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割裂的人性 孤独的内心

2016-03-18陈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孤独象征世俗

摘 要:《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看似平淡,却颇具匠心。小说虽不魔幻,但仍然延续了马尔克斯一贯擅长的象征、影射等创作手法,在看似非常常见的做鸟笼、卖鸟笼的日常生活背后,揭示出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冲突,彰显了普通人的精神困境:人性的割裂,内心的孤独。

关键词:象征 世俗 精神 割裂 孤独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巴尔塔萨本来是做木工活的,这是他养家谋生的正事,而他却答应了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彼贝的请求,花两星期时间,一门心思做鸟笼,他妻子乌苏拉尔自然“不高兴”了。但鸟笼做成了,乌苏拉尔却“烦恼顿消”,因为她认为这鸟笼一定能换来好价钱。

的确是这样,你看这鸟笼多美啊,吸引了那么多人前来欣赏:“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老大夫希拉尔多简直爱不释手,“把鸟笼转了几转”,还夸它“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甚至央求巴尔塔萨,“你可以再做一个嘛”。于是,老大夫毅然提出要买下这个鸟笼,乌苏拉尔说“已经卖给别人啦”,并谎称价格是“六十比索”,这时,老大夫面对高价,望而却步了,并不无揶揄地说:“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巴尔塔萨郑重其事地把鸟笼提到蒙铁尔家,他“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淳朴”,蒙铁尔的妻子,本来过着毫无生气的生活,她“形容憔悴”,“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看到鸟笼,她“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可是吝啬鬼蒙铁尔却对鸟笼视而不见,他只知道劈头盖脸地指责彼贝,对儿子的“号啕大哭”也只是“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最后巴尔塔萨只得把鸟笼送给了彼贝,蒙铁尔这只铁公鸡,也真的是一毛不拔。

送完鸟笼,巴尔塔萨反而有了一种兴奋之感,他在台球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从不喝酒的他请大伙喝酒,喝得烂醉,“一步也动弹不得”,没钱付账,就用手表作抵押,直到清晨五点还在大街上劈腿坐着。

和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相比,这篇小说似乎更现实,没有人与鬼的混杂,也没有时空的轮回,缺少“魔幻”色彩。从故事的角度看,似乎有些平淡无奇,没有《百年孤独》那样波澜壮阔的场景和荒诞不经的情节。平淡的语言,平淡的叙述,波澜不惊。初读文字,很多人可能读到的是一个财主剥削底层人民的故事,看到的是巴尔塔萨的善与财主蒙铁尔的恶。但从其艺术性的角度看,这篇小说又烙印上了浓厚的“马尔克斯”色彩,文中的典型意象有着鲜明的象征性。纵观整篇文章,“鸟笼”是文章的线索,“鸟笼”及“鸟笼的价钱”是全文的两个核心意象。一开始乌苏拉尔“很不高兴”,自然是因为巴尔塔萨不做正经活挣钱。之后她“烦恼顿消”,也是因为她以为巴尔塔萨制作的鸟笼能卖个好价钱;老大夫非常喜欢这个鸟笼,可是面对“六十比索”的高价钱,他退却了;财主蒙铁尔的儿子非常想要这个鸟笼,“号啕大哭”,可财主吝啬,就是不肯出钱。大伙让巴尔塔萨请喝酒,因为他们都以为巴尔塔萨真的得到了六十比索。大家关心的似乎都是“鸟笼的价钱”问题,这里“价钱”实际可以理解为“世俗生活”的象征,而“鸟笼”则正好是“价钱”的对立面,它精美绝伦,“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而巴尔塔萨之所以做鸟笼,根本就不太在意其经济价值,他认为这是在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所以他可以放弃木工活,全身心做鸟笼,尽管老大夫想买鸟笼,但他根本不想卖,去给彼贝送鸟笼,他也是非常慎重,“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淳朴”。可以说“鸟笼”正是巴尔塔萨“艺术追求”或“精神追求”的象征。

把握了核心意象的象征意味,我们就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这篇小说的价值,马尔克斯不仅仅是在讲故事,他更是在述说一个富有深意的寓言,这正是马尔克斯小说的特点,“通过寓言的方式把握现代生活的精髓”{1}。

下面笔者试图从“割裂的人性”“孤独的内心”两个方面来谈谈对这篇小说的理解。

一、割裂的人性

这篇文章反映了人性与世界的割裂。巴尔塔萨喜爱艺术,他全身心制作鸟笼,他认为这比木工活有价值,甚至花费两个星期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去给彼贝送鸟笼,他也非常慎重。可是,现实生活却不允许他全身心追求艺术。首先,他的妻子不乐意,因为他要靠木工活养家糊口;其次,众人不理解,他们认为他制作鸟笼就是为了挣大钱,所以他还要面对世俗的审判;再次,即使他在那一个下午按照他自己的本心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可就在接下来的夜晚,他就必须回归现实,短暂的“兴奋”过后,他又陷入了困境,以至于他“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由此可以看出,现实世界或者说现实的困境将巴尔塔萨的人性割裂开来,一方面他要面对现实,一方面他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当然,不仅巴尔塔萨,老大夫亦是如此,他认为鸟笼是一个好东西,但在艺术与金钱的选择中,他不得已选择了金钱。财主是一个典型的“守财奴”,也是一个更大的悲剧,对世俗金钱的追求,让他人情淡薄,不关心妻子,面对“鸟笼的新闻”,他“无动于衷”,儿子喜欢鸟笼,他却粗暴指责,巴尔塔萨把鸟笼送给彼贝,他真的吝啬得一个子儿也不给,“金钱”完全让他丧失了人性,完全“堕落”了。

在这里,马尔克斯扬弃了世俗的道德批判,他的意图并不是要表达对巴尔塔萨的怜悯和对财主的批评,而在于揭示现实中人们的普遍精神困境——理想的人格受到现实的挤压。在现实中,我们都是悲剧人物,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现实与理想的纠葛当中。小说的结尾,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直到“清晨五点”还不回家,“劈腿坐在街上”,他也许是不敢回,也许是不愿回。这恰恰是他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这个困境也许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困境。

只有那个“下午”是“奇特”的,是真正属于巴尔塔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标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是那么富有深意,它既包含了理想超越世俗的欣慰,又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无穷喟叹。

二、孤独的内心

“孤独又是什么?是一个重担?是一种焦虑?是一种诅咒?如同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般?或者相反,孤独是最珍贵的价值,即将被那无所不在的集体性摧毁?”{2}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这篇小说同样用含蓄而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巴尔塔萨孤独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现代人自身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从人物关系看,巴尔塔萨的生命经验与其他所有人都存在着冲突。面对艺术与金钱,大多数人(乌苏拉尔、老大夫、蒙铁尔、大伙儿)都会看重金钱,而轻视艺术。但巴尔塔萨却不是这样,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他愿意花费两周的时间来做一个鸟笼,甚至连送鸟笼时,都是郑重其事,“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淳朴”,面对真心喜欢鸟笼的彼贝,他毅然“笑盈盈地”把鸟笼送给了他,在他看来,他的鸟笼是真的“物归其主”了,鸟笼就应该属于真正欣赏它的人。想到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他“不禁兴奋起来”,这颇有意味,他兴奋什么呢?在他看来,把鸟笼送给彼贝是他乐意做的,他是“特意做给彼贝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看到大伙的态度,他为自己的决定高兴,至少在那一刻,在这一件事情上,他终于做到了与众不同,为什么?因为他超越了金钱的束缚,他做了一次“真正的自己”。

但是这一“兴奋”时刻,是多么的短暂和虚无。巴尔塔萨的内心是孤独的,他想脱离现实而不得,他的艺术理想在现实中难寻依托,最终只得在“约摸十二岁”的孩童身上寻求寄托,他不甘心自己的理想被世俗的力量裹挟,不愿被“集体性摧毁”,他奋起反抗,甘愿承担被嘲讽、被指责的“惩罚”。可以说这份“惩罚”是庄严的,它让我们对巴尔塔萨的遭遇除了同情之外,更多了一份尊敬与景仰。

从故事结局看,巴尔塔萨显得那么无助。“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作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劈腿坐在街上”,颇为狼狈,体现了巴尔塔萨内心的无助与无奈。“清晨五点钟”,似乎也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时间点,意味着巴尔塔萨一夜未归,他不愿归去,不愿回到那现实羁绊的家。作者通过这一颇有意味的细节,意在让我们深切体悟巴尔塔萨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从而让我们通过巴尔塔萨这孤独的灵魂反省自身,实现对世俗、对自我的超越。

马尔克斯是高明的,他总是善于通过人物行为的乖张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马尔克斯这篇小说是意味深刻的,他揭示了在窘迫的现实面前人性的普遍割裂,也通过巴尔塔萨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孤独的灵魂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突围,尽管卑微,但却高贵。

{1} 格非:《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选自《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 涂朝莲.魔幻现实主义与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为个案研究[J].求索,2005(6).

[2] 张绘.马尔克斯的文学观与文本特征[J].求索,2013(7).

[3] 许志强.魔幻现实主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变法[J].外国文学评论,1998(4).

[4] 昂智慧.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名作欣赏,2001(6).

作 者:陈胜,硕士,宁波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孤独象征世俗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别去问值不值得
《杂文选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