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点、存续环境与保护路径

2016-03-18李宗海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乐亭皮影唐山

李 霞, 李 蔚, 李宗海

(1.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点、存续环境与保护路径

李 霞1, 李 蔚2, 李宗海1

(1.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深入挖掘其精神特质,不仅是其文化价值的延续,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但其存续环境仍不容乐观。为此,需要我们从保障机制、宣传整理、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传承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特质;存续环境;保护

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岁月中,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滦河流域拥有典型的农耕文化,多民族交汇也使之拥有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绵长的海岸线更铸造了沿海民众自强不息精神为代表的海洋文明。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架构起来的多元文化内涵与文化厚度,是唐山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文化价值所在。

1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神特质

1.1 长年战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包容和坚忍的特性

唐山位于中原和边疆交接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伴随着烽火连天、政权更替以及大量移民的迁入,也造就了唐山多民族聚合的文化圈,经历了平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融合、汉民族文化与北方游牧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京都文化与区域乡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唐山文化。而以人的“活态传承”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人的流动和交融而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商代,唐山境内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不食周粟而死”的故事被史学大家司马迁所推崇并收录进《史记·列传》,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影响广泛,向世人传达了一种的忠诚坚定的意志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持守。春秋时期,齐恒公北伐山戎,在这里留下了“老马识途”“寻蚁求水”的著名成语典故。连年的战争引发的侵略与反抗,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的相继入主,以及明朝从江、浙、山西、山东一带向唐山地区大规模移民,使唐山在继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兼具爱国、包容、豪放、勇敢、坚忍不拔等人文特性。境内蜿蜒200多公里的长城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标志和象征,涌现出了许多慷慨悲壮、勇敢侠义的动人故事,迁西的三屯营火勺就是戚继光在此戍边时专为士兵驻守敌楼、行军打仗研制的军粮,至今仍以独特的风味而流传坊间,成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食品。

唐山精神历经千年,融合诸多文化元素而日益丰满充盈。这种交融留传至今,最美好的回忆非唐山方言莫数。唐山方言作为地方性语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对凝聚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正因为唐山地区独特复杂的历史,造就了唐山方言俗语的多元性、包容性,使得唐山方言既有传统北方方言的积淀,也有北京方言、东北方言的融合,兼容江浙、山东、山西等地的一些语汇,结合唐山地域文化的特点,衍生了唐山人自身的语言习惯,因此唐山方言是集多种语音、语素、语汇的结合体。

1.2 传统的农耕文化使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祥和、务实、守成的精神特征

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就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唐山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孕育并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化,由于反复受到战争的破坏、牧业的排挤,大量人口因战争而死亡、流失,唐山地区古时的农耕文化一直在游牧文化下扭曲存在,除了唐代的短暂发展外,直到明清两朝才真正复兴并达到高峰。这也形成了滦河流域农民质朴务实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较早地在劳作中领悟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农耕社会许多珍贵的东西,它来自乡野,同时也给当地人提供精神的食粮和情感的愉悦。它的形成、发展与乡土环境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主要包括天文历法、岁时节令、耕种及饮食习俗、宗教信仰、生产技艺、劳动歌舞等等。农耕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靠天吃饭,形成了人们敬畏苍天、祈求平安、祥和、守成的文化心理。丰南篓子灯就是遗留在乡间的一种驱鬼逐疫活动,由我国最古老的舞蹈——傩舞演变而来,可谓古燕赵“乡人傩”的活化石。

1.3 传统的海洋文化使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祈求平安、勇敢自强的人文精神

唐山南部沿海渔民、船户和灶户在历史上生活充满了艰辛,险恶的生活环境,铸造了沿海民众顽强求生的自强精神,他们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信仰和民俗,曾诞生过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传说和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孕育出了属于大海的歌谣——渔民号子。丰南渔民号子就是渔民们在出海捕鱼的劳作中所哼唱的,一人领,众人喝,豪壮有力,节奏铿锵,又具有浓郁的海上风情,共有出海、撒网、拉网、装舱、归航五个乐段。建在曹妃甸区蚕沙口村的天妃宫(天后宫、海神庙),世代供奉妈祖,渔民出海前多焚香祈求妈祖保护航船,这在我国北方确为少见。每年逢蚕沙口庙会(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神诞),沿海渔民收船晒网,周围州县甚至外省民众、士绅、商贾、艺人纷纷赶庙会于此,人如云屯,车似齿密,热闹非凡。而唐山沿海的灶户多信仰盐母,每年农历年初,芦台、汉沽及附近滩户都到盐母庙中祭祀,祈求盐母保佑盐工平安幸福。曹妃甸和对虾的得名、天妃娘娘的传说、盐母娘娘的传说以及法本和尚燃指化灯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在唐山沿海地区广泛流传。这既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民众对自然世界的尊重,又反映了民众积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价值取向。

1.4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彰显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精神和民间智慧

自古以来,唐山的冶铁技术、煮盐技术、开采技术、制瓷技术、酿酒技术、纺织技术就闻名遐迩,呈现了唐山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间智慧,为清末民初唐山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山市区、开平一带盛产高岭土、矸子石、黏土等制陶原料,居民多自建馒头窑,烧制大缸、粗瓷碗,缸窑之火朴实无华而又生生不息,逐渐发展成东缸窑、西缸窑两个制陶业的中心,盛产日用瓷。《滦州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朴素也成了唐山陶瓷600年积淀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酒瓮子作为当时缸窑的大宗产品之一,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唐山酿酒业的兴旺发达,以迁安、玉田、丰润为最。遵化的铁画源于清代宫廷,黑白分明、轮廓清晰、线条疏密有致,风格素雅大方,大胆的融会笔墨艺术于炉锤焊接之中,更富立体感,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迁安手工造纸技艺以当地产桑树皮为原料,经选料、浸泡、合成、抄造、选切、检验等多道工艺加工制成,纸张纤维细腻,薄厚均匀,色泽纯正,质地绵软,不易皱,不变色,行笔流畅,不不渗,吃墨均匀,以其作书绘画,墨韵清晰,骨神俊美,以其装璜托裱,雅致美观,自古享有“北迁南宣”的赞誉。另外,古冶的松纹剑锻造技艺、丰南的孙氏银器制作技艺、滦南孟各庄蒙鼓技艺等等都独具匠心,精巧细致,富含民间的创造性与智慧。

1.5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场面宏大,集体性强

传统表演艺术主要是为庆贺年节,以及一些特殊的节日,彰显热闹、喜气,种类繁多,样式奇巧,具有场面宏大、乡土性、集体性强等特点。唐山民间花会源远流长,节庆时穿街过巷,欢腾热闹,唐山现存的民间花会项目还有秧歌、旱船、高跷、跑驴、背杆、抬杆、五虎棍、舞狮等等。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在民间广为流行,早期的评剧就是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唱莲花落为生的。《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都是评剧经典剧目,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乐亭大鼓由乐亭的清平歌和散曲逐渐演变而成,表演形式简单,唱腔优美灵活,念白特色鲜明,体现了物质生产与文化娱乐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折射着丰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的生活场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结晶,是农耕文化的艺术象征。

2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环境

2.1 成绩不可否定

近年来,在唐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文化厅的有力指导下,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日益健全,非遗资源挖掘整理工作有效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有声有色,非遗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一是非遗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6年开始启动。2007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2009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2年,市文广新局制定印发了《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政策依据。

二是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日益健全。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截止2015年底,唐山市共发现非遗线索3700多条,整理有价值非遗项目1800多个;已公布县级非遗名录项目264项,市级名录项目80项,其中33个项目进入省级名录,7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唐山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已命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0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7名(健在102人),其中40人入选省级传承人名录(健在36人),11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健在8人)。经过几年努力,唐山非遗项目代表作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公示、命名和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逐步建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和合理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是非遗名录项目的保护和管理日益加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截至2013年底,唐山共争取国家非遗项目补助资金332万元、省级项目补助资金83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非遗保护工作专项经费20万元。乐亭县已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制定了《乐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对乐亭大鼓、皮影、地秧歌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重点扶持,2013年乐亭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对优秀民间文体队伍、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精品的奖扶办法》,评选出24名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每人奖励1000元。滦南县政府将评剧艺术的传承工作列入县政府每年承诺的实事工程,采取了“以成兆才评剧团和滦南县评剧票友协会两支队伍为支撑,滦南县广播电视台、成兆才大戏院、评剧博物馆以及个体工商企业、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传承保护机制。各保护单位对上级拨付的国家级和省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专项资金,严格坚持“购物见物、办事见事”的原则,无私自挪用和违规使用资金情况。同时,根据省文化厅通知精神,唐山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复核和省级传承人年度审核认证工作,对保护单位的资质和职责进一步明确,对传承人的保护和管理也更加规范。

四是非遗宣传展示工作有声有色。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和展演展示活动。组织“戏迷演出月”“传统文化进校园”“冀东三枝花大比武”“千场乐亭大鼓进百村”“赛徒奖师”乐亭大鼓、乐亭皮影新人赛、乐亭地秧歌名角赛等活动,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同时,唐山市还有一些优秀项目走出唐山,积极参加各种民俗展演和比赛,荣获了一系列重要大奖。2013年乐亭皮影项目还多次应邀赴瑞士、韩国、西班牙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其精湛技艺令海外观众惊叹不已。唐山优秀传统文化已蜚声海内外。2014年,唐山市评剧小戏《亲家上门》、乐亭大鼓《回报》、《圆梦》和《婆媳情深》获第十一届燕赵“群星奖”作品奖,乐亭县“赛徒奖师—乐亭大鼓、皮影新人赛”获项目奖;滦南县乐亭大鼓《活雷锋张子祥》获第九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二等奖等等。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唐山主题日”活动,“冀东文艺三枝花”火爆世园会。2015年,市群艺馆唐山皮影艺术展又在日本东京拉开帷幕,乐亭皮影走进韩国和印度;乐亭皮影《火焰山》、滦县地秧歌《老嘎妈闹花灯》荣获“第12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乐亭皮影《悟空降妖》在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捧得“金狮”获优秀传承奖等等,彰显了唐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外影响力。

五是非遗资料挖掘整理和理论研究取得成果。几年来,唐山市抢救性地整理出张绳武等一批已故老艺人的经典唱段和曲谱100余段;完成了传统皮影名剧“五锋会”等一批剧目的音配像工作;搜集保存《呼家将》《白毛女》等一批乐亭大鼓传统、现代演唱曲本,乐亭大鼓泰斗温荣曾经使用过的书鼓等实物;出版了《论唐山皮影的造型与色彩》《乐亭大鼓音乐概论》《乐亭大鼓传统唱段精选》、《唐山皮影戏传统经典唱段》《乐亭大鼓说唱艺术》《乐亭大鼓伴奏艺术》等一批珍贵的非遗专著;收集了一批皮影图谱;组织开展了海洋非遗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乐亭共搜集海洋传说故事40篇,民歌22首,海产品制作工艺5项,沿海民俗文字资料12篇;曹妃甸的传说、妈祖文化以及丰南渔民号子等非遗资源都在陆续挖掘整理中。

六是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唐山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在唐山市艺术学校、部分小学、剧院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基地和演出基地,有计划地培训非遗爱好者,培育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情愫。各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积极扩大带徒规模,尽心竭力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乐亭县(乐亭大鼓、皮影)、滦南县(评剧、乐亭大鼓)和玉田县(泥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和2014年,乐亭县(乐亭大鼓、皮影)和滦南县(评剧、乐亭大鼓)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和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乐亭县(地秧歌)、丰南区(秧歌)、滦南县(皮影、秧歌)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滦南县成兆才纪念馆等5个单位被命名为省首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013年,刘美实业有限公司、迁安市艺祥书画纸厂被命名为省第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2 问题不容忽视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省内非遗大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项目申报工作起步晚、评审批次少,唐山市公布命名的非遗项目数量还不足,县(区)级项目名录尚不健全,非遗线索挖掘整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面临流失,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县(区)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濒危项目和优秀艺人抢救和保护的强烈意识。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对传统文化的悄然消失尚未引起足够警觉,

二是投入不足,设施不全,工作手段落后。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经费投入是根本保障。目前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专项经费短缺,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是保护机构不完善,职责不明确,人员不稳定。市、县两级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中心,也无相应的人员编制,具体职能均由群艺馆、文化馆现有人员承担,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

四是资源流失,后继乏人,市场运作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民间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带徒授艺来传承和发展,目前多数传承人年老体衰[1],年轻人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普遍对非遗传承缺乏兴趣,优秀项目难觅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现象令人担忧。

3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路径

3.1 完善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强职责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以人为核心,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一是成立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本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合机制和保障机制。二是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市级财政安排一定“以奖代补”资金,引导县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民俗博物馆、传习培训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提供相对固定的排练、演出、教学或加工制作(陈列)的场所;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尤其是一些文化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构建多方参与保护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机构,市、县两级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配备非遗保护专业人才。

3.2 继续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需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在加强政府职责的前提下,继续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遗线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的征集、整理、记录和保存,尤其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建立较为完善的非遗档案、数据库和专家库,全面准确地把握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3.3 创新传承培养长效机制

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鼓励传承人讲习、带徒等多种方式,建立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通过与相关院校合作,让一批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冀东文艺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到学校进行授课,挖掘新的学徒,扩大寻找学徒的途径;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比赛或演出,组织研讨会,进行作品加工等传承活动,鼓励和支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培训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各级政府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徒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吸引学艺者、后继者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程真正走进课堂,编辑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阅读的教材和读物,突出地方性和人文性,注重理论与实践、鉴赏与体验、学习和讨论相结合,使青少年在感受非遗独特魅力的同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强非遗理论研究,开设非遗学专业,加紧培养非遗保护高素质人才,不断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注入活力。

3.4 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造非遗与现代传媒互动发展的相关衍生产品,组织出版非遗保护和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地方特色非遗项目的讲座、论坛、社团、研讨活动,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强互动,广泛开展多姿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宣传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定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等项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基础,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此外,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宣传,支持开展展览、展示、传承等活动,促进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具有深远影响。

3.5 促进非遗项目合理开发

目前,唐山的鸿宴饭庄、刘美烧鸡、玉田老酒、蜂蜜麻糖等非遗项目已走上产业化道路。但是皮影雕刻、面塑、铁画、泥塑、布浮雕、银器等制作均是个人的手工作坊、小店铺,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4]。为此,对有潜质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要在保持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探索资源的合理利用,融入到当地旅游业、演艺业、农业开发等项目中,促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要通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特色工艺品生产基地,推动传统生产工艺的创新研发和升级改造。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加大生产性保护工作力度,科学推进生产性保护工作,为唐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1] 张锦,安定明.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48-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www.he bfwzwhyc.cn/Show.asp?id=410&info=1194,2014-2-17.

[3]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EB/OL].http://www.hebfwzwhy c.cn/Show.asp?id=410&info=1261,2014-3-24.

[4] 杨立元,杨扬.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12(1):11.

Value Point,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Pathwa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in Tangshan

LI Xia1,LI Wei2,LI Zonghai1
(1.Party School of Tang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Tangshan 063000, China; 2.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angshan has a weal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we should dig deeply into its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only the continuation of its cultural value,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Tang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ork has developed, but the existence of the environment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To this end, we need to take strong measures from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publicity and finish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 to better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ang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surviv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127

A

1674-943X(2016)04-0065-05

2016 - 10 - 05

2015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点、存续环境和保护研究”(项目编号:HBWY2015-Y00-G017),课题负责人李霞。

李 霞(1973 -),女,河北玉田人,博士,教授,主研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乐亭皮影唐山
有趣的乐亭话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月光皮影
唐山香酥饹馇圈
乐亭大鼓生存现状及其发展方向预测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乐亭大鼓让校园盛开德育之花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