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能力创新课程”建设实践及意义探索

2016-03-21王刚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意义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能力突出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民办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创新课程”的构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试对河南省独立学院“能力创新课程”的建设现状及其实践加以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能力创新课程建设;实践探索;意义

本文为2014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KGHC-0150)。

独立学院是21世纪新形势下新兴的教育力量,拥有数量庞大的师资队伍和在校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怎样结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现实,试对“能力创新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索。

1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身上既明显表现着一般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维活跃、勤于动手”的共性,也明显体现着鲜明的自身特点:他们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初期兴趣比较浓烈,但不良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因素使其仍未彻底摆脱“被动学习”的牢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整体较低;他们有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求新欲、表现欲,喜欢接触新技术、新信息,喜欢动手操作远胜于理论学习,渴望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和创新能力缺乏系统培养,缺乏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勇气。

2 “能力创新课程”的涵义和实践探索

(一)涵义和建设目的

“能力创新”类课程是旨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讲座、竞赛、讨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关系处理、专业知识运用等方面能力和素养的课程,属“素质教育”课程范畴。它的建设目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和多样化教学形式,使教学摆脱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未来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而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二)实践探索

“能力创新课程”建设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实现“以学生为本位、服务学生发展、提升能力素质”必须打破长期以来意识上“文、理分科”的深层界限和思想壁垒。“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该课程的构建,可以满足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希望接受学科综合化教育和各方面能力素质培养、提升,由单一学科发展方向向综合素质型人才过渡”的需求。

2.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相对于理论教学,思维活跃的独立学院学生更喜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结合课程改革与创新,通过多样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加强课程改革,构建多样化的“能力创新”课程体系

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和母体学校的制约,缺乏自身特色的科学课程体系是独立学院“能力创新”课程建设的一大阻碍。相比而言,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力度和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关注远强于我国。通过对美国110余所四年制学院的课程所做的调查统计分析,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赫佛林发现:更新课程和课程多样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欧美国家高校选修课的比例很高, 美国达到1/3甚至更多,课程体系的弹性随着课程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大,课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学生可以选择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使课程体系建设更富有个性和人文关怀。

3 “能力创新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学风建设的智力教育基础

端正学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能力创新课程”寓教于乐,能将单纯、枯燥的理论说教融化在素质化课程教育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现端正学风、“共学共勉、交流提高”的教育目标。

(二)是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平台

2014年,省内某独立学院对4702名2014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人员有1055人,占参加测验人员总数的22.44%,其中有中重度困扰的人员173.00人,占总数的3.6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教师、门类单一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能力创新课程”建设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独立学院为数众多的90后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人际交往礼仪的忽视、团队意识和换位思考意识的欠缺,使他们常常陷于“宿舍矛盾不断升级”、“人际关系危机重重”的尴尬局面。很多大学生虽然逐渐意识到自身性格、人际关系、言语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但常常感到“无药可医”、“无医可寻”。“能力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逐步完善,能有效弥补此项空白,学生将得到更加密切的关注、重视和更为人性化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三)为大学生提供就(创)业指导

随着全国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猛增,“如何在大学里完成未来就业和创业目标,实现高校教育向职业生涯的转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相对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容乐观的学风,照抄照搬母体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等,使独立学院在快速膨胀的生源暴涨热潮后不得不面壁思过——如何才能在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素质化教育,为广大学子的未来铺路架桥。“能力创新课程”建设将充分发挥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可塑性强的优势,结合不同专业、各个类型的学生,实施“专题式”(根据就创业的不同主题)、“集中式”(将学生按照“就业”、“创业”两大类再根据不同类型细化分类,结合后期集中培训)、“分段式”(根据学生就业、创业所处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教育和培训)等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类型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提高学生就(创)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能力创新课程”建设能够有效解决高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独立学院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带来新鲜活力,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化教育过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邱相彬.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8-39.

[2]贾丽红,梁军.独立学院应着力应用型创新学生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62-63.

作者简介

王刚(1980-),男,汉族,文学硕士,讲师,2009年开始从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