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中格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动

2016-03-18车如山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格鲁吉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

车如山,姚 捷

(1.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 第比利斯自由大学 孔子学院,第比利斯 0159)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中格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动

车如山1,2,姚捷1,2

(1.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 第比利斯自由大学 孔子学院,第比利斯 0159)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对外开放战略,即努力构建区域内“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格鲁吉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积极参与者,同样重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其中,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关键环节,将在中格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未来两国可进一步深化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功能,并在学生互换、学者互访、跨国科研项目合作以及举办国际学术论坛等方面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从而为区域经贸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国际化;格鲁吉亚;高等教育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中亚、东南亚等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成为我国官方战略规划,并由此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与此同时,由中国政府主导设立、57国共同组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缩写AIIB,简称亚投行)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宣告成立,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金融支点。

作为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被誉为“上帝后花园”的格鲁吉亚,凭借其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加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来,寻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及战略契合点,从而带动中格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

据考证,最早提出并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他认为,“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通道,同时也发挥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通道作用[1]。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自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穿过甘肃的河西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敦煌,从玉门关和阳关分南北两个方向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中亚,途经西亚各国,最终抵达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欧洲国家及南下到部分非洲国家,承担着包括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内的运输与贸易,由此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方的经贸往来陆上通道。同时,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多元文化交流通道,它连接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促进了古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沟通,实现了多民族、多宗教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

一般来说,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空间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带一路”这一全新战略构想所包含的内容相一致,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现代战略符号,通过海、陆两条线路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而构建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其范围内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总量的63%和29%[2]。但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仅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东接充满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穿越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和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国西部地区,沿线经过东亚、中亚和西亚共3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并且辐射东南亚、南亚、欧洲、非洲10余国,由此构成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内容,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3]。但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战略规划,而是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战略构想,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密切合作[4]。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高教育开放程度,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努力。

文章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作为研究背景,着重探讨中国、格鲁吉亚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使二者在利用原有国际交流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一条满足两国需求且便捷高效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路径,从而实现国际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升级换代”。

二、 中格两国交流与互动的历史回顾

格鲁吉亚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地带,北接俄罗斯,西临黑海,东邻阿塞拜疆,东南与西南方向分别与亚美尼亚、土耳其接壤,国土面积为6.97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72.9万人(2015年1月)*数据来源于格鲁吉亚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of Georgia。,以格鲁吉亚语作为官方语言,是世界著名政治家斯大林的故乡,曾为苏联时期加盟共和国成员之一,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

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就将中格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拥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格鲁吉亚于1992年6月9日同中国正式建交,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在经济领域,中格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014年中格贸易额达9.6亿美元,中方对格鲁吉亚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3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格鲁吉亚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市场。与此同时,两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2015年3月10日,中国商务部和格鲁吉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部在北京就启动“中国—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可行性研究”签署联合声明,双方协商决定成立联合专家组,尽快启动中格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可行性研究,格鲁吉亚有望成为中国在欧亚地区第一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这将极大地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发展。会议期间,双方还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备忘录,拟在中格经贸合作委员会框架内,以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为主线,全面提升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互联互通水平。2015年上半年,格鲁吉亚成为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并第一个在议会上通过了《亚投行章程》,其首都第比利斯于2015年8月24日召开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六次谈判代表会议,在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先生。与此同时,中格两国于2015年10月15日共同举办了首届“第比利斯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个国际金融机构的近千名代表出席,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末期,由于受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格鲁吉亚的教育及科技发展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其发展趋势表现为西方国家对格鲁吉亚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而俄罗斯的作用则不断减弱。直至进入21世纪以后,中格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才逐步展开并日渐频繁。2000年7月,中格政府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并召开首次会议。2004年4月,格鲁吉亚派出代表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威胁、挑战、变革”亚洲高级别研讨会。2006年8月,格社会科学大学校长阿拉萨尼娅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2008年6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所长李凤林出访格鲁吉亚。2010年4月,“汉语桥”中文比赛预选赛首次在格举办,由此掀起了“汉语热”浪潮。同年11月26日,格鲁吉亚首家孔子学院,即兰州大学共建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为日后开展汉语教学和中格教育,促进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重要国际平台。在此之后,格鲁吉亚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陆续举办了“汉语桥”中文比赛,而且每年都派遣数十名学生留学中国高校。与此同时,各种访华团陆续来华访问,加深了格鲁吉亚人民对于中国的了解和理解,频繁的人员互动和往来,促进了中格高等教育交流的快速发展。

格鲁吉亚高等教育在苏联时期就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并达到很高水平,其在苏联时期15个加盟共和国中属于较为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普遍较高。截至2014—2015学年,格鲁吉亚全国共有73所大学(其中国立20所,私立53所),在校大学生12.42万人*数据来源于格鲁吉亚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of Georgia。,主要的高等院校有第比利斯国立大学、第比利斯国立工业大学、第比利斯国立医科大学、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国立美术学院等。近年来,格鲁吉亚一直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如2011年3月,格鲁吉亚政府发布取消境内大学从属于教育与科技部的决定,使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中格经贸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其留学生教育、学者对外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于2014年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中格教育合作协议议定书》,从而使双方教育合作日益规范化,中方表示未来将大幅增加互派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名额,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格鲁吉亚学生赴华留学深造。而格鲁吉亚也在积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必要的准备,如2015年2月25日,在办学历史相对较久的第比利斯国立大学挂牌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心,此研究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加深中格文化交流奠定基石。

三、 中格高等教育交流与互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格鲁吉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沟通亚欧两洲距离最短、耗时最少的陆上通道。自独立以来,格鲁吉亚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使经济社会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逐渐得到发展,并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贷款,改造老化的基础设施,修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现代交通设施,其目的在于改善国内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同时,尽快与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连接起来,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寻找更多的战略契合点,促使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而格鲁吉亚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积极参与亚投行的筹建工作,正是因为该国际性多边金融机构的战略重点符合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逐渐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被作为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受到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扩大教育开放”独立成章,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其目的在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5],为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使我国更好更快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此外,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将“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定位于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位置。现阶段,我们应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契机,开展跨区域教育、科技及人文交流,使我国高等教育从以单向的“请进来”为主导转变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学术组织、校际合作等多领域国际化。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加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设过程中,力争在教育对外交流合作领域抢占先机。如西北大学组建了丝绸之路研究所和中亚学院,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为沿线国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兰州大学根据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的定位,于2014年12月承建了省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以促进甘肃省与沿线各国开展教育合作和科技协同创新。2015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海内外高校发起成立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截至7月底,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先后加盟[6],其秉承“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的主旨,进一步拓宽高校合作视野,促进欧亚境内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沟通、校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得以推广。

四、 中格高等教育交流与互动的路径

(一) 利用孔子学院平台,加强中格高等教育合作

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以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旨,凭借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汉语言文化爱好者和学习者们。部分成功创办海外孔子学院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孔子学院不单纯是一所语言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文化桥梁,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的外交舞台,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在无形中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更加积极友好的国家形象。

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数据来源于国家汉办2015年12月统计数据。。就在2010年11月26日,格鲁吉亚创办了首所孔子学院,即兰州大学共建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在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既有来自高校内部亚非学院的中文系学生,也有前来报名参加周末汉语兴趣班的社会人员,在引进中方教师的基础上积极培养本土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自行编写了《实用汉语课本》(格文版)教材,并通过在当地社区、公园定期举办中国文化系列活动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学习汉语,为中格经济发展奠定文化基础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馆也十分关心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其代表会不定期对孔子学院的教学情况进行考察、走访,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我国高校应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之力,强化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平台作用的发挥,使其在传播本国语言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等核心职能的基础上,扩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沿线国家打开学术交流的窗口,搭建合作互动的桥梁,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日前,兰州大学已根据这一发展思路率先采取行动,在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学科优势以及科研优势的基础上,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需求,依托已建的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先后与格鲁吉亚安德里亚大学、第比利斯开放大学两所高校签署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此举既标志着孔子学院海外业务的拓展,又为中格高等院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未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应在以兴趣为导向的汉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系统化课程与学分互认制度,从而形成一套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国际性交流平台,继续加强校际间全方位合作,为以人员往来、学者互访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为主的“孔子新汉学计划”的实施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促使孔子学院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层次提升的顺利转型。

(二) 扩大学生互换、学者互访规模

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高等教育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服务的核心任务。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36943名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在华学习。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文中提出,“为了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今后,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面孔。

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引导,我国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学科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制定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在完善本科留学生教育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层次,设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扩大学历生比例,从而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通过设置一批密切对接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吸引来华留学生,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遵循国内、外高校共同参与原则,优化跨境教育教学信息沟通机制,以课程深层次对接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开展模块化教学,建立有效的学分互认转换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引导更多的留学生从语言类专业向其他学科专业转移,以进一步改善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结构。同时,我国高等院校还应设立完备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以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满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我国应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跨国人才交流机制,促进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专家、学者以及骨干教师的双向流动,就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开展交流与互动,并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创建跨国协同创新体系。我国高校应着力打造以推进“教师国际化”为主的项目工程,从教师来源、文化背景和聘任形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校内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青年骨干教师等到国外高校进行长短期交流与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提升其教学、科研能力。同时,我国高校还应注重从境外合作院校及科研机构引进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及学者,进一步充实不同学科领域在教学一线的师资力量,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海外教师选聘机制,为建立稳定且多元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提供必要保障。

(三) 支持开展跨国科研项目合作

在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名单中,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多达40多项,分散在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宗教、考古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能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直接提供研究成果的重要科研项目。

未来,科学研究的开展,要体现学术导向与国家发展目标的统一,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目标的推进,打破过去仅依靠自身力量开展科学研究的传统做法,切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建设学术研究交流平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等措施为先导,进一步拓宽科研合作的国际视野,以此推动沿线国家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国科研项目合作。通过合理配置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打通学校、政府、市场间的联系,寻求高校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科研创新点,使其在保持和优化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为破解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难题做出贡献。

(四) 积极举办国际学术论坛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有必要通过举办国际间的学术研讨、学术论坛等活动的方式,就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在达成某种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聚合以及辐射效应。如2015年10月15日,中国与格鲁吉亚共同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论坛”,这是中国在境外举办的首个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国际论坛,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12个国际组织的一千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同年11月29日,在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了“中格经济贸易合作论坛”,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就中格经贸发展形势、发展计划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中格关系的发展前途展开了积极讨论,会议讨论结果将提交至中格有关经济部门,为日后两国政府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提供参考。

今后,在学术交流方面,我们应积极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高校在不同领域且共同关注的话题,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研讨、学术论坛。我国高校要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自身地缘优势、特色学科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经贸、物流运输、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文化遗产保护等前沿领域,与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举办跨国学术论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文化先导作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国家战略意义的方向发展。同时,我国高校应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品牌,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以“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促进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者、专家们相互交流与沟通,从而不断提升国际学术研讨的质量和层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科学且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和指导。

[ 1 ]杨恕.中国西部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新丝绸之路——从北京的战略构想到兰州的现实诉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3):14-19.

[ 2 ]曾天山.开放教育筑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5(6):3-4.

[ 3 ]新华社.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28)[2015-10-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28/c1001-26764639.html.

[ 4 ]赵华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及切入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27-35.

[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10-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 6 ]陈鹏.“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8-04(3).

(责任编辑东彦)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hina-Georgia Higher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Strategies of Building“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HERushan1,2,YAOJie1,2

(1.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2. Confucius Institute, Tbilisi Free University of Georgia, Tbilisi 0159, Georgi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a new kind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and it’s a new national open strategy propos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The aim is to build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 and the community of responsibility with political mutual trust,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inclusive”. As one of the active participators, Georgia lays emphasis on the all-round,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with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key part of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will play the role of bridge to buil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 the future, the two country could strength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probe new cooperation ways including student exchange, scholars exchange, science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hold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s. Intellectual and talent suppor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ld be got through these way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eorgia; higher education

10.13316/j.cnki.jhem.20160415.001

国际合作办学

专题主持/林金辉

2015-11-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4ZUJBWZY011);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4YB016)

车如山,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姚捷,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G640

A

1673-8381(2016)03-0060-06

主持人简介: 林金辉,教授、博导,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外合作办学、跨境教育、比较教育等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 2016-04-15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415.1601.002.html

猜你喜欢

格鲁吉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格鲁吉亚:榛子种植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