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章程建设的学术本位取向
——兼评《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1

2016-03-18包水梅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章程学术大学

包水梅 张 帆 刘 文

(1.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吕梁学院 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山西 吕梁 033000)

论大学章程建设的学术本位取向

——兼评《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1

包水梅1张帆1刘文2

(1.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吕梁学院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在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关于大学章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成为近年来高教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各高校在实践层面也开始制定章程并实施章程治理。在此背景下,厘清和探讨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就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课题。《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一书,恰恰为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提供了明晰而透彻的学理奠基及价值引导。

关键词《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学术性;大学章程;价值取向

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对大学章程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一门显学,众多研究者或顶层设计,或关注操作,或论制度,或谈方法,对大学章程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2011年7月12日,教育部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1号令《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其中对我国大学章程制定的原则和应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大学章程制定或修订工作。由此,各高校都开始将大学章程制定或修订工作纳入学校重大任务行列,很多高校纷纷颁布大学章程。在上述有关大学章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背景下,厘清和探讨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就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课题。张继明博士的专著《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起学界注意的。该专著是张继明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并由王洪才教授作序,全书基于学术本位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比较分析、访谈法等科学方法,系统翔实、逻辑严密地对大学章程建设问题进行了科学考察和深度探究。作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章程建设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大学走出当下困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术性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属性,大学章程建设理应遵循大学学术本位的逻辑,如此才能实现大学章程建设的独特价值;关于我国大学的异化与大学章程建设实践、域外经验借鉴及我国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章程建设的基本导向、原则以及具体的策略问题,作者在研究中也分别给予了充分的阐释与论证。《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一书,为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提供了明晰而透彻的学理奠基及价值引导,通观全书,其理论贡献与学术创新突出表现在对大学章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次做了系统探讨,作者明确提出了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学术本位,并严格在学术本位的视域中铺开整体研究思路,叙论结合、案例翔实、分析得当、论证缜密、结论可信,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大学的学术组织性质

(一)历史溯源:学术性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属性

从词源学上考证,大学“university”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该词在13世纪之后开始专门用于指代学者们或师生们组成的行会,但并非对学者传授或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的特指。当时,关于学者们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场所或组织,是使用另一个拉丁语studium general来表示。studium general出现于13世纪初,包括三层意思:(1)是吸引或邀请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学生前来学习的学校;(2)是高等教育场所,至少设有神学、法学或医学系中的某一系,开设相应的课程;(3)这些课程不是由个别学者而是由许多教师集体开设。总之,studium general特指学者或师生行会进行传道授业的机构。13世纪后期开始,由于国王和教皇相继建立大学,studium general的原有特征逐渐消失,则不再用于指代大学机构。中世纪后期,才开始广泛使用“university”一词来指称由教师传授高级学术的场所,即“大学”[1]。

可见,从历史发展来看,中世纪大学的最初形态就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者行会或团体。作为学者行会,中世纪大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知识是大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的传播和创造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这一特征使得大学在性质上与其他行会和社会组织区别开来。正如张继明博士所言:“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学术发展和知识积累的产物及其制度化的表现形式,没有理性主导的探索知识的精神冲动,就不会有大学的产生”[2]35,知识是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有关知识的各种活动始终贯穿于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知识活动即学术研究一步步由非制度化走向了制度化,体现了学术性的内在逻辑。“知识的丰富、聚集和储存,知识传播与转化的需要,知识界大师和领军人物的出现,共同探究的知识问题和群体探究风气的形成,直接孕育出大学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学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知识制度化过程的结果’”[3]25。因此,大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围绕着传播知识、探索学问而建立的机构,其根本组织属性体现为学术性。

(二)当代价值:大学基本职能的发挥以学术性为基础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大学的三大职能实际上分别体现了大学对高深知识的传播、探究与整合、应用等,即大学的整个职能体系是以知识为逻辑起点的,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就是大学发挥职能的过程。而知识的传播、探究与整合、应用本质上都属于学术的范畴,博耶认为,学术包括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1)知识的探究:探究知识是学术工作的核心;(2)知识的整合:学者应该在对孤立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把专门知识放到整体的背景中去理解,建立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对话与综合;(3)知识的应用:学者还要把科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发现知识与应用知识有机地相互促进,相互更新,使理论与实践都服务于并促进人类知识的发展。“一个困惑不安的世界不再能够负担象牙塔里搞研究的奢华。学术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学术自身的名词术语,而是取决于它对国家和世界的服务”,即学术并不只意味着“象牙塔”学问,它需要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将理论基于实践之上,从实践中得到滋养。(4)知识的传播:学术还意味着传播知识,即教学的学术,这种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室里面对未来的学者传播知识,而且也包括出版研究专著、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等一切把自己所研究、所了解的知识传播给别人的行为。四种学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可见,学术不仅仅是进行高深、专门的知识的探究,其工作还包括对高深知识的传播、整合、实践等[4]。

由此可见,大学的基本职能从最初的人才培养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举,根本上还是其学术性的体现。正如张继明博士指出的:“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站、加速器,从根本上说源于大学的学术性特质,学术性是大学具备和开发一系列职能的基础”[2]47。

二、大学章程是基于大学本性的组织规程

(一)大学章程是一种组织规程

大学章程是一种书面的组织规程或办事条例,是大学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在对大学办学使命与宗旨、主要任务、管理体制等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性、制度化的文件。大学章程是许多国家治理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大学自产生以来就借以进行自我规范和调整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张继明博士基于对大学章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梳理,对“何为大学章程”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明确的解答:

中世纪,刚刚兴起的学者行会由于常常与当地居民产生摩擦甚至冲突,因此制定章程进行内外部管理以维护本学者行会或团体的利益:行会内部,学者行会依据本行会制定的章程开展活动,依靠章程进行自我约束,章程会对加入本学者行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行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等有明确规定;同时他们还需进行对外活动,对社会承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这些活动和服务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各自制定的章程。学者社团或行会及其内部章程的建立,标志着这种学术组织的制度化,是中世纪大学产生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组织制度基础。12世纪中期,在博洛尼亚,学生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甚至安全,组织了若干学生社团,通过谈判等方式获得了博洛尼亚市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以对抗教师对整个学者群体的控制企图。博洛尼亚市首先颁布章程,其中规定学生社团有权和教授订立合同、调节公寓租金、设定课程学时、限定图书价格等。之后,在1158年,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赋予学生基本的组织行会、免交市政税等各项特权。腓特烈一世颁布的敕令也被视为最早的大学章程。在巴黎,12世纪后半期,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学生、居民、主教和巴黎圣母院教长间也开始产生各种矛盾。从1208—1210年,在教皇支持下,教师群体建立了自治行会,为了维护对学生的支配权力和对抗巴黎圣母院教长的控制,教师行会开始制定章程。1200年,教师和学生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部分学生被害,国王菲利浦·奥古斯都颁布特许令,赋予学生具有免于世俗司法审判的特权。教皇也派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章程,认可大学合法地位,并取消巴黎圣母院教长对大学的控制权。之后,到1231年,教皇再次颁布《知识之父》,确认学生具有豁免权,承认教师和学生有权制定规章、规定教学方式、教学科目及规则等。《知识之父》被称为真正的“大学的宪章”[2]73。

总之,大学章程在大学发展中具有“内部宪法”的地位,是调整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以及高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行政和学术等关系的基本法律基础,是界定政府和学校权责、实现大学内部有效治理的根本保障,对于高校自主办学权的实现和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化等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5]。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章程的产生来看,大学章程首先就是对大学使命和宗旨的宣称,同时宣告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而采用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并规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行为方式,最重要的是宣告自己具有知识探索的权利,同时也宣布对世俗权威的责任,因此也能够享受来自世俗政权方面的恩惠和保护。这样,大学就确立了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自己的组织方式,确立了大学内部关系处理的原则和外部关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大学运行的法典。之后的大学章程都是依照这一逻辑设立的,从而使大学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内外部关系,这保证了大学正常学术活动的维持,因为没有比较稳定的内外部关系,大学学术兴旺发达是不可能的[2]序。

(二)大学章程是基于学术本位的组织规程

作为一种章程,大学章程首先具有章程的一般内容和特征,是关于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一种文本,一种为保证组织运行而形成的规范性文件。但大学章程首先是“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的章程,有其基于“大学”这一组织的独特性,这使它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章程比如中小学学校章程、市场与企业章程等有着本质不同。大学章程,是“大学”的章程,脱离了“大学”的“章程”实质上已经不是大学的章程,不可能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作为大学的章程,其特殊性自然是由大学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如张继明博士所言:“大学的学术本性决定了其学术本位的内在逻辑,这一逻辑是建构大学制度的内在规范”[2]77,大学章程也不例外。张继明博士在《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中明确指出:大学的本质是学术组织,大学制度建构必须以其学术组织属性为最终依据。因此学术本位理念是大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章程建设则是有效保持大学学术本位逻辑的制度保障。

大学基于学术本位的发展逻辑对大学章程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形成了直接的影响。理论上,章程的核心价值是保障实现大学的组织目标,保障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运行等符合大学固有的学术本位的发展逻辑;从我国高校目前纷纷制定大学章程的根本目的这一现状而言,其主旨在于促使我国大学回归学术本位,遵循学术本位的逻辑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维系大学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可见,大学章程必须是反映学术本位精神的,或者说大学章程就是学术本位的。因此,要以大学的内在规定性来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章程建设。作者明确指出:“大学章程建设必须以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为根据,遵循学术本位之逻辑。唯如此,我国大学章程建设才可能充分实现其大学治理价值”[2]119。遵循学术本位的逻辑意味着大学章程建设要体现大学的精神和基本理念,体现对高深知识探索的价值追求等;大学章程的设计、制定与推行实施,要受大学学术本位逻辑的主导;大学章程的理论研究要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基础。否则大学章程的实践与研究将陷入另一种异化。

三、我国大学章程应致力于保障大学回归学术本位

如上所述,学术性是大学得以产生和长期以来安身立命的基础,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直面苍生的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大学最鲜明的价值符号。而目前,我国大学正面临着深刻的本体性危机,学术功能出现种种问题:(1)学术目的异化。高校重视短期效益,强调项目及经费,强调文章发表数量,一切考核和评价唯SCI是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甚至无心学术,争着当官拉项目。上述学术目的显然与探求真理的学术初衷严重背离。(2)学术过程异化。在科学研究和评价过程中,为了发表或取得学术界的认可,各种学术不端现象频仍,如编造数据、伪造和剽窃他人成果、不规范署名等。(3)学术制度异化。行政权力主导教育资源分配,从学术资源配置到学术标准确立、学术成果的评价等,都要接受行政管理者的决定;学术价值唯量化评价制度是举,通过简单的数字权重给学术价值赋值,以外在标准来衡量学术价值[2]100。上述种种问题,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发展严重偏离了其学术本位之根本性逻辑。张继明博士将此现象归纳为“学术失位”。

当前,回归大学本位、守护大学精神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大学章程与大学学术本位之间的关系,要促使我国大学由异化状态回归学术本位,构建大学章程、发挥章程的治理功能,就成为我国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我国大学学术失位的发展困境提出了章程治理的要求,章程治理即在大学章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发挥章程的治理功能,推动我国大学回归学术本位,促使学术权利充分实现。正如作者指出的:“纠正大学学术失位的偏颇,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是关键”[2]112“大学章程建设反映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大学制度改革的具体步骤,大学章程建设是有效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动我国大学走出当下困境,进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112在我国大学发展面临诸多学术失位现象的情况下,大学章程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发挥特殊的作用,要规范和调适政府、大学与市场间的冲突以及大学自身的内在矛盾,通过大学章程治理,使大学获得一个良好的知识生产秩序,使得大学与市场间相得益彰,而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我国大学实现回归学术本位的应有逻辑,这是大学章程的根本使命。

大学章程建设对于我国大学回归学术本位,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章程要保障我国大学回归学术本位,关键在于其自身必须是学术本位的。张继明博士基于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对所谓学术本位的大学章程进行了系统、严密的论述,明确指出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必须是一个以学术群体为主的多元主体共同协商的过程,学术意志作为制定章程的根本依据;章程的实施则以学术权利的充分实现作为其最终衡量标准。由此,大学章程建设才可能实现其保障大学回归学术本位的根本使命。除了章程本身的制定和实施是学术本位的,大学章程还需要通过文本内容和规章制度对大学的使命、定位、组织结构、大学的权利与义务、大学举办者与大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大学内部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师生参与管理的具体形式和途径等事项加以规定。这些规定中还必须深刻反映大学的本质要求,比如大学必须定位于学术、教育和文化机构,大学的使命必须以促进知识进步和受教育者的解放为核心,贯彻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核心的大学理念[2]190。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学术本位的大学章程,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在我国,制定大学章程、 按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既是法律、法规、规章、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实现积极自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体现。自教育部正式实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来,2013年11月,教育部首批核准六所大学的章程,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6]。政策层面对大学章程建设的推行和实践层面各个大学对章程建设的探索,

意味着我国大学已经开始步入章程治理的轨道,通过大学章程建设来保障大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张继明博士长期从事大学章程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大学普遍开始着手进行章程建设乃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他的著作《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且将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大学?大学为何?何为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为何等重要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一书,从大学的组织属性出发,以学术本位为理论分析的工具,建构了一个以大学学术本位为灵魂的大学章程理论体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还是一个关于大学、大学制度及大学章程的理想,如何在现实中有效落实这一理想,还需要一个长期努力、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继明.学术本位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周佳.学术权利的政治哲学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4]博耶.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M]//吕达,周满生,刘立德,等.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3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24.

[5]胡耘通.基于学术权利保障的大学章程完善:以六所大学章程为文本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11):61-66.

[6]新华网.教育部首批核准6所高校章程[EB/OL].(2013-11-29)[2015-10-10].http://education.news.cn/2013-11/29/c_125778832.htm.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5-11-15

作者简介包水梅(1981-)女,甘肃武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tandard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Regulations —Review onAStudyontheUniversityRegulationsinthePerspectiveofAcademicStandardOrientation

BAO Shui-mei1,ZHANG Fan1,LIU Wen2

(1.School of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2.Technology Center of Inform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Lüliang College,Lüliang,033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centr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 China,many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regulations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hotspot in higher education field.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getting down to formulating regulations and carrying out all these articles in practice.Under the circumstances,clarifying and study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regulations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project topic.This book,A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Regul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 Orientation,precisel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nd value guidance for the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al ways in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regulations.

Keywords:A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Regul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Standard Orientation;scholarly;university regulations;value orientation

猜你喜欢

章程学术大学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从章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