恩当作仇。”

在迪庆藏族谚语所体现的家庭道德观中,“家和”观念也非常突出。如:

“家中不和睦,对外不成事。” “亲人不能互害。”“一个家庭里的人,一个箭筒里的箭。”“父的功成全家荣耀,射中马鹿的箭杆,箭头都有功。(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这些谚语都体现了对家庭和睦、团结的重视。因此,破坏家庭和睦、跟家里人斗的行为便是应遭到指责的不道德行为,如:

“勇士跟敌人拼,懦夫跟家人闹。”“不求胜外,却争家业。” “对外无砸铁锅的锤,对内有砸土锅的锤。”“家人做贼难防,邻居做贼狗不咬。” “朽木着火烟子多,不肖之子是非多。”

这些在家里争斗的行为,是大家所不屑的。

在家庭道德观中,对婚姻关系的重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前提,良好的婚姻关系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相反则会影响家庭关系,因此要慎重地对待婚姻。如:

“联姻和交友,为的是互助。” “提错一门亲,误了三代人。” “好友隔阂由财起,亲戚隔阂婚姻起。”

从以上谚语可以看出: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慎待婚姻是迪庆藏族人民家庭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二)迪庆藏族谚语所蕴含的个人品德修养

个人品德修养属于人生观中关于“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的观念。这种观念“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影响、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和态度”[2](P10),因此,个人品德修养是道德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所收集的700条迪庆藏族谚语中,体现个人品德修养的谚语有120多条,涉及了个人品德修养的诸多方面。具体为:

1.做人应诚实、正直、勇敢、勤劳

做人应有诚信,如:“花儿鲜艳的好,人品诚实的好。”如果不诚实,则“说了一次谎,说真话也让人起疑”,“一次说谎话,一生人不信”。做人也不能虚伪,如指责虚伪的谚语:“问到有无时,回答有百样;叫到拿来时,一样也没有。”

做人要善良正直,如:“心地要像海螺一样纯洁,行为要像箭杆一样端直。”“心肠刚直如箭,灵魂洁白如螺。”“做人要像弹墨绞——直心直肠。”正直的人,朋友才多,如“直木用处多,直人朋友多。”“正直的品质很重要,如:“为人正直公道,那是一生之宝。”

做人要勇敢,要有英雄气概,如:“钢刀宁折不弯,汉子宁死不屈。”对勇敢之人称颂,对懦弱之人鄙弃,如:

“英雄是乡里的卫士,树木是森林的装饰。”“是雄狮,抖擞绿鬃站着死;是懦狐,夹着尾巴倒地亡”,“英雄死在战场,懦夫死在病床。”

做人要勤劳。在所收集的谚语中,此方面的谚语有40多条,可见勤劳是迪庆藏族人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勤劳是过好生活的基础:

“想吃酥油,得养奶牛。” “鸡不扒食肚不饱,人不勤劳财不来。”“手上脱去九层皮,仓中才能装满粮。”“开春肥料堆如山,秋来粮食装满仓。” “秋季莫废一穗粮,春季莫图满袋粮。”“只要功夫下在土地上,土地与佛爷不会欺骗。”“有一天的劳动,得一月的饭饱。” “有劳动就有吃的。”“要跟人家比种田,莫跟人家比过年。”

而懒惰则让人衣食堪忧,给人带来痛苦,如:

“懒人过不好日子,懒牛吃不到嫩草。” “家有千万担,顶不住扁嘴吃饭。”“馋人家里无茶喝,懒人家里难烤火。”“贪图眼前的安乐,会导致一世的痛苦。”

勤劳之人和懒惰之人的日子相差甚大,如:

“好汉住处留有过夜柴,懒汉住处烧茶柴也无。”“勤谨勤谨衣食把稳,懒惰懒惰受饥挨饿。”“勤人种树满坡箐,懒人偷果跌断腿。”“勤劳者常乐,好吃者常苦。”

因此,做人应勤劳。

2.人应该自强、自立,有恒心、有毅力做人要自强、自立,如:

“田地虽瘦能收一背粮,亲戚再好只让吃一饱。”“硬汉不望爹督促,好女不靠娘接济。”“亲戚富有一昼夜。”“坐等福不来,自强苦有头。”

做人要有恒久的信念和毅力,如:

“意志如磐石硬,精神如钢铁坚。”“毛驴不停地走,也能到拉萨。” “柴是一刀刀砍来的,路是一步步走出的。”

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则难以成事,如:“长流的溪水到大海。寸步不移的雪山仍在原地。”

3.做人应有智谋

做人要有智谋、要多学习知识。这方面的谚语数量也较多,有20多条。如做人应该有智谋的谚语:

“美丽与花朵相伴,耕作与放牧相随,智慧与聪明相配。”“人若无智谋,虱子也吃人。”“杀敌要有武器,捉贼要有计谋。”

而要有智谋,就要多学习知识,如:

“不找柴要受冻,不种地要受饿,不识字受人欺。”“不识文字如瞎子,不知门道做活难。”“包谷不舂不脱皮,人不学习不成材。”“年青能勤学知识,到老来必然用处多。”“太阳出来大地暖,读书识字见识广。”

4.做人应重品德修养,刚柔并济

做人应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而不是注重外在容貌。如:

“虹霓的颜色很鲜艳,但它不会长久;松柏的颜色虽不美观,它却能万年长青。”“良弓不一定耐看,貌美不一定心好。”“够好看不一定会撵獐子,人好看不一定会做活路。” “树的枝干越大,根就扎得深;只有矮小的蓬蒿,根才长在地皮上。”“英雄身穿破皮袄,锋利宝刀藏皮鞘。”

做人应刚柔并济,如:

“舌头虽软,如今尚在;牙齿虽硬,如今不见。”“该强时不强不为英雄,该让时不让不为英雄。(喻能钢能柔)”

5.做人应戒骄戒躁,如:

做人戒骄傲:

瘦鸡一身毛。 (瘦鸡,恶鸡。喻无实才而自傲)”“骄傲人的话,肥马放的屁。”“不克服自满的情绪,看不见他人的长处。”“骄傲之人留不住学识之水。”“人因骄傲而失败,鸟因盘旋而失利。”“无麦粒的穗头长得高,无知道的人常骄傲。”“兔子脖子再长,半个头是耳朵。狐狸生的再美,半张皮是尾巴。目中无人的小伙子,再能干也无人赞扬。”

做人应戒急躁:

“有耐心,浑水也能澄清;性子急,清水也会搅浑。”

此外,做人还应保持自己的本性,如:“鲜花虽被人经常攀折,从不改变自己的性格。”应有自知之明,如:“石头碰酥油,吃亏的是酥油;酥油碰石头,吃亏的还是酥油。”“快牛不用鞭打,明人不用多说。”

从以上谚语可以看出:诚信、正直、勇敢、勤劳、自强自立、有毅力、有谋、好学等是应努力养成的品质,而说谎、虚伪、懦弱、无恒心、懒惰、骄傲、急躁等则是该摒弃的。

(三)迪庆藏族谚语所蕴含的社会公德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迪庆藏族谚语所体现的社会公德除了包括前面家庭道德中对待亲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外,还有扬善、团结、节约、懂理、言语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扬善惩恶

在有关社会公德的谚语中,蕴含善恶道德观的谚语有24条之多。谚语中指出了真正的善良是心地善良,如:

“宫殿和土地,只不过是发辫上的串珠;真正的菩萨,是好的心和善良的愿望。”“真菩萨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他在世上血头生长的心上。”

劝解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如:

“有害的事莫嫌小,一点火星能烧坏一片山林。” “做尽百件好事,毁于一桩坏事。”

告诫人们做坏事终究会被发现,如:

“毒蛇总要出洞,坏事终会暴露。”“做好事有人看见,做坏事也有人看见。”

做坏事最终也会害自己,如:

“心怀害人意,祸将自己头。” “要把别人丢下河,自己下水走一半。”“丢爷爷尸的筐子。 (传说有个人用筐子丢父尸,他的儿子要他留下筐子,说将来他死时用,意为报应将到他头上。)”

讽刺坏人、恶人,如:

“多疑人的眼里,经常出现鬼影。”“坏人等宝座,狗头上宴席。” “坏人重私利,恶狗贪人屎。”“恶人仗权势,恶狗仗主势。”“坏人经不住抬举,坏木经不住砍削。”“恶人话多无收止,恶鸟远飞无歇处。”

好人和坏人本性的差别是掩饰不住的,如:

“真金蒙上灰尘,一洗就放异彩。铁秀镀上金箔,一擦就露本相。”“牛奶在夜里也是洁白的,好人在难中也是善良的。”“没有不狡猾的狐狸,没有不吃羊羔的野狼。”

2.指责欺骗、贪财、偷盗、浪费的行为

在社会公德中,欺骗、贪财、偷盗、浪费都是应该杜绝的。如欺骗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

“骗人钱财遭横祸。”“‘推浪冈基’的筒子没满的,背信朋友的债没了的。(“推浪冈基”传说中专门欺骗人或与人为友的一种独角怪物。)”

人们要有防备之心,不要轻易被骗,如:

“警惕野猪长獠牙,防备人有坏心肠。”“别以为人都是格萨尔,莫认为水都是甘露。(藏族·迪庆)”“人的手指有长短,人的良心有好坏。”

不要轻易被表面所迷惑,要会识别,如:

“手挡不住弓箭,衣服遮不住野狼心。” “豹子花纹在皮上,人的诡计藏肚里。”“虎斑在外,人纹在内。(喻人心难测)”“狡猾男人脸上堆笑,奸诈女人以泪骗人。”“嘴比牛奶白,心比刺尖黑。”“黑狗放绿屁,恶汉剑斜插。(喻骗人的事)”“莫听狗乱咬,莫受人哄骗。”

除欺骗外,贪财、偷盗、浪费也该杜绝。

如讽刺贪财的谚语:“眼馋的吃不饱,吝啬的不知足。”“不是可怜香客,而是贪恋香客的包裹。”“有钱财是叔叔舅舅,无钱财叔舅当奴仆。”“如把公物变成私有,是引起口舌的根源。”跟贪财之人相处要慎重,如:“贪心人前莫露财,坏心眼上莫交心。”贪财之人过不好日子,如“人无计算—世穷,算绝算尽天不容。”所以劝诫大家不要贪财。

偷盗行为也是社会公德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劝诫大家不要偷盗,如:

“做不得的是贼,吃不得的是草乌。”“偷来的银床不好睡,盗得的粮食不好吃。”“宁可简简朴朴,不愿偷偷摸摸。”

另外,浪费也是不可取的,如:

“坏人食处,能饱只鸡。(喻吃饭时抛撒浪费的现象)”

在有关社会公德的谚语中,除了该杜绝的行为和现象外,还有倡导应该培养的好品德。

如应该节俭,量入为出:

“莫说糌粑一碗,都用血汗换来。”“积物人家不会穷,破物之家不会富。”“花钱须看包中银。” “吃饭要瞧仓中米,会积财者变富翁,会节粮的是主妇。”

劝诫人们不欺人、不作亏心事,如:

“欺人太狠仇恨深,吃蜜过多伤肝脏。”“在人不做亏心事,死后不怕见阎王。”

告诫人们要讲理,如:

“树子一年长一节,人长一岁懂一理。”“无伤血流成河,说话要在理。(喻有意挑斗)”

3.重名声、荣誉

劝诫人们要重名声,如:

“人尸虽埋地下,名声仍留地上。”“人要有声誉,鸟要有羽毛。” “蠢人留下万贯财,智者留下好名声。”

不能做有损名声的事,如:

“失去的金钱易挣到,失去的名誉难挽回。”“留下好的印象,非金钱能买;做下坏的污点,非江河能洗。”

4.重团结、重友情

在迪庆藏族谚语中,注重群体、邻里和友情的谚语有40多条,足见对团结的重视。如重视群体、重团结的谚语:

“一根线织不成布,一棵树成不了林。” “一粒谷舂不成米,一撮面做不了糕。”“快马一口气翻不过山,勇士一个人胜不过敌。”“刀柄再美,光有刀柄砍不成柴。”“两个针尖的针不能缝衣,两个心眼的人不能成事。”“滴水成海不怕日晒,孤树结成林不怕风吹。”“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牪牛。” “三个男人的心计,胜过一个智者。” “筷子整齐好拈菜,人心齐了好办事。” “线团绕紧好织布,人心整齐好架桥。”“齐心合力才成事。” “只要众人齐心,弱人也能成大事。”等等。

对邻里和睦关系的重视,如:

“没有木料盖不成房子,没有邻居过不好日子。”“木头成堆好盖房,邻里和睦村寨安。”“邻居失火,岂能不顾。”“专讲过去的是狗,专说邻居的是猪。”“与邻居斗殴要准备搬迁,病遏水肿要准备后事。”

重视友情,如:

“与其喝敌人的蜜糖,不如喝朋友的凉水。”“狗不咬主人,人不欺朋友。”“朋友上百不算多,敌人仅一勿嫌少。”

同时应慎重交友,如:

“好友是药树,坏友是毒树。” “坏友是使人失足之根。”“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嬢跳假神。(慎交友)”“朋友易被弃义者害。”

此外,在社会公德中,有关待人方面的谚语也较多。如不能专看别人短处:“看不见自己眼前的牦牛,却见他人头上的虱子。(专挑他人短处)”对别人要像对自己和自己亲人一样公平:“仇人干了好事也要认可,亲友做了坏事也要杜绝。”“人过要说,己过要扬。”不要去祸害他人,如“将心比心,勿害他人。”不要欺软怕硬,如:“不敢与翁水斗狗,歹来欺格咱猪。 (翁水,格咱为村名,喻欺软怕硬)”对人要尊敬、真诚,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礼相还,有客相迎。(互敬互重)”“笑脸相待胜美食,手指干净胜于盘。(喻要有真心实意)”对人应有善心,如:“展菩萨心肠之翼,缩憎恨愤怒之心。”告诫人们不能忘恩,如:“病好忘医生,过河忘船夫。”“不要恩将仇报,不要借酒还水。”

5.重言语道德

因言语可以反映人的德行,如:“看碗知人酒量,听话知人德行”;言语可以明理,如“话在争论中明了,结疤要用锤来破。”所以告诫人们注意言语道德,即:言之有理、言行一致,切莫多言,切莫说假话空话、谎言、谣言。

言语要公道、言之有理:

“语言公道价值大,“嘛呢药丸”用处多。(藏名,主要治疗肠胃)”“奶头大的乳牛奶子多,说出的话在理听的多。”

要言而有信,如:

老虎咬了肉不会吐出,大丈夫说出的话不反悔。

言多必失,言语要谨慎,防止多言伤人,如:

“饭吃多了伤肚子,话说多了得罪人。”“马跑快苦,人嘴快苦。”“莫向不自量者求教,别对多舌的人直言。”“冬季防火,夏季防水,平时防口。” “射出去的箭,讲出口的话。”“刀伤可愈,口伤难愈。”

告诫人们不能说假话、空话,如:

“好汉没有空话,傻瓜没有虚情。”“雷声大雨点小,说大话难成事。” “常放屁会成习惯,说假话会成恶习。 (喻莫说假话)”“嘴说还能佩长短枪刀。(喻说空话)”“口言能杀虎,动手不能捉虱子。(喻眼高手低)”

告诫人们不要说流言、恶语,如:

“猪尾巴摇不断,闲白话讲不完。”“指头大的奶渣,说成日月大。” “烂鞋里的臭味,恶人口中的流言。” “坏人吐恶语,树差结疤多。”

此外,还告诫人们不能轻信人言,要有辨别,如:

“鸡啄的不都是粮食,人说的不全是真话。”“口诵慈善嘛呢经,袈裟地下藏利刀。” “口念甘珠尔真经,心比屠夫还残忍。” “甜言蜜语骗人话,苦口婆心教人好。”“爱护的话刺耳,活胆的药辣舌。”

综上所述,迪庆藏族谚语所蕴含的道德观,在家庭道德、个人修养及社会公德三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体现。家庭道德中提倡的敬老、孝敬、报恩,重家和,慎对婚姻;个人品德中提倡的诚信、正直、勇敢、勤劳,自强自立,善于学习、崇尚智慧,保持良好本性及戒除骄躁、懒惰、虚伪、懦弱;社会公德中提倡的扬善惩恶,重团结、群体,真诚待人,杜绝欺骗、偷盗、贪财、浪费,注重言语道德修养等,这些形成了迪庆藏族人民良好的道德观。

二、蕴含道德观的迪庆藏族谚语的表达特点

蕴含道德观的迪庆藏族谚语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一)选用生活中常见事物来表达,通俗易懂

谚语中所出现的事物都是与当地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选取的这些事物中,可略窥当地人们的生活情状。

在这320条谚语中,出现了二十多种动物,如:牦牛、骏马、鹿麂、雕、鹰、豺狼、斑鸽、雪雀、盐雀、雄狮、懦狐、乌鸦、毒蛇、恶鸟、野猪、瘦鸡、奶牛、老牛、豹子、毛驴、狗等;谚语中表示树木和花的词语也较丰富,如:直木、朽木、药树、毒树、松柏,花儿、杜鹃、鲜花、杜鹃等;与日常饮食相关的词语在谚语也较常见,如:茶、酒、牛奶、奶渣、青稞、糌粑、酥油、芋头、粑粑、嘛呢药丸等;生活中常用的刀、箭等,在谚语中出现得也较多,如:刺刀、钢刀、利刀、宝刀、刀柄、良弓、箭头、箭杆、宝剑、锤等;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词,在谚语中也出现得较多,如:袈裟、佛爷、僧人、金刚、菩萨、阎王、甘珠尔真经、阎王、师嬢、香客等;生活中人们所崇拜和鄙视的人物形象也出现在谚语中,如:勇士、英雄、智者、懦夫等。

谚语中表示动物、植物、饮食、使用工具及宗教信仰、推崇的人物形象等词语的选用,反映了迪庆藏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及藏传佛教对迪庆藏民生活的影响。谚语的表达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贴近生活、易懂易传。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

以上蕴含道德观的谚语,多运用比喻、对偶及对照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简洁形象。

首先,谚语中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手法。

比喻有明喻和暗喻之分。在谚语中常使用暗喻,即无需出现比喻词,直接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如谚语:“瘦鸡一身毛”,直接用“瘦鸡”比喻恶人。在谚语表达中,暗喻的使用中,最为常用的是由分句组成的并列性暗喻,如: “天下乌鸦一般黑,坏人心肠一样黑。”本体是“坏人心肠一样黑”,喻体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本体和喻体各自成句,组成并列性的暗喻。这样的表达,句式整齐、形象生动。

其次,谚语的表达还大量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馋人家里无茶喝,懒人家里难烤火。”对偶的运用,使韵律和谐,句式整齐,表达琅琅上口。

再次,谚语中对照辞格的使用,使其对比更为突出,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如:“勤人种树满坡箐,懒人偷果跌断腿。”对照的使用,使谚语的劝诫作用更加突出。

可见,蕴含道德观的迪庆藏族谚语以其通俗、生动的语言,承载了迪庆藏族人民丰富而又优良的道德观。也因其贴近生活而又形象的表达,劝诫和规范着一代代迪庆藏族人民良好道德的形成。

三、影响迪庆藏族道德观形成的因素

迪庆藏族道德观的形成与迪庆藏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史和藏传佛教的传播等密切相关。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其道德观形成的现实土壤

迪庆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横断山脉地段,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迪庆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坚强刚毅的精神,由此也就形成了迪庆人民在个人品德修养中注重勇敢、勤劳、自立自强及社会公德中重团结、重群体等良好的道德观。

此外,迪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通西藏和大理、丽江的必经之地。肇始于唐代,并于宋朝形成规模的茶马互市的商品交换,及长期随畜迁徙的游牧生活形成了迪庆藏族重诚信、喜交友、重友情的道德观。

(二)社会发展史是其道德观形成的社会土壤

迪庆藏族谚语所体现的道德观的形成与其社会发展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迪庆藏族是古羌族分支后裔的一部分,七世纪吐蕃统治迪庆后,入驻的吐蕃军队及其家属与当地羌族人融和,成为迪庆藏族先民的主要来源。唐朝时,吐蕃和南诏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唐朝,“神川都督府成为吐蕃军队和给养的重要集散地,大批吐蕃军被调来防守驻扎,不少吐蕃人民也因各种原因到此定居”[4],直到公元869年,康区爆发了贫民奴隶起义,迪庆才脱离吐蕃统治,但仍被吐蕃贵族所控制。

在被吐蕃控制并大量移民到迪庆的这段时间,成书于八、九世纪之间的吐蕃的道德经典《礼仪问答写卷》,对迪庆藏族地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如《礼仪问答写卷》提出的做人十大道德: “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提倡要报恩,即“父母养育儿子,儿子敬爱父母之情应如珍爱自己的眼睛。父母年老,定要保护、报恩。养育之恩,应尽力报答为是。”所提出的“务必对一切好事,没有一样不勤奋。无羞之徒不能服役之王差,务必勤奋去做”等,这些对迪庆藏族人民个人品德修养及家庭道德观的形成都有着直接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

宋朝时期,吐蕃势力衰微,无暇顾及迪庆。加之宋朝和南诏势力也无暇顾及,吐蕃遗弃的巡守官拥兵自立为王,对迪庆的统治“相对稳定达300年之久”[5](P42)。元朝统一中国后,在云南建立行省,迪庆属宣政院直辖地,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势力强盛。木氏势力不断强侵滇、康、藏地区。据《木氏宦谱》载:“自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从木氏第五任土司木嵌上任时,其势力就伸向了金沙江以北中甸藏区”[6](P98),“至第八任木氏土司木公(1527-1554年在位)时,中甸全境为之所占。”[6]明末,木氏势力衰微,蒙古和硕特部南下,击败了木氏在康巴的势力,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丽江府发生平民暴动,木氏土司兵主力撤出藏区,直到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才控制迪庆全境,但在1674年才将木氏势力完全逐出迪庆。“可见自1442年起至1674年的230多年时期内,迪庆人民深受异族统治阶级的杀戮、压迫、盘剥之苦。”[6]迪庆“直到雍正二年清中央政府在迪庆改土设治之前,直接处于西藏地方和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的统治之下。”[7](P94)

迪庆藏族人民在吐蕃统治及反抗南诏、木府的社会历史中,培养了勇敢、坚强和团结的精神,这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观内容。

(三)藏传佛教文化是其道德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吐蕃占领迪庆后,藏传佛教也随即传入迪庆。“迪庆高原上的藏族文化长期受到来自青藏高原的佛教的熏陶,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8](P78)

从迪庆社会发展史来看,传入迪庆的藏传佛教派别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久远的派别,“约于公元十世纪传入迪庆”[9](P7)。元代,由于萨迦派上师八思收到元世祖忽必烈崇信,萨迦派有了较大发展,并传到迪庆。元末明初,噶举派在迪庆势力较大,这与木氏土司借助其来推行土司在迪庆的统治有关。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噶举派和苯教寺院僧人等为反对蒙古和硕特部对迪庆的占领而发动武装反抗,最终被蒙藏联军镇压,噶举派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格鲁派势力兴盛。格鲁派也成为迪庆藏传佛教中传入最晚,但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派别。

藏传佛教传入的同时,其宣扬的宗教道德观也对迪庆藏族人民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藏传佛教有着行善戒恶的基本道德原则,也就是“五戒”和“十善业”。“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业”,即:“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言、绮语、贪欲、瞋恚、邪见。”[10](P54)这对迪庆藏族人民的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除以上共同的道德原则外,格鲁派还有其独特的“六度”和“六戒”。“‘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六度’相对的有‘六戒’,即悭吝、破戒、瞋恚、懈怠、散乱、邪慧”[11](P180)。这对迪庆藏族人民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重智慧、勤奋等道德观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

萨迦派高僧萨班智达·贡噶坚赞所著的《萨迦格言》中也有较多关于道德修养的格言,如重知识、重学习的格言:

“只要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自然会有人汇集在你周围;只要是香气四溢的鲜花,自然会有成群的蜜蜂飞来。”“即使明晨就要死去,今天仍要坚持学习;虽然今生成不了学者,但知识仍归来世已有。”

重智谋的格言:

“有智谋的人哪怕开弱小,强大之故也无法征服他;勇猛的狮子是兽中之王,却被小兔子送掉了性命。”

重品德 (正直、善良、诚信、勤劳)的格言:

“正直的人即使贫困,品德也会显得高尚;尽管火把朝下低垂,火舌仍然向上燃烧。”“施舍是最大的财宝,善心是最大的幸福,博学是最好的装饰,信用是最好的朋友。”“不肯辛勤劳作的人们,今生来世都不会有成就;没有精心耕种的土地,再肥沃也长不出好庄稼。”

重名声的格言:

“活在世上名声要好,死了以后福德要全;若无两者纵有钱财,绝不会使贤者欢悦。”

劝诫人们不能作恶、不说谎言,戒除骄傲、多舌,不能用语言伤人的格言:

“只要自己不作恶,哪怕天王来降罪;泉眼自己不干枯,泥土盖也盖不住。”

“用谎言欺骗了别人,等于欺骗了自己。倘若说了一次谎话,再说真话人家也要怀疑。”

“骄傲自大的人,哪怕是大人物也要失败;海螺虽然细小,却是鲸鱼的劲敌。”

“多嘴多舌是惹祸之源,沉默寡言是免灾之本;巧喻的鹤鹅被关进笼中,不会说话的鸟儿自由飞翔。”

“身体的创伤名医可以治疗,语言的创伤谁也无法弥补;乌鸦用语言伤害了猫头鹰,世世代代它们都是仇敌。”

劝诫人们不能忘恩的格言:

“忘恩负义的人,谁敢跟他做朋友;费力而无收获的土地,哪个农夫愿意耕耘。”

以上虽是藏传佛教中的道德原则,但属于宗教道德中“处理宗教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际之道’”[12](P40)。“人际道德”即会影响到宗教信奉者的道德观。因此,以上藏传佛教中的这些“人际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迪庆藏族的道德观。因此,迪庆藏族谚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社会公德及家庭道德中的敬老、报恩、重品德、扬善惩恶及重言语道德等道德观,都受到藏传佛教中“人际道德”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迪庆藏族人民道德观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史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都有着密切关系。迪庆藏族的道德观,可通过通俗、生动的口语形式——谚语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出来。在本文所搜集的有关道德修养的320条谚语中,主要体现了敬老、报恩、重家和、重婚姻的家庭道德观;提倡为人正直、诚信、勤劳、勇敢、善学多谋、自立自强、戒骄躁、戒懒惰、戒虚伪等的个人品德观,以及扬善惩恶、真诚待人、重群体、重团结、重友情、重言语道德,杜绝欺骗、贪婪、偷盗、浪费等的社会公德观念。

蕴含迪庆藏族道德观的谚语,为我们打开了解迪庆藏族社会文化的一扇窗,同时谚语中所蕴含的积极的道德观念,对社会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也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1]罗秉祥,万俊人编.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宋希仁主编.道德观通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4]曹相.云南藏族源流考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5]杨世光.香格里拉史话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王晓松.迪庆藏族历史文化简述[J].西藏研究,1999,(4).

[7]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 [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8]潘建生.迪庆藏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抉择 [J].西藏研究,1993,(3).

[9]《迪庆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 [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0]刘俊哲.藏族道德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1]杨学政.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地域民族宗教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2]罗秉祥,万俊人编.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徐彩玲)

On the Mora1 Lesson in the Tibetan Proverbs in Diqing

CHEN Limei (Chinese Language and Cu1ture Co11ege,Yunnan Norma1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 Province)

Proverbs are the crysta11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a nation.Diqing Tibetan peop1e′s mora1 view,which formed in the soi1 of Diqing Tibetan geographica1 environment and socia1 history’s deve1opment,and the inf1uence of Tibetan Buddhism,can be ref1ected in its proverbs.Proverbs that contains Diqing Tibetan ethic concept,with its popu1ar and image expression,ref1ecting the Diqing Tibetan peop1e’s good mora1 va1ues in the fami1y ethics,individua1 mora1 and socia1 ethics,etc.

Diqing Tibetan;Mora1 va1ues;Expression form;Cause of formation

H214.3

A

1671-7406(2016)04-0034-08

2016-02-18

陈丽梅 (1980—),女,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猜你喜欢

道德观迪庆谚语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说说谚语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谚语趣画(一)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