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究

2016-03-18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时代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究

陈鹤松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大数据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存在着道德困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意识等道德失范行为。高校教育应更新道德教育观念,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道德教育进网络;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数据的隐私保护;构建道德教育机制,发挥大数据潜在作用。

大数据;道德教育;有效融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10-19岁人群占20.1%,20-29岁人群占30.4%[1],在以上两个年龄段中大学生的比重较大,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大数据时代不仅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新视角,因此,将大数据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人提出“大数据”概念,如今“大数据”这个名词变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发展战略[2]。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不同的界定。如王婧认为:“大数据就是指海量数据和信息,人们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应用,从而使信息变为资源、资源转化为知识、知识产生价值。”[3]涂子沛认为:“大数据是指人类有前所未有的能力来使用海量的数据,在其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从而为社会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智能’等发展机遇。”[4]梁剑宏认为:“大数据可以定义为在合理时间内采集大规模资料、处理成为帮助使用者更有效决策的社会过程。”[5]英国的迈尔—舍恩伯格和库克耶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6]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结合大数据的容量大、价值高、速度快、关联性强、预测性准等特征,将大数据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活动。数据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注重事物的关联,注重价值的挖掘和注重趋势的预测”[7]。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文件、照片、视频,还有海量的数据,都有大量的信息蕴含其中”[8]。通过非结构数据及时快速搜集和汇总与大学生道德有关的信息数据,有助于我们掌握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搜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预测学生的道德行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表现

大数据时代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多元,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目前,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多变,缺乏理性,社会阅历较少,面对的现实环境复杂,同时又缺乏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和外在的道德评判,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偏离,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在道德领域出现某些失范现象。由于在大数据时代,搜集、使用和开放数据都是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境,更需要大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知行统一,明辨是非;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思想受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信息影响,对道德产生困惑,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第二,网络失信频繁,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较多。互联网已进入大学生社会交往领域,然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中,部分大学生喜欢隐瞒身份,用虚假信息(甚至假冒异性)与他人互动,缺乏相互信任;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消费后,如乘坐网约车到达目的地后,账号内无余额又不充值和缴纳现金,赖账不支付款项;部分学生对所购买商品进行评价时,贪图商家的返利而一味的迎合商家对质量差的商品给予好评等现象,网络道德水平极低,导致其他顾客不能买到理想的商品;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赚钱,帮助淘宝网店进行刷单,提升淘宝网店信誉度,欺骗潜在顾客。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在道德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可以折射出两点,值得注意。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大数据时代如何将大数据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融合,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不慎重,给社会和他人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慎独”能力弱化,大学生缺乏道德自律意识。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9]。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大数据时代需要道德保障各种数据信息得到合理、合情的运用、挖掘和分析等。在大数据时代,“90后”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但“慎独”能力弱化,缺乏道德自律意识,导致出现较多道德失范行为,如:部分学生传谣、造谣,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还有部分同学沉溺于虚拟空间,迷恋游戏,不同程度的浏览黄色和暴力网站,混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最终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伦理缺失现象的普遍滋生和社会人文精神的全面沦丧”[10]。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探索出符合大数据时代特征的新路径。

(一)更新道德教育观念,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

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时代发展,更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据搜集、选取、分析、运用的能力。大数据思维是“在道德准则规范下基于整体统筹的系统思维、基于事物现象和本质内在联系的关联思维、基于大量数据支撑的科学思维”[11]。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要将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是其树立大数据意识的前提。其一,教育工作者除必备道德教育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自主学习大数据相关知识,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记录和存储学生教育活动、个人资料等数据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挖掘更多隐含信息,更好的了解大学生道德现状。其二,积极引进具有高技术、多学科背景的教育工作者,使教育工作者具有科学的意识,加强教育工作者相关思维能力培养,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的洞察力和科学使用的能力。其三,教育工作者应研判大数据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融合过程中如何获取、使用和存储大数据,深入挖掘大数据时代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大数据的思维及方法贯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道德教育进网络

协同育人机制是指多种教育主体和教育形式协同交叉共同开展育人过程的机制。在大数据时代,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如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需从以下几方面:其一,从教育主体分析,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同时,应建立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教育三支队伍,通过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搜集和汇总数据信息,全面掌握了解大学生道德表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其二,从教育的形式分析,主要涵盖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实践、道德教育网络化等内容。一是充实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体现协同育人。在课程的设置及各门课程教师授课过程中,应贯穿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工作过程中,也应贯穿道德教育内容;学校的主题网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内容设置上都应考虑将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二是开展专题式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征和优势,开展网络研讨、网上祭英烈活动等,在网络上传播道德、体验道德和实践道德,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同时,要建立新生道德教育发展的“电子档案袋”,档案随着新生的变动而变动,教师和新生本人应及时更新档案信息,通过存储信息的分析,了解每一位新生的道德水平现状,一方面通过数据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基本道德情况,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道德教育,强化师生互动。三是加强道德教育网络化。充分发挥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易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现代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使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行网络道德宣传,倡导科学的网络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数据运用的核心在于用数据优化学习的过程”[12],鼓励学生到网络公开课、爱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学生对于学习资源具有自主权,能够得心应手的选择所喜爱的信息资源”[13],并针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对不同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服务。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数据的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源,每时每刻都在生成、传递和存储着海量的数据。这些便捷的虚拟信息成为大学生道德认知的重要内容。在大数据时代,亟需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发挥数据信息的重要作用。其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坚持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结合,正确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事求是地、批判性地获取信息、开展德育活动,主动占领网络和新媒体高地,掌握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道德观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14]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意识贯穿道德观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利用大数据“丰富和优化把握分析人群思想动态的手段”[15]的优势,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把握国际形势,看清事物本质,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提高对大数据信息的鉴别能力,预判社会发展的趋势,树立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其三,加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加强技术控制。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使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大数据时代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大学生未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对数据信息的保护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购物、网络学习和网络娱乐等方面信息未被妥善处理,极容易泄露,会对大学生的隐私造成侵害。因此,应根据个人数据安全,逐步完善隐私立法,加强大学生数据隐私保护,国家应大力支持,给予经费保障,积极推动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控制,规范数据信息的管理,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四)构建道德教育机制,发挥大数据潜在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育机制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在大数据时代构建新的道德教育机制是时代的必然选择,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必须发挥大数据的潜在作用,体现大数据的价值。其一,建立数据预警机制。“大数据分析可以揭露过去,大数据分析还可以预测你想要什么以及你将要干什么。”[16]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网页、个人空间、微信、邮箱、qq等形式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预见、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根据分析的结果建立预警机制。其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缺乏共享机制,导致较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未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应对所追踪的大学生道德情况数据信息建立有效关联,共建共享关联数据,产生共振效应。其三,建立数据化管理机制。大数据时代构建新的道德教育机制应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制定科学的大数据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融合的发展规划,优化流程,建立数据标准,大力建设以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教育资源的数据化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大数据时代可快速获取大学生信息,有效预测大学生未来一段时间的行为表现,及时开展预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获取大数据信息,从数据分析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指导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指引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8-3.

[2]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7.

[3]王婧.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21.

[4]涂子沛.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和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59.

[5]梁剑宏.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3.

[6](英)迈尔—舍恩伯格,(英)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7.

[7]王寿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2):85.

[8]黄颖.一本书读懂大数据[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20-21.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1.

[10]宋振超,黄洁.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的伦理失范、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5(2):173.

[11]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6.

[12]教师月刊编辑部.舍恩伯格:大数据与学习的优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0.

[13]于永昌,刘宇,王冠乔.大数据时代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81.

[15]张丽.“大数据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9):23.

[16](美)艾瑞斯.大数据思维与决策[M].宫相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44.

A Probe to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in Big Data Era

CHEN Hesong

(Guangxi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Nanning,Guangxi,530022 China)

The effective compromis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and big data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implementing morality education.During the big data era,the moral abnormalities such as students’moral confusion,the abse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are universal.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newed.The sense of big data era should be set up.The educ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llaboratively.The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should be en⁃hanced.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ety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raised.The protection of data privacy should be increased.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ne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big data.

big data;moral education;effective compromise

C641

A

2096-2126(2016)05-0088-04

(责任编辑:雷文彪)

2016-09-21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KY2015Y38);2014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重点课题(2014MSZ005);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20161C122)。

陈鹤松(1985—),女,吉林白城人,硕士,讲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时代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