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16-03-18陈少平陈桂香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融合政治

陈少平,陈桂香

(福州大学 1党委;2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陈少平,陈桂香

(福州大学 1党委;2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6)

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融合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一些高校注重不足、大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佳、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新途径。要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应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汲取充分的营养。同时应正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其原因,最终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对丰富其内容、拓宽其方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利用现代思维、技术和方法,可以重新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现代价值和时代特色,以此为依托,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塑造具有民族情怀的中国现代人格。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其丰硕的文化理论支撑。这种支撑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世界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宇宙观,更是一种道德观。它传递出一种尊重自然,人与天地万物相通,彼此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其次,价值观方面。如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又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倡导“舍己为人”、“见利思义”。深入挖掘这种思想资源,使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爱国主义信念的价值取向。最后,人生观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一种诚信求真的人生态度。“诚”是实事求是,“信”是守信用、讲信用。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来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更是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力量源泉。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进一步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修养方法,如示范教育法、因材施教法、慎独自律法、学思并重法、省察克治法、道德践履法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礼记·大学》中所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超越、自律自主、谨慎不苟的道德要求,这正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修身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把“是什么”的外在要求上升为“怎么样”的内在律令,从而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其中的营养,有助于更好地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活化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资源,如爱国主义精神、崇高人格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宽厚待人精神、自省慎独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当前,教师和思政干部队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教师队伍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刻的要义需通过教育者将其了解、掌握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授课时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将课堂讲得精彩,说得生动。从思政队伍来说,具有经常性、针对性、渗透性和灵活性特点的思政队伍,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于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形式与效果相结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其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能够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涵养当前时代生活内容,这不仅对培育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不断活化其思想内涵。

(四)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既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具有稳定的思想信仰、政治倾向、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这些资源是从优秀文化中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对高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然,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一渠道可以培育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素养,使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课题,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足够的投入

在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很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相关学科课程中,更谈不上对其教学方案进行研讨和实施。事实上,只有少数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专门的课程,但在绝大多数高校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非整个课程体系的最大部分,相反,专业课程是其最大部分,它所占的比例达到学生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即使有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素质课程,其所占课程比例也是很小,大多是以选修课为主。福建省某高校在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调研中,960人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而且是必修课,占比32%,另外65%的大学生指出自己所在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只是选修课。一般选修课只要修满学分即可,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选择“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可以看出,一些高校在课堂教育上极少见到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设置的短板,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教育载体的缺乏,显然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缺乏专门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

当前,一些高校缺乏专业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和研究的优秀师资。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师比喻为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高校的相关教育者往往在这方面还是不足的。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有一部分老师知识面窄,欠缺传统文化知识,对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文理不通等等。其次,在教学能力上。目前,一些具备高学历的教师虽有满腹经纶,但却不知道如何“教书”,如何教学生。最后,在师德师风上。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往往是不足的:不愿意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而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搞科研,不愿意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而过多关注自己的专业培养,不愿意挤出更多时间与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而是忙于提高自身学历、做兼职等。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短板

校园文化中的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质文化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体现一所高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结合的最好形式。这种教育方式在当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当前,大部分高校都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并也提出了相关日程。但一些高校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高校缺乏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制度不健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对当前两者的融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作用。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简单片面地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其强调校园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势必招致“注重形式,不见内涵”的形式主义倾向。

(四)传播能力上传统文化相对大众文化略显疲态

当代大众文化缘于美国,美国的市场经济不是通过几百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技术进步逐步发展而来的,而是由已经掌握一定知识技术水准的第一代移民直接嫁接到美洲大陆上的。这使得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市场化十分彻底的国家。任何生产活动,包括艺术创造,都以市场的规则来运作,以盈利为目标,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这使得美国文化从根源开始就是一种消费文化:文化创造者必须竭力迎合市场,吸引消费者以求得生存,这也就决定了美国文化对最广泛的大众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因为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化产品自动遭到了市场的淘汰。大众文化发展至今,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其超强的传播能力一直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较为高雅或高深的文化精品,往往是沉思默想的产物,以不合流俗为准则。这就使得在传播上往往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大学生虽然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有着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但是强势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他们过多的注意力,传播能力较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之间难以形成长久的共同话语,这也使得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变得更加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状况与问题,内在的要求我们寻求变革、积极创新,努力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建设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和决定作用……高校的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中心’,规定着高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和进程。”[1]35因此,注重两者融合的课程设置是高校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点。首先,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创新。这两者的融合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又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教学平台。其次,将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校内的师资力量,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逐步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及通俗易懂的传统文化课程。最后,在其它专业课上涉及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杜威曾指出,“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2]70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促成大学生主体“觉醒”。

(二)加强完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

邓小平曾讲道,“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75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关键点在于培养一批能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因此,高校应选聘既有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功底的教师,又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这样可以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谁都可以教的尴尬局面。同时,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求教师应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等方面的教学能力,除了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此外,以身作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师德师风就像一本无形而鲜活的教科书,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人格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

不管是无形的精神文化还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体现着高校所具有的历史情怀、校园精神以及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同时精心设计具有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这些物质和精神环境所承载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地方特色等意识,使大学生受到无形和有形的审美熏陶,有利于大学生心情的愉悦,心灵的净化以及激发其内心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奋发拼搏的热情。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应将物质文化赋予人文关怀,“要努力塑造符合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形象,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校园雕塑和人文景点,提高学校标志物、纪念馆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品位。”[4]也就是说,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地方实际特色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这些建筑、雕塑、校园风景中,给予这些物质环境以文化气息、道德价值以及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其审美和教育功能。比如,将知名人物、名人名言、校友等用雕塑、命名、造型等多种丰富形式展示出来,用校徽、校歌、校史馆、标志性建筑等“物化”其校园精神,此外,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校报、电视等渠道将思想道德文化撒播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和传播能力

源于美国的当代大众文化由于其天生具有的超强传播能力,占据了当代大学生很大的注意力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很难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要将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不能不正视传统文化的先天弱势,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利用时应当对其在形式上做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的适当改造,加强有些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能力,使得学习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在大学生中形成氛围,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是一个可实现的现实目标。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有着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这些文化精品有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隽永价值,是人类宝贵的遗产,符合人性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对其表现形式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造,就一定能使其产生新的强大吸引力,再次成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话语。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背后往往负载价值认同,源于西方的大众文化或者流行文化之所以大行其道,与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内部孕育着向西方学习,求新求变的张力是分不开的。而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和其他社会问题如恐怖主义、移民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必将重新找回民族自信心,对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也必然会更加认同。

当前我们应当抓住中国崛起这个战略机遇,提振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新的形式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再次建立起以本民族文化为内容的共同话语体系,使得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

[1]沈炜,等.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宋尚桂,等.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Infusing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Shaoping, Chen Guixiang

(1PartyCommittee; 2CollegeofMarxism,Fuzhou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An important way to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infuse it with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college students can receive an enrich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more flexible way;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get a chance to be fresh and vivid. Curren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infusion and students typically do not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still a weak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specific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infus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usion; value

(责任编辑:乐程)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06

陈少平(1957- ),男,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陈桂香(1991- ),女,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1

A

1674-5337(2016)03-0026-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