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优质反季节香菇畦式种植技术

2016-03-27吴广成

吉林蔬菜 2016年10期
关键词:转色培养料出菇

吴广成

(梅河口市园艺特产工作站 135000)

●食用菌栽培●

高产优质反季节香菇畦式种植技术

吴广成

(梅河口市园艺特产工作站 135000)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资源丰富。在香菇产地,夏季气温多在25~35℃,即使是栽培高温(15~25℃)发生型香菇,也无鲜香菇应市。在长白山区,夏季气温多在30℃以下,特别是立秋后,气温多在25℃左右,且昼夜温差大于10℃,若辅以蔽荫措施,可以获得25℃以下的小气候,是进行香菇反季节栽培的理想环境。地栽香菇以土地为载体,以高秆作物为遮光物,赁借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生产高产优质的反季节香菇,使“南菇北移”获得成功。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林地,在夏季进行脱袋壅土出菇(栽培场地土壤中各项污染物含量符合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对栽培环境的基本要求),进行香菇的反季节栽培也获得成功,为占领国内外的夏季(淡季)香菇市场奠定了基础。

1 准备菌种

1.1 菌种的选择

进行香菇畦式栽培的目的实质上是实现夏秋出菇。因此,在选择菌种时应因地制宜,选择两个以上的品种合理搭配,避免单一品种因年度气候差异而造成失误。同时,选择两个以上的品种合理搭配,也有利于错开出菇时间,减轻采收与上市过于集中的压力。栽培面积较大时,可选用2~3个品种,中高温型(9~23℃出菇)菌种、中低温型(7~20℃出菇)菌种各1~2个。

1.2 菌种生产

香菇畦式栽培的菌种用量较大,用量时间比较集中,菌种生产应早做准备。一般在11月准备一级种,在12月制备二级种,在翌年1月完成三级种的接种任务,经22~24℃培养60天左右即可完全吃料(长满菌袋),然后7~12℃低温培养10天左右,增加菌种由室内移植到室外的适应性。

2 准备菇场

香菇畦式栽培多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能排能灌、交通便利的农田或空闲地上进行。为了保障春播早种,最好在秋后上冻前做好畦床。农田(如玉米地)做畦床要顺垄控沟,一个垄沟做畦床,一个垄沟作步道,畦床与步道各宽60厘米,畦床深10~15厘米。畦床里的土铲到步道上,留作压膜的覆土。头年秋收后挖好的畦床,翌年早春稍加整理即可铺料播种。

3 准备原料

按长白山地区菇粮间作的实际情况概算,每亩农田的菇床面积为300~320平方米,挖60厘米宽的畦床,总长可达500~530米。按20~25千克/平方米干料用量计算,每亩用料量6~8吨。其中木屑80%,麦麸或米糠14%,玉米粉3%,豆饼粉1%,石膏1.7%,尿素0.3%。对原铺材料的质量要求同香菇的袋式栽培。

4 铺料播种

香菇畦式栽培实际上是半熟料开放式接种露地栽培,其与袋式栽培的本质区别在于,畦式栽培不强调无菌操作。为了防止杂菌污染,一是将培养料加水拌匀后进行预处理。二是抢在气温、地温均较低(1~8℃)时播种。三是加大菌种用量。

4.1 原料预处理

按配方称料,将干料(尿素除外)拌匀,并按常规要求将培养料加水(尿素溶于水中),充分搅拌均匀至培养料含水量达55%~60%。然后进行“蒸米饭式灭菌”(不装袋),至料温达98℃以上,1.5~2小时后趁热出锅,装入干净的纺织袋中冷却备用。

4.2 铺料播种

香菇畦式栽培提倡一个“早”字,长白山地区一般在3月15日至4月15日铺料接种,最好在清明前完成播种任务。播种过晚常因气温地温逐渐升高,细菌、霉菌活动日益猖獗,容易侵染培养料,使培养料(连同菌种)变酸,发霉,影响栽培效果,甚至造成全军覆没的被动局面。播种当天将菌种脱袋后用手掰或用菌种粉碎机压成玉米粒装置于干净容器中备用。铺料接种前先在畦沟表面撒一层石灰粉,然后居中平铺1.5米宽的农用地膜,再在沟内的地膜上铺料播种。一般每10米长畦床用培养料200~250千克,用种36~40袋。先将2/3的菌种与培养料搅匀后铺平,并使床面呈龟背状(中间比床边高出1厘米即可),然后将余下的菌种撒在料面,再将床面稍稍拍平压实,此时培养料厚6~7厘米。播种后,及时在料面薄薄摆放一层稻草,以利于透气。选用新鲜稻草,先在3%~5%的石灰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沥干表水备用。播种后的料面经拍平压实后,将处理后的稻草分成每10根左右一小把,每隔10~15厘米斜放一小把,再在畦床的中间放一把龙骨草,龙骨草首尾交接。折回地膜时,每50厘米 将上述小草把从中间折回,床边的梢端压在地膜里,床中间的折端露出膜外。最后覆土4~5厘米,并将上述露在膜外的稻草折端移到覆土外,以利于避光、保温与透气。

5 发菌管理

5.1 撤土揭膜

播种后一般经过40天左右发菌培养,香菇菌丝体可完全吃料,外观可见气生菌丝浓密,料面稻草中也布满白色菌丝,切开料层可见培养料由棕褐色变为棕黄色,松散的木屑已变为海绵状。上述特征表明香菇的营养生长阶段已基本完成,应及时撤土揭膜,促进床面转色,为出菇做准备。撤土揭膜多在5月上中旬进行,具体时间依发菌情况而定。先用木耙搂地膜上的覆土。再用小板刮净余土(不要碰破地膜),揭开地膜,轻轻捡出稻草,尽量不要带出菌料,然后将地膜重新盖在料面上,创造保温保湿的小气候,促进菌丝恢复生长。同时在床面支拱蔽荫。打包后,畦床上每米支3根拱条(拱高35厘米),上盖草帘,创造七分荫蔽的小气候。撤土、打包应避开风雨天气,而且必须边撤土,边打包,边支拱,边上帘,以免菌料失水或感染杂菌。

5.2 套种遮荫作物

进行香菇畦式栽培的特点之一就是菇粮套种,遮荫作物以玉米、向日葵为最好,也有套种矮化高粱、架云豆、大豆的。套种作物可在打包盖帘后播种,每个步道种1行,株距20厘米,或者隔一个步道种2行,套种的作物离畦床边10厘米,每亩套种玉米2300株,或向日葵1200株。

6 通风转色

打包上帘后7天内不必通风,让撤土捡草后的料面菌丝恢复生长。当畦床料面气生菌丝连成一片时,即可掀膜通风,迫使气生菌丝倒伏(停止生长),形成白色菌膜(菌皮),继而转色,变成带有光泽的栗壳色菌膜。通风管理需20~30天。

7 出菇管理

7.1 变温催菇

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进行香菇畦式栽培的气候优势明显,夏秋季节这里的昼夜温差多在10℃以上,十分有利于变温结实型菇类(香菇、平菇等)由营养生长顺利转为生殖生长(出菇)。转色后10天左右,在昼夜温差的刺激下,床面“玉米花”样白色突起(香菇原基)可逐渐变成菇蕾,继而长成香菇。

7.2 注意事项

菌块内的菌丝体的菌龄太短,未达到生理成熟,很难转色,或转色不均,易使菌块失水造成表面干燥,严重影响出菇,且易发生污染。培养料含氮量过高,易造成菌丝徒长,影响转色。盖膜太久,通风换气不足,也易引起菌丝徒长,推迟转色或使菌皮(转色层)增厚。遇到气温回升在28℃以上,要加强遮荫,降低温度,增加掀膜次数和时间。早晚喷水并通风,严格检查菌块,若有污染,应及时处理,严防扩散。当气温突然下降到5℃以下时,应喷水增湿,采取有效措施保湿增温。在菌块吐“黄水”期间,若遇上闷热天气,四周又围得很密,通风条件差的菇畦,极易造成绿色木霉或红色链孢霉污染。因此,在此期间一定要加强通风,降低菇畦内的温度和空气湿度,抑制霉菌污染。

7.3 出菇管理

地栽香菇出菇的早晚与品种、早春气温、转色管理的好坏、播种时间有关。4月初春播种,5月末、6月上旬可见“报信菇”,正常情况下菌丝生长40天,床内发育40天,转色20天,有效积温达到820℃以上即出菇。打包后栽培者要加强转色,促进早出菇,争取在伏前采收二潮菇。“报信菇”多出在畦床两侧,大量出菇是6月中下旬,7月上旬出的菇较少,而且菇较薄,柄细色淡,商品价值不高,只能盐渍和鲜销,7月中下旬气温太高,很少出菇或不出菇,8月中旬秋季出菇又开始,一直到9月末、10月上旬初上冻时结束,翌年“五一”左右还可出一部分春菇,好的地块,一亩地还可产15~35千克干香菇。虽然地栽香菇的菇潮不明显,但整个周期可出4~5潮菇。

菇蕾批量形成后,将地膜卷到畦边塞到料下,有利于调温保湿,对遮光不好的草帘要及时加草或补盖新帘。阴雨天及时排出床面渍水,旱时则应引水浇灌。当香菇长至5~6分成熟时,应及时采收,采收时采用旋菇法。香菇畦式栽培,伏前可出菇1~2茬,当气温持续高于25℃时,应采取偏干管理,遮荫越夏,等到气温稳定地降到23℃以下时,再进行出菇管理。一般可在气温低于10℃之间结束当季栽培,然后为第2年的栽培做准备。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6.10.015

猜你喜欢

转色培养料出菇
胶东地区设施栽培奥尼尔和米斯蒂蓝莓花色苷代谢研究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草菇出菇为何怪
香菇菌棒转色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安全生物转色解决激素转色的品质困扰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