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2016-03-17广东陈炳东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6年4期
关键词:财政赤字公有制公平

广东 陈炳东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广东 陈炳东

【知识建构】

【疑难突破】

1.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

(1)主体不同于主导,主体是比重概念,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主导是地位概念,指主要的并且能够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切忌将二者混同起来。

(2)公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的区别。公有资产不仅包括国有资产,还包括集体资产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之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不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主体、主导、控制力和支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见下图:

2.多角度把握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

(1)从所有制角度看:有利于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推动生产力发展。

(2)从生产角度看: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从分配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从交换角度看: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产品的供给,稳定物价。

(5)从消费角度看: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如何判断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按技术、信息等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按土地要素分配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的租金、出让金等)

[特别提醒]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也并非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①从所有制角度看,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当中,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但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②从劳动收入的角度看,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③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国企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所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村办企业、街道办企业职工工资所得。

4.正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经济意义社会主义本质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引导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角度

续表

(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具体经济意义一个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比重、两个同步角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领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平

(3)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①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农工建商运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不能过于悬殊。

②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全社会)。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再分配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功能,但也要注意效率问题。

【备考通鉴】

考情回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公平的意义和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等考点在高考中经常涉及,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命题预测本专题通常以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民生问题为背景进行考查。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和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政策、新观点和新材料,考查财税改革的意义等。要特别关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等。

真题借鉴[2015·课标全国卷Ⅰ,38(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2014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思路分析本题有两小问,第一小问是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属于原因作用意义类的,第二小问是应该如何运用好财政赤字资金,属于措施类的。结合材料,应从财政赤字的性质(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没有超过警戒线,仍然安全)、财政赤字的作用角度分析其合理性;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可从扩大社会总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分配公平等角度回答。

答案财政赤字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手段,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加财政赤字能够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我国目前财政赤字虽然在提高,但低于3%的警戒线,是适度的、安全的。

优化赤字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赤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遵循财政分配原则,维护赤字资金支出的公平性。

思维阻点第二小问,许多考生容易生搬硬套课本中关于财政的作用的知识,不会结合相应材料进行分析。

规律方法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电白区电海中学)

猜你喜欢

财政赤字公有制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中国一季度罕见财政赤字
公平比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