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银镊子翻弄人生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断片”

2016-03-28孙思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断片祥林嫂孔乙己

孙思奇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15002)



用银镊子翻弄人生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断片”

孙思奇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15002)

正如菊池宽对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评价——“用银镊子翻弄人生……观照的清澈方面也出类拔萃”①,曾翻译过芥川多部作品的鲁迅也是善于锻造、使用“银镊子”的文学巨匠。貌似随意挑选的几个人生片段就能拼凑出一个人的灵魂来,“断片”是鲁迅小说形式到内容上的双重浓缩精华。

鲁迅;断片;《孔乙己》;《祝福》;《在酒楼上》

“断片美学”这一概念出自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对往事的回忆总体特征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并称之为“断片美学”。处于古今文学过渡时期从小接受旧式教育的鲁迅,自然也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他的小说短小精练,有的虽名为“小说”,而实际倒像是由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比如《孔乙己》《祝福》和《在酒楼上》。

鲁迅曾说过,“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②。于是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他将那些不断出现的“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拆分、重组、筛选,形成一个个看似独立实则联系紧密的“断片”,通过细节和场景式的叙述展示主人公的一生。“断片”既是鲁迅的叙事形式,也是结构情节的方式;既是其主题呈现的方式,也是情感升华的方式③。

鲁迅曾告诉孙伏园,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孔乙己》。因为《孔乙己》从容不迫。《孔乙己》中“我”耳闻目睹的几个貌似不起眼的小事件,是作者通过自己一双冷静敏锐的眼睛在记忆存储库里“浪里淘金”捕捉到的,就像我们看到雄鹰在广阔的大地上空自由翱翔然后锁定目标,一击令猎物毙命一样,因为猎物——“断片”选得准,所以从容不迫。

《孔乙己》中鲁迅省略了孔乙己大量的生命过程,几乎都是断片化的细节和场景。那么“我”耳闻目睹的是哪几个“断片”呢?

(一)孔乙己一进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④。(二)辩解着窃书不算偷,“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三)“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教“我”“回”字的四种写法。(四)护豆,嘴里说着“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五)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喝酒的人议论孔乙己的现状——被打折了腿。(六)中秋之后,将近初冬,孔乙己以一副颓唐的样子最后露面,“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一、二、四和六,众人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三条孔乙己教“我”写字,“恳切”而又“极高兴”。这几个“笑”的断片里,众人的笑与孔乙己的笑几乎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众人笑的时候,孔乙己是“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或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样子”;而当孔乙己高兴的时候,却让人觉得“又好笑,又不耐烦”。孔乙己与非孔乙己们好像总不在一个调儿上,甚至可以说是在唱反调。就好像酷暑的天气看到一个穿皮袄的人一样,“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他是众人眼里的异类,一事无成,满口的之乎者也,好干些小偷小摸的事,得罪了丁举人,这样的迂人本就是被驱逐的对象,所以“被打折了腿”又怎样,“……谁晓得,也许死了”又怎样呢?一般社会能给这样的人的,只有凉薄的笑。

然而,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又岂止孔乙己一个人呢?“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⑤

《祝福》与《孔乙己》一样,都是“采用‘定点透视’,打破了‘全知全能’的传统叙事模式”⑥。而这种第一人称“定点透视”模式的运用,同时也就意味着“断片”的产生。因为既没有上帝之眼,又不可能参与另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活动,所以只好撷取其中由印象深刻的记忆浓缩成的“断片”。《孔乙己》中断片的选取是以“笑”为标准,平行空间里多数人的笑与一个人的笑作对比;而《祝福》中断片的选取则是呈时间上的层层递进,以“祥林嫂的外貌神态变化”为标准,揪出一步一步将祥林嫂逼上死路的“犯人”。

如《祝福》中的几个断片:

(一)“我”回乡偶遇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才“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向“我”询问魂灵与地狱的有无,“我”“说不清”。第二天听说祥林嫂死了。(二)初到四叔家的祥林嫂“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她安分耐劳很受欢迎。(三)“我”听卫老婆子讲述,祥林嫂被逼改嫁不从,头上磕出个疤。(四)又过了两年,祥林嫂再次来到四叔家,但这次两颊已失去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做事变得迟钝,惹来“众人的笑影”。(五)捐门槛之后,祥林嫂“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然而在被赶出祭祖仪式之后,“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一直到最后被赶出,“成了乞丐”。断片呈现的是祥林嫂内心世界希望与绝望一次次幻象般的辩证过程。

然而本可以像乞丐一样苟活于世的祥林嫂却因为“我”对魂灵与地狱的“说不清”最终死在“祝福”的鞭炮声中。作者将这一断片采用倒叙手法提前叙述,一方面是因为“我”是导致质变的“最后一根稻草”,身为新党的知识分子“我”,虽然较其他众人感受到了祥林嫂的孤独与悲哀,但最终却也是释然,更能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另一方面这也是鲁迅自己内心对绝望的反抗。1924年的鲁迅正处于人生的彷徨时期,祥林嫂所问“灵魂的有无”,其实就是鲁迅的自问“希望的有无”,祥林嫂所问“地狱”的有无,也正是鲁迅所思考的“绝望的有无”。如或有魂灵,那么祥林嫂就可以在死后与自己的阿毛重逢;然而如果地狱真的存在,那么她就要面临被锯成两截分给两个丈夫的下场。可是“我”又是“说不清”的,也就是说希望与绝望是“说不清”的,所以同一时期的1925年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⑦。

斯蒂芬·欧文认为儒家经典《论语》是断片式的著作。这不难理解,因为叙述者所说内容是经过自己甄选的断片,而记录者(即聆听者)所记录的内容也是经过记录者筛选的断片。两重加工浓缩之后由“我“记录吕纬甫言行的《在酒楼上》自然也表现出这种“断片美学”特征。“我”与阔别已久的朋友吕纬甫在酒楼偶遇,吕纬甫口述自己做过的两件事以及现状。以主题词“遵从母愿、无聊”为标准选择断片。

虽然都是运用“断片”作为叙事模式,然而与展现孔乙己和祥林嫂这类封建社会的卑微困苦的灵魂(这两类人太过卑微,所以用断片来凸显对他们的记忆只有零碎的几个“笑”的场景,或是容貌神态的细节变化)不同,《孔乙己》《祝福》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在酒楼上》则是采用“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的形式让鲁迅与内心的“鬼气”作抗衡。根据周作人回忆,为小弟迁坟,送剪绒花给顺姑都取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就是来自鲁迅的记忆,而斯蒂芬·欧文说:“记忆本身就是来自过去的断裂的碎片。”⑧三个记忆断片由鲁迅“曾感受过的那些人生经验”提炼浓缩而成,吕纬甫表现的“对于母亲、对于传统道德的妥协”“面对中国现实的颓唐又自责、自省又彷徨的心态”,其实也“正形象地、真切地呈现着鲁迅灵魂的某一侧面”⑨。

鲁迅曾说他对书的印刷存在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后面,总喜欢留些空白”,满纸黑字“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迫之感,……且觉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⑩。鲁迅用犀利敏锐的思维将人类长长的一生浓缩成几个断片,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供读者想象思考,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祥林嫂何时死的,怎么死的,“我”也没问清楚;吕纬甫“‘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断片是人物的灵魂精华,同时也让读者不由得去思考那些省略的不确定的空白空间的存在意义。

赛珍珠说:“在中国小说里,没有真正的情节……简直没有重要的结构,……这些确实是中国小说的缺点,但是你读惯了,那时就有一件极明显的好处在。第一,在这种没有形式的小说里,就特别象征着人生。人生也是没有结构的……我们好像还没有读完,许多的问题,永久悬挂在我们的心中,这便是人生了。”

注释:

①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名作欣赏》,2011年第34期,第119页。

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5页。

④鲁迅:《呐喊·孔乙己》,《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4-438页。

⑤鲁迅:《彷徨·祝福》,《鲁迅选集》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第105-119页。

⑥⑨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39页,第337-338页。

⑦鲁迅:《野草·希望》,《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

⑩鲁迅:《忽然想到·二》,《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钱理群.而已丛书·鲁迅九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周作人.关于鲁迅[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8]止庵,王世家.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王得后.探索鲁迅之路:中国当代鲁迅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李允经.走进鲁迅世界·书信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11]周怡,王建周.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的文学创作[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侯慧庆.浅析鲁迅小说中的记忆叙事[J].作家,2013(6):26-27.

[13]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J]名作欣赏,2011(34):119-121.

[14]翟业军.“在酒楼上”:从鲁迅到蒋一谈[J].鲁迅研究月刊,2015(11):47-53.

[15]阎雪梅.格拉克与断片[J].国外文学,2009(2):60-65.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08

2016-04-20

孙思奇(1991—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6)05-0037-03

I210.6

猜你喜欢

断片祥林嫂孔乙己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C3-和C4-临界连通图的结构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最后的断片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自媒体时代的“实证主义”诗学——论《阿库乌雾微博断片选:生命格言(2011—2014)》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