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课:基于团队修炼的课程化设计

2016-03-23沈坤林

今日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修成果成员

沈坤林

磨课,是通过团队合作和个体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笔者主持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基于成员在教学信念、专业阅读、课堂智慧、课题研究、学业评估、成果表达和辐射影响等方面的合作修炼,对每次磨课活动从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课程化设计,特别强调任务前置与成果固化。这样的磨课活动,每学期开展两到三次。每次磨课聚焦一个主题,前后之间呈层递、拓展式推进。

案例:试以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教学之磨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团队修炼进行磨课课程化设计。

首先,构建系列的课程,并提出本次磨课目的。

本次磨课主题是“单篇课文的解读与课堂呈现”,与此后的“‘长文短教批判”“我的课堂教学主张”“类文合观策略”等形成课堂智慧修炼系列。这一系列着眼于语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培育。

本次课程的具体目标为:①探索多角度、多层面研读单篇课文的一般路径和方法,提升独立解读文本的水平;②学习对相关资料的检索与综述方法,促进成员对小说解读理论的学习;③提升基于文本细读的课堂设计与呈现能力,学习并实践研修成果表达的基本方法,并撰写出相关论文。

其次,任务前置,实施任务驱动。

提前两个月商定本次磨课的相关内容,明确先行自主研修的具体任务:①磨课课文为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先“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②通过文献检索对他人解读与教学《品质》的情况作一个综述,并列出自己试图创新之“点”;③知识补给学习,阅读《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小说叙事学》(徐岱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叙事学与小说文体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三本专著,做好相关笔记;④每位成员均做好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自己的学校先行试教,每位成员都做好集中展示的充分准备,活动前一周再确定集中研修的两位执教者。

再次,磨课过程既有程序又突出灵活性,融碰撞、反思于一体,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集中研修是磨课的中心环节,既联结任务前置与成果固化,又凝聚各成员自主研修的智慧。一般分两天或两次进行。

第一次,两位成员执教,其他成员分工进行课堂观察,分工记录。分观察组讨论后集中对执教者评说与建议,由主持人或聘请专家对两位执教者进行比较性点评。本次磨课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执教《品质》。前者从“小说文本中‘次要人物的核心价值”为核心引领学生研读课文;后者从文末的对话入手,将研读中心聚焦到小说的主人公“格斯拉”身上,引导学生从“走近格斯拉”“走进格斯拉”“远望格斯拉”三个维度,抓住文本中相应的细节描写对文本进行“层进式”研读。成员评说、建议之后,两位执教者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修改教学设计准备再次施教;其他成员结合两堂课观摩后的收获各自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准备进一步评说,同时准备用15分钟说课。

第二次,原执教者再次施教,课后与其他成员互动交流,阐述自己设计、施教、修改等过程中的体验;其他成员用说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课堂设计。杨伟民和胡育强两位老师的课,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因适度吸纳大家的建议有了质的提升。而汤见光老师和李晓敏老师等就《品质》的说课,又拓展了大家的视野。接着,为进一步交流与碰撞,金中老师展示自己此前的研修成果——“关于《品质》研究与教学的文献综述和教学建议”,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质疑。最后,笔者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作了《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和基于细读的教学法设计》讲座,结合自身近年发表的60多篇关于文本细读的实例,从八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解读与呈现的方略。

最后,评价强调磨课成果的校本化落地,强化磨课成果的发表。

作为磨课活动课程化设计中的评价,其方式主要是成果呈现(课例展示、论文发表等),即成员把自身在参与过程中的收获、思考、课例等用文字或媒体固化下来;而成果固化的过程,本身又是后续研修的自然跟进——这是区别于一般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品质》的磨课活动,后续的研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每位成员拍摄自己教学《品质》的课堂录像。成员回自己的学校后,把自己修改的教学设计再行施教,并拍成录像,进一步反思调整,传到相关空间与成员交流、共享。其中金中和石斌两位老师的录像课经逐级推荐,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级优课。

二是整理磨课参与过程中的思考,撰写相关文章。集中研修后,成员针对《品质》解读及其教学设计撰写的论文达30多篇,其中已发表十多篇。

反思:把磨课置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领域,并予以课程化设计,不仅提升了磨课成效,更使我们对磨课意义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磨课的核心内容是磨“质”

相对于我们经常观察到的一些展示课、比赛课热衷于“煽情技巧”“气氛营造”“精巧设计”和“多媒体支撑”等形式上的追求,我们所磨课之“质”,首先是基于师生真实成长的。对于教师而言,是对学情充分把握、对教材合理解读基础上的“厚重”;对于学生而言,是在常态课堂上能够获得真实素养的“智慧”。所以,教师要把解读教材、解读学情放在磨课的首位。而精心打造能够丰厚学生底蕴的课,教师的课堂“技巧”也会向课堂智慧转化,即使参加比赛也是能够得到普遍好评——笔者工作室近三年有五位老师获得地市优质课一等奖,其中一位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

二、磨课的着力点是磨“思”

一线教师都怕写论文,而笔者以为,论文是课堂教学下的“蛋”,磨课是催生论文这个研究之果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磨课是磨思,可以突破教师发展中研究不足、论文难写的瓶颈。当然,这里所说的论文不是一般人心目中为了应付评职称等而撰写的文本。一次磨课,磨出多篇文章,可以增强磨课活动的研究功能。在磨课过程中形成论文,既是对课堂教学真实研究与探讨的检验,又可孵化后续的优质课堂,进而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磨课的最终旨归是磨“人”

无论教育发展到怎样先进的地步,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最见功夫的还是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磨课的根本目的是磨“人”,磨砺教师,磨出名师。而基于教师团队修炼的课程化磨课,更是教师在修炼中实现自我发展的快车道。

近三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通过对磨课及其他研修活动的课程化设计,使合作修炼成效显著。三位成员被评为省名师培养对象,其中一位被评为新一批特级教师;四位成员被评为地市级名师,七位成员被评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

本文为2015浙江省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课程化建构研究”(编号为2015SB044)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校

猜你喜欢

研修成果成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工大成果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