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我国大学排行榜公信度的几点思考*1

2016-03-18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性

王 茜

(浙江理工大学 经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关于提高我国大学排行榜公信度的几点思考*1

王茜

(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大学排行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大学排行榜公信度不高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设立第三方机构,提升专业性,秉承公益性,坚持非强制性及履行政府责任5方面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提升我国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度。

关键词大学排行榜;公信度;专业性

自1987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在《科技日报》上首次公布对我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序以来,大学排行榜虽遭质疑声不断,但仍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存在即合理”,大学排行榜的“理”在于它以最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大学信息,成为引导社会入学选择的风向标、增强大学间竞争意识的催化剂、教育主管部门监测大学发展的新渠道,有助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它的问题在于缺乏权威,一经发布,只能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或是引起一番口水战,不能真正实现排名的初衷。如何规范大学排行榜,提高其公信度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拟从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专业性、公益性、非强制性和政府责任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我国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度的问题,以期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设立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是首要任务

公信度的提高,首先是由谁来做的问题。“公信”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公家的信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排行榜应由政府(教育部)来做,除了考生及其家长、大学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外,教育部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无论大学排行榜发布什么样的信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育部的权威[1]46。教育部真的适合吗?显然不是。在我国,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举办者,财政拨款是大学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如果由教育部进行大学排行,其结果势必与资源配置挂钩,实际上等同于制定了资源配置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贯彻“重点倾斜”的原则,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扶持部分高校优先发展,但是各高校间资源配置的矛盾普遍存在,不公平的呼声愈演愈烈,只是碍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政府权威,不敢发作。一旦教育部发布自己的大学排行榜,就立即陷入被动状态:(1)如何权衡实力相近的大学之间的排名,使其信服;(2)资源配置能否具有倾向性,公平问题凸现。其他隐患暂且不提,这两大问题已非常棘手。我国目前存在由具体大学进行的排行榜,从理论上来说也并不合适,具体的大学身兼了运动员和裁判两个角色,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即使主观上力求公平、公正,真正到实践中,行政干预、人情网络、还有潜意识里对本校文化、制度的认同都可能影响大学排行的中立性。所以大学排行榜应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这个机构与大学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是谁必须服从或按照谁的意志办事的关系,并且它为政府承认且不代表政府意志,不受干涉,具有独立性。

二、提升排名的专业性是核心

提高公信度的核心在于专业性的提升。从本质上说,大学排行榜是一项专业服务。明晰服务对象,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大学排行榜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个:(1)报考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也包括大批的准考生及其家长。他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掌握关于大学的全面、丰富的信息,包括校园环境和设施、大学现有的学术资源和学术能力、教学质量、文化氛围、学生满意度等等。他们的诉求点在于了解大学的具体信息,以便为求学者寻找一个合适的受教育环境。但是目前推出的大学排行榜是相对意义上的“最佳大学”排名,不仅没有提供“最佳大学”的具体信息,更没有关于广大普通高校的任何信息。大学排行榜里看不到大学的相关质量信息,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样的排名没有大的参考价值。(2)另一个服务对象是参加排行榜的大学,如果排名仅为信息需求者服务,很容易造成排行榜操控大学,显然要受到大学的排斥。所以大学排行榜必须具备诊断和咨询的功能,为大学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至少是可供参考的改进点。参与排名的大学了解自己的排名结果后,对自身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明晰服务对象之后,需要考察服务的质量,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服务的专业性如何保证?本文认为,要提高大学排行榜的专业性必须有高等教育评估的权威学者加入,主要有3方面原因:(1)长期从事高等教育评估的学者专业知识扎实,他们大多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要的是他们对大学需要的了解最为真切,更容易站在大学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大学。大学排行不能重“物”轻“人”。权威学者大多是大学教授,他们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的理解和尊重要深于其他人。(2)权威学者有长期严谨的科研训练,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意味着有持续的较高质量的科研训练,在思维和方法上更加科学、严谨。(3)权威学者的履历资格增加公信度,使人们相信排行榜是有科学依据的,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的真实情况,具有参考价值。换言之,权威学者具有相当的发言权,可信度高。

提升排行榜的专业性,从技术角度来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等。指标越笼统,参考价值越小;指标越细化,参考价值越大。评价客体有无可比性是左右指标设计的重要因素。首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具有不可比性,进行大学分类是第一步。武书连在《再探大学分类》[2]一文中提出,高等学校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结合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将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13类。型表现大学科研规模,将现有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型。每所高校的类型由上述类与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武书连大学排行榜对大学进行了分类,分成上述4型,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评价指标、权重皆相同,未根据学校类型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分类只是流于形式。如何根据大学分类,制定合理的教学、科研指标以及各自的权重是大学排行榜必须直面的问题。

细心观察排行榜,还可以看到一些理工科院校排名在很多一流的综合大学前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1)科研经费的划拨。国家分配或横向课题拨给理工科的经费远大于人文社会学科。企业对科研的资助也是理工科占绝对优势。(2)院士数目。文科没有院士,综合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可能人才济济,但无法量化为“有效指标”[3]。(3)引文量的差异。理工科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更易被数据库收录,且引用量大。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直观、逻辑的累积性,文献之间联系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形成了一个严谨紧密的体系,因而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有时显得可有可无[4]。这里突显出来的问题,除了需要区分类型以外,也表明对大学的综合实力排行价值不大。因为对特定指标进行量化加权处理后,容易造成中和,看不出大学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个性化维度被忽略了。有个性、有特色才有活力,才能有实力。只有对具体学科进行排行,才能发现不同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为考生选择专业、学校提供参考,也为各大学相互竞争,取长补短搭建平台。大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历史对它来说有特殊意义。所以仅区分类型、分学科是不够的,还需要分阶段。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所侧重的排行指标应该是不同的,具体阶段具体分析。换言之,我们不能运用同一指标体系对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和新建大学进行评估,两者在办学传统、声誉、制度文化、社会贡献、凝聚力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未经斟酌就拿来比较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三、坚持公益性是根本理念

大学排行榜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坚持公益性,或者说非营利性原则。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向大众、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一种了解大学开展各项活动的新渠道。虽然它部分满足了大众希望了解大学信息的需求,但不能演化为商业行为。商业活动是进行交换和交易,并且以营利为目的。大学排行榜一旦涉入了交易原则,就很难保证排行的客观公正。当然,做大学排行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是不争的事实。要获得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样采纳的指标样本才能比较广泛,才能有更大的信度[1]50。除此之外,还有机构运作的开销、专业团队的薪酬等。公益性不等于无偿性,但是收费应以合理补偿为原则,不能急功近利。大学排行榜要提升公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得社会信任资本。中立、客观、公正是赢得信任的基本条件,一旦排行与商业利益挂钩,整个评价就会失去公正,最重要的信任资本就丢失了。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国大学排行榜能否一开始就排除营利,坚持公益目的,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大学排行榜发展成为一项公益项目,弥补大众和社会各界对大学信息的缺失状况,促进实现大众、社会、大学三者信息的对称。

四、 确保参与对象的非强制性是前提

非强制性这一点主要针对大学。是否参加大学排行,公布自己的信息,大学有选择的权利,不必被迫进入一种不情愿的被评状态。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中写道:“大学不是什么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5]如果一所大学认为排行榜并不能给大学本身带来积极影响,换言之,两者之间并未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它完全可以不公布自己的信息,不参加排行。因为前面已经提到,排行榜与大学是一种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级间的领导关系。排行榜不能左右大学的意愿,否则就违背了大学自治原则。非自愿参加的大学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会大打折扣,也容易导致大学排行榜的“异化”现象。谈到这里,联想到大学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所大学自觉自愿的行为,以该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为根本来设计指标,开展自评,并针对自评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如果大学排行榜在评价之前,能够聆听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了解它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站在促进大学发展的立场来评价,相信会有更多大学会自愿加入到排行榜中来。

五、 履行政府责任是重要保障

大学排行榜一方面缓解了社会与大学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检测大学发展状况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督促大学的功能,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帮手。目前,政府处于职能转型过程中,需要像大学排行榜这样的“中介组织”来承接传统政府管理的部分职能,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从而实现管理的高效有序。但是,在高等教育评估系统、市场机制、社会法制都未完善的当下,政府责任不可缺失,必须以合理适度的方式介入几个关键环节,比如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机构资格认证制度,规范大学数据统计口径、要求各大学逐步公开非机密级别的各项信息,适度公开官方评价结果等等。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估是高等教育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评价,目前已进入第二轮。鉴于在我国官方评价的公信度远高于第三方机构,政府有必要加强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引导第三方机构收集准确数据,提高排行榜质量。

大学排行榜应该围绕“服务社会大众,促进大学发展”的理念展开,因为只有社会大众对大学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参与评价大学;只有大学自身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的职能,也只有这样,大学排行榜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存在意义。我们现行的大学排行榜是一个粗糙的“新事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排行榜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也比较短,包括它的诞生地——美国,大学排名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只有相对科学、参考意义大小的区别。因此,在借鉴国外好的举措之前要充分考虑其在我国的适用度,结合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融入自身特色、文化,积极创新和完善我国的大学排行榜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学排行榜:现状·困境·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45-50.

[2]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10):26.

[3]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2005,1(1):59.

[4]马费成.CSSCI与社会科学评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4):158.

[5]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简介王茜(1988-)女,浙江嘉兴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the Enhancement of Public Reliability on Chinese University Rankings

WANG X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cern raising on university rankings,it presents the diversified trend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and deep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ose university rankings' public reliabilit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perspectives by linking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establishing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agencies,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ranking,inheriting the public welfare,persisting the concept of non-coerciveness,and carrying out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university rankings;public reliability;professionalism

猜你喜欢

专业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关于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专业性功能建设研究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中职“汽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