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区干部好作风”建设的严与实*

2016-03-19程小强吴曜廷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区干部

程小强,吴曜廷

(1.赣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苏区研究·

论“苏区干部好作风”建设的严与实*

程小强1,吴曜廷2

(1.赣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作风建设要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彪炳史册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以其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生活,为其“唯实”“求实”“务实”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更为新时期开展“两学一做”,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苏区;干部作风;严实

干部作风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其核心要义是学和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而不做,等于没学。可见,如何做成为了整个学习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其题中之义就包括如何为学为官,如何履职做事。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自成一体,相辅相成。这不仅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而且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继承和弘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干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在苏区经济封锁、物资匮乏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凭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情怀,缔造了彪炳史册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为党的干部作风建设树立了标杆。因此,深入探讨苏区干部作风建设的“严”与“实”,对于当前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断将党的干部作风建设推向前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苏区干部好作风”建设之“严”

“天下之事,必成于严”。好的作风都是从“严”上要求,“严”字当头。苏区干部好作风也不例外。苏区时期,党通过严明政治纪律、严格干部要求、严守党章规定、严肃党内生活等方式,加强了对苏区干部的教育与监督,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严明政治纪律,加强权力监督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注意党的纪律建设。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强调党应该成为“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但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正确、科学地运用党的纪律手段来达到加强党的团结、增强党的战斗力的目的,还不是很自觉、很成熟。以致在土地革命初期,还存在忽视纪律教育,执纪不严;抑或不分轻重,一律用枪毙、开除等极端制裁的方式处置等,给党的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

1931年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苏区党组织逐渐认识到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既要严肃党的纪律,又不能滥施纪律。1931年11月,苏区第一次党代会通过了《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其中做出了“严格执行党的铁的纪律,是严密并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在群众中威信的方法……为要保障这些同志真正成为群众中的模范者,防止一切腐化官僚化贪污等现象的产生,党必须严格的执行纪律。”[1]并实行了一系列坚决有力的措施,制定颁布了《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等各种制度、法律,对握有权力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有效的震慑,并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反贪污反浪费的斗争,对少数贪污腐败分子,坚决查处,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巡视、监督制度,通过设立工农检察部、工农控告局、工农“控告箱”等,专门接受和处理群众对苏区党政机关人员贪污浪费、违法乱纪等行为的揭发控告;通过实行“乡苏下的委员会制度”,即在乡苏维埃政府下,组织许多由乡干部和群众代表构成的专门委员会,其中以群众代表为主的,就包括分田委员会、土地委员会、查田委员会、合作社委员会等,增强了乡苏工作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通过在《红色中华》《红星》等苏区报上开辟《突击队》《红板》《黑板》《铁锤》等反腐专栏,开展广泛的舆论监督,增强了干部的廉洁自律,为强化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建设、对苏维埃政府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严格干部要求,发挥先锋作用

在工作上模范带头、争创一流,是苏区干部的崭新风貌,也是苏区干部团结和带领群众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关键因素。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事情和完成的革命任务,苏区干部和党员首先做到,做群众的表率,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苏区时期,上至中央政府主席、副主席,下至区、乡苏主席和村代表主任等,广大苏区干部在革命任务面前,都能模范带头,以身作则,涌现出了许多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的模范县、乡,成为蜚声苏区的楷模。赣东北省委、兴国县委、以及长冈乡、才溪乡苏维埃政府,都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表彰。其中,兴国模范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他们制定了党员干部十带头制度,即: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优待红军带头,[2]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前参战、慰劳红军、优待红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干部作风和文化教育等十个方面,成为苏区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典型,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苏区的模范”,并亲笔题写“模范兴国”赠送给兴国的同志们,予以褒奖,号召全苏区都要向这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先进典型学习,提出“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作为我们“巩固的阵地”。[3]140

(三)严守党章规定,坚持党员标准

党员干部问题,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问题。苏区时期,苏区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党章规定,坚持党员标准,严把党员干部质量关口。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决定,对“旧的基础厉行洗除。如政治观念错误,吃食鸦片,发洋财及赌博等,屡戒不改的,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决议案还明确提出,“以后新分子入党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以上五个条件完备的人,才能够介绍他入党。”[4]而且在介绍新党员的手续上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即要求介绍人按照入党条件选择好介绍对象后,还要对其进行严格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从他的家庭经济背景,考察是否有革命之须要”“从他平时做事待人,看他是否忠实可靠”“从斗争中看他是否勇敢不怕得罪人”“从他的交友中或反对者,各方面看他是否好人”“在他谈话中看他是否能守秘密”“从他的脾气上看他是否会服从”“从他平常看书上看他的思想是否革命”,[5]等等。在一系列严格考察之后,若基本符合党员条件的,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入党。因此,苏区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论其出身如何,其觉悟都比较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入党后,都经受住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发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成了党和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的领导骨干,充分彰显了苏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

(四)严肃党内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党内经常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克服党内各种不正确倾向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之一。党的“八七”会议,实际上就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但是并没有将这种党内生活方式形成条文规定下来,也没有科学化。直至1929年夏以后,红四军党内对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重视,并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有了较明确的规定,具体体现在《党员训练大纲》中,其中专门有一节“怎样批评同志”的内容,对批评的作用、批评的方法、批评的态度、被批评者的态度以及批评的范围,都做了细致而明确的规定。1929年12月底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将正确地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看作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3]90在毛泽东等人的引领下,苏区各级党组织都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常的组织生活制度,而且在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风气。从资料记载中就能看出,当时党的组织向上级机关报告自己的工作,从不隐瞒自己缺点和错误。有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缺点,都能如实地向上级报告,作出自我批评。这种优良作风,后来在党内继承发扬,形成为党的优良传统。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建设之“实”

“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苏区时期,党内一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十分盛行。为扭转错误思想对苏区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的影响和干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维埃党员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实创新,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唯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土地革命时期,“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为了抵制和反对“左”倾错误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对“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唯心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3]91“纠正的方法,除了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分析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外,最重要的是要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泥坑”。[3]92之后,毛泽东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111-112“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共产党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3]115并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旗帜鲜明地反对“左”倾教条主义,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求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形势。在参加韶山一带农民运动时,毛泽东就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发现当时农村贫富悬殊,有雇农、贫农、中农、地主之分,这些调查为后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北伐战争开始后,为了支持正在兴起的农民运动,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系统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的伟大历史功勋,严肃批驳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各种责难,深刻阐明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以及领导农民运动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3]15-17苏区时期,毛泽东又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农民问题及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了深刻的考察,写出了宁冈、永新两县的调查报告和《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十几个著名的农村调查报告,全面总结了土地革命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规定了土地革命中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基本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正是有了这些深入的农村调查,才有了党对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才有了党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了党在民主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正确路线。

(三)忠实: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定胜利

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革命环境极为艰难,斗争形势非常险恶,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苏区军民抱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革命士气,增强了苏区军民战胜敌人的斗志和信心。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也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了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而献身。有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仍然带领军民坚守中央苏区开展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陈毅,有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为着共产主义而牺牲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方志敏,有不愿为屈辱的生存而变节、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瞿秋白,有与战友各执一半绣有“艰苦奋斗”字样的红旗、坚定革命必定胜利的苏区干部曾山,有“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留守苏区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有“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革命烈士江善忠等。正是矢志不移地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革命真理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苏区广大红军战士、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使苏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为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而且有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忠实践行。

(四)务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这首广为流传的兴国山歌,就是当年苏区干部的真实写照,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诠释。广大苏区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党群干群关系。

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发布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就非常明确地宣布:“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共党主张,极为公正;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军队待遇,亟须改定;发给田地,士兵有分”“苛捐杂税,扫除干净”[4]27等,都是直接为群众谋利益的。而且毛泽东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7],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3]138所以,在土地革命时期,党为了使贫困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在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保卫巩固苏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苏区经济,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为解决苏区劳动力缺乏问题,组织领导农民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换工队、耕牛站、耕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为解决物资匮乏,保护群众利益,减少私商的中间盘剥,活跃苏区市场,在苏区创办了以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减少剥削、增加收入为目的的各类消费合作社;为了使苏区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党和苏维埃政府在苏区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对苏区儿童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成人实行扫盲教育,等等。以致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由衷感叹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3]138广大苏区民众积极参军参战,倾其所有支援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三、“苏区干部好作风”严与实的现实启示

历史风云虽已远去,但彪炳史册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却历久弥新。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干部从严、务实,孕育了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对于今天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坚定信念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而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9]苏区时期,广大苏区的党员干部抱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从严、务实,有力地推进了苏区的各项建设,建立、扩大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当前,对照中央的一系列要求,一些党员干部“为官不易”“为官不为”,作风建设中“不严不实”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究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信仰迷失、精神懈怠,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头弘扬和模范践行严与实的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才能谱写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篇章,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率先垂范是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前提

“其身正,不令而行。” 领导带头就是鲜明的旗帜,上级垂范就是无声的命令。苏区时期,毛泽东带领当地军民为沙洲坝村民挖“红井”,解决群众的喝水问题;朱德、周恩来等帮助农民和红军家属插秧收稻、挑水砍柴的爱民、助民故事,广为传送;兴国县的党员干部践行“十带头”,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被毛主席赞誉为“模范兴国”,等等。这些光荣事迹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带动和感召下,广大苏区干部争创一流、争做表率,成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鲜明特征。今天,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仍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到“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严与实的精神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用模范行动营造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强起来,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正能量、释放新动力。

(三)清正廉洁是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10]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局部执政的初步尝试中,为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措施,建立了检察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贪污浪费运动和反官僚主义运动,创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当前,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反腐倡廉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所以,“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11]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严治党,严明党纪国法,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同时还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2]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要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严以用权,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严以律己,切实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做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对群众忠诚老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共产党人一身正气的政治本色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四)建章立制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干部作风建设不仅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守党章、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与监督,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制度、立法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规范约束权力、强化监督入手,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等,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又有微观层面的规矩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运行机制,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1]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847.

[2]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赣南苏区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43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627.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7]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编写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99.

[8]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36.

[9]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1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9)[2016-09-01].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9/c_123967017.htm.

[12]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1-22)[2016-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22/c_114461056.htm.

责任编辑:侯伟浩

On the "Soviet Cardres Good Style" Constructiong Strict and Real

CHENG Xiaoqiang1, WU Yaoting2

(1.TheCommunistPartyofChinaRevolutionarySpiritandCulturalResourcesResearchCenterofGannanNormalUniversity; 2.GannanMedic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Xi Jinping stressed cadre attitude construction general secretary to "upon the stringent, serious grasp the real effort" to nod, earnestly to grasp.Filled history "Soviet cadre style", with its strict discipline, strict requirements, and serious life, for its "reality", "practical", "pragmatic"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created the "first class" workload, more in the new period to carry out the "two learn how to make a",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the party's mass lin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ree real steady tightening" thematic education activity results,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soviet area; work-style of cadre; strict; fact

2016-09-01

10.13698/j.cnki.cn36-1346/c.2016.05.006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JD710016)

程小强,(1978-),男,江西新干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革命精神;吴曜廷,(1987-),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医学院团委干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1010.1111.038.html

D61

A

1004-8332(2016)05-0031-05

猜你喜欢

苏区干部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苏区创业致富人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苏区老乡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陕甘边苏区的统战工作及其主要特色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