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系与自由的角度看创新

2016-03-18于海东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由想象体系

内容摘要:体系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由是相对与体系而言的状态。自由的本质就在于它的超越性,无限性。体系与自由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创新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自由的想象与体系的自然融合,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把学习和人的自身成长有机融合在一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制度。

关键词:创新 体系 自由 想象 教育 制度

一.自由的人格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离不开自由地想象,而自由地想象离不开拥有自由人格的人。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1]

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国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就要实现人自身的解放。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不是对外在必然性的适从,而是依赖于主体自身的内容驾驭必然性的活动。自由是人类永远追求的根本目的。在终极意义上,自由则是人类生命的存在形式。[2] 所以人类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自由的生命群体。

从哲学角度,本文认为自由是相对与体系而言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顺序与等级的状态。自由具有超越性、无限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性。体系是本人在总结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概念。体系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体系是有层次的,讲究条件和规则。世界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夸克都是一个个体系。体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体系内部都有存在的条件和内在规律。同时每个体系都是开放式的,存在与外界体系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国青年报记者聂北茵和学者董光壁的一次对话。记者问:创新能力是教不出来的。那么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学者董光壁说: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3]自由的人是创新的基础。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和尊严,在于幸福和快乐。创新最终目的也是服务我们人类自身。我们不能自己创造束缚自身自由的制度,不能创造一切阻碍创新的体系,而是去做相反的工作,那就是解放自身和束缚人类自由的一切体系。

二.自由地想象是创新力的源泉

自由地想象是创新力的源泉。如果你想要有所创新,那么你就要大胆地想象,自由地想象,要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4]儿童时期想象力是比较强大的时期,比较自由,比较天真。但是如果经过不确当的教育,这种想象力往往会萎缩,直至消亡。所以保持人一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种想象力的深度和自由度是决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类每个体系的认识是相对的,不可认知是绝对的。人类不管花多少时间,都不可能穷尽对一个体系,哪怕是对一个夸克的认识。所以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的想象力,才有认知世界所有体系的可能。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认为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和她拥有强大想象力是分不开的。创新一般都是从假设、想象等开始,通过不断的实验来验证,然后获得成功。人的想象力的边界是无限的,甚至超过了这个世界的边界。这就是想象力的力量所在。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和强大的想象力是有显著联系的。

三.自由的想象与体系的自然融合

从体系与自由的角度看创新,创新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自由的想象要与条件、规则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所以人在成长过程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存经验,同时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自由地想象,抓住灵感,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成果。人类除了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外,还有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就是体悟,在此基础上产生直觉思维,可以发现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这种直觉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得到的。中国道家就提倡这种直觉的思维形式,认为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中国古人读书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也是一种直觉思维训练。

体系与自由是一体的两面。体系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人类无限想象力的角度看,世界的本质就是体系与自由有机融合而成的。

所以创新能力不是说不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是创新要跟人的兴趣结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把学习和人的自身成长有机融合在一起。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所指出的那样,“将人性的自由同知识的条理结合起来”,对外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情勤于思索,以不断产生全新的思想。[5]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学习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有的道理,到现在还是有很重要借鉴价值的。世界之大,还有很多奥妙是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代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人类在现有的体系基础,发挥自由的想象,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这一个过程可能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直到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天人合一,人类自身完全自由和解放。这个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四.反思中国教育制度

从影响创新的角度,本文认为中国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育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企图培养全才,个人基本没有选择的权利,过分强调标准化。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重在专攻。但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乃至大学里充满了标准问题和标准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的确立,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课程多如牛毛,而人的天资各异,要求现代人全才是不现实的。例如:中国大学中文系必须修高等数学,然后让许多学生去补考。例如各级学校英语课都作为必修课,学生本可以选择学或者不学,或者选择学其他语言如法语等等。这种制度是不尊重人和教育规律的。

2.看重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感、直觉的培养

中国教育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感、直觉的培养,不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树立教育自由的价值理念。解放学生,解放学校,还学校独立自主办学的自由,取消标准,让学校和学生有自由、有特色、有个性。

普通学校应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学会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质疑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改革升学考试维分数的模式,变考试制度为综合素质考察制。

职业学校应该推进“工作室”制和“现代学徒制”“情境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广泛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鼓励学生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大力鼓励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创新比赛,提供必要的经费等条件。

第二:废除一切培养全才的企图,建立按学生兴趣为主的学习制度。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启发我们要从学习中找到的快乐,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理想而学习,快乐地学习。这一切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压式学习。无数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启发式学习,学做结合,学思结合,鼓励学生有新观点,新思想,新创新。

“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6]反思中国的教育制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现在中国政府鼓励人民群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发展经济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中国教育的配合才行,因为这需要大批有自由人格的、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总之,中国教育制度是体系的重要一环。中国要实现强国梦,实现创新型驱动发展的国家,必须改革种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从体系层面扫除创新障碍。

参考文献

[1]曾宇辉.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三期.第27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294页。

[3]聂北茵.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关于创新能力的对话[N].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7日第三版

[4]赵春兰.教育自由如何可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第6期第17页

[5]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文汇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6]亚历斯·奥斯本(美国).《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M].鹭江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第37页

(作者介绍:于海东,江苏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自由想象体系
快乐的想象
一生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