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W1H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2016-03-17王冬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

王冬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教育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5W1H分析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王冬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教育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基于5W1H分析法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融入专业教育,立足四个课堂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借助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层级化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全过程。

5W1H分析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

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率先提出的一种思考方法。使用中要求对选定的项目,从为什么 (Why)、干什么(What)、在哪儿(Where)、何时干(When)、谁来干(Who)、怎么干(How)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1]。本文以广义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5W1H分析法,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从高校为何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创新创业教育在哪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何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谁来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怎么做6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一、WHY——高校为何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广义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或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新创业能力也并不单纯指创立企业的能力,而是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宏观经济战略需求出发,还是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这一迫切需求出发,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主动对接社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59次提到“创新”,13次提及“创业”,表明了政府对创新和创业的重视,以及创新和创业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技术革新是创新驱动的主要源动力,技术革新和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能否在数量和质量上为当前中国经济 “提质增效升级”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人才既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任,也是高校主动对接社会的必然选择。

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765万,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曾经的天之骄子面临着就业难的巨大现实压力;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企业面临着找“人”难的困境,很多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因此,高等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主动瞄准社会创业型人才需求,致力于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培养在不确定情形下敢于担责任,在复杂环境下善于把握机会,在非充分条件下能有效整合资源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新常态下高校主动对接社会人才需求,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必然选择。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办公厅在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 〔2015〕36号文)中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3]。

因此,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经济情况、学校办学历史、专业设置情况、校园文化、管理特征等因素确立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教育、对接专业、强化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彰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5年9月1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了国家和地区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位列全球第29位,中国创新指数排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明显不相符。为此,快速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借助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驱动型,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深渊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显然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十分重大。

二、WHAT——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创业管理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授。目前,众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尚存在认识误区,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如何创办企业的教育。比较典型的是,有的高校通过开设创业类管理课程,讲授如何发现商机,如何创办企业,如何进行新创企业的管理等知识来落实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这一关键问题。还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落在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上,以园区建筑面积、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入园孵化项目的数量、产生多少高估值的孵化项目等显性指标来衡量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好坏,忽略了大学生创业园仅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这一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只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起点,更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部。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从注重创业企业管理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要从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向覆盖全体学生普惠式教育转变,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辅以相应的实践保障体系,满足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应在于:基于创新精神的养成,教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基于创业意识的养成,教学生如何保持并强化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勤奋敬业意识等要素在内的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需的思考能力;基于创新能力的养成,教学生如何在技术应用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理论、新思想、新发明和新方法的应用能力[4]。

三、WHERE——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哪里开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课堂内外,避不开“线上线下”,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赖于高校四个课堂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第一课堂,即传统课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第一课堂老师讲授演示,学生适当参与,以片段式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首选地,也是必选地。能否打造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

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补充。它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和完成活动,来模仿、实证、反馈第一课堂的知识。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学生参与度、活动的多样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质量保证。各高校目前一般以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社团、创业大讲堂、创业校友走访、创新主题夏令营等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三课堂,即实践训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它以实验室、工程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创业基地等为载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企业课题研发、实践基地实习、创业基地创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活动。

第四课堂,即网络课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借助于慕课、创业专题电视节目、优米视频、移动互联网以及企业开发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在线传授已逐渐被众多高校接受。第四课堂在时间的便利性、内容的海量性、讲授的专业性、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比传统课堂更具优势,已渐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选择。

四、WHE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何时开展

创业教育开展较早的美国,已经构建了从小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高校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搭建学习时间跨度为3至4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提升阶段[5]。

分年级、层级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较为适宜的做法。在低年级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类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是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行做法,该类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在高年级则辅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课程,以辅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该类课程通常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高校,已尝试在中高年级阶段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另有部分高校试水在高年级阶段以创新创业班的形式来组织开展面向少数学生的创业精英教育,这些学生的学籍归属没有改变。单纯利用学生业余时间来开展创业精英教育的创新创业班的成效还有待验证。

五、WHO——创新创业教育谁来参与

很显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高校,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参与方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自身。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参与方应是多元化的,是由高校牵头,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联盟参与的多方协同发挥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在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中,高校的牵头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好坏的关键。高校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承担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抉择、方法采纳、组织实施、资源整合、效果评价等任务。高校能不能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将地区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减轻学校独自办教育的成本和压力,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当前不少高校在创业实践载体建设上都很好地走出了一条政校合作的道路,缓解了学校资源紧张,与政府沟通成本高,后续发展乏力等短板。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能不能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缺乏生命力和没有前途的。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将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行业和企业一线人员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实岗育人方面的替代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行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全过程中,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与市场需求接轨,接受市场的检阅和评判,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方面的差距,方能真正培养出契合企业需求,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人才。

组建学校联盟共同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有益的补充。通过学校联盟的组建,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打造协同共享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2015年6月11日在清华大学成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是我国高校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

六、HOW——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怎么做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原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它不是抛开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体系另起炉灶,而是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体系的扬弃。各高校要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推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接受创新思想,形成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一)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扫除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障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需要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协调各相关部门,破解原教育教学体系中的诸多瓶颈,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一份立足校情,目标清晰、分工明确、任务全面而措施详实的综合改革方案。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纲领,是高校各部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依据和导向,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性保障,是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工作的保证。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依据,各高校需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逐步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6]。

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促进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创新创业训练、科技竞赛、技能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予以量化评价并进行创业学分认定。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或调整学业进程。实施弹性学制,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制度,允许保留学籍一定年限休学开展创新创业[3]。

(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课程平台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和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8]。形成逐层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3]。有序开展配套教材建设工作,建设一批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度高,与经济技术发展热点联系强,符合当代年轻学生兴趣点的校本创新创业类教材。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或引进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弥补当前单纯依靠本校师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人力资源上存在的短板问题[3]。

(四)专兼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各学校高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前提。一直以来,高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系列,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中只能 “借道”思政系列或教研系列,部分工作和成果不能得到认可,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无志于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尽快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解决高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的“牛鼻子”。部分地方,如江苏省已在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15〕137号文)中,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为引导专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3]。

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不足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争的事实,除了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和锻炼之中,逐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实践能力外,通过聘请行业优秀人才或企业专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当前高校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五)校内外衔接,构建多功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以专业实验室(工程中心)、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实践平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通过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形成实验室(工程中心)孕育,工作室培育,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发展的逐步提升、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项目校内实践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集群的“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的功能和成效。

整合政企资源,构建校内外互补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热点,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通过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外教学工厂、校外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需要高校立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化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推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接受创新思想,形成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1]常艳祺.5W1H分析法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5(5):221-222.

[2]王冬.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5(2):88-90.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EB/OL].(2015-05-13)[2016-03-16].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2):118-119.

[5]张晓莲.创业教育国内研究综述:基于C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10):51-53.

[6]丁晓昌.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8-11.

(编辑:林钢)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5W1H Analysis

WANG Dong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214153,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firms not only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but also to the urgent needs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The main task of this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and their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Based on the 5W1H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major education,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four classrooms,exploitation of multiple-subjectinvolv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mmunity,and step-by-st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university time.

5W1H analysis method;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novative spirit

G649.21

A

1671-4806(2016)04-0064-05

2016-03-2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344)

王冬(1972—),男,江苏泰州人,副教授,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理论与实践、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