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专著一瞥

2016-03-17何二元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著大学语文母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百年学科,从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现代学科产生,从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这门课的地位,开始叫大学预科国文,后来叫民国大一国文,现在叫大学语文。但是这门课程的学科理论建设非常滞后,100年间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专著,这在其他学科中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大学语文最大的问题———没有一门学科没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分量的学科理论专著而能站得住脚的。也不是完全无人研究,80年前(1938年)叶圣陶先生就差点写成第一部大学语文专著,当时是抗战时期,叶老应聘迁址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教大一国文,当时他踌躇满志,给夏硏尊写信说:“弟现在不只做初中国文教师,且做大学国文教师……若教了一年半载,实际经验一定不少……可以编一部国文教学法的讲义矣。”[1]假如当年真的编成了这本大一国文教学法讲义,那么以民国教育研究的人才济济,大一国文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史也不难接踵而至,中国大学语文的百年历史将完全改观。然而叶老在武大受一些守旧派的排挤,没到一年,就离开了这所学校,大学国文教学法讲义云云自然也就不再提起。从此整个民国时期就再也无人有过这样的念头,[2]直至70年后,到了2007年,才有了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第一种专著,其后这类专著基本上以一年一本的缓慢速度递增:2009年湖南女子大学伍桂蓉出版了《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论》,2010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杨永芳出版了《大学语文教学技能》,2011年彭书雄又出了一本《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2012年黑龙江大学李君出版了《大学语文教材研究》,同年首都师范大学汪大昌和李春颖出版了《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2013年何二元和黄蔚出版了《母语高等教育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最后是2014年湖北大学杨建波出版的《大学语文教学论》。100多年来,大学语文的研究专著就这么8本。下面把这8本专著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重开大学语文课,30多年间出现了一批研究文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硕博论文。硕博论文是介于论文与专著中的一种文本,完成论文后,假如拿去出版(不管修改不修改),那就是专著,假如不出版,就只是论文,这样判断虽然有一点形式主义,但今天的高校评价体制就是这样。本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确有这样一批硕博论文,在知网检索,截至今日,硕士论文篇名含“大学语文”的有57种,篇名含“高职语文”的有22种,博士论文篇名含“大学语文”的也有1种。[3]当我们说没有出现大学语文研究专著时,不能忽略这一批硕博论文的存在,尽管只要没有出版,我们就仍然不得不这样说。首先打破僵局的是彭书雄,2007年他在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题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版),这是在他的硕士论文《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华中师范大学2006)基础上改写的,他的导师李向农在为该书所写的出版推荐书中说:

彭书雄的书稿《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是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的基础上拓展形成的。书稿系统地回顾了对语文的学科属性及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评价了近十年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语境论,提出了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和改革策略,重点研讨了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模式改革。

对论文与专著两者的关系做了说明,事实上,书的前半部分章节和论文完全一致,后半部分增补了古典诗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内容,这个内容与其说是大学语文的,不如说是文艺学的,我国文艺学方面的专著那就多了,所以该书的价值主要还在前一部分。即使前一部分,其他研究大学语文的硕士论文也未必就没有同样的高度,但是那些论文都没有出版成专著,这一形式上的差异判定了彼此的高下,这是不服气也不行的。如果要类比的话,我们可以哥伦布竖蛋的故事作比,也可以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作比。彭书雄的这本专著就有这样的打破百年沉寂的意义,自此以后,大学语文方面的专著便几乎以一年一种的速度(尽管仍嫌缓慢)面世了,连为该书作序的王步高先生都说:“稍后能有一点完整的时间,我也欲仿效彭先生写本这方面的论著,再试图做深入阐发。”这就是该书的最大价值。

第二种大学语文研究专著是伍桂蓉的《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也是作者从自己硕士论文改写的,论文原题为《试论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湖南师范大学2005),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道“岁月匆匆,转眼四载寒暑,终于草成此书”,说明作者是在硕士论文完成后立即投入此书写作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论文研究的是“高职”语文的学习,如何转换成范围更大的“大学语文”研究?可惜从书中看不到这样的转变,除了把“高职语文”转写成“大学语文”,很多章节甚至连文字都完全一样。其实这种转换的缺失,在论文中就已存在,研究的是“高职语文”,所采用的资料、叙事方式、理论框架却都是普通语文(中小学语文)的,这也是当前我国师范类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语文”,只是偏指中小学语文,即使读到硕士博士,研究的也只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这也可以从该书的“参考文献”看出,全部是普通语文教育类书目。当然,在她之前中国唯一一部大学语文专著,即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发行范围很小,作者没有看见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几种比较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总是应该列入的。而且,在缺少必要专著的情况下,本来更应重视相关论文的收集,而该书又不列论文类参考资料(我买到的是网商翻印书,不知是否有缺漏),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缺陷。该生写硕士论文还是列有论文类参考资料的,只是对大学语文(高职语文)方面的论文收集不力,仅有《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讨论”的探索与思考》一篇(王一力,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30日),这肯定是有缺失的。到了2009年出书的时候,这方面论文应该更多了,笔者在知网看了一下,下面这些论文是当年就应该能看到的:

王一力《寻找“大学语文”教改的突破口———关于“研究性讨论”的实施与思考》(2002年8月15日)、荣海鹰《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大学语文教学体会》(2004年11月15日)、王琴海《高职体院体育探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硕士论文2005年3月1日)、孟新芝《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2005年3月30日)、江华茹《高职文秘专业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探》(2005年6月20日)、韦晓军《浅谈网络时代的高职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2005年8月30日)、安淑春《迁移质疑体验———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1日)、龚清《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硕士论文2006年9月1日)、李艳华《大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2007年9月11日)、赵晓能《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浅析》(2008年1月1日)、宋兴斌《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2008年1月25日)、杨敏《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索》(2008年2月20日)、赵晓慧《高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探讨》(2008年4月10日)、陈玉荣《WebQuest在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与思考》(2008年12月20日)

所以,作为大学语文专著,该书不如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该书与彭著也有相似的地方,即书的后半部分,都是在硕士论文的篇幅之外添加文艺学方面的内容,作者四年的辛苦,似乎都用在了这一方面,这是很可惜的,也许这是最早的大学语文专著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第三种专著是杨永芳的《大学语文教学技能》(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作者是山西师范大学2004年的硕士毕业生,网上查不到她的硕士论文,她的导师卫灿金是研究语文思维学的,当然也是偏指中小学语文,所以该硕士毕业生敢于选择大学语文教学的题目,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很知道此举的风险,在该书“前言”中说:“大学语文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于专门以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为主的著述,此前可能还没有过。”说明她并没有见到彭书雄和伍桂蓉的书,越是这样,越见出她敢为人先的勇气。该书全面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技能的问题,“前言”说:

(本书)依据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教学研究,分四部分,分别论述了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关于教学准备技能,本书主要阐释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目标设置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教学策略制定技能和教案编写技能。关于课堂教学技能,本书主要论述了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学生学习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关于教学综合技能,本书主要探讨了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思维技能、教学管理技能、因材施教技能和项目教学技能。关于教学研究技能,本书主要探究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说课技能、听课技能和微格演课技能。

可谓是面面俱到。尤其难得的是,全书把对大学语文教学技能的研究贯穿到底,没有前两种专著那样的大学语文研究不够篇幅而以文艺学内容增补的毛病。但是该书采用的仍是一个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框架。这本不足为病,能够同时在观点、材料、方法全面创新的研究从来就少见,能够在其中一方面有所创新也很不容易,比如,借用中小学语文研究的框架,处理大学语文的材料,也是可以的。然而,该书正是在这一方面存在缺陷,全书极少有梳理大学语文材料,作者虽然没有见到已经出版的两种专著,但是大学语文教学技能方面的研究论文,从来都是不缺少的,今天检索知网,5000多篇大学语文论文中,这方面的题目几乎占了一半,想来作者写作之时,也不会很少,而该书“参考文献”中竟然完全不提,仅罗列的四种大学语文教材,也全都不是大学语文界公认的比较重要的几种。[4]这说明作者对大学语文领域的资料还是比较陌生。假如没有这一个缺陷,该书本来可以算得大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先声,也就是叶老70多年前设想的“编一部(大学)国文教学法的讲义”。这是很可惜的。

百年大学语文研究,最早的专著是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产生的,而这些硕士生并没有受到严格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的训练,他们的专著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便在所难免。最先打破僵局的仍然是彭书雄,在完成第一种大学语文专著后的第四年,他又推出了第二部专著:《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这时他已是湖北经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有了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经验。

该书共分七章:一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国外母语教育考察借鉴;二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定位问题研究;三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四是大学公共母语教材编写问题研究;五是大学公共母语水平测试问题研究;六是大学公共母语教师发展问题研究;七是大学公共母语教育发展对策问题研究。该书以“公共母语”指称大学语文,或有人以为不够妥当,但在母语教育滑坡的背景下,祭起“母语”旗帜,打一场母语保卫战,正是当时的风气。

该书作为湖北省和教育部课题的双重成果,带有课题研究的特点,优点是反复论证,面面俱到,但是受课题写作要求而来的缺点是有叠床架屋之感,作为一个学者,在写作上本可以更洒脱一点。再一点是语言细节上的瑕疵,如把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一语,误写成“大学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设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再如列举大学语文“著名学者”时的排名———邢福义、王富仁、王宁、汪国胜、温儒敏、钱理群、徐中玉、齐森华、谭帆、陈洪、丁帆、王步高、杨建波———未免有些随意。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对大学语文学术专著应该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五种是李君的《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这是在作者同题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版)的基础上加工写作的。中国的博士论文以大学语文研究为题的,独此一篇,因此尤其可贵。他的导师李宇明说:“据我所知,《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是我国第一篇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的博士论文。”这话没错,不但是“第一篇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的博士论文”,而且根本就是唯一一篇研究大学语文的博士论文。[5]这样的论文当然有必要尽快变成论著。

该书研究了从1978年到2008年共计30年间的350余部大学语文教材,对教材的体例、选篇等做了精细的统计。作者本是语言学专业的,更有一种让材料说话的客观研究态度,不过假如仅止于此,我们可能又要对这样述而不作的研究感到一丝遗憾了。幸而在该书的最后我们读到了“教材编写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一节,具体指出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对“大学语文”内涵的理解有分歧、大部分教材对语言教学关注不足、部分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外国名著译名不统一、教材在分类编写方面存在不足、与中学语文教材的衔接重视不够、教材编写人员学术背景比较单一、对具体教学指导设计不够等,这些意见确实是很中肯的。

不过该书仍以资料为主(后面附有几乎与正文同等篇幅的统计、分析表格),因此其主要价值应该在于为众多研究者提供资料。可惜该书出版已有三年,笔者看到的大学语文研究论文仍然很少有引用这些资料的,这固然是大学语文研究者们关注度不够,但该书的宣传推广工作是否也存在不足呢?[6]

第六种是汪大昌和李春颖合著的《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社科计划面上项目。该书说:“目前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的课程设置那样简单。据我们调查,许多学生语文能力很低:他们的写作,内容上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形式上词不达意文理不通。这样的语文素质当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能达到社会的预期。这已经成为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时的一个代表性问题。我们实在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工作分两部分:语言文字和文章写作。语言文字部分,调查了在校大学生401人,研究了大学生在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如词语搭配、语法修辞、标点符号、语句衔接、事理逻辑、文白转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写作部分,调查了北京市三所高校近5年的1000多人次的写作文本,包括普通写作、公文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指出大学生优秀写作少、水平差异大、不善观察、不会调查、审题不严、立意不明等问题。

严格来说,该书只是一种“准”大学语文研究专著,是为大学语文研究做准备的资料性专书,这让我们想起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搞的一次调查,其调查结果也出了一本书:《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设想》(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这类书往往是一种述而不作的写法,张志公先生在为该书写的序中说:

(稍显不足的是)调查报告没有透过调查材料去看语文教学,也就是说,没有把所调查的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所调查的那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情况联系起来考察,从而就改革或改进教学提出据此材料可以提出的某些(哪怕只是一点两点)设想。不过调查者和报告执笔者的意图本来就是着重在提供可靠的材料而把如何运用这些材料的工作留给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那么这种调查方式和报告方式也还是可以的。

这是婉转的批评。现在我们这本《大学生语文问题调查与研究》比较好地注意了这个问题,不但有调查,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如上编“语言文字”的调查,提出要“倡导优良文风”“加强语文教学管理”“调整、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下编“文章写作”则分别提出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要求。该书对有些问题的批评也是一针见血的,比如说:“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并不是为提高学生基本读说听写能力而开设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翻阅几本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目录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七种是笔者和《中国教育报》黄蔚主编合著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笔者这本书是2007年立项的省重点课题成果。当时中国百年大学语文还没有一种研究专著,笔者想要打破这个沉寂,不料这个研究一做就是6年,直到2013年才完成,所以只好自费出版。书名《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是出于和彭书雄同样的感受,希望借“母语”做大旗,应对大学语文遭遇的困境,其实书的引题“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才是更恰当的题目。

全书分“大学语文是母语高等教育”“大学语文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大学语文师资建设”“大学语文与文体教学”“大学语文与文学教育”“大学语文与文言文教学”“大学语文与翻译文学”“信息时代的母语高等教育”“母语高等教育与应用写作”“大学语文与听说读写”11章,在写作过程中,又到宁波某高校兼任大学语文课(此前已在自己学校退休),并担任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这样就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证结合了起来。

本书合作者是长期以来关注大学语文教育的《中国教育报》黄蔚主编,与笔者的激进不同,他更有一种沉稳的作风,纠正了书中不少过于偏激的言辞,教育部语信司的张浩明司长为本书作序说:

该书的作者,一位是高校的副教授,一位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新闻版)的主编,这样的合作,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既注重这门课程的学理,又跟踪观察到社会对这门课的热议,这也成为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第八种是杨建波的《大学语文教学论》(长江出版社2014年版)。笔者一直认为,百年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滞后,连最基本的《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程论》也至今阙如,其实《大学语文课程论》是又可以称作《大学语文教学课程论》的,杨建波该书可以说已经在为这“三论”的诞生打前站了。该书共七章,分别论述了大学语文性质、教材、教学、考试、教师、课堂及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估,作者自己最看重第三章,这是她“二十多年来摸索出来的教学经验,探索出来的教学模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践,被证明是有益的、受欢迎的”。这个“二十多年”并非虚数,笔者在写作此文的时候,读到了她21年前的另一部著述《学子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署名“杨华”),已是她多年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一份总结了,开首两篇都有副标题:“谈‘大学语文的教学”“兼谈‘大学语文的教学”,假如把副题处理成正题并且贯穿全书,那么第一部大学语文专著产生的时间将要提前13年了。然而正如书名所示,该书重点在汇集、保存大学生们(学子)学习大学语文课的体验、感受和反应,这应该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料。现在我们把《大学语文教学论》和《学子书》摆在一起品读,感觉这里面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即作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热爱与执着,这真可谓是二十年磨一剑了。

作为理论专著,《大学语文教学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已经读到此前笔者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并对里面的观点提出商榷,这无疑拓展了该书的理论深度。此前的七种专著都是在没有见到别人研究的情况下的“理论独白”(虽然前面有教材,有论文,但那是另一层面的东西),理论的深化必须建立在观点的交锋、碰撞上,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灵感的突显,从而变幻出丰富的色彩。于是也就看到该书的不足:假如作者在写作之前或在写作过程中,还能读到另外已有的六种专著,那么其理论视野必然更加开阔,提炼出的结论一定更加具有普遍价值。其实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向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和研究者介绍已有的理论成果,使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不再总是个人的冥思苦想,不再总是从零开始做低水平的重复。笔者希望关心母语高等教育、又有远见卓识的出版社能把这八种专著汇集起来,做成百年大学语文的第一部系列丛书,提供给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起码高校的大学语文教研室都应该必备一套,可以由学校埋单,这只是很少的钱,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什么叫“创造条件”?这就是“创造条件”,很多高大上的项目,只要愿意做,其实都不难创造条件做到。

甚至第二套丛书的选题笔者也早已有了设想,它应该包括《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程论》,以及《民国大一国文研究》《百年大学语文资料汇编》《百年大学语文教材研究》《百年大学语文论文精选》等专书。假如这件事情能够做起来,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就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圣陶集》第24卷(第二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132页。

[2]1941年郭绍虞编辑出版《学文示例》,这是为燕京大学一年级生编写的国文教材,而这个教材的“序”居然是一本独立出版的书《语文通论》。按理说为大一国文教材作序而写的书应该也是一种大一国文专著,但实际上该书内容很庞杂,作者只是借这个机会把他历年来有关语文研究乃至文学研究的文章来个结集,所以不能算真正的大一国文专著。

[3]另有一些含有大学语文研究章节的论文,如魏饴的博士论文《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其中有“人文课程大学语文亟待改进”一节,本文因为是研究大学语文“专著”,所以忽略这一类论文不计。

[4]该书参考文献列举的4种大学语文教材,分别为鹿燕的《新编大学语文》、叶建明等的《大学语文》、潘桂云的《大学语文》、王粤钦的《新编大学语文》。

[5]截至笔者撰写此文的时候,知网上27万多条博士论文信息中,篇名含“大学语文”的仍然只有李君这一篇,主题含“大学语文”的则还有另外3篇。

[6]笔者其后出版的《母语高等教育研究》,也未能将此书列入参考目录,原因是两书出版时间较近,已来不及增补。

猜你喜欢

专著大学语文母语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