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2016-03-28梁冬梅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舆论引导网络舆情

梁冬梅



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梁冬梅

[摘 要]作为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已经成为继论坛、博客、BBS、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之后,影响力和扩散力较大的网络舆论载体,凭借短小精悍的传播特点构建了一个网络交流“原生态”新空间、新载体,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众即时信息传播平台,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和公众媒体利用的习惯。随着政务微博的开通,微博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地,从政府微博问政到公民监督公众权力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阵地,从近两年来发生的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来看,绝大多数网民通过微博参与其中,逐渐具备了对社会公共事件的介入和干预能力,打破了现有的传播格局,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交流互动方式,扩宽了群众的交流沟通渠道,已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的集散地和新途径。介绍微博和舆情的基本概要;分析微博对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的影响;总结了微博对网络舆情引导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舆论引导

[作 者] 梁冬梅,广西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

一、微博、网络舆情概述

(一) 微博

微博(micrologging/microblog),是一种非正式迷你型微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软件(如QQ、MSN)等方式发送图片文字和视频信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一次内容编辑不能超过140个字符。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微博客的代名词,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博客草根性很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和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其具有以下特点①殷俊、何芳:《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

(2)微博宣传的影响力具有很大弹性,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其影响力基于用户现有的被“关注”的数量。用户发布信息的新闻性、吸引力越强,对该用户感兴趣、关注该用户的人数也越多,影响力就越大,反之越小。此外,微博平台本身的认证及推荐亦助于增加粉丝数量,扩大影响力;

(3)内容短小精悍,微博的内容简短,不需长篇大论,限定为140字左右,门槛较低,难度不大,所有人都能发;

(4)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只要拥有一个网络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其信息发布速度远超过传统纸媒,粉丝接收其发布的信息也是秒计时,十分方便和快捷。

(二)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舆情其表现方式主要为:新闻评论、博客、BBS论坛、聚合新闻(RSS)、播客、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新闻点评、BBS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直接发表意见,下情瞬间上达,民意表达能更加畅通

(2)随意性和多元化——由于“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匿名性、虚拟性、无边界、即时交互性等,网上舆情在利益诉求、价值传递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加上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削弱,既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灰色庸俗的舆论,以致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3)突发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重大新闻事件成为网络焦点时便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4)隐蔽性和偏差性——发言者具有匿名性,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身份学历文化素质各不相同,网络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们话语权得到空前提升,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由于网民缺乏自律、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容易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二、微博对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的影响

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拿起麦克风,成为发布者,在微博上提供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在微博出现之前网络上有了各种各样的交流途径,如论坛、贴吧、聊天室、博客以及即时聊天工具等,它们各自拥有自身的特点以及用户群,但微博的出现似乎是集众家所长,所有已出现的网络沟通工具所具备的优势它都拥有,文字、图片、视频发表、相互评论、加好友、即时聊天、跟帖排列等,使用终端五花八门,只要有网络就可发挥作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都适用。微博迅速火热了整个中国,如今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5亿。

(1)发布和接收信息简便,传播信息快捷。微博发布和接收信息都十分便利,新闻中的人物只要有微博账号都能够对他们进行一键关注;手机是现代人群普遍使用的,通过手机进行一键收发新闻和内容.微博内容是即时发送的,即新闻发布人消息一发出去马上就能被听众接收到,信息的传播非常快捷,那些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的人,能通过微博马上传播出去,不需要等待。①姜胜洪:《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

(2)裂变式信息传播模式。所有粉丝通过转发和分享能够将一条微博进行传播开来,形成巨大的传播范围。信息的传播呈现指数形式上涨,而不是直线传播。

(3)意见领袖具有强大话语权。意见领袖是指在突发事件的产生、发酵、传播等环节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在特定的领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潜意识里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微博中的大V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能够掌握和一定程度上扭转舆论的风向标。

三、微博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舆论的生成模式较为简单,舆论相对集中,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核心,报刊、广播、电视根据现实的宣传需要,可以进行由下而上的舆论反映,或是由上而下的舆论引导。如今互联网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舆论生成模式有了很大不同,网民在论坛在博客、在QQ群、在微博等工具上凭自己的意愿来抒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随时随地充分表露自己的立场,争取放大自身话语权。为加强自身的工作,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政府和媒体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上群众的意见以及想法。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方式,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的舆情影响方式。正是传播环境的改变和舆情生产模式的改变才产生了这种新兴的方式和运作机制。②罗美淑、刘世勇、陈丽敏:《论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6期。微博对网络舆情生成模式的主要影响在于它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移动性。移动性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发微博、看微博、点评和转载微博,加强了用户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便利性,移动性为微博增加用户量提供了基本条件。每个人都可以将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通过微博来进行发布,微博成为传统媒体中记者的角色,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拥有麦克风,小事件在网络中产生影响,事件得到足够的关注度时,其力量足以对政府和媒体的决策起到影响作用。微博面对的主要是年轻群体,年轻人的思想前卫、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欲望强烈,互动频繁,加上微博终端多样化,大大推动了微博的发展,微博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强化了。

四、微博对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影响

微博是政府推进互联网执政与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主要指我国政务机构开通的机构微博与官员微博,尽力实现通过微博更好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官方微博的设立,于现实社会治理、政务公开、改善政务机构现状、民意的倾听、大众建言献策、舆情监督与引导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良好效果。微博对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独特优势③王宁:《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引导功能研究》,郑州大学,2013年4月。:

(一)突发事件快速响应

危机发生之后,政务机构要尽量做到快速发布事件进展状况,官方的话语发布的越快,就更有助于倾听大众的声音、笼络民意。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引起抢购的是两条消息: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了全国“抢盐风波”,中盐总公司迅速通过其在门户网站注册微博,从16日13时49分开始,连续发布微博进行辟谣,第一条微博便是“关于部分地区食盐抢购现象声明”。该微博同时举出具体数据说中盐公司的食盐库存在3个月以上,能够保障供应。多名微博大咖也相应转发无须抢购食盐,并普及食盐小常识,官方和民间微博合力辟谣,面对突发事件,微博这一平台起到了快速化解舆情危机的关键作用,整个事件从爆发到平息也就短短三四天

的时间。

(二)舆情生成前的快速响应

互联网舆情暗流涌动,互联网媒体促进了消息快速传播,促进了消息加快演变速度。一旦产生危机突发事件,互联网媒介就会快速发布相关信息来夺取舆情高地,只要吸引到了大众的目光,消息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帖子将被反复转载或者评论,于是网络舆情便以形成。在舆情生成之前,微博要概括可能会产生的各种负面舆情,规避不知事实真相的大众由于负面消息的传播影响产生不良情绪,生成不良舆情,达到缓解互联网上种种臆断、谣言、猜想的压力,微博成为化解危机突发事件的首要发言人,主宰网络舆情产生地。

(三) 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政务微博担负着对政府行为进行解释的功能。传播政府形象方面,与传统的党报党刊和政府网站等媒介相比,政务微博自身的实时回应效率高,话语权平等转换、个性化文风政风、公众互动参与强这些特点为其带来了较大的优势。微博不但成为反腐利器,而且成为我国政府推行网络问政甚至网络执政的重要平台,微博为官员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提供了一种便利途径。作为官方于网上执政与问政一个重要平台的微博,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和组织机构加入,建立官方微博、红色微博、官员微博等,他们培育成了意见领袖,所有官方热点话题全部聚集在一起,实时直播,这种问政平台可以汇聚民智笼聚网民意见,生成巨大的推动力量,为政府树立更好的形象,提升公信力。对于消除误解、改善官民关系、增进共识、构建和谐社会、构建阳光政府、构建服务性政府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政府利用微博在引导网络舆情和疏通民意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官员对微博在网络舆情引导上的认知不够、微博快速响应机制不完善、舆情引导与监管的力量不足等,党政领导干部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善于利用微博这一平台解决舆情引导层面上的问题。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舆论引导网络舆情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