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微探

2016-03-17张鹏

文教资料 2016年2期
关键词:模因第二语言宿主

张鹏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00)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微探

张鹏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00)

摘要:模因论是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崭新视角。本文在模因论基础上,指出了模因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及该理论被应用的原因,初步探讨了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旨在为汉语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些许有益借鉴,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模因论模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方法教学手段

引言

基于达尔文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思想通过引申发展演变而来的模因论(memetics),已成为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不仅如此,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尤其是语用方面,也被受到高度重视,广泛地运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领域,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1.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诠释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变化发展,解释了语言、文化在演化发展中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其中,“‘模因’(meme)是核心内容,由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模因’源于希腊语,由‘基因’(gene)这个词语仿造得来,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根据道金斯(Dawkins,1976)的观点,模因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文化进化单位。”[1]模因通过复制传播新信息。它依托寄存的主体叫“宿主”。模因首先要引起“宿主”的注意,再通过大量的输入、理解记忆、输出这样的顺序将不同类型的模因传播给其他“宿主”,进而完成复制已有模因并生成新模因的过程,促进事物之间的变化发展。

1.1模因的分类

1.1.1从模因内涵的构成看,包括“单一模因和复合模因”[2]。单一模因就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模因。同时,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模因经常以聚合体形成复合模因。作为模因的复合体,其整体功能要大于单一模因,比单一模因更容易被复制。这在外来词“bar(吧)”中有所体现。最初英语“bar”指酒吧。在单一模因复制的过程中,形成了酒吧、水吧、饮吧、茶吧、咖啡吧等供人们喝东西的场所类的复合模因,进而又形成了像钢琴吧、健身吧、乒乓吧、击剑吧等娱乐性场所类的“N吧”复合模因。

1.1.2从模因自身生命力的强弱看,包括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容易被“宿主”注意并接受的模因是强势模因,相反就是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还有可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相互转化,这取决于“宿主”对世界认知经验的把握程度。比如,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濒临死亡的词汇“股票”“通货膨胀”又重新被拿来并高频率使用,这就使弱势模因转化成强势模因并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

1.1.3从模因外部的表达方式上看,何自然先生认为,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3]。前者主要是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例如,英语单词“out”常被人们形容在某个方面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久而久之“……out了”就成为固定用法。后者主要是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比如通过替换同音词表达不同的意义,感冒药的广告语“咳不容缓”就是基于“刻不容缓”的模因复制。

1.2模因的运作机制

1.2.1同化。模因被作为新信息引起“宿主”的注意并“感染”宿主,然后输入到“宿主”的大脑中。模因能否引起“宿主”的注意取决于模因本身是否具有新奇性、趣味性或者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在汉语课堂上提及与学习者学习动机相关的内容时,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习得新的知识。另外,要想成功地同化“宿主”,还要考虑“宿主”自身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水平。例如,有人告诉你火车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快,对成人来说,通过已有的认知经验,很容易就判断该命题是错的。

1.2.2记忆。“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4]。也就是说要想成功复制模因,就要使模因在“宿主”的大脑中保留较长时间的停留,提高模因的“寿命”,减少“宿主”的遗忘。停留时间越长,传播自身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汉语课堂中,学习者还未习得任何模因,其大脑就像一张白板,教师在对学习者进行模因“感染”的基础上通过高频率复现,可以让模因在其大脑中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

1.2.3表达。要想把模因成功传递给他人,就要让模因从“无形”变成“有形”,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表达既有演讲、报告、文章等显性的形式,又有像肢体语言这样相对隐性的形式。“宿主”根据自己对模因的认识有选择地表达,有的模因“宿主”认为很重要,表达频率较高,有的模因于“宿主”而言,可能会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里,永远都不表达出来。

1.2.4传播。指模因通过哪些工具和媒介进行传播,其中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和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工具。此外,还有诸如图书、图片、报纸等可视媒介。因此,能否成功地复制传播模因,传播方式的选择也会对其有较大的影响。

2.模因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应用

在认知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被大力提倡的今天,人们似乎不太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基于模因论,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重新审视。

2.1语言教学和模因的关系

作为文化信息单位的模因,涵盖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尤其在语言教学上,“语言教学其实是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5]。二者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模因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模因使语言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2.1.2语言教学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是传递模因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同时也推动着新模因的产出。

2.1.3语言教学和模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朝着新的形式发展。

2.2模因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2.2.1多样性原则。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使语言变得多彩,丰富了言语表达形式,这从词汇上可以窥见一斑。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演变能够充分体现语言的发展。如前文说到的“N+吧”形式,它使语言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类推甚至直接套用,让语言变得多样化的同时又具有经济性,这里不再赘述。

2.2.2普适性原则。模因论在汉语教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是初、中、高级阶段,它都有用武之地。学习汉语时总是先模仿,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比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教师进行发音示范,或通过多媒体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发音进行语音练习。到了中高级阶段的语法学习,教师给出像“S+把+O+V+补语”这样基本的“把”字句的句型,让学生将其作为模因进行模仿替换其中的某个成分练习造句,延长模因在学习者大脑中的停留时间,直至完全掌握。由此可见,模因伴随教师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汉语过程的始终,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2.2.3实践性原则。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强。无论是初学汉语者,还是中高级学习者,都可利用模因进行汉语学习。只要掌握了特定的模因,通过模仿、联想等方法就能用已有模因生成新模因。大部分学习者都认为汉字难学,我们可以把汉字的偏旁作为偏旁模因,例如单人旁,通过同一偏旁模因的复制习得与同偏旁模因类似的汉字(他、们、化、位、停……),改变学习者的畏难心理。

2.3模因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习得过程其实就是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6]。这在周一书(2014)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阐释。这里我们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双向视角进行分析说明。

2.3.1作为学习的主体者——学生

2.3.1.1背诵记忆学习法。新理论都发轫于旧有的理论,是对已有理论的继承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背诵记忆学习法,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我们在学习其他外语的时候,同样要用背诵的方法记忆单词、句型等,甚至我们现在仍能说出儿时记忆过的内容,这是因为那些模因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宿主”的大脑里。汉语学习者亦是如此。背诵能够同化汉语的模因,让输入的模因长时间地停留在“宿主”的大脑中,为新的言语输出夯实基础。只有多背诵记忆汉语语言材料,他们才能在表达中有的放矢,有话可说,而事实上初、中、高阶段的留学生也都在使用这种方法。可见,根据模因论,背诵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不但应被重拾,更应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竭力提倡。

2.3.1.2模仿替换学习法。任何语言都是通过不断模仿复制模因,在句法形式和意义条件制约下进行传播,达到相互交流思想的目的。因此,学习者要加强模仿并通过替换练习来掌握汉语。这在实际的汉语教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如《汉语教程(修订版)》、《发展汉语》、《博雅汉语》等当下通用的教材,都有模仿替换练习。以杨寄洲的《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第五课《这是王老师》为例,课后练习题就有与课文内容相同的“话对”:

(a)

A:这是王老师,这是我爸爸。

B:王老师,您好!

C:您好!请进!请坐!请喝茶!

B:谢谢!

C:不客气!

(b)

“A:Zhè shì Wáng lǎoshi,zhèshì wǒ bàba.

B:_______,_______.

C:Nín hǎo!Qǐng jìn!Qǐng zuò!Qǐng hē chá!

B:_______!

C:Bú kèqi!”[7]

(a)部分与课文内容完全一样,(b)部分删掉了某些句子,让学生自己补充。这时学生可以完全模仿,也可以通过替换一些词语或者整句进行会话操练。

2.3.1.3情境联想学习法。由于模因在模仿、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也可能经过复合模因的重构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因此,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是不确定的,宿主有根据语境条件选择模因进行发挥联想的空间。同样,汉语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发挥创造,通过联想形成新的模因,完成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

2.3.1.4整合创新学习法。语言中的模因虽较难把握,但学习者可以在输出言语之前将大脑中的不同模因进行整合,尤其是相似模因和相关模因。通过隐喻整合和转喻整合形成的新模因复合体,是“宿主”之前概念中所没有的新的表达形式,是学习者创新的体现。“整合是创新的源泉,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模因的整合亦如此。比如,“六六”在《易经》中是“坤”卦,所呈卦象不顺利,正因为不顺利,古人就希望它能够吉利,于是在“六六”后面加上“大顺”二字。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六六大顺”这个成语的时候,常常是一头雾水,这时就可以在教师启发下把意义相关的模因整合到一起,不吉利的“六六”加上吉利的“顺利”,从而整合出新的“吉利”之意的说法——六六大顺,这不仅提高了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概括和理解能力,还为学习者进行创新提供了可能。例如,学生会利用语音上的近似把“这样子”说成“酱紫”,用“888”表示“发发发”,用“俩”表示“两个”等。另外,学习者输出的小句或句子,其中,有些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有些不符合汉语句法形式。如“*昨天我见面朋友了”,就是学习者在整合不同模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杂糅类偏误,这在方便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学习者可能加强整合以致滥用甚至出现错误。

2.3.2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

2.3.2.1把学习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教师在教授汉语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学习策略作为模因直接传授给学习者,提高其汉语输出能力。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阅读过程中有精读、泛读、寻读、跳读等,教师要把不同情境下最适合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教给学习者,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3.2.2把特定的语块和句型作为模因教授给学习者。例如,课堂中教授语块“我认为……”“依我看……”、句型“V+ O+V+C”“S+把O+V+C+了”、框架介词“在……上/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套用加以遣词造句,为学习者学习汉语提供方便。

2.3.2.3由于模仿伴随汉语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作为被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提高修养,为学习者做好示范。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尽量使用简洁并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的话语,讲标准的普通话。

结语

模因论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随着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养料并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2][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9.

[4]何自然,谢朝群,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6.

[5]李捷,何自然.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6]周一书.模因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4).

[7]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43.

[8]沈家煊.语法六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80.

猜你喜欢

模因第二语言宿主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