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美学视域中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

2016-03-18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验主义心理学感官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来宾 546199)

西方美学视域中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

雷文彪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来宾 546199)

在西方美学视域中,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审美经验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美学研究向度。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性格”进行全面、细致考察;在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则主要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和经验感受来阐释审美经验的丰富内涵;在西方现当代美学中,以桑塔亚为代表美学研究者则侧重于从知觉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审美经验问题。

西方美学;审美经验;心理学

波兰美学家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说:“大部分有关美与艺术的著作,都具有心理学的性格,它们的主题通常总是人类对于美和艺术的感应;也就是所谓的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属性、元素和发展都被考察过;它所需要的心理态度,其性质也被追究过。它被认定是美学的主题;不仅这样,还被认为是美学仅有的主题。”[1]318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路径研究是西方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无论是早起早期亚里士多德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性格”的细致分析,还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流派对审美经验“百花齐放”式的心理学阐释,以及近现代美学家桑塔亚那对审美经验的知觉心理学研究,都表征着审美经验内在丰富的心理学特征和审美经验心理学研究连绵不绝的强劲动力。

一、亚里士多德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性格”分析

纵观西方美学发展史,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最早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的性格”进行全面、细致考察的当属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弟子的亚里士多德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的性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批判性的继承了柏拉图“理式”的思维模式,将柏拉图神秘的“理式”从上天拉回到人间,并赋予“审美经验”以“现实感”和“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经验”,这种“经验”既是人的内在心理的一种“强烈快感”,也是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人类模仿本能、艺术欣赏和求知欲望的内在动因。亚里士多德对审美经验的内在特征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在他看来审美经验具有如下六大特征:

(1)它是一种从注视或倾听中得到的强烈快感的经验,由于这种快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致感受到它的人很难摆脱得掉它;(2)这种经验使得意志中止,凡经验到它的人都“仿佛着了海妖的迷,意志全被解除掉了”;(3)这种经验实际上具有各种程度的强度,而且经常会显得“过度”;但比起其他别种的快感来,这种经验虽然过度,也没有人发现它会遭人厌恶,至于其他别种快感,一旦过了度,就不免令人厌恶;(4)这种经验乃是人的一项特征,它只属于人;其他的生物固然也有它们的快感,但那都是从滋味和气味中得到的,不像人从视觉和被知觉到的和谐中还能感受到快感;(5)这种经验虽然源于感官,但却不全靠它们的敏锐:动物的感官通常比人类的感官要敏锐得多,但是动物并不因此就能感受到这一类的经验;(6)这一类的快感源于感觉的本身(而非生于今天所谓的联想):要点在于感觉可以自身为理由而被享受,或因它们所关联,激发乃至期待的事物而被享受。[1]322—32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细致分析了审美经验产生的两大心理根源:其一是人自身具有的摹仿本能,其二是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亚里士多德说:“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人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2]80同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不同的艺术形态具有不同的审美特性,不同的艺术形态能够使审美主体产生不同的美感,而不同的审美主体在欣赏同一艺术形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并通过列举悲剧、史诗、音乐等艺术形态来加以解释说明。亚里士多德说:“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如果悲剧在这几方面胜过史诗,而且在艺术效果方面也胜过史诗,那么,显而易见,悲剧比史诗优越,因为它比史诗更容易达到它的目的。”[3]43—44而艺术所具有的“和谐”“节奏”等审美特征及其“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等审美功能正是审美经验生成的重要根源,并将这种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特征表述为“轻松舒畅的快感”和“无害的快感”。

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美学体系的建构是以审美经验的特殊性为根基,而西方美学的诞生是源于对“审美经验”的确认。自1750年鲍姆加通创立“美学”这门新学科开始,“审美经验”在美学中主体性地位日益被彰显出来。鲍姆加通指出,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也就是研究人类的感觉、情感、想象等审美经验的学科,“美学的目的是感性知识完善”。可见,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浓郁的“心理学性格”,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也成为了西方美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的思维路径和学术探究理路。而以培根、霍布斯、洛克哈奇生、休谟、伯克等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流派是审美经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表征形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促成了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和美的本体向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并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深化了对审美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它使美学由形而上的思辫研究开始主要转向具体经验的研究,形成了以经验归纳和心理分析为特色的新范式,为美学注入了‘观念联想’、‘审美同情’等新观念。”[4]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重视感觉经验,倡导经验的观察和归纳,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美学中的具体问题,审美经验直接来源于人类的感性经验,注重研究审美主体在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中的感觉、想象、情感等感性经验,从而分析审美主体经验的性质、特点和形成的规律。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哈奇生认为,审美经验产生于人的“外在感官”和“内在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外在感官”就是指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外部的感官,“内在感官”是指人接受美的观念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外在感官”接受简单的观念和感知对自己身体的利害关系,“内在感官”接受复杂的观念和感知事物的善、恶、美、丑的价值。“外在感官”所产生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微弱”“低级”的“快感式”审美经验,“内在感官”所产生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强大”“高级”的“美的观念”经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集大成者休谟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来分析“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在他看来美并不是审美对象的属性,美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理,“美与价值都只是相对的,都是一个特别的对象按照一个特别的人的心理构造和性情,在那个人心上所造成的一种愉快的情感”[3]109,审美经验产生于审美对象的某种“秩序、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感和满足”。同时,休谟指出,作为人的鉴赏力或审美能力的审美趣味,不仅源于主观性、情感性的感性审美经验,而且审美趣味“具有一种制作功能,用从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的一切自然事物,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并在“产生快感或痛感,带来幸福或苦痛”中成为改造审美经验“行动的动力”[2]225—226。

在休谟之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伯克对审美趣味的性质、内涵、心理构成等问题就行了全面的探讨。伯克认为:“美指的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的感情的一种或几种品质。”[5]人类的感知力、想象力、判断力是构成审美趣味的三种基本心理功能,人类的感官与感觉是生成审美经验的最基本的因素,想像力和情感是创造审美经验的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他认为,由于人在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内心结构”,因此人类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也具有普遍的“共通性”。他说:“人体了解外界对象的一切自然能力是感知、想象与判断。而且首先是与感知有关。我们确实而且必须假设所有人的感觉器官的构造几乎或完全相同,因此所有的人感知外界对象的方式完全相同或很少差异。”[6]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从审美主体的生理特征和内在的维度去研究和阐述美学问题,将抽象的美学问题拉回到具体审美经验中来,并以经验实现的心理学方法对审美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内在感官说”、“审美趣味说”、“审美同情说”、“观念联想说”等诸多审美心理学理论,极大地推进了审美经验的深入研究。此后审美经验在美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被确立起来,并一度被成为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将审美经验定位为主体的情感活动,缺乏对美感与快感边界与属性的必然区分,模糊知识与道德的必然关联,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由于过分重视生理和心理的基础,把人只看作动物性的而不看作社会性的人;由于过分重视审美的感性和直接性以及情欲和本能的作用,就忽视了审美活动的理性方面。”[2]224

三、桑塔亚那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

在西方现当代美学中,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和阐释审美经验问题的杰出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桑塔亚。桑塔亚那不仅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诗人,他撰写于1896年的《美感》曾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著作。桑塔亚那对审美经验的研究是以自然主义主义为理论根基,以知觉心理学为研究方法。

桑塔亚那认为:“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或者,有不大专门的话来说,美是被当做事物之属性的快感。”[7]“美是因快感的客观化而成立的,美是客观化的快感。”[3]286也就说,美并不是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也不可能独立于审美感知而存在,美审美主体在感知审美对象的客观化的快感,离开人的感知存在就无所谓美的的存在。桑塔亚那说:“假如我们说别人应该见到我们所见的美,这是因为我们认为那些美存在于对象上,像它的颜色、比例、尺度那样。我们觉得,我们的判断不过是对一种外在存在,对外界的真正优点的感知和发现。但是这种想法是根本荒谬和矛盾的。”[3]286为了说明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桑塔亚那运用知觉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将事物分为“材料”、“形式”、“表现”三类,而事物这三种形态所呈现出来的美对应为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现美等三种形态。材料美是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客体的质料、色彩、声音等所呈现出来的直观美感,因此,材料美又指感性美。形式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状、线条、色彩、声音等的想象结果,是审美客体的物质形式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形式相统一的结果;表现美是“较高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在情感、意识、思想等因素支配下所表现出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意象,是审美经验的客观化快感呈现。

桑塔亚那在强调快感的“客观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对审美快感与生理快感之间却别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桑塔亚那认为生理的快感是一种“低级的快感”,是人体器官或某个部位所产生的快感;审美快感是一种“高级快感”,是人心灵自由“幻想”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快感。人类的生理快感与审美快感都具有积极的价值,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审美快感的生成是以生理快感为基础,它“依赖耳目的活动,依赖大脑的记忆及其它意识功能”,同时生理快感与审美快感又具有明显的区别。桑塔亚那指出:“肉体的快感是最不象审美感知的快感。……审美快感所唤起的观念并不是关于它的肉体原因的观念。审美快感的器官必须是无障碍的,它们必须是不隔断我们的注意,而直接把它引向外在的事物。所以审美快感的地位较高和范围更大,就很可以理解了。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而且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全世界,正如它可以自由自在地改变其思想对象。……而生理快感所唤起的一般比较卑那的联想。”[3]284—285

在桑塔亚那看来,无论是审美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是人类感性经验的结果,二者的区别在于:审美判断关注的是“美的领域”,是积极的,是“对好的方面的感受”;而价值判断关注是“善的领域”,是消极的,是“对坏的方面的感知”。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过程是一种具有“直接经验性质”的内在的审美判断过程,而不是“根据对象的实用观念”的价值判断。桑塔亚那指出:“美是一种价值……它不是对一件事实或一种关系的知觉;它是一种感情,我们的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给人以快感,它决不可能是美的……这快感必须不是对事物的实用效果,而是对它的直觉;换句话说,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3]285

由此可见,桑塔亚那美学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其中渗透了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思想,同时,其美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的特征。在桑塔亚那看来,审美经验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彼此影响、双向建构、互联互动的辩证关系之中,美既具有“客体的表现性”也具有“主体的知觉性”,美既是一种“主体知觉的快感”也是一种“价值的表现”。但是桑塔亚那以自然主义为根基,试图使美学成为一门关于“人的本性的科学”,认为人类的审美经验是不仅是主体快感“自然”表现,而且是“人的本性”的最高体现,而所谓的“人的本性”又仅仅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人的生物与生理的构造,这无疑暴露出了桑塔亚那美学抽象的唯心主义的色彩。

[1](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彭立勋.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特点和原创性理论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4.

[5](英)柏克.关于崇高和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8.

[6]伯克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

[7]桑塔亚那.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

A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Aesthetic Experience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

LEI Wenbiao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Guangxi Science&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aibin,Guangxi,546199 China)

In the view of western aesthetics,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to analyze aesthetic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In ancient Greece,Aristotl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detailed study on“psychological personality”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in modern times,British empiricist aesthetic analyzes the rich connotation from the aesthetic subject’s inner world and experience to expla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in new western aesthetics,the representative of aesthetics researchers,Sangtaya focuses on perceptu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to study aesthetic experience.

western aesthetics;aesthetic experience;psychology

B83-0

A

2096-2126(2016)05-0072-04

(责任编辑:刘婧)

2016-08-18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审美人类学视域下广西大瑶山瑶族的民族记忆与文化表征研究”(15BZW004);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金秀瑶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考察与审美认同机制研究”(KY2015YB363)。

雷文彪(1979—),男,湖南蓝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审美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心理学感官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