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及发展路径分析*1

2016-03-18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发展路径

赵 丽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及发展路径分析*1

赵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稳固的学习共同体。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该研究方向在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中的特色。由于研究方向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性,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特色上总结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的形成策略,是一种对已有成果有效的反思,并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发展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是国内较早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机构。机构成立之初,成员较少,力量单薄,主要以方向的领军人物为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稳固的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并形成该研究团队的“从眼睛到心灵”“从共享到共生”“从规范到特色”的特征。十多年的研究道路中,尽管荆棘密布,但成果丰硕,在2001年尝试开设相关课程,2004年开创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继而全面开展该研究方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前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方向发表的文章已超过百篇,出版论著三本,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达十多项。探寻与分析这十多年来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成果形成的策略,发现不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内容都发生了转变,研究对象更加聚焦,研究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延伸。这些研究的轨迹变化分析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将给其他研究团队以启示。

一、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构成及特点

(一)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共同体”这一概念,他将共同体定义为“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认为“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而“学习共同体”的提出者是日本学者佐藤学,他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学习共同体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日本面临的中小学教育的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要在学校和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2]。因此,对于一个学习共同体来说,其建立与活动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共同体必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以及共同活动的痕迹等。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也具备这些必要的条件:首先,在人员构成方面。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由致力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专家、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对此感兴趣的人群构成,而且这种人员构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随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加入这个研究团队;第二,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还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之上。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致力于受众的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培养,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开发视觉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多年来的研究获得了众多的优秀视觉作品;第三,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还有着共同体的活动制度。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以视觉文化研究所为研究基地,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网站建设与科研建设为主要阵地,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活动制度。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经历的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形成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二)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具体而言,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从眼睛到心灵”的目标特征、“从共享到共生”的内涵特征与“从规范到特色”的行为特征。

1.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目标特征:从眼睛到心灵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是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缘于此,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标即是培养受众的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视觉与媒介呈现给受众最直观的感受是通过人的眼睛来传输的,因此对视觉与媒介信息的理解往往也是从对表象的认知开始的。由于思维的能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本身缺乏对该表象的内涵知识,甚至没有深入剖析的意识与经历等都会影响受众从表象到本质的深刻认识。根据索绪尔“符号—能指—所指”三项式的认识,其所指的内涵又分为多个层次,因此对本质的理解具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即便能够从表象进而对其本质进行理解,那么所指的层次不同也将影响受众对视觉表象认知的不同,从而造成理解的不深甚至不当。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正在于此,“从眼睛到心灵”,即从视觉表象深入表征之物的背后以及这个背后的各个理解层级。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正是要在此目标指引下,培养受众的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拓展视觉认知能力,在充分认识视觉呈现的同时,能够对本质的层次性深入理解。

2.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从共享到共生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达成共同的研究目标,也促进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各成员自身与团队的知识建构。从培养模式来看,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呈现“从共享到共生”的特点。首先,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初期经历了“共享”的过程。广泛收集有关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本专业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进行文献研究与综述。随后,通过课程学习、论坛研讨等方式,不断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孕育自身关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知识体系。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消化,形成自身对该研究的独特认识,通过学习共同体形成“知识共生”,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我认识的表达与奉献。从而也为他人提供更多“共享”的学习资源。这种“从共享到共生”的知识建构模式不断丰富着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从共享到共生再到共享,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着受众共有的学习资源,同时激发个体与团队研究智慧的生成。

译本呈现是以原文整体形态为参照所呈现的译本,指构成原文整体形态之要素在译文形态中的转换组合呈现,包括段落完整性、行列布局、句长、标点等文本要素。在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交互最终形成译本,译本呈现取决于主体之间的交互程度,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行为特征:从规范到特色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共同致力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团队构成,其个体与团队的行为构成研究前进的方向。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从规范到特色”的行为特征。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首先必须拥有共同的行为制度,行为规范是研究的前提。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以视觉文化研究所为活动基地,形成了队伍建设、学术研讨、成果形成等常规制度规范。同时,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后,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行为制度,如定期开展例会研讨与沙龙活动,打造线下与线上结合的研究氛围、形成新老结对的团队项目攻关机制等。在研究过程中,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活动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必须是在规范的范畴之内的。特色的形成离不开规范的保障,但同时规范的行为特征也必须形成特色,没有特色的行为特点,有损学习激情与工作效率,不能激发团队的创造智慧。因此,为了促进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行为成果的生成,确保在规范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形成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特有的行为特征。

二、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有的目标、内涵与行为特征,促进了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的生成。目前已经在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开创的视觉文化研究与相关课程开发,在国内和省内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积极的学术影响,已拓展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新亮点和新方向。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是国内首个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领域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的课程。该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在课程建设之初,首先面向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授课,课程自主开发并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继而形成教材。在充分积累与汇集国内外相关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视觉文化专著《视觉文化概论》。该教材不仅在理论深度上体现了当时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水平,而且能够结合受众的视觉体验,包含丰富的视觉载体的视觉分析,深入浅出地道出视觉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读图时代,需要有相关教育资源能够解决受众视觉素养缺乏的问题,该课程拓展到本科生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2004年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该课程的选修情况火爆,随着该课程入选学校首批“博雅课程”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并被学校推荐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该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开始考虑针对本科生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编撰一本教材;2011年10月针对本科生的新课程教材《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基金正式公开出版,为该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开始,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做出了具体的技术规定。按照这一新要求,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后续研究还将不断深入。

(二)“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让沟通无国界

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已经成功稳定运行十多年,其结构丰富合理,动态的知识库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使相关学习者和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与学术交流讨论的空间;成熟的教学管理的平台使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使用量规和支架技术等管理和指导学生,师生成果可以用过程的形成形式展示于网站中,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2005年视觉文化网站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专题教育网站一等奖,其建设理念与功效再一次得到认可。目前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点击量已经达到335.5万次,注册用户达两千多人,课程论坛讨论主题丰富,交流热烈。文章阅读已突破300万人次,平均3~4天点击率就高达1万余人次,资源下载已达6.4万人次,受到师生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积极的学术影响。网站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2012年以来,联合国文明联盟网站(http://mil.unaoc.org/)在其首页导航的“RESOURCES”栏目中添加视觉文化网站链接“Visual Culture & Media Literacy”,为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三)“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标即培养受众的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唤醒民族自觉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教育资源建设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多年来,一直将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网站建设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培养了学习者的作品开发能力,也促进了研究者的专业成长。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资源建设在资源的内容与形式、资源建设的创作方式、形成过程方面各具特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学案例。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资源建设的内容以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视觉表征为主、以中西文化比较为辅。相继设计并开发了《应用现代视觉表征复兴传统节庆文化》《中华传统节日LOGO 设计》《一格一世界——人像摄影赏析》《中国服饰文化》《刺绣艺术》《扇艺王国》《中国结》《中国民居》《中国易经思想视觉表征》《由“表”及里》《和“鞋”人生》《诗情“画”意》《阴阳相调》《三基色狂想曲》《“书”写历史》等有关自然风情、饮食文化、艺术创新、中华古韵、天下奇观、赏析美评等系列作品。同时资源呈现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专业优势,从单一的PPT制作到其他技术手段的呈现,不断丰富成果表现形式,视觉画面精美,加之内容的独特性与深刻性,很多作品获得江苏省多媒体大赛的较高奖项;在资源创作的方式上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模式,师生们既是原有资源的使用者与共享者,又是新资源的生成者与创造者;同时在视觉资源的形成过程中,还不断在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论坛中体现整个作品完成的过程。参与师生的交互论坛,可以清晰地看出,师生以结构化的表达形式组织内容,以视图化的知识表征呈现内容的过程。这些作品的成果最终还将呈现在网站的“专题内容”栏目中,实现与网站学习者的互动。

三、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路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嬗变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目标、内涵与行为特征。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资源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这些成果形成的历程,可以发现视觉文化相关研究策略:从对研究对象的转变到对研究内容的拓展变化。在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中,逐渐形成更加聚焦的研究对象、在特定研究领域中更加深刻与广泛的研究内容。从这些变化中,可以为后续研究的方向与内容提供借鉴,以丰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进一步研究。

(一)视觉文化相关研究对象的转变

近代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起源并非在本土,因此最初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内外已经开展相关研究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由对发达国家与地区研究的关注,转为对本土化研究的关注。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初期关注的研究对象,国外的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内包括香港、台湾、上海等。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最早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随后诸多不同领域的理论家相继展开“视觉文化”的研究,视觉文化已经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美学、传播、技术等多个学科或领域[3]。而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源于英国,伴随着英国文化研究的思潮而兴起。研究者怀着对大众文化的某种轻视,告诫大众必须警惕媒介带来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亵渎。尽管这一观点受到普遍质疑及后来者的纠正,但是对于媒介的认知、解读、运用能力的培养却得到受众的认可。随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发达国家的深入研究,对由媒介信息及技术带来的视觉所见的思考不断深入人心。特别是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对媒介素养概念的诠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给出了特有的定义,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媒介素养教育由最初的民间组织的倡议与呼吁,到政府的行政干预,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形成固定的课程。因此,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源头入手,跟踪其发展的轨迹,展开对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陆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些成果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研究初期对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研究较为广泛,获得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这种认识从“面”上获得了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起源与发展的一般意义上的、事实的、现状的、表象的认识,但是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本土化认识却不够深入。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各个国家的开端与发展展开论述,对于本土化的借鉴价值仍然停留在呼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阶段。尽管国内依然开展了一些诸如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但是不系统,选取的人群也比较局限。近年来,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对象开始发生转向,主要为本土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特别是以固定的主题和特定的人群为切入口,长期坚持不懈开展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开发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系列课程,以国内大学生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付诸教育实践,出版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立体化教材,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同时也为不同阶段、其他人群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二)视觉文化相关研究内容的拓展

随着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开设与视觉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之后,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早期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对象更加聚焦,同时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源于广泛的积累,在研究内容上更加注意深度与现实性,可以直接转化为实践应用。因此近几年来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不断获得突破。

跟随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起源与发展的轨迹,进而获得研究对象的确立,为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开始在这些国家与地区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为主题开展文献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初期的研究过程中,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概念的诠释、起源、发展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的例证,因此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此的呼吁与倡议比较多。这也是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初期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内容也为国内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提供了广泛的背景知识,拓展了研究的视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视觉文化、媒介素养与教育的关系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内容成为另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评价等研究内容成为一个个新鲜的典型案例,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这些研究内容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国内基础教育开展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借鉴。随之而来的在国内各个地区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也愈来愈多。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媒介素养的策略、在课堂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典型案例等研究以不同成果形式相继呈现。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在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工具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开展的“面”上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在研究点上给予关注,由广及深,因此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内容不断加深,特别是对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加强反思,主要研究内容有: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关系研究、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研究、视觉文化的内在发展与哲学研究、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研究等。在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如何?是包容还是并列?在教育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三者之间,又存在哪几种关系?这些面向本土的内涵上的解读,能够厘清教育技术视域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而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更加有利于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各自的内涵、发展特点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与资源开展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唤醒受众的民族自觉意识,传承民族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共生”出一大批蕴含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资源,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作品,直接受益于受众。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研究成果体现了一定的质量与水平,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中的变化体现了本土化与教育性的特点,这种认识也反映了近十年来本土开展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对视觉文化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反思,必然推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在更广阔与深厚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开拓进取,以获得更多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实现视觉教育与媒介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47.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

[3]赵丽.论教育技术视野下视觉文化的研究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0,284(9):22.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5-08-25

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从共享到共生: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转型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1/02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知识管理SECI模型的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a/2013/02/2006).

作者简介赵丽(1982-)女,江苏南京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与资源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Achievement and Its Forming Strategy of Visual Culture Learning Community

ZHAO L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Visual culture learning community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for ten years,and it is an unique and stable learning community.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of instruction and research.The results embod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chnology.Considering the integ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direction,it emerges an important shift on the objects and contents of visual culture and media literacy research.Analyzing the research strategy of the above results and making a conclusion is a kind of effective reflection on the existing results,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visual culture learning community;research achievements;developing path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发展路径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吉尔吉斯斯坦《福乐智慧》研究成果评述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