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情缘

2016-03-25

延河(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水炸鱼谢家

□ 何 双



汉水情缘

□ 何 双

(一)

汉水从陕南宁强出发,一路上跌跌撞撞,在沟谷间奔突,在崖壁处放歌,食山水之仙气,吞草木之瘴气,随物赋形,自在逍遥,与山川相伴,与日月同辉。等到她跑到安康白河的时候,已经有了气魄,发育成妙龄的女子。一条碧水就这样横在两山之间,成为自然的阻隔;一条秀水情牵鄂陕,孕育了秦楚文明。她真的是可爱极了。

当她路过白河一个小村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处开花的土地,金黄的花朵在轻风下荡漾,绿油油的叶片在微风中招摇。她终于是禁不住诱惑走了过去,想嗅嗅那花儿的味道。那是油菜花,小村里普遍种植的油料作物。于是,她打算歇息一下再启程,她顺势拐了一个弯走到油菜地边坐下来。

是啊,是该停下来歇息一会了,毕竟已经走了很远的路程。

油菜是村里一户姓谢的人家种的。她蒙头就跑进油菜地,要将那金色的花瓣抖落在自己身上。后来她玩累了,身子一沉竟睡了过去。她似乎还做了一个梦的,梦见那姓谢的庄稼户与自己攀谈起来。她说要去找长江,只因贪恋了好风景才耽误了行程。庄稼户是挽留过她的,毕竟好客是老庄稼人朴实的品质。等她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油菜地经过她的一番折腾,已经不成样子。为了表示歉意,天亮以前,她将随身携带的淤泥留在了岸上,自己继续踏上了东到海的行程。而在她退走的身后,自然形成了一个水湾。

村里人埋怨过她,但天灾不足惧!就在油菜倒地的淤泥里,人们又重新种下了希望,结果庄稼长势比往年更好,连年喜获丰收。为了感念汉水的馈赠,当地的谢家主户就将她走后留下的那处水湾命名为谢家湾。

水是生命的根。汉水流经的地方,造就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她沿着山谷一路奔跑,劈开了一条自西向东的河道,从一条玉带丰腴成江河。她包罗万象,虚怀若谷,滋润了土地,培育了文明,化蛮荒为神奇。

人们在河岸大面积开垦土地,人们用渔网在河流里捕鱼,人们用船只在河面行走。斗转星移,经过汉水的日夜打磨,谢家湾地势稍微平坦的河岸上出现了一大片沙滩,沙滩上铺满卵石。在卵石与泥沙的的结合处,长满连根的野草,野草又成为牛群羊群的美食。

人们在河岸边世代繁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村里一个普通的谢家女人生下了我。或者说根本就是汉水生下了我。在那个叫做谢家湾的地方。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长到大板凳高的时候,就站在门前的道场边上眺望汉江。我是谢家湾的人!从小母亲就告诉我,谢家湾是人们歇脚的地方,是船儿靠岸的码头,是我们的家乡。岸上的土地能养活人。

所以我骨子里就把谢家湾爱得死去活来。我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走丢,我使劲诵念父母亲的名字,也发誓要记住谢家湾。倘若有一天我真的走丢了,我可以沿着河流找到母亲,找到岸边的村庄。因为我就是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冷水镇十里村谢家湾的人。母亲说那是我的出生地址,要是我连出生地都记不住的话,真是要惹她不高兴了。在母亲眼里,谢家湾是村里所有人共有的母亲。尽管她自己生得渺小,但谢家湾的名声天下皆知。不管是村里谁走丢了,只要报上谢家湾的家门,外乡人就会带着迷路的乡亲坐船回来。

我是一个生在水边的人,注定了要与水打一辈子交情。我以生在谢家湾为豪,所以我懂事起就渴望亲近门前的那条河流,亲近谢家湾。我总想站在道场上就能一泡尿浇到汉江里头,那样就能流到家乡以外的远方。

(二)

把尿水撒到汉江去,已经是我小时候积存已久的心愿了。

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愿望还远没有机会实现。因为孩子是不能去河边玩耍的。传说河里有水鬼,有妖怪,专吃小孩子。我当时是真的害怕极了,所以总是远远地看着她。越想靠近,却越不敢靠近,尿怎么也无法浇到汉水里去。

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愿望,哪怕一次也没有!对于我来说,水中世界简直与众不同。水里面有鱼虾贝蟹,有船儿荡漾,有漂亮的石头,有未知的秘密,有恐惧和狂欢。在我还没有机会亲近汉水之前,还好我已经有了长久的时间去观望和想象她。

事实上,我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与汉水的亲近史。我是伴随着与汉水的距离开始成人的。当我长到桌子高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母亲下地,母亲干农活时,我和哥哥在地头玩耍。我家最肥沃的土地,还属谢家湾沿岸的沙地。我经常会坐在地畔的桑树旁,看着不远处的谢家湾,看着河面上行走的船只,看着草滩上的黄牛白羊,一看就是大半天。有人在河里捞鱼,有人在河边洗衣服,有人在谢家湾洗澡,我还太小了,只能坐着等长大吧。所以我主动去学习干农活,栽菜籽、收麦、除草、挖花生、掰包谷……我最喜欢去离谢家湾最近的地方打猪草,目的是趁机去河里摸鱼,而我第一次打算亲身去试探汉水,并没有得逞,换来的是母亲用棍子的一顿乱打。我忘不了自己在前面边跑边哭,母亲追着在后面用枝条抽打骂我时的情景。我恨我自己,总是睡了一觉就把所有的“羞耻”忘得一干二净了,又想着去河边耍水。人家说我脸皮厚,我总结那还是汉水的诱惑太大了啊。

终于有一天,父亲答应带我下河洗澡。当我第一次脱光衣服扑腾到河里的时候,我是当真在水里撒了一泡尿的,我可能还放过一个响屁呢,就是赤裸裸的报复,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父亲教我游泳,但不让我去谢家湾的河套,说那里是停船的死水,水太深,淹死过人,小孩子进去了就被水鬼拖进泥巴里去了。我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只在河边和小伙伴们玩水,回家的时候,我是捉了些很小的鱼苗的,想着要把鱼苗养大了吃呢。

等到我第一次去谢家湾河套玩过水后,基本上已经算是水上好手了。母亲也终于不用再为此大打出手,顶多是骂我几句。

早些年的谢家湾,水美鱼肥。我真不知道当时汉江里到底潜伏有多少“鱼王”。总之,我爱吃肉,更爱吃汉江里的野味。所以我总惦记着下河捞鱼,而伴随着汉江日夜不息的流淌,我童年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三)

每逢夏季暴雨天气,汉江河面挤满了“鱼嘴”。站在公路上,能看见黑压压的鱼群,它们都探出脑袋吹着泡泡在水面透气哩。这样的天气,是捕鱼的好机会,大鱼小鱼,一网收尽。若天气转晴,整个午后,公路边都蹲满了人,他们密切地监视着水里的动向,每人都备有炸药包,瞅准时机就响上一炮。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汉江沿岸,炸鱼在夏季随处可见,炸鱼的场面亦十分热闹。由于谢家湾附近河道地势北高南低,造成靠近湖北一侧的汉水普遍较深,靠近陕西一侧的水流则平缓。水深的地方,经常会有大鱼出没,湖北人就蹲在公路边,一旦发现大鱼的踪迹,立马点燃炸药包扔进河里,见着水面漂出鱼肚白,就忙不停脱掉裤子冲进河里。倘若鱼还有生命的迹象,其他人就会接连扔出炸药包,直到把鱼炸死为止。混乱的场面,一群人都拥着扎进河里,谁能捞到鱼就归谁。我记得有一次,湖北人炮响了,村里有几个哥哥瞅见水里是大家伙,就想着去分羹。他们水性都好,一口气就游到了河对岸,从陕西跑到湖北去了。湖北人一看着了急,赶紧驾船去抢,哪知道那鱼只是被炸晕了却没有死,河面乱成了一锅粥,最后竟被我们村里一个哥哥来了个浑水摸鱼,抢到了胜利果实。他借着水的浮力硬是将鱼拖回陕西。湖北人不愿意了,驾着船在后面猛追。鱼一上岸,又被几个同村人接应抬跑了。据说鱼有几十公斤重,当时比我个头都大得多,我只是见过那鱼鳞,比牛眼珠都大,见过那鱼骨头,能做成像样的饰品。鱼到底是没有给湖北人分的,最后闹僵了两省的关系,经常是炸鱼的人站在汉江两岸互相骂娘,谁也不服气谁的。

说湖北人炸的是大鱼,我们陕西人自然也有独家的优势,那就是小鱼群特别多。汉江南岸由于水流较缓,鱼群经常会在静水区聚集产卵。随便仍上个炸药包,就能捞起盆装的小鱼。有一次,邻村的人在上游放了一炮,被炸死的鱼就一路顺水往下流。我当时和哥哥拎着竹篮在水里捡,白花花一大片,有的人拿桶装,有人干脆用背篓盛。基本上都能捡满。

鱼吃不完了,就从鱼背上划开一条口子,冲洗干净后放在太阳下暴晒,制成鱼干。冬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拿出来油炸或是炖汤,那绝对是一道美味。

关于吃鱼的经历,我印象深刻。由于小鱼刺多,在我还没有完全掌握吃鱼技巧的时候,所有的说教都显得多余。狼吞虎咽,结果一次被鱼刺卡住了喉咙。按照土方法,我塞了满满一口酸菜,再灌下醋和烧酒,最后才打掉鱼刺。

刘宗林 书法

后来我意识到,生在水边的人,吃鱼简直是一件必须要掌握的本领。不仅如此,还包括划水,所谓的游泳。哪怕是“野路子”,但绝不能当“旱鸭子”。只要学会了游泳,就可以去汉江里洗澡,就可以捞鱼,当然也可以把尿水撒到汉江里,相当于给庄稼地施肥一样。

(四)

又过了几年,母亲能放心我去河里洗澡了。每次在谢家湾干完农活,我就和哥哥撒腿往河里跑,一边跑一边脱掉衣服在空中挥舞,兴奋得撒欢。母亲就在地里喊,叮嘱我们不要到深水去。

我从小到大从没有炸过鱼,但我经常听说为了炸鱼而丢掉胳膊甚至自家性命的事。并不是我不想炸鱼,当时确实也没有那个觉悟。后来,政府管制,规定不能私藏炸药和雷管,在汉江里炸鱼是要罚款的。这项政策,尽管没有立即收到成效,但久而久之,人们也就真的不敢往汉江里扔炸药包炸鱼了。

但要想让住在河边的人不吃鱼,那除非猫儿不惦记荤腥。为此,渔网开始在谢家湾流行起来。

渔网几乎改变了当地传统的捕捞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买来了渔网,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人们纷纷走向河流。不甘于落后潮流,上中学时,我也整来了一张渔网,但我从不下黑手。

我见不惯那些以卖鱼为生的人。大肆捕捞,使汉江的渔业资源锐减。渔网捕获的鱼儿越来越稀了,汉江上的鱼群越来越少。

靠山吃山,靠水喝水。为了改变当地贫困面貌,人们真是花空了心思。结合陕南山地多的自然条件,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封山育林,退耕还草。养殖蚕桑,广种烤烟和黄姜,推广果牧业,人们在不断地尝试。经过苦战,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上了台阶。而伴随着盲目性生产,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如黄姜厂为了提取皂素,就近在沟谷建厂,迅速投产。未净化的污水却直接排往下游,所含的化学物质,导致下游鱼群的消失。污水最后又注入汉江,鱼群中毒大量死亡。

渔网无法满足捕捞需求的时候,渔民干脆放弃渔网捕捞,转而改用电击。将高压的电线导入水中,船行之处,鱼儿皆跳出水面。大鱼小鱼,悉数被电打死。对于渔民来说,汉江就是他们行走的路,他们或许看不见河流的壮美,也并不考虑对鱼苗的伤害,只关心能不能卖到好价钱,只想从河流里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

在谢家湾靠岸的船只是越来越少了,本地的渔民最后都转行干起了其他营生。只有四川的一些渔家还来此打鱼。

每次我听见渔船发动机的轰鸣声,我总有一种担心,像害怕丢东西一样惦记着河里的鱼儿。我心里暗自骂过那些渔家,恨他们的心肠硬得像石头,骂他们会在水里撞见鬼。

(五)

再后来,我家就搬走了,父亲在316国道外盖起了新房。新房距离谢家湾儿更近了,透过窗户,就可以将谢家湾儿收入眼底。

长大成人后,我总觉得我和谢家湾有某种无法说清的感情。无数次黑里,当月亮爬出山头走到我的窗前,谢家湾儿就像童话里的母亲,她用流动的水波亲吻河滩上的庄稼地,也亲吻我的额头。她还哼着小曲儿,在我疲惫时伴着我进入梦乡。她是那么的爱我呀!我也深爱着她。

成长总是要面临心灵的拷问的。当我以子女的眼光去审视汉水的时候,我有一种负罪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向汉水索取,并不曾有过实质的回报。汉水把肥沃的土地赐予村庄,汉水滋养了鱼虾蟹贝,也净化了人心,汉水为劳作的背影增添了诗情画意。

为了表示我的悔意,我将我那细密的渔网扔给岁月,发誓不再为了一点腥味大打出手。而村里人挂在房顶的网具,也任其恣意捕捞风雨和日夜的光辉,苟延残喘地寂寞在寡欢的烟尘里。

现在,谢家湾里已不再有渔船。要不了多久,谢家湾将会被汉水重新“塑身”。南水北调工程,拦河大坝建设,整个汉江的水位线将会上升。美丽的陕南将因为汉江而焕发新的生机,沉默的村庄将变成游船,可以停泊在幸福的港湾。

□何双,八十年代末生于陕西白河,现供职于媒体。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猜你喜欢

汉水炸鱼谢家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春 归
看图画 写一写
秋思
春来汉上
立春日抗疫有感
热辣挑战
炸鱼薯条,最“草根”的英国国菜
英国炸鱼薯条
地下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