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汪艺香学术思想研究

2016-03-17许仕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医案

许仕海

(澳洋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新安医家汪艺香学术思想研究

许仕海

(澳洋医院,江苏 张家港215600)

[摘要]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关键词]新安医学;汪艺香;医案;学术思想

汪艺香,名培荪,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其祖籍安徽歙县,自其先祖迁居梁溪(今江苏无锡)而寄籍于斯[1]。其父汪致和受业于无锡盛巷儿科世医曹伯谦门下,善治温病与小儿痧痘[2]474。汪艺香早年习儒,熟读经典。其用药精炼,配伍得当,常喜于汤方中,合丸散为导引,与锡邑王旭高、张聿青互为鼎峙,可谓自成一家,名噪锡常苏澄一带,门人众多,如邓羹和、龚锡春、陆仲威,日后具为锡澄一带名医。其子汪镛,孙汪伯蓉皆继其业[3]589。因其在当地影响颇大,故锡地有“汪党”之称[2]475。自其孙汪伯蓉殁后,家传遂绝[4]16。

孟河医家对汪艺香医术十分推崇。邓星伯曾在收集整理的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中同时收有汪氏脉案。邓氏门人杨博良曾言:“是书为马、汪两先生视暑湿症之医案……,视症之明瞭,方法之灵动,均从经验中得来,宗此立法,无不应手而奏效……,为暑湿门中之准绳,不可轻视”[5]519。此外,当时无锡另一名医张聿青亦对汪艺香崇敬备至。在张聿青《且休馆医案》中曾记载其诊温明远氏“伏暑”一案时,因其为伏暑夹湿之重证,张聿青多次与汪艺香商讨才定下处方[6]83。可见汪艺香当时在无锡地区名望之高,当地流传有“病家要请汪艺香,开了大门等天亮”之说[2]474。许多患者赠“扁鹊前身”“俞跗齐名”等匾额以表感激之情[4]16。另据钱钟书之叔钱基厚在《孙庵年谱》中记载,钱钟书之父天花之疾也是经汪艺香诊治得以痊愈[7]。

汪艺香著述不多,仅留有医案几十卷,亦多散佚。1927年,《中医杂志》第24期刊登有杨道南所录的汪氏医案数则。1936年《光华医药杂志》第4卷第1期,亦刊登了季鸣九所录存的汪氏验案一则,惜后因战事,此案仅刊前两诊而未成完璧。另有后人辑其医案汇编为抄本《遗下典型》[3]589,但笔者未见。据徐湘亭记述,《遗下典型》乃汪镛“整理其父医案所成,原本共六册,首册已失,幸有其孙伯蓉手录随诊处方约10余册,得补充其残缺,余悉购归。”[4]17今笔者所见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黄卓人、黄绍宗、黄蕴华搜罗手抄而成的汪氏医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孤本。是书4卷,不分病种,并无标题,现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整理出版。现就所读汪氏脉案,试析汪氏学术观点。

1师承温病学派,明辨伏邪

汪艺香久居吴地,诊疗风格受当地医风影响甚大,尤其受温病学派影响更甚。其治疗擅长时方,师法叶天士、薛生白诸家。观其医案,汪氏对温病伏邪研究颇深。辨伏邪之患丝丝入扣,举重若轻。其认为伏邪乃“口鼻而入,内伏而发”[8]30,明确肯定了“邪有感、有伏,伏则自内而发,感则从外而入”[8]32,指出了外感与伏邪的区别;并认为伏邪多是体虚之人得之,“气来不正,即谓之邪,人处其间,壮者自可运行,怯者着而内蕴,至秋而发,皆曰伏邪”[8]29;而且指明所伏之邪多为暑湿之邪[8]8,认为“暑湿相客多伏于募原”[8]3。此外,其还简明扼要地指出伏邪的特性乃是具有起伏之势,“惟伏邪能起伏者,须从伏字着意,盖伏即进,起即出,而进者能出。”[8]6,认为邪伏乃病进,邪起则病出,强调邪气起伏的关键在于“气能开合”[8]5的气机运动,故治疗伏邪多从调理气机入手,用药上常选豆豉、薄荷、杏仁、桔梗、桑叶、牛蒡子之属开提肺气,槟榔、枳壳、厚朴、白豆蔻之类宣展中焦,善用开肺气、通脾阳之法托伏邪以外达,而免其逆传或内陷,“苟得大气一展,地气自旋,外邪可徐徐分折,得免内窜宫城等变”[9];当“气阴俱伤,蒸化乏力”[8]3,以暑为主时则以清泄为法,常用滑石、竹茹、灯芯、碧玉散等清邪撤热;若“暑居湿下,清之徒然,湿遏热上”[8]147,则常以葛根、浮萍、薄荷辛凉开表,配以杏仁、大黄、枳实微苦通里,总之以汗下双畅为解暑祛湿之大法。

除以暑湿为主要所伏之邪外,寒邪也可成伏,“寒与暑湿,阳少阴多,能伏能蕴”,“所以伤寒与瘅疟都有内伏而发者”[8]23。不然而并非一切寒邪都可成伏,“风温发于冬令,必非伏邪,自然先伤于肺”[8]51。

2根据内伤外感,论治咳嗽

汪艺香认为,“咳不离乎肺,非外感即内伤”[8]125,明确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当治疗“外风上受,夹痰为患”[8]75的咳嗽兼有痰证时,多以疏降为法,喜用橘红、半夏、蝉蜕、枇杷叶、杏仁等理气化痰之品;而治“素来肾关不固,癸水不足”[8]162的内伤咳嗽,则以治本为主,标本同治,“坎离失济以致不无所养,雷火上冲,刑金则咳,络伤血溢,病标虽则在肺,而病本实由乎肝肾……,虚体感邪,邪必不甚,但是随感随发,法当培本为主,稍兼涵肺之品”[8]162,常用生地黄、白芍、阿胶益肝肾、养阴血,再配川贝母、桑白皮、黄芩、浮石、马兜铃等润肺止咳。此外,汪艺香认为,伏邪亦可致咳。如治疗一患者因受伏邪而“先为身热,继则咳嗽,舌绛,迩来汗少……,面浮肢肿接踵而至”之咳嗽兼水肿之重症时,汪氏辨为“伏暑内蕴,风邪袭于手太阴经”,究其病机实属肺之气化不行而致水气泛滥,故认为“为势非轻,恐有腹胀喘惊之变”[8]85,乃用张仲景麻黄汤去甘草,加橘红、薄荷、牛蒡子、前胡、莱菔子、防风、冬瓜皮宣肺化痰兼以利水。此方实为汪氏据《黄帝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旨,灵活化裁而来。

3四诊合参,尤重舌脉

汪艺香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其脉案中记载:“六气为病,望问闻切四字不可缺一。即如此症,脉象、舌象各居其半,为病确据,推之经义即是望切两字,寒热虚实轻重出入丝毫不错,复以一切见证合而论之,无微不显”[8]15。可见其尤重舌诊和脉诊。如治一“痨疾”者,汪艺香持脉诊病,条理清晰,“《经》曰:脉来数而中止为促,促为阳甚阴虚之病,咳热痰红而见此脉,推因外风入肺,已经化火内炽”[8]166;又如“呕血”一案,汪氏详述脉理,“按脉中空边实,来往不利,此名芤涩,涩则有瘀,芤则血虚,胃络震动,诸经失养,不可堵截,且用和络。”[8]164与此同时,汪氏亦重视舌诊,如其诊小儿“伏暑紫斑”案,一诊时查其“舌苔淡黄而垢”,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犀角大青后,二诊查舌“转淡黄而露底,望之色干,红刺密布”,此乃“想由肠胃之积滞下而未清,身中之阴液日伤一日”之故,遂用犀角地黄汤化裁治愈[8]7。

4精于药性,用方灵活

汪艺香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如治“暑湿伏而为疟”一案,其在案中自析用药秘要:“昨用桔杏以开肺,檀附以开胃,枳槟专留于三焦以通肠,藿朴以开脾,郁菖以开痹,豉滑以荡胸中之热气,苏蔻以祛湿之秽气……”[8]5汪艺香立方喜以四气五味为法,执大法而并不拘泥于成方,如其治外感寒邪,又伤里积之证,多用辛温苦芳之法组方,取辛芳之品可使气机升降,苦温之品可解湿之弥漫;而对于外感风温,灼伤津液者,则尝用辛凉甘寒之法治之。前者选药多以藿香、厚朴、苏叶、神曲为主,后者则多用川贝母、竹茹、石斛、连翘等品。又如火灼津液,病成上消之证,则多用酸甘济阴之物,如鲜生地黄、鲜芦根、乌梅、麦冬、沙参,以冀甘守津还。汪氏不光运用时方成竹于胸,对于经方亦驾驭自如。如治“邪伏阳明为疟”案,其认为“夏受暑邪,秋必成疟……,今变但热不寒,的是伏暑之邪,从募原走少阳而转入阳明……,阳明之疟有白虎加桂一法,姑师其意”[8]3,遂仿张仲景治温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取其意用其法。方选桂枝、知母,而去石膏、粳米、甘草加滑石、芦根、通草、黄芩以撤里热,山栀、豆豉以疏阳明热气,郁金、佛手以开郁散结,汪氏用方还喜用汤药与丸散分治之法,嘱患者服汤药时,仍多配以丸散服之,以增加疗效。但丸散服法亦多讲究,如有时要研末先服,有时要入煎剂同服,有时要汤药尽剂后再服丸散。总之,以证处方,凭证用药,灵通活变。

参考文献:

[1]万正中.徽州人物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738.

[2]无锡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卫生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王乐匋.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吴良士.无锡市已故名老中医传略[M].油印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出版年不详].

[5]张元凯.孟河四家医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张聿青.张聿青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7]范旭仑,李洪岩.钱钟书评论:卷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20.

[8]张国铎.汪艺香先生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杨道南.汪艺香先生医案[J].中医杂志,1927(24):17.

(收稿日期:2015-07-08;编辑:张倩)

[中图分类号]R249.2[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2.004

作者简介:许仕海(1984-),男,硕士,主治中医师

·新安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医案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医案聊斋续篇 眩晕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血案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