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治理视阈下对教授本真的思考*1

2016-03-18方泽强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治理教授大学

方泽强

(1.云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2.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大学治理视阈下对教授本真的思考*1

方泽强1,2

(1.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大学治理需要发挥大学教授的作用,但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大学教授是“真教授”的基础之上。“真教授”以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使命;以发展学术、创造与应用知识为理想追求;以传承文化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为文化责任;以针砭时弊、维护公正道义为时代使命。但是,现实中某些教授有教授之称谓,但在育人、为学、文化、批判等方面远离“真教授”的应然角色。教授个体、教授群体、大学、政府必须共同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授们充分理解“教授”的内涵和价值追求,并回归角色应然。如此,推动教授参与大学治理才能实至名归,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学治理;教授;大学

目前,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其中,发挥教授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正被学界和社会所推崇。的确,从大学本质是学术组织这一视角来看,大学教授显然是大学改革发展的主体。因此,现实中不乏大学正竭力赋予教授更多的权力,发挥其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可能忽视了教授参与治校的一个前置条件,即这些教授是“真教授”吗?具有治理大学的本领吗?如果这些大学教授并非“真教授”,那么,赋予其权力不仅难以使大学治理有功,反易导致大学治理乱象。可见,这一问题对大学治理而言是致命的。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大学教授的应然角色与实然状态进行探讨,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大学治理。

一、何谓“真教授”

从大学本质属性和世界各国大学对教授的要求看,“真教授”应是这样:

(一)“真教授”以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使命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教学(人才培养)工作。这一职能与大学产生相伴相随。纽曼指出“知识本身即为(大学的)目的”。换言之,大学因知识传授而存在。因此,作为大学的核心成员,大学教师的合理存在就是履行教学职责,培养学生,传授知识。虽说随着大学的发展,其职能增加了科研和社会服务,但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和大学教师可不从事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但绝不能不从事教学。美国学者哈瑞·刘易斯(Harry R.Lewis)在其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对此观点做了进一步阐述。该书认为哈佛大学由于过分重视科研活动而忽视本科生教学,导致大学发展迷失方向,远离真正的卓越。刘易斯的观点引起了世人对大学“应为活动”的热议、审视和思考,继而唤起人们对“大学首先是人才培养机构”定位的再次反思和确认,唤起政府、社会和大学对教学活动的重视。因此,大学教授应把培养人才视为第一天职。必须指出,不能把培养人才简单理解为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这仅是一个方面。培养人才应做完整理解,即立德树人。这是永恒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德与才两个层面。教育界有句俗话:无才无德是庸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真正的教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并根据时代要求拓展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新要求。作为大学生活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伙伴和导师,教授们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术造诣,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人。

(二)“真教授”以发展学术、创造与应用知识为理想追求

大学是什么?洪堡认为大学是“由科学达至修养”之所。在他看来,大学存在的意义是大学师生共同致力探求新知,并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蔡元培则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事实上,自近代以来,科研活动已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而这一活动毫无疑问需要由教授们承担。首先,从大学人员构成的视角看,在由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三类人群构成的大学中,学生毕竟只是大学的短暂过客,管理服务人员也不具有专门从事知识研究的能力,“在专业组织中,管理人员只负责辅助活动,为专业人员所从事的主要目标筹划措施。”[1]而大学教授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人群,其承担科研工作责无旁贷。其次,从工作方式的视角看,教授们的工作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知识。克拉克就说“如果说木匠的工作就是手拿榔头敲打钉子的话,那么教授的工作就是围绕着一组一般的或特殊的知识,寻找方式扩大它或把它传授给他人。”[2]故而,教授们负有生产知识的担当。再者,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视角看,教授承担科研有利于反哺教学,也有利于自身学术的精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3]这说明教授们必须把探求新知作为目标。钱伟长先生则从反向角度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4]。在欧美国家,通常用Academic Staff(学术职员)或Faculty Member(学系成员)等词来指大学教师,这就说明了学术水平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上不难推论:不承担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的很难说是真正的教授。

(三)“真教授”以传承文化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为文化责任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自中世纪起,大学就发挥文化中心的功能。那时,师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自由流动,使用同一种语言——拉丁语,各个民族和城邦的文化在大学内交流融合。民族国家兴起后,大学性质由世界性的转变为民族性的,其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即便如此,相较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的文化性依旧凸显。因为大学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变量”就是它作为人类文明和思想的高地而存在。“大学今后仍然必须为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比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必须成为以造就人类为中心的文化据点。”[5]显然,大学作为文明和思想的高地,在一定意义上由教授们造就,因为教授们是行走在知识和文化最前沿的那批人,是文化和思想的生产者。他们把人类文明的知识、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在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大学教授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到异国他乡工作生活的同时,也把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带去了,促进文化的交融。正是因为大学教授这种文化思想生产者的功能,大学才享有“思想中心”“文化中心”的美称。除传承文化外,更重要的是,教授们还发挥着引领社会的功能。这种引领既包括技术引领,如教授有新发明、新创造,还包括思想引领,尤以后者为重。如我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就由大学教授、教师群体兴起。该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史的新篇章,意义深远。由上可断言:真正的教授应具有文化引领的担当。

(四)“真教授”以针砭时弊、维护公正道义为时代责任

社会上有一群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他们代表社会公众批评不合理、不合法的社会流弊。大学教授正是这个群体的重要人群。雅克·勒戈夫[6]指出,大学教师的雏形——“哥利亚德”无疑有一种对社会批评的爱好。在13世纪,大学教授们扮演“正义的法官”“进步的代言人”之类的角色,他们审视各种社会现象,批判流弊和愚昧,推动社会发展。之所以拥有批判的权力和权利,是因为教授们研究“高深学问”,接触的是学科专业前沿。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他们对某类问题的本质、合理性、发展演进能够进行评判,且具有前瞻性。进入近代社会后,大学教授维护民主、自由和理性的本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中国,以胡适、李大钊等为首的教授们和学生发起“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浪潮随之席卷中国大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在美国,19世纪以来,美国哲学几乎由哈佛大学教授们统领,费朗西斯·鲍温、阿萨·格雷、约翰·菲斯克、霍金、桑塔亚、怀尔德、诺齐其、皮尔士·詹姆斯等哲学家都在不同时期对哲学发展进行质疑、反思、批判,从而引领美国哲学的发展走向[7]。进入现代后,随着社会管理和政府行政的强化,大学教授逐渐成为国家体制内的一个群体。即便如此,相较于大学外的知识人,教授们仍拥有较大的学术自由,这种自由足以保障他批判弊端、维护公正道义。综上所述,真正的教授要保持“批判”的先天禀赋和责任,追求“真善美”,批评“假丑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是他们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上述从育人、知识、文化和批判等维度揭示了教授之为教授的真谛。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分析教授角色的理论框架。它为教授是否履行职责提供指引,也为评判教授的是非功过提供了一种标尺。

游戏角色里的两人,终于在现实中面对面尬聊,两人惊讶地发现互相其实住的很近。为什么萨曼莎想要拒人千里?她为什么自卑呢?

二、现实中的教授景象

根据上述的角色理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现实中有某些教授是不称职的,远离真教授的应然角色。

(一)某些教授在育人方面庸俗致极、厚黑不已

教授的育人庸俗化表现为:有些教授争先恐后在大学大量开设“影视欣赏与评析”选修课。上课就是放电影,既没赏,也没析,更没评。这与学生在宿舍自行在电脑上看电影有何区别?实际上,这类课程已成为教授捞“课时费”的惯用伎俩,教授们已忘记如何通过课程来育人;有些教授把学生(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对于学生属领导派的(指有工作的,且还是领导),是一种态度和风格;对于学生属平民派的(指有工作的,但只是一般职员),是另一种态度和风格;对学生属纯学生派的(指没有工作,全职读书),则又是另一种态度,真正做到“分类教学”。还有一些教授年年主编出版教材,但内容东拼西凑,质量低下。他们与出版社建立利益同盟,将教材大肆卖给学生,硬性规定学生不买教材不得上课、不许参加考试;甚至还有教授“语不惊人死不休”,把获取金钱的数量作为学生是否成才的衡量标准。“毕业后没有4 000万元不要来见我”[8]的新闻决非个例。毫不客气地说,这些教授们已然忘记作为教育工作者存在的合理性,丧失了职业良知。

(二)某些教授在知识生产方面喜好造假、乐此不疲

现实中,有些“教授”从事着“知识造假”工作。这种造假不仅指篡改伪造数据以及抄袭、剽窃、侵吞他人成果,还包括把“成果”发在伪劣期刊、“套牌”杂志。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0年“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反映:超过半数(55%)的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9]。近几年被媒体曝光的地方大学教授学术不端现象为数更是不少,如重庆师范大学“张世友事件”[10]、湖北工业大学“石元伍事件”[11]、北京化工大学“陆骏事件”[12]、郑州大学“贾士秋事件”[13]等。据笔者所知,越是在欠发达地区、越是在地方大学,这种造假行为就越猖狂。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敬畏,我们头上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大致理解,“头上的星空”乃指“自然法则”,“心中的道德法则”指“社会法则”。对于那些“干”知识造假的教授而言,心中已没有这两种法则的容身之所,有的只是为了发表论文的“利欲熏心”和“不择手段”,他们唯一的追求就是通过发表论文来实现评先进、评职称、获奖等目的。更为严重的是,此类人员有的还是院系领导,他们带头破坏科研风气,有的甚至大肆“传帮带”,善意“指导”青年教师加入他们的行列,结果,大家为造假乐不思蜀,整个院系乌烟瘴气,原有的学术诚实氛围消失殆尽。而学术诚实是所有学术共同体成员应恪守的准则[14]。对于此类“教授”,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最为合适。遗憾的是,有些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不明所以,还把他们当“菩萨”“专家”来供奉,让他们有了“光环”“荣誉”,无形中使此“造假恶行”无法从根上消除。

(三)某些教授在文化方面修养低下、自我陶醉

20世纪中期,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准确揭示大学内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对立的现象。客观地说,知识以学科形式的分化发展促进知识量的扩充与质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学科孤立和封闭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大学教授,在专攻某学科和领域后,应主动学习本学科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师群体中发挥示范作用。学人文的教授要懂得些自然知识,学理工的要懂得些人文知识。因为“所有的知识是一个整体,单一的科学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构成知识的各门科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相互平衡”[15]。可现实并非如此。人文学科的教授不懂自然和科技知识,甚至人文学科大类下其他学科的知识也知之不多;自然学者不懂人文知识,认为自然科学才是“王道”、具有“生产力”,鄙视人文科学推崇修身养性的目标。一些教授陷入了艾德加·默兰所概括的“专家陷阱”——“所谓专家,就是一个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以至于到最终,专家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16]因此后果是:有些教授只知自己,不知别人。如井底之蛙,只看到井上那片天;又如洞穴中的囚徒,只看到墙壁上的太阳投影却没见洞外的太阳。这种“无知者无畏”的自我陶醉使这些教授拒绝承认新思想、新文化,难以跟上时代潮流。更为严重的是,其言传身教也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四)某些教授在批判时弊方面唯唯诺诺、左右摇摆

三、“真教授”缺失:谁之责任

上述描绘的种种不良景象并非当前教授群体中的主流现象。然而,对此不能听之任之,应认真检讨“真教授”不在场的原因,为有效治理这些乱象以及防微杜渐打下基础。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一)教授个体缺乏对本职担当和应有道德品性的认知和省思

无论在治学、育人方面,还是在修身、批判方面,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于教授个体对教授本职应有的道德品性缺乏清醒认知,对教授职称所表征的荣誉缺乏省思和坚守。教授是什么?它表面上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内涵却不只如此。实质上,教授应在治学、育人、传道、批判等方面发挥引领非教授级别教师的作用,成为大学教师群体中成功育人的示范者、知识生产的领航者、文化创新的先锋员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就是说,教授不应只是一种职业,而且还应是一种志业,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追求。这才是教授的文化内涵。有学者就指出“教授应该是大师,是大学精神的代表”[18]。但是,很遗憾,一些教授对上述的“应然角色”缺乏认知,更缺少自我反思。他们仅把教授理解为一种职称,把其定位为“为稻粱谋”的工具,而没有把其视为志业,以致不能充分准确把握教授的实质内涵和文化追求,从而放松自我要求。所以,在育人时,他们忘却了教书育人应秉持公平的道义和良心;在学术创造和科学研究时,他们对教授治学的神圣失去敬畏,缺失学术造假的羞愧之心;对于文化传承和思想引领,他们没有从身为文化传播和生产的“先天卫士”的角度来理解自身职责,放松了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的要求;对于批判社会和针砭时弊,他们丧失知识分子的骨气,只把知识视为谋生之工具,鲜有用好知识服务和改造社会的公共责任。

(二)教授群体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机制

教授群体,与其他专业群体一样,理应组建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专业性组织。该组织对外,负有构筑和发展学术的专业性、权威性,并维护本群体合法利益之责任;对内,负有约束成员行为,行批评、奖惩之权职。虽然目前不少大学设有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但在构建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机制方面较为乏力。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大学教授组织的内部自治或缺位,或流于形式。现实中,鲜有教授组织对自我批评和约束的事项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即便有规定,多数也是笼统的,难以执行到位,故而,教授组织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如水中月,遥不可及;二是某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教授“有问题”。现实中,一些本来不具备教授资格和能力的人也评上教授、甚至连搞学术造假的人也能评上教授,甚至还担当校、院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要职,如此,指望这些人严格要求他人就不太可能,一是他们的公信力不足,二是他们自我要求标准不高,如何能示范并影响他人呢!最终,教授组织的内部自治自然打了折扣。

(三)大学缺乏揭丑的勇气以及必要的内部监管

在我国,不少大学缺乏自我揭丑的勇气和担当。这或许是由于“形象工程”因素所致。如果本校出现了教授教风败坏、造假、失职等行为,大学领导不仅脸上无光,也会影响其政绩与前程,更会使大学斯文扫地、在社会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打击学术造假为例,虽说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就出台《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2009年教育部也制定《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但由于大学对自身形象守护之因,不少大学领导和管理层将这些文件束之高阁,并没有按章执行,于是这些政策与规章制度在大学更多成为一纸摆设。再加上中国人情关系的复杂化,有的大学领导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此类事件网开一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近些年大学内的造假事件多由社会公众或媒体揭发,鲜有大学自曝家丑。此外,大学内部管理组织缺乏对教授进行合理监管,或者有监管但执行不到位,也使大学教授中出现乱象。如对于教授的学术造假,由哪个机构进行监管,建立何种举报机制,谁有最终裁决权,裁定的期限是多久等都不明确。

(四)政府部门缺乏对大学教授实施有力的外部监督

近些年,在大学不断呼吁办学自主权的情境下,政府对大学的管理由全能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于是,管理大学教授的权利自然而然由大学自行负责。但问题是,假如大学对教授的管理出现失职、渎职,又该如何呢?现实中有些高校的教授群体出现种种乱象,且愈演愈烈,就是由于大学的监督不到位,甚至不作为造成的。仍以学术方面为例,有学者对我国大学造假行为是这样评价的:我国的问题是,惩罚不够严厉或者说总想大事化小。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和姑息态度,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不作为等等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19]。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对高校缺乏监管,也是导致大学教授出现乱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权责相对等的逻辑和原则看,似乎存在政府应有权利缺位的问题。例如,针对大学教授们的各类评优评奖,政府行使相关职能,但对其在学术方面的惩罚,政府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是否合理呢?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事实上,在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治的背景下,政府对大学教授实施监管是应有的职能,不应放弃。克罗地亚政府于2010年在大学推动学术评价“再认证”活动[20]就是政府介入学术管理的措施。该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大学内的学术造假行为,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当然,我国政府如何对大学教授进行监管,既不损害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又履行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有待深入地探讨。

四、建议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赋予教授更大的权力,推进教授参与大学治理成为学界主流话题。笔者则从另一个视角来探究这一话题的条件性和可行性。其实,大学的有效治理必须依靠“真教授”,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大学发展。如果这些教授并不称职,又用于大学治理,则不啻为大学下了一剂泻药、毒药,使得大学“生不如死”。对于规治当前大学教授中的某些乱象,这里提四点建议:一是深化对教授角色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教授的应然角色及其具体任务。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大学教授本真角色及其蕴含精神的宣传,不能把教授仅视为一介职称或器具;二是强化各类大学教授组织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使之担负起应有的学术自律和纠错功能;三是大学要在行政层面建立完善学术道德委员会等机构,有效治理教授的失当行为;四是政府有必要推动学术评价“再认证”等类似活动,宏观监督大学办学以及预防、纠正大学教授的不当行为。总之,唯有培育真教授,继而让这些教授参与大学治理,大学的管理、办学才有可能越来越好,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期望。

参考文献:

[1]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版社,2003:12.

[2]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组织研究[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

[3]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6.

[4]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16-20.

[5]永井道雄.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M].李永连,李夏青,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6.

[6]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1.

[7]高文兵.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135.

[8]曹林.40岁没有4 000万就是人生失败?[N].新京报,2011-04-07(9).

[9]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网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EB/OL].(2011-02-25)[2015-08-16].http://www.edu.cn/zong_he_311/20110225/t20110225_581381.shtml.

[10]中国新闻网.网曝重庆师范大学一教授抄袭10篇论文 被解聘教授岗位[EB/OL].(2014-05-07)[2015-09-12].http://news.hexun.com/2014-05-07/164568025.html.

[11]新华网.大学教授被指抄袭学生毕业设计获世界大奖[EB/OL].(2012-09-11)[2015-08-14].http://news.163.com/12/0911/20/8B5A886D00011229.html.

[12]商西.北化工教授抄袭论文追踪:陆骏承认造假被开除[EB/OL].(2012-07-29)[2015-08-04].http://news.iqilu.com/shehui/huahuashijie/20120729/1282736.shtml.

[13]新华网.学术不端频发教育部成立学风小组监管高校[EB/OL].(2009-11-18)[2015-07-18].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091118/t20091118_421918.shtml.

[14]朱缨.试论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7-122.

[15]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16]莫兰.社会学思考[M].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7.

[17]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3.

[18]刘尧.迷茫的大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105.

[19]赵蓓蓓.治学术不端,须改变功利的评价体系(访谈·向失信行为说“不”·关注学术不端):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N].人民日报,2014-10-21(18).

[20]张智勇.克罗地亚:反学术不端预防重于惩治[N].光明日报,2014-09-09(8).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5-10-14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5XMZ042);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师教育专项课题“云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JZ1419);云南省本科质量工程高校转型研究课题“云南省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BZGA01).

作者简介方泽强(1981-)男,广东惠来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政府治理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the Nature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FANG Ze-qiang1,2

(1.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2.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y governance to play the role of professor in university.However,this judgment is based on the true professor in university.The true professor is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new talents,developing academics,inheriting culture and criticizing reality.In fact,although some professors are just called the professor by others in reality,they are actually far away from the true role as a professor.The professor individual,professors' groups,the university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work together to take some necessary measures to make professors ful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a real professor,and return to the true role as a professor.Therefore,we can actually push the professor to join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improve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level.

Keywords:university governance;the professor;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大学治理教授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学》
刘排教授简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利益表达视角的师生媒介使用研究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大学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从“教授治学”到“师生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