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心灵充氧 让梦想起航

2016-03-28侯尚琴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铁罐课文文章

侯尚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75-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载明:“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必然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核心;也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其实,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为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思想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怎样在平常的教学中渗透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最好的途径就是对文章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词发”,读者读文章是“披文以入情”。虽然“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但是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中并未获得更多的朗读能力,表现在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上,添字,漏字,读破句的现象比比皆是,让人哭笑不得。即使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读得摇头晃脑、像模像样,也是对所学课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并未有清风拂面的感觉。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行走在前沿的教师们,应该在阅读中下功夫,在教学中注重读的技巧,给学生的心灵充氧,让学生的梦想起航。

一、让范读成为“读”的音符

对于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都有一个同感,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读书时的声音就不像平常说话的语气,老是一个调子——小和尚念经,特别表现在低年级。针对这样的情况,坚持听教师范读是读好课文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一直注重教学中的范读,常常根据课文不同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认真地听读后,直接感知教师的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从而琢磨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具体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因势利导,掌握时机,范读这一教学手段便能在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中三个妈妈的对话时,学生很难读好三个妈妈的对话,笔者着重把“一个妈妈”“又一个妈妈”“另一个妈妈”之间的对话按语调的变化进行朗读,读出前两位妈妈骄傲、满足的神情。另一个妈妈的什么也没说,留出足够的停顿,把“什么也没说”的语速做夸张似的放慢,再让学生进行模仿、跟读,掌握其中的朗读技巧。

二、让插图成为“读”的前奏

低年级的教材都配有形象逼真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插图,经常利用这些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如对人教版《可贵的沉默》中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笔者先让孩子们观察课本的第一幅插图,让他们看好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并用合适的词语形容当时教室的场面(热闹、兴奋、七手八脚、 争先恐后……),紧接着又出现第二幅图画,学生想想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鸦雀无声、沉默、垂头丧气),接着让学生质疑,为何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境,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赶快尽情地朗读,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很快受到图画的感染,受到视觉的冲击,无需老师的指令,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进行激情朗读。

三、让诵读成为“读”的旋律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是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它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便于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良好的语感,是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途径,由于低年纪的孩子,刚刚接触语言文字,对课文很难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笔者选课文的优秀儿歌、童谣、古诗及课文的精彩片段来引导学生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烂记于心”的效果。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先让同学们朗读,于是教师再次配乐诵读,问学生读得怎么样?得到学生的认同后,又带着学生再次激情高声朗读,通过几次反复的阅读后,直到学生会背诵为止,用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这样的诵读指导,给了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是一堂具有浓厚语文味的教学。

四、让对话读的成为“读”的乐章

小学的语文课本,故事性的文章篇幅占了课文的绝大部分,最受孩子欢迎,究其原因是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学生能够正确读准动情、生动的人物对话,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读好课文的其它语句具有促进作用,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我让学生通过分角色仔细地朗读,并且读出陶罐谦虚,铁罐傲慢的语气,再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孩子们在积极地参与,表演中,在对话读中把铁罐骄傲自满的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是“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未读到动情处”。

五、让默读成为“读”的最强音

默读也是一种朗读,是不出声的朗读,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集中思考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三年级的孩子也有了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可以从孩子们的默读方面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视野。如教学《争吵》,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在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对于他们争吵后,各自是如何表现这部分的学习,笔者就采用了让学生默读,并标注批注,展开讨论:安利柯怎样后悔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我觉的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啊,要是我没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啊!”,“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的太丢脸”, “我在外面等你”他们俩都这样说俩人的想法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能很快地找出答案:“克莱谛本身没错,却对我如此宽容,如此大度。”这段内容的学习,完全是让学生静心默想后进行的课堂教学,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默读的学习方式,感悟各自争吵后的各自心理活动及做法。这种“放一手,退一步”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束缚,达到“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读、思并举,在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学生暂时的凝神静思绝不是枯死的沉寂,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

六、让教师的评价成为“读”的点缀

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读后的评价也不可忽略。学生朗读后,只凭直观的判断“不错”、“真棒”,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也难以提高朗读水平,并且在评价语上要注意技巧,比如可以课文中出现的修辞语,幽默语等。如《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学,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读得特响亮,笔者听后,就微笑着说:你这么大声的朗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朗读氛围中,领悟到朗读的一些方法。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她有着非凡的魅力,“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读”与语文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这样说,语文,姓“语”,名“文”,字“读”。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读书方式里,需要我们教育者擦亮眼睛,剥开迷雾,将读的内涵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晓解“读”的要义,寻求读的全新对策,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读在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架起一道缤纷的彩虹,让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铁罐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