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金融机制、趋势与温州产业的创新思路

2016-03-17任任晓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温州融资政策

任任晓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温州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13)

科技金融机制、趋势与温州产业的创新思路

任任晓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温州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13)

《专题:科技金融的温州战略研究》编者按 2016年8月19日,温州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辟具有温州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在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突出强调以“全面加快科技金融发展”作为突破带动全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技创新、金融变革与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是一种市场机制下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期专题由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发展研究中心协办,中心主任任晓教授主持。本期专题的3篇论文,分别从科技金融的基础理论、微观机制、演进趋势及军民融合创新的不同视角,研讨科技金融引领下温州在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发展机遇、战略思路与推进政策,期待引起人们给予温州科技金融更多关注,助推温州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创新速度的加快和金融周期波动的加剧,人们对科技金融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政策机制设计和工具创新角度展望科技金融前景,科技金融驱动温州产业创新思路应着眼于,通过高效金融机制杠杆,聚合科技创新资源,支撑本地产业技术升级与新兴产业成长,以及通过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强化金融服务长尾化优势,触发和发掘产业科技创新机会与商业应用市场,基于政策安排视角应优先考虑政策金融及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支撑;温州

科技金融是全球性议题,发达经济体政策制定者越来越重视为科技创新寻求金融支持[1]。经合组织(OECD)国家为科技创新发展衍生出主要金融工具,包括普通商业贷款、种子基金、关税退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新投资基金、普通天使投资基金、技术领航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创新投资、线上众筹、税务宽免等。近年来,国内科技金融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制度层面改革推进加快,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和金融融合,畅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途径,实现技术、资本、人才和各种创新要素的聚合、对接、优化;另一方面,公共投入加大,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大专项发展基金等,政策性投入不断增加。

在全球科技金融浪逐潮涌的背后,人们对科技金融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2-3]。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对科技金融的基本理论、主旨面向有新的认识,政策也出现新的趋势[4-6]。本文试图阐明这些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政策机制设计和工具创新角度展望科技金融前景,探讨温州产业创新政策。

一、科技金融机理与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便利问题之所以成为创新者和政策制定者的优先议题,是因为融资便利对于科技研发和创新极其重要,对于处在种子期或更早期阶段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数科技创新行动中止是因为无法在早期阶段获得融资便利。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漫长的周期中均需要金融服务支撑,否则不可持续。

尽管科技新项目开发和前沿开拓性研究等创新行动越来越重要,但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却障碍重重。至少,传统银行金融产品和能力难以匹配高技术研发项目的融资需求。那些高技术初创型中小企业面对的是传统、僵化的金融渠道严格的融资约束。这一约束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挑战,即面对科技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假设下如何安排借款人、贷款人、权益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投资人与创新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框架下,创新者作为借款方拥有绝对信息优势,较作为贷款方投资人掌握的项目进展、研发能力、技术含量、创新程度等关键信息更充分、更详尽。因此,科技金融通常涉及复杂的交易信息结构安排,而且对法律金融环境有极其灵活和严格的“冲突”要求,是一个很艰难的挑战。

注:本文是作者发表在《温州日报》2 0 1 6年1 0月1 7日第7版《科技金融的机理、挑战与政策机制》一文的进一步拓展。

迄今为止,科技研发和创新相关金融业务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未得到很好解决。多年来,政策制定者一直被科技研发和创新融资过程中高风险贷款短缺和高技术股权市场失灵问题所困扰,最新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为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作出了重要探索[2]。如风险资本扮演填补项目早期和晚期增长之间的资金缺口的关键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更多商业性天使资本对处在更早期和更有风险阶段的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兴趣增加。这就缓解了高资本密集度行业中的高技术初创企业的融资困境,风险资本能迅速助推这类科技创新企业成长。

从全球范围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和欧洲的商业性天使投资规模都在稳定增长,但相对庞大的科技创新项目融资需求还是杯水车薪。促进更多面向创新的融资便利,提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仍然是重点。美国硅谷银行的业务模式是一个成功案例,它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将投资人的钱和开发者的创新思想成功绑在一起,让他们在共同利益面前同舟共济。但这一模式目前仍然难以照搬到国内。如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银行给企业做短期的贷款,靠期权可转债来获取利益属于不合法的行为。当然,不能希冀私人部门的风险资本承担最后的融资安排。悖论在于私人部门的风险资本与科技创新项目之间有其潜在期限冲突,即所有风险资本几乎都会对收获回报有一个期限设定,因而对那些长周期基础性科技创新项目而言,早期阶段的融资不会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

此外,最前沿的研发和创新需要更长时间的前期投入,要冒更高的风险,科技研发需要对接的是有足够耐心的长线资本,但因为社会基础信用系统不完善、政策体制环境不稳定、产权安全感缺乏等种种缘由,市场中的多数资本更偏向于短期套利,愿意作长期投入安排的资本凤毛麟角。

研发和创新融资中的市场失灵让政府介入科技金融成为必要。为了建立培育科技创新投资的框架条件,改善创新者与投资人的沟通便利,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有补贴、奖励、税费豁免及其他支持政策。

政策性的直接补贴和奖励,对于缓解研发密集型小企业和早期阶段的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足压力相当有效。当种子期高风险创新项目难以获得债务融资或风险投资时,通过政策性补贴和奖励不仅能帮助创新者跨越“死亡鸿沟”渡过财务最困难的阶段,而且能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背书为项目增信,起到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来自私人部门的金融支持。在国外,政府有完整的天使创新投资税费豁免政策,如英国、葡萄牙有税收减免法案,法国、以色列有税收宽免法案等。国内也已落实对孵化中的天使项目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以及创新投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政策。

其他支持政策包括不良贷款风险财政补偿、参保保费财政补贴、贷款低息免息计划、政府基金参与担保和引导、兜底投贷风险损失、差别化资本市场开发和监管政策等,帮助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流向种子期和早期阶段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信贷业务,针对信用抵押不足状况,推出专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通过投贷联动或打包贷款方式提供信贷资金;鼓励提供科技保险,通过定制化开发首购、首台、首套技术装备保险产品提供融资帮助;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提供引导基金和增信担保;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监管,拓宽科技创新项目融资来源和方式。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已得到政府倡导和政策支持。其中典型的是众筹和公司风险投资。眼下风生水起的众筹开创了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新模式,这类新兴工具与更多其它金融资源进行结合的可能性正在评估中,未来空间很大,业务前景看好。而大企业对种子期或更早期阶段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进行的公司风险投资,是另一种很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区别于众筹的分散个人集合融资方式,这是机构水平上的天使资本集合工具。

科技金融政策有熨平商业周期波动的职能。一般而言,政府性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策略上有时要逆向对冲商业周期,这是应对商业周期下行阶段,因私人部门投入减弱出现融资缺口所作的缓冲和补偿。相关证据表明,金融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普遍对投资项目降低了风险偏好,同期政府性资金通过直接投入和推动公私合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支持。

二、科技金融趋势与产业创新风口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寻求新的增长之锚对科技研创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科技与金融从融合深度到创新强度全面加速。

1.科技金融从纯粹融资服务的工具性供给衍生出科技金融生态理念

科技金融生态理念强调财政性工具与市场性工具的互补,差别金融产品、业态和主体共生的科技金融架构和运作的体制。在科技金融生态理念指引下,主要国家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突出政策组合效应,OECD 34个成员中的26个已将税费豁免、政府采购合约等间接激励与补贴、奖励等直接激励打包成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的结构性扶持方案。

支持商业研发的政策及其组合在多数国家有了显著加强。以色列的孵化器计划是典型,政府主导通过灵活的政策组合将投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科研机构和团队一起引入到一个孵化器中共同合作。以色列政府坚持的原则是,社会资本决定投资领域和项目,政府只关注项目是否具有足够高的创新水平,大力度支持那些创新水平很高却很难从市场上得到资金支持的基础性科技创新项目,或者重要科技研创项目的早期阶段。只要科技创新项目本身创新水平足够高,项目风险哪怕再高也会得到大力支持。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韩国和葡萄牙倾向于政府对商业科技创新活动直接支持。法国、英国倾向于扩展税收系统提供间接激励。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同时为推进以上两者提供最大的支持力度。

2.有关政府对于创新企业成长的约束和支持政策含义值得进一步审视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金融—创新—成长链条上存在地区间异质性,科技金融政策效应差别明显。因此,政府间政策设计不能照搬经验做法,而要体现差别性。在上海,主要体现为监管政策对银行业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创新的支持,专门出台上海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化和风险管理规定,引进风险股权机制,探索有条件的允许商业银行通过特定方式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成为创业风险投资的有限合伙人。在天津,由金融办主导成立面向众创空间的种子基金、面向初创期年轻科技创新公司的天使基金、面向知识产权质押商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等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多个主体多个阶段。在资本市场,将有条件的科技创新项目引入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早期科技创新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包装和券商内核程序,充分披露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经由市场和券商背书获得增信后,相当程度上降低外部金融资源进入科技创新项目的壁垒。

3.地区间企业最大的异质性和框架效应要求更系统和综合的政策指引

通过加强针对异质性科技创新企业支持政策的分析与监测,可以提高政策工具使用的精准性。大量证据表明,金融约束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间的相关性并不是线性和单向的。因此,并没一个适合所有情形的教科书式的理想政策方案。

如不同资本结构企业在面对不同融资管道时,获得或失去研发和创新的资助可能性存在巨大差异。在分析企业“融资缺口”时,企业所在地区、规模、产业部门、存续年限等属性均需考虑在内。通常更年轻、更小规模的企业在获得金融支持上更困难,这些初创科技创新公司多数没有业务合同,没有固定资产,没有现金流,它们一般只能被列为更低阶的普通甚至劣后投资级别。然而,那些有着更高创新潜力的企业往往就出自其中,因而要有专门政策帮助这类企业破解融资约束。

加强科技金融政策监测,进一步审视有关科技金融政策选项,评估各项政策之所以必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针对金融短缺和障碍的政策救济完全可能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的政策组合安排中需要更为精准的设计和协调,以充分发挥互补和协同效应,保障政策预期效力,防止“挤出”后果。

三、温州产业创新的科技金融支撑

温州经济模式特殊,通过先发性的制度创新在过去的30多年中发展出繁荣的民营经济和成长出一批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不过,近10多年在高新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提升不快,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信息化和互联网成为制造业标配,温州本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正在被拉大。如果温州本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能获得跨越式发展,完全可能被领先地区再甩一个发展周期,而且随着技术创新迭代周期的加快,科技水平落差将更难被缩小。

温州本地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传统制造区段,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长期积弱。2015年温州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71%,远低于浙江省、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1/4,建有研发机构的不到1/5,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为19.7个,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2.6个;在全国11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温州高新区排名第92位,除此之外至今还没有一家省级高新区[7]。不过,早年温州成为转型经济经典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民间金融能支持创新思想商业化。今天内在于温州企业家群体中的敏锐嗅觉还是完全有可能帮助他们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金融生态中,先人一步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抓住套利机会谋得一席之地。

“十三五”期间,温州借助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契机,推进金融体系与创业体系的有机衔接融合,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金融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支持。从科技金融推动产业创新模式出发,基于温州产业实践与条件,科技金融驱动温州产业创新思路应着眼于,通过高效金融机制杠杆,聚合科技创新资源,支撑本地产业技术升级与新兴产业成长,以及通过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强化金融服务长尾化优势,触发和发掘产业科技创新机会与商业应用市场,基于政策安排视角应优先考虑政策金融及基础设施建设。

1.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聚集风险投资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一是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兼顾引导性与可持续性,引导基金的筛选机制、投资策略、投后管理、激励机制及退出方式等多方面体现政府主导的同时强调市场化运作。引导基金要通过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对引导基金与项目对接过程中的“募、投、管、退”等环节坚持市场化运作,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二是以本地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在温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战略背景下,探索科技创新创业为中心的政保合作试点,针对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多层次、多业务、多方参与的创新保险体系。该创新保险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项目运营周转资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创新项目民商事、法务、保险等险种试点,探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融资全过程中的综合风险金融解决方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信贷系统性风险的商业保障机制,在浙江省率先建立涉及科技创新项目商业信贷违约的政策性风险保障补贴(赔偿)基金。三是设立信用保证基金作为转移风险、分散风险的阶段性过渡安排,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科技贷款保证保险风险基金的作用。大量研究结论表明,信用保证基金作为金融工具,对降低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水平,增强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信心有显著影响。这能在机制上为从事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增信,降低融资成本,丰富融资结构,提高融资便利及效率。同时,政府可以探索信用保证基金为民间融资性担保企业提供反向担保、兜底担保,以及在政府主导下放手担保机构创新担保产品和担保服务,相互开展分保、联保和再担保等业务合作,建立多担保服务体系;构建起覆盖整个区域,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多层次、多方面、多功能的地方性融资担保体系。四是扩大财税政策优惠覆盖面与扶持力度。一方面,对金融资本方,为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创新投资子基金和天使投资子基金,扶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发展,对投资本地科技创新领域的主体给予资金奖励,对获得市场融资或被并购的科技企业或项目团队给予资金补贴,以及对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创新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另一方面,对科技创新项目,为促进国内外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本地集聚,扶持科技创新型组织发展,不仅要直接对科技孵化项目给予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地方税收优惠,而且应开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另外,基于科技创新结果遵循概率分布的事实,扩大对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的覆盖面,对科技创新孵化空间运营企业给予资助。至少优先扶持若干金融科技示范点,成为市场化金融工具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样板区和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近期,不妨将浙南科技城作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优先扶持,以孵化创新项目与科技众创团队,达成浙南创新要素集聚新高地之目标。

2.通过区域股权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打通本地科技创新项目与资本市场的桥接路径

加快优化资本市场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以及富有弹性的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资本市场体系。一是在区域股权市场方面增强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的特殊政策优势。通过政策鼓励并引导科技创新项目挂牌,加强与其他产权交易市场的对接和互动,促进科技创新项目按市场要求尽快成熟转化,加快创新阶段金融资源循环,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进一步探索股权交易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突出产权交易平台的融资交易、资本配置、价格发现和资产变现功能;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项目在股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股权市场估值定价完成后,有利其再经过股权质押登记获得信贷融资支持,以及获得并购重组新契机,从而为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投资跟进和变现退出双向通道。未来有望通过扩大拓展股权市场功能,开发更多资产证券化通道以增强前期对接科技创新项目形成的各类资产的流动性,这也为科技创新项目与民间资金有效对接提供了更便利的管道。另外,丰富交易产品,为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团队对接高效的融资提供便利服务。不妨针对温州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格局、阶段特征和市场结构等因素,探索并安排“小(额)、高(频)、短(期)”的独特融资方案和提供便利服务。二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建立完善市场化孵化、筛选、成长和退出机制。一方面为科技创新项目初创资本退出提供出口;另一方面为成熟项目对接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和境外资本市场提供通路。总体规划是,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一层次支持社会资本建立创新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帮助解决科技创新项目由种子期到天使轮、pre-A轮的融资需求;第二层次引导私募、资产管理机构对接pre-IPO阶段融资;第三层次引导设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改变科技创新项目轻资产运营特征带来的融资不利状况;第四层次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信贷服务产品,探索投贷联动机制。另外,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法律会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为融资路演、数据增值服务、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以定制化的资本市场提供结构化的金融支持,通过金融纽带构建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相关的周边综合服务体系。

此外,要鼓励金融技术创新。在互联网贯通开放创新平台的新阶段,金融本身面临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促进金融创新和变革的挑战。一方面,移动互联技术的改变让金融产品触达需求更加直接与高效,云计算解决了计算技术障碍,释放最为底层的工程效率,令以交易为中心的计算成本在边际上逼近于零;另一方面,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的进展扭转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在法律框架内变得透明,极大增强了风险控制与管理端的能力。效率的提升拓展了许多可能的应用场景和业务模式。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当下创新去资质化与去门槛化的趋势,让离散的个人和团队经由金融技术发展获得创新金融支持。

[1]AFUAH A.Innovation Management:Strategies,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METRICK A,YASUDA A.Venture Capital and the Finance of Innovation[J].2n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2010. [3]PYKA A,BURGHOF H P.Innovation and Finance[M].New York:Routledge,2013.

[4]AYYAGARI M,DEMIRGÜÇ-KUNT A,Maksimovic V.Firm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the Role of Finance,Governance,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2,46(6):1545-1580.

[5]MINA A,LAHR H,HUGHES A.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Eexternal Finance for Innovative Firm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3,22(4):869-901.

[6]TAKALO T.Rationales and Instruments for Public Innovation Polic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30(1):3-11.

[7]徐立毅.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辟具有温州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J].决策科学,2016(9):2-6.

[责任编辑:吴赣英]

Sci-tech Finance Mechanism, Tendency and Wenzhou Industrial Innovative Thinking

REN Xiao
(Wenzhou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Wenzhou, Wenzhou, 325013, China)

People show a constantly deeper insight into fintech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re experiencing rapid progress with increasingly fluctuating financial cycles. If we look ahead at sci-tech financ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policy making and tool innovating, efforts on how sci-tech finance can accelerate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industries in Wenzhou should focus on employing high efficient leverage of financial mechanism to colle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support local industries to upgrade their technology and to promote the newly emerging industries. Besides, through the deeply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t is necessary to reinforce the long tail advantage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o provok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 market. It is believed that on the basis of policy making,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policy finance and infrastructure.

Sci-tech Fin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dustrial innovations; Financial support; Wenzhou

F832.1;G273.1

A

1671-4326(2016)04-0001-05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71

2016-10-17

温州市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16WZASS01)

任任晓(1977—),男,浙江苍南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温州融资政策
政策
政策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融资
融资
助企政策
政策
7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