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化时代下地方文化再建构:三僚的个案研究*

2016-03-19温春香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兴国县风水建构

温春香

(赣南师范大学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研究·

旅游化时代下地方文化再建构:三僚的个案研究*

温春香

(赣南师范大学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旅游化时代下地方文化再建构是旅游人类学关注不多的问题,但却对旅游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以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旅游开发为个案,探讨以风水旅游为主导的三僚,如何呈现与表演它的特色传统,如何将客家族群叙事镶嵌进三僚的风水事业之中,又如何同时塑造风水与红色两种圣地文化,从而再建构三僚的地方传统与地方文化。

旅游;地方文化;客家;风水

自从20世纪60年代,努涅斯(Nunez)发表了一篇关于墨西哥山村周末旅游的文章以来,人类学家正式开启了旅游研究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对旅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人类学研究先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逊·纳什(Dennison Nash)总结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主要视角,分别为从涵化和发展的视角研究旅游;从人生过渡仪式的角度研究旅游;从旅游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角度看待旅游。[1]这些研究视角解答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所带来的后果与影响、旅游对游客的影响、是什么造成了旅游等基本问题。从这些不同视角出发,今天大多数人类学家开始关注更多元的议题,如旅游殖民和怀旧、旅游和真实性、旅游符号和结构、旅游仪式与宗教、旅游商品化和全球化、旅游和遗产、旅游和性别研究等。[2]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旅游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伴随着旅游开发、民俗重建、少数民族资源挖掘等进程,正如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所断言的,中国已经进入一种“旅行文化”的时代。[3]中国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开启于上世纪90年代,近十多年逐渐兴起,孙九霞就指出,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兴起与学术会议的推动;学术刊物搭建研究平台;相关专业的设置,专门机构的成立及各类基金和资助力度加大直接相关。[4]据新西兰怀卡多大学教授Chris Ryan观察,最近十年,中国的旅游研究呈现惊人的发展,从最初的描述性研究转向更多地使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关于旅游发展对社区和环境的影响及遗产旅游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5]

综观而言,旅游之于旅行者、目的地社会、导游等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影响和意义,但对于由旅游引起的地方文化再建构问题仍然是值得深思的,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地方文化再建构总体而言属于从涵化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旅游对目的地社会产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地方文化再建构这一问题,还将历史的视角纳入,使其具有长时段的纵深感与悠久的历史感,是关涉文化延续及变迁甚至传统的发明与再创造的一个全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发生在如火如荼的中国旅游热潮之下。

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旅游开发为个案,结合前后十几年的田野观察,探讨以风水旅游为主导的三僚,如何呈现与表演它的特色传统,如何将客家族群叙事镶嵌进三僚的风水事业之中,又如何同时塑造风水与红色两种圣地文化,从而再建构三僚的地方传统与地方文化。

一、三僚风水旅游的兴起

三僚村位于中国南部赣南客家社会文化区,是著名“将军县”兴国的一个边陲村落。位于兴国、宁都、于都三县交界之地,居民主要为曾、廖两姓。据传,三僚村村址为江西形法派风水术鼻祖杨筠松亲选,其两大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后裔世居于此,以风水为业,代代密传。明清两朝,以廖均卿、曾从政为明成祖相度长陵为始,两姓共有8人分别为明清两朝皇帝看风水,三僚曾、廖两姓宗族据此发展,而此时的江西形法派风水术也因皇恩而天下宗之。如今,三僚有“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的美誉,在居民6 000余人中,有400多人常年行风水于福建、广东等地。

随着世界范围“风水热”的潮流,三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为外界所关注。先是,有本地学者采风与记录,随后不断引来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建筑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而除去学术的关注外,崇山环绕的三僚村更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三僚作为江西形法派风水术的发祥地,蜚声海内外。

1992年10月台湾世界风水地理协会副会长蔡少豪等人的来访,给三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蔡少豪一行8人,受林果夫会长的委托进入三僚村。从村民家的牛棚里找出深藏已久的杨公金身像,抬到晒谷场上燃香祭祀,并将杨公像拍照后,在台湾兴建杨公纪念堂供奉。*胡玉春:《中国风水文化圣地》,江西省兴国县文化局/旅游局编内部版,2008年第1-10页。从此,深藏山谷的风水大师被更多的海内外人士所知晓。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三僚也开始了它的申遗之路。2006年10月17日,在三僚村举行了“首届国际周易风水文化节”,从世界各地以及中国陆、港、澳、台等地参会的专家学者有500余人。风水文化节上进行了祭拜杨公等祭祀活动,全体参会专家还参与了“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县三僚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签名仪式,并互相赠送会旗和礼品。

2007年,兴国县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三僚堪舆文化列入县级保护名录,对三僚堪舆文化加以重点保护。2008年9月20日至21日,兴国县三僚举行了首届全球华人易学名人峰会暨风水文化申遗第二站推动仪式,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港澳台等300余人参加。2008年底,三僚堪舆文化作为民俗类别中的文化习俗和民间信仰项目,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成功后,2009年成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开始申报国家级非遗,*《兴国县关于“三僚村风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兴国县三僚风水文化景区管理处,2010年8月26日。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僚风水文化旅游公司在此成立。经过3年时间,三僚村于2011年被纳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地方特色的重建

自从旅游公司进驻三僚以来,对三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首先就是在景区入口处修建景区标志性建筑三祖殿、“风生水起”门楼,其次修通一条联结各个景点的旅游栈道,沿着这条线路,三僚精华景区曾氏砂手、包裹石、凉伞树、蛇形祠、狗形祠、虎形墓、曾姓杨公祠、廖姓杨公祠、九尾杉、旌表牌坊、七星池等便一览无遗。另外还改造完善景区景观,如在著名景点曾氏砂手上增建三间草寮,将一直作为口头传说的故事创造性地实物化,配合杨公带曾公、廖公来三僚定居的传说,将廖氏房祠改造为三僚名人馆,里面展示三僚廖姓历代名人,又将周边景点如溶洞纳入三僚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对两姓杨公祠及祭祖活动的重视。

三僚杨公祠,主祭风水祖师杨筠松,分别配祀曾公、廖公。三僚的杨公祠有两座,分别为曾姓和廖姓所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兴国县志》已经有杨公祠的记载,其载为“杨公庙,在衣锦乡山寮”*康熙《兴国县志》卷之四《祠祀志》。;乾隆十五年修的《兴国县志》进一步说明为“杨公庙,在衣锦乡山寮,祀堪舆祖师杨筠松”。*乾隆《兴国县志》卷之六《坛庙》。道光年间修的《兴国县志》则记载得更为详细,“杨筠松祠,在衣锦乡。筠松遁迹于都,往来山寮,授徒曾文辿、廖瑀,故二姓皆立祠祀之”。*道光《兴国县志》卷三十二《祠庙》。曾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的正中央,始建年代不详。文革时,杨公祠与其它寺庙一样遭到破坏,但是村民们把杨公和曾公的像藏了起来,现在的曾氏杨公祠是1999年重建的。 廖姓的杨公祠,位于廖屋下廖,是1981年在廖唐苏等组织下重建的,1987年、1999年又对杨公祠进行了二次重修,其中1999年的重修是在廖唐仪的主持下进行的,但规模不如曾氏杨公祠。

曾、廖两姓每年都分别举行杨公庙会,曾姓为每年正月,廖姓为每年四月十八。为什么曾、廖两姓在不同的时间举行杨公庙会?据廖唐仪回忆,本来杨公庙会是在杨公生日的三月初八,但是由于三月初八正好农忙,乡民们没有时间来举行庙会,于是廖姓便把杨公庙会与华佗庙会一起在华佗生日的四月十八那天举行,曾姓则利用春节的农闲时间举行。自从旅游开发以来,为配合旅游需要,曾廖两姓的杨公庙会都恢复在三月份同时举行。

此外,三僚旅游为强调其独特性,配合景区改造,旅游公司又于2012年9月推出“特色服务”,服务内容为风水专业传授,传播的主要内容为“杨公弟子曾公(文辿)第三十八代传人开篇引导、画龙点睛、现身说法、‘丁、财、贵’;资深风水教授——贤湛大师亲诚传授、堪天輿地、形法布局砂、水、向,诠释风水秘籍。”达到的目的是“经过师徒传授,可在1年~3年内改变现状,成为富贵高升、吉利发达之领袖、企业领导者、幸福和谐之家。如在实践中未能达到其目的,我院郑重承诺;并派大师亲自服务,以实现其目的。”*江西兴国三僚风水文化景区网http://www.jxsanliao.com/。

正当三僚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 2013年10月31日,景区保安与村民发生冲突。*王世龙:《江西兴国三僚景区工作人员与村民发生冲突致1死1伤》,大江网,2013年11月1日。此事一出,兴国县旅游局马上出台了关于三僚风水文化景区停业整顿的公告,公告称“因三僚风水文化景区在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问题,已达不到旅游接待标准。为进一步改善景区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提升对外旅游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江西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经我局局务会研究,决定对三僚风水文化景区实行封闭式停业整顿,景区暂停一切经营活动。”*兴国县旅游局:《兴国县旅游局关于三僚风水文化景区停业整顿的公告》,2013年11月1日。

此后三僚景区开发进入停滞阶段,旅游官网一年多没有更新,直到2015年5月,才有所改观。期间,在2014年9月,三僚景区与三僚堪舆文化传人又共同成立了兴国三僚堪舆文化研究院,兴国三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显华任院长,下设副院长五名,皆为三僚村民,并各有分工,但效果似乎不大。三僚实地景点的开发一直搁置,景区入口门票无人收取,景区建设的大型酒店一直闲置,只在少数几个景点如砂手设立岗亭,派专人收取景点门票。

三、镶嵌进风水事业的客家叙事

根据格雷本的研究,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文化自信被认为是旅游者应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事实上,现代旅游的兴起与当今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旅游是一个寻找异质文化,逃离同质化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有不同的需求,民族旅游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正如周大鸣所指出的,“中国民族旅游的兴起,既是处于现代性压力下的人们渴望逃离‘日常生活’、寻觅‘异地文化’的‘推力’结果,也是各级政府在经济利益诉求下主导旅游开发的‘拉力’所致。”[6]

在三僚的风水旅游开发中,也掺杂进了民族旅游的影子,客家作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族群叙事,被刻意地强调,反复地宣传。在三僚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与旅游紧密相关的饮食行业,大量关于客家人、客家菜的故事被叙说、包装、出售,这个将族群文化商品化的过程是紧密伴随三僚风水旅游的。客家并非中国之少数民族,但当今她被认为是汉人中一个独特的支系,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并形成与众不同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加入客家族群元素,让族群特色成为吸引眼球的亮点,这是民族旅游的典型呈现方式。

在三僚,其着力打造的客家映象就在于饮食文化中,三僚豆腐宴与客家美食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当地美食。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三僚老墟场还只是“店铺不上10家,居民不上百人”的小墟市。*《兴国县志》(1988年内部版)卷一《建置 区划》第100页。1999年,在老街的前方新开墟市,与老街连成一片。有百货商店1家、副食烟酒门市21家、饮食店4家、水酒店7家、豆腐店1家、饮食摊3家、水果摊1家、日杂摊3家。*曾平安:《梅窖镇三僚村2004年社会情况调查表》(村委)。在景区建好前整个村子只有三四家小餐馆,现在差不多有三十几家了,如今三僚的客家菜馆集中分布在墟市上,但也有少数分散在居民点。

三僚除去其日常饮食冠之以客家外,其最著名的当地美食属豆腐宴了。所谓豆腐宴,就是整桌菜色皆以豆腐为主料,将其进行不同的制作,主要品种有:煎豆腐、酒豆腐、水豆腐、酿豆腐、豆腐乳、豆腐花、豆腐渣、豆浆、臭豆腐等。它的豆腐宴之所以这样出名,源于村中的水质独特,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据传在形似太极图的三僚地形上,两条小溪蜿蜒而来,并在曾姓杨公祠前汇合,将整个三僚村划成八卦形,曾廖两姓的村落分居两边,曾廖两姓配合太极图像,将小河分别命名为“阳水”和“阴水”,因为这个特殊的水源,三僚的水做出的豆腐特别好吃,远近闻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豆腐宴。文化体验之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美食,三僚的豆腐宴也成为众多游客必要体验的项目。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7-8]赣南客家意象的确立是很晚近的事情,这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界引导、政府推动、民众附合,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其背后有经济的思考、有文化的共识、有心理的认同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共谋形成了今日赣南的“客家摇篮”。三僚的个案也印证了这个过程。2004年笔者第一次进入三僚,从三僚墟市的店名来看,没有一个出现客家字样的,从2004至2006年的多次田野,与乡民日常交流中也并不深刻地感受到客家认同,村民并未刻意地强调他们的客家身份,距第一次田野之行十年之久的2014年,笔者再次来到三僚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客家成为吸引外来客人的一种身份,虽然普通乡民并不能明确表达怎样才算客家,但他们会告诉你他们都是客家人,从祖上就是,所以他们的所有的文化与行为都算是客家的。

客家身份之于三僚普通乡民而言,与赣南其它地方的乡民一样,是一个由外人识别而自我认识的过程,但特别的是,客家身份之于三僚旅游而言,其意义却大不一样。对于以追求异文化体验为重要因素的旅游产业而言,独特的族群身份及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呈现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中,如何呈现文化的独特性,是旅游文化展演所要思考的问题。就客家而言,其所强调的根本核心是中原南迁的汉人遗裔,保留了纯正的客家血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最集中的则是其饮食中所呈现出的对故土的思念,对中原的向往。如客家地区普遍存在的酿豆腐,赣南石城著名的小吃芋饺等,传说都是因为随着先人南迁,传统的食材不易获得,而就地取材形成的一种特色美食,这些以饮食承载的历史记忆,成就了味蕾上的族群,而这,也正是当今可能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文化展演的一种素材。

但纠结的是,三僚人并不能将其饮食与所谓的客家中原叙事对接,其所谓的“客家”美食仅仅是因为饮食所附着的人群是客家人。显然,三僚的“客家”饮食并没有进行元叙事的建构,如同许多其他地区的客家饮食一样,它是被裹挟进区域性的客家认同的浪潮之中,先假定自己是客家人,而后认定其所属的文化、行为的客家属性,因此,这也构成了它在百姓日常饮食叙事中无法圆融解释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三僚的所谓“客家”饮食中,祖宗的就是客家的,我们的就是客家的成为理所当然的认定,无须证明。这种饮食呈现的纠结其实正反映了三僚旅游开发中族群标签引入时普遍百姓身份认同的多重差异,反映了外来者/游客期待的客家与本地人自我认识的客家之间的差距,文化展演的客家与日常践行的客家之间的差异。当然,正如赵树冈从湘西的旅游开发之中所担忧的,由文化展演建构的民族风所造成了族群边界混淆移动的问题,认为在现代民族特殊性的全球化旅游产业发展之下,文化商品化与文化展演等问题不能过多地依赖异地经验与干预策划,而应通过历史发展过程积累,回归到族群的日常生活之中。[9]

四、两种圣地,如何表述

风水是中国乡民的普遍信仰,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就如中国其他众多的民间信仰一样,风水信仰普遍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风水向来为中国百姓所重视,加上风水作为一种神秘的数术,披裹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对乡民而言,更是难以窥视,三僚作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自然吸引了无数信仰者的目光。来三僚旅游的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怀着虔敬之心,当然,正如村民所透露的,除去旅游吸引来的游客外,来三僚的人中很多都是经商或做官的,朝拜的同时物色个风水先生回去,此外,还有其他地方的风水师来“偷师”。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对于多数来到三僚的人而言,这都是一场朝圣之旅,对他们而言,三僚意味着中国风水圣地,风水祖师杨筠松的正宗传承所在,走进三僚,接触三僚,叩拜祖师,正如郑晴云所指出的,“朝圣”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10]如此完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从而达到精神与文化的双重需求。

自旅游开发以来,三僚在打出风水牌的同时,也在打造将军县里的红色牌,这成为三僚旅游的又一重要内容。事实上,三僚村本身并无红色资源,但因其所属的县级行政区的光环,来三僚的旅游者不乏红色旅游团。在旅游接待时,三僚村的导游们会根据不同旅游团的特点给出不同的导游方案与导游词。将红色旅游与三僚联系,听起来是颇为吊诡的事情。但事实却正是如此,在三僚的旅游开发中,红色旅游成为三僚旅游打造的重要方向。而这一动机,显然与兴国的县域旅游的大背景有莫大的关系。

兴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核心地区之一,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县”,为共和国牺牲烈士达22 970名。共和国成立后,有56人被授予将军军衔,因此兴国又有“将军县”的美称。因其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卓著贡献,及其在革命史叙事中的重要地位,红色旅游成为兴国发展旅游业的主要资源。旅游开发公司给三僚的定位便是“红色三僚、绿色三僚、古典三僚、风水三僚”,很明显,以风水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僚旅游开发,却将红色放在第一位,风水放在最末一位,这与其特色意味有关,红色在当下话语中毫无疑问是政治正确的选择,而风水作为其真正的独特性,因社会评价褒贬不一,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在三僚旅游宣传中与定位中反倒显得地位尴尬。

除了兴国这个县域旅游业的影响外,这与三僚旅游开发董事长红军后代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其董事长曾显华,祖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自述为曾文辿祖公第三十八代传人,自幼跟随父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兵西安部队、江西省赣州军分区老红军休干所,生活学习和成长。1985年7月任河北省石家庄团市委宣传干部,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5月创立北京德华雅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从此走上了文化产业发展之路。2009年10月与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江西兴国三僚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开发建设三僚风水文化旅游景区。2011年6月选为江西省兴国县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三僚堪舆文化研究院网http://www.slkywh.com/about2.hb。

早期的旅游是伴随着朝圣开启的,前人的研究显示,在朝圣体验的过程中,有一半也是在旅游。与一般体验式的大众旅游不同的是,风水旅游与红色旅游带有朝圣旅游的性质,这种旅游多半是伴随信仰热情,以朝圣的心态,到心目中的圣地进行的一场心灵之旅。但与西方宗教意义上的朝圣不同,当下中国,对红色圣地的旅游无疑是朝圣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形式,它与宗教朝圣/风水朝圣在三僚的同一空间下碰撞,是与三僚所在地域及三僚旅游主导者的开发意识有莫大关系的。以风水闻名的三僚如何纳入红色文化的叙事脉络中,以其强大的民间影响却又微妙的庙堂地位如何正大光明地嫁接到革命的、红色的政治话语中,着实是个为难的问题。

五、结语:旅游事业下的地方文化再建构

在历史的潮流中,地方文化再建构一直在进行,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所呈现的,许多看似久远的传统其实是晚近的发明,[11]研究者特别关注的是这个发明的过程。那么,对于三僚的传统发明而言,我们就看到了其地方文化建构过程中刻意强调的客家的族群传统、红色的政治传统及自身的风水传统,这三套传统的叠加成为今日三僚着重展现的三套话语,并行地在三僚旅游开发的境遇下展演,而这样的一个文化叠加与创造过程,除去刻意的安排与表演外,如何参与到三僚人的日常生活与日常思维之中,看似并不是一个同一的过程。

三僚人很早就知道他们的风水传统,并为祖上留下的风水杰作感到自豪,但矛盾的是,他们也将这看作是他们的生计之源, 除去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少数乡民,将开发看成三僚人的命运转折,大部分三僚人并不欢迎外人随意地窥探他们的传家之宝,更不愿与外人多交流他们的想法,而是将其视若珍宝,秘不示人。

对于三僚而言,客家的发现与赣南的大客家浪潮直接相关,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个过程虽不长,但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经历,并无太大的困惑与阻碍,客家之于三僚的不同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识别与认同,更似乎是个不错的吸引游客的族群特色,旅游者选择三僚旅游,最主要的动机固然是风水,但将客家作为一种附加商品,游客在看风景的同时,还能看到不一样的族群风光,跨文化的观察与交流成为附加的一种商品。

红色旅游有它的时代特色,嵌入三僚的文化传统之中,出现在导游配合特定游客的偏好上,甚至可以反过来说,红色文化不是它的主要意图,风水才是被遮蔽了的风景,一些旅游团体以红色的旗号进入三僚,风水成为附加商品,因此,很难断然地说,在三僚,是风水旅游成就了红色旅游还是红色旅游滋养了风水旅游。

旅游开发本身对三僚而言就是个地方再建构的过程,在地方文化再建构的过程中,也包括了被商品化了的文化创造过程,如何呈现特色,展演文化,在旅游中表演传统,成为关键。对三僚而言,最表面的地方建构无疑是旅游设计的呈现,特辟祠堂展览当地名人,为强调风水特色,创造性地开发人造景观,三祖殿的建立,竖立在村口的风水牌匾,杨曾廖三间草寮的增建,并配合以口头传说,甚至连当地导游的本地人身份也成为一种商品。而值得深思的是,进入旅游化时代,地方文化再建构不可避免。只是,谁在建构,建构什么,如何建构,结果怎样,这一系列问题已超出旅游本身,这些以商品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举措,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如何作用于普通百姓,百姓又会如何理解与再创造它们,还是个很值得关注的话题。

[1] 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169.

[2] 纳尔逊·格雷本,金露.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兴起[J].青海民族研究,2011,(2):1-11.

[3] 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赵红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4]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6):2-5.

[5] Chris Ryan.中国旅游研究: 一个海外学者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4,(2):3-7.

[6] 周大鸣.人类学与民族旅游: 中国的实践[J].旅游学刊,2014,(1):104.

[7] 周建新,柴可.“客家摇篮”的文化传播与建构——以“赣南日报”为中心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6):87-93.

[8] 黄志繁.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7-11.

[9] 赵树冈.文化展演与游移的边界:以湘西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2):75-80.

[10] 郑晴云.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析[J].旅游学刊,2008,(11):81-86.

[11] 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1-411.

责任编辑:朱学平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 Under the Era of Tourism:Taking Sanliao Village as an Example

WEN Chunxiang

(InstituteofHakka,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ourism Anthropology is paid little attention on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 but it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ourist destin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anliao village in Xingguo County, discussion Sanliao village how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its tradition, how to mosaic the Hakka ethnic narrative into Sanliao feng shui cause, and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create two kinds of Feng Shui and red shrine culture, so then construct Sanliao's local traditions and local culture.

tourism; local culture; Hakka; Feng Shui

2016-09-01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6.05.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3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MZ020);201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589)

温春香(1980-),女,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东南族群、历史人类学。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1010.1039.016.html

K901.6

A

1004-8332(2016)05-0056-05

猜你喜欢

兴国县风水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弟弟会爬啦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赏花海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