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洋:七方面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6-03-25李晗

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供给办学改革

李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怎么改?其背景是什么?面临哪些新形势?《经济》记者近期就这些问题对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洋进行了专访。

《经济》: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其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顶层设计来规划,您认为应该怎么做?

刘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服务于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重点破解全局性、疑难性重点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改革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基层政府部门要继续推进政府向学校放权,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加强教育领域简政放权,增强基层统筹发展教育职能。

二是改革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校长办学绩效考核,支持大专院校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与融合。

三是改革教育教学和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程,转变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继续加强课程开发和课程基地建设工程,给学生更多发展选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是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各地要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评价,实施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考核等多样化的录取形式,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地分配到初中学校。探索将音乐、美术纳入中考考查科目范围。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按规范自主招生。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六是改革管理评价监督机制。政府要把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转变为运用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学校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督学”与“导向”作用。全面落实加强学校民主制度建设,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教育司法救济、人大政协监督等制度。

七是完善和保障教育投入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国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支出功能分类试点改革工作。

《经济》: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想达到怎样的目的?

刘洋:多年来,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常态工作,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是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仍严重不足,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制约,中西部贫困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教育投入指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存在困难。

三是基层地区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升,部分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四是部分地区教育质量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城乡差异较大。职业教育地方经费投入与配套不足,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尚未完全形成,治理结构需要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水平处于较低层次。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一些民办学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办学方向不明确。

上述历史遗留疑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有效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因此,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应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教育事业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也显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成为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新成长劳动力数量逐年下降,人力资本改善的速度也明显放慢,出现了民工荒、用工贵、招工难、创业难等难题。相较于产能、投资过剩的改革难度,挖掘教育潜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效能,都可以通过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获得良好效果。

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在于:以人力资本改善为主要原则,将学生真正视为教育的主体和“消费者”,尊重和贴近学生的消费(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和全面成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根本转变。

《经济》:您认为现在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

刘洋:一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要求,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成为教育系统的最强音和关键词。

二是教育现代化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目标。国家要求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需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

三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新常态下,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强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在规划编制上必须明确配套政策,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在教育综合改革与学校自身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经济》:政策机制如何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发挥作用?

刘洋:教育市场化不等于业已证明失败的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大学高收费,学校广办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创收活动,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和择校热,公办高校兴办独立二级学院,以及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兴建“大学城”等,今天看来上述探索多违背了教育公平公益的本质属性。

教育市场化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改善政府治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教育的活力、质量和效率,目前已经向各个教育阶段延伸。

教育市场化有利于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运用市场的理念和做法来运营教育事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以增强教育服务的竞争性和选择性,避免公办学校单一供给带来的低效低质,使得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更适应市场(学生)的需要。同时,教育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政府部门就必须减少对学校的控制,增强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既不为行政力量驱使,也不致简单蜕变为“市场奴隶”。例如,近年我国高校推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就是实施校董会(理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教育家办学,为高校“松绑”。

猜你喜欢

供给办学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改革之路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瞧,那些改革推手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