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富育”思想探析

2016-03-18朱柳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仁者论语财富

朱柳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广西 桂林 541001)

孔子“富育”思想探析

朱柳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广西 桂林 541001)

孔子“富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富贵可求,合乎道义”的财富创造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财富分配思想,“黩奢崇俭合于礼”的财富消费思想。文章结合史料与孔子的论述,侧重探析了喻、诲、言、教的“富育”方式与手段,“富育”的最终目标。

孔子;“富育”思想;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一、“富育”思想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但在物质充盈的条件下,人们普遍感慨精神领域的匮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不对等,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官二代”扎堆做官、“富二代”集体炫富、“星二代”生活奢靡等现象成为一种社会现实,这些称呼又表达出人们对青少年教育的担忧,更凸显出“富育”理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富育”,就是在物质财富充盈的前提下,如何帮助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使得下一代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谐统一。因此,“富育”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奠定扎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明确了“富育”的重要性,如何对青少年开展“富育”,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因此,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不仅如此,孔子还专门谈及富与教的关系。《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达卫国,弟子冉有为之驾御车马。师生们看到卫国人口稠密。冉有问孔子,一个国家人口兴旺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富之”。又问“即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教之”。可见,虽然孔子没有刻意提出“富育”的概念,但很明显孔子主张先富后教,提出富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在富裕起来的基础上更不能忽视教育。不仅如此,在丰富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发现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通过对如何看待财富、如何获得财富、如何使用财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初步形成了创造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的财富理论逻辑,并借鉴教育教学中的喻、诲、言、教的方式与手段,最终构建起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谐统一的“富育”思想框架。

二、孔子“富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创造思想:富贵可求,合乎道义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财富观念淡薄,甚至鄙视财富。这其实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孔子不但承认追求富与贵就如食与色均是人的本性一样,是人的普遍欲望,他还不把自己超脱于常人之上,承认自己也有发财致富的愿望。《论语·述而》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2]意思就是,若能发财致富,哪怕拿鞭子赶马车,孔子也愿意干。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走歪门邪道去发财,所以他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总之,孔子认为财富的获得,以道义作为限度。更通俗地说,孔子所倡导的财富伦理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观社会现实,有的人仇富,把有钱人贬得一钱不值,因此不屑追求金钱与名利;有的人为钱可以出卖一切,道德、廉耻甚至他人的生命。前者诚然不可取,既违背本性也不利社会发展;但后者更令人憎恶,不合乎道义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利社会,不利他人,也不利于自己。秦皇岛市城市管理局原副调研员、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因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被查处,在其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房产手续68套,搜出的现金有些甚至已经发霉;“不头疼如何赚钱,只头疼如何藏钱”,可见,通过“不合乎道义”的途径即使聚敛了巨额钱财,却担惊受怕,最终仍旧是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二)财富分配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

曾经有段时间,“不患寡而患不均”被等同于“平均主义”,认为是理想社会的代表,这同样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读。本文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质是公平。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有绝对平等,社会有三六九等,人有贫富之分是社会之常态。那如何体现公平?“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3]《对策中》汉儒董仲舒也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做官的,就依靠国家薪俸生活,而不是想着去霸占土地、经商等,与民争利。以此类推,经商的,只要“取之有道”,大可积极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如此只要各司其职,各取其利,社会各阶级与阶层获得与其身份地位相称的财富,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人心才会安定,社会就不易动荡不安,此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4]

(三)财富消费思想:黩奢崇俭合于礼

何谓礼呢?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过度。”有人说,现在富了,还提节俭,明显不合时宜。其实是对这段话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说:“就一般礼仪而言,节俭比奢侈好,就丧礼而言,悲哀比浪费好。”本文认为,孔子实际上是用一种比较、发展和整体的观点来看问题,礼的实质是合乎人情世故、合乎经济水平、合乎社会发展规律。

财富的获得,要取之有道;财富的使用,也要合乎于礼。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异常铺张奢华。不仅自己有钱就任性,肆意挥霍畸形消费,更听任子女飚豪车招摇过市,各种炫富。对于各种“土豪”表现,政府、社会舆论、学校理应予以引导,让节俭不仅成为一种美德更应成为一种时尚。因为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节俭,也要以人情世故、经济水平、社会发展规律作为出发点,通过扬节俭,抑奢侈,树立敬畏自然、珍惜物力的理念,进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与当前我们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四)富育的方式和手段:喻、诲、言、教

富育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孔子当然没有直接告知,但我们从孔子的教育与教学智慧中可窥一二。孔子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喻、诲、言、教。本文认为运用到富育中也大有裨益。

今天的年轻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民主与自立,运用传统的灌输与说教的方式,效果极为有限。《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段话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学习;鼓励而不要压抑学生的独立性;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但不能代替学生下结论。”简而言之,喻,不明言,暗示之。喻,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让人明白。例如,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要行德政时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喻”的方式,因为“喻”远比抽象的说教更让人印象深刻。

“诲”,是用肯定句式,最简洁、最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例如在批评的时候,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错在哪,应该如何做。而不是像部分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家长,即使子女已经犯了原则性错误,甚至触犯法律,还是一味的“包容”“忍让”。“诲”是当前众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最缺乏的教育方式,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掌中宝、心头肉,舍不得批评与教训,而恰恰是如醍醐灌顶的“诲”才是对他们最有益处的。

言,言谈,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对待今天的年轻一代,既不能打骂,更不能放任自流。在富育问题上,同样提倡平等交流。可以告诉他们,父辈创业的艰辛与财富的来之不易,交流世人对财富的态度与看法,乃至对未来的愿景与畅想。通过交流与对话,为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予以方向上的指导。

教,“言传身教”。孔子自身的教育实践就是“言传身教”的典型代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学乐,孔子师从苌弘;为学琴,孔子拜访师襄。孔子对学问的执着,对完善人格的孜孜不倦,为学生树立了一个极佳的典范,最终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的成就(《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而言,要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财富理念,首先自己要身体力行,如果说一套,做一套,根本没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五)富育的最终目标:“仁”

如前所述,孔子并不否定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富”不下十七次之多,但孔子主张在追求物质财富之余,毋忘精神财富。他常把富与礼、富与教、富与骄连着讲。例如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复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可见,“富而好礼”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古代“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的陶朱公范蠡(《史记货殖列传》)到当代中国乐善好施的李嘉诚、中国首善陈光标,这些都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谐统一的典型表现。反观当前社会中部分先富起来的阶层,不知谦逊敬让,不知感恩回馈社会,却往往财大气粗、盛气凌人,没有做到富而无骄,更谈不上富而好礼。

同时,本文认为,富育的最终目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谐统一,恰恰与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是相吻合的。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简而言之,所谓仁者,即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帮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5]孔子后学所撰的《大学》中有两句发展孔子财富观的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正是对此最好注解。仁者会使用、驾驭财富,利用财富完善自身修养;不仁者,被财富驾驭和奴役,即使拥天下财富,轻者遭人侧目唾骂,重者命不保矣。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

[3]左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1.

[4]魏悦.孔子和柏拉图财富思想之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41-43.

[5]杨自强.孔子对财富与地位的看法[J].江海纵横,2009(6):61-62.

Analysis of Confucian Thought of‘Fuyu’1

Zhu Liuping
(Dept.of Politics&Management,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Confucian thought of‘Fuyu’mainly contains such three concepts as wealth creation of Making Money by a Lawful Way,wealth distribution of Fairness as well as the wealth consumption of Rational Frugality.In the meantime,the paper focuses on the‘Fuyu’ways of Suggestion,Guidance,Communication&Demonstration as well as the ultimate goal of‘Fuyu’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nd Confucian analyses.

Confucius;thought of‘Fuyu’;material wealth;cultural and ethical wealth

G41

A

1001-7070(2016)01-0039-03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5-12-10

朱柳萍(1977—),女,广西桂林市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其研究。

猜你喜欢

仁者论语财富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仁者爱人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仁者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论语·为政第二》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