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诗人“素质教育”漫谈

2016-03-17黄伟

文教资料 2016年2期
关键词:书剑弹琴唐诗

黄伟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00)



唐代诗人“素质教育”漫谈

黄伟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繁盛的典范,它不仅缔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且促成了音乐、舞蹈、绘画、马球、剑术诸多文体形式的空前繁荣。在蔚为壮观的唐诗殿堂里徜徉,不仅可以观赏到音乐、舞蹈、绘画、马球、剑术等诸多展示精湛技艺的历史画卷,而且可以揣摩出唐代诗人不囿于一艺而全面丰厚的文化素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现实需求使得唐代诗人大都娴熟于形态各异的诸多技能。通过对唐诗人全面素质教育的解读,或许能为今天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这一两难命题提供一个更好的途径。

关键词:唐代诗人素质教育音乐绘画

“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各种体式渐趋完备,创作风格也日臻成熟。不论‘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还是‘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不幸’,都证明了唐诗在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①。在星汉灿烂的唐诗发展谱系中,可谓名家辈出,代有文雄。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有“忆昔开元全盛日”的盛世豪情,而且有“天街踏遍公卿骨”的衰世哀叹。除却这些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家国之思外,唐代诗人也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活色生香的文艺大比拼。

一、家家尽唱升平曲,帝幸梨园亲制词

在文学发展史上,诗歌、音乐、舞蹈往往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在大唐的艺术桂冠上,诗歌与音乐可以说是两颗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大唐帝国不仅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且是我国音乐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在大唐盛世里,诗歌与音乐这一对艺术的宠儿高度融合、互相影响。音乐成为唐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琴筝琵琶等各色乐器也一一登场。“据《全唐诗索引》和《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统计,唐朝咏乐诗共约600余首,描写器乐演奏的诗篇约300余首,其中咏琴诗约120首,咏筝、咏琵琶、咏笛者各约30首,咏笙者约20首,其中它还涉及筚篥、芦管、箜篌、笳、箫、鼓、钟等乐器,凡20余种共130多首。其他的描写听歌赏乐的诗篇共有400首左右”②。

唐朝音乐之所以能够繁荣,不仅得益于民族音乐的融合,中原雅乐与胡族燕乐的交流,还依仗历代帝王贵胄的大力倡导,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在唐玄宗一干帝王将相的大力参与下,唐代音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唐代音乐的繁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燕乐、清商乐、天竺乐、西凉乐等“十部乐”的形成;二是音乐管理机构的完善,囊括梨园、教坊等音乐机构,音乐繁盛的体现就是涌现出众多音乐表演者,他们操持各种乐器,以或歌或舞的艺术形式,与诗歌艺术一起再次开创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繁荣局面。

诗歌与音乐在先秦时期就密切相关,并且和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教化不可分割。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音乐素养极高的唐代诗人,在听乐观舞的过程中,其审美感受流诸笔端,留下数量不菲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琴声中正平和,是儒雅君子修身养性的必备乐器,也是儒家礼乐教化的象征,是故“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古琴的弹奏对环境要求极高,如王维《竹里馆》所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其他如王绩《山中叙志》:“风鸣静夜琴,月然芳春酒。”王绩《北山》“幽兰独夜清琴曲”;王勃《山扉夜坐》“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王勃《寒夜思友三首》“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李峤《风》:“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常建《听琴秋夜赠寇尊师》:“琴当秋夜听,况是调中人。”李白《月夜听卢子顺》:“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唐诗也记载了身份各异的弹琴之人,如韦庄《听赵秀才弹琴》及《悼杨氏妓琴弦》,项斯《泾州听张处士弹琴》,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孟浩然《听郑王愔弹琴》,贯休《听僧弹琴》,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卢仝《听萧君姬人弹琴》,贾岛《听乐山人弹易水》,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听颖师琴歌》,常建的《张山人弹琴》。

“琵琶弦中苦调多”(刘长卿《相和歌辞·王昭君》),弹奏琵琶所表达的氛围总是有着或淡或浓的萧瑟之感、悲凉之气,凄凉的审美意向在诗人心中油然而生。唐诗中有关琵琶篇章所流露出的悲苦之音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琵琶》诗,结尾“空馀关陇恨,因此代相思”,含不尽之意溢于言外。在唐诗中,有关琵琶的著名诗篇除却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大多和边塞意象联系在一起,如王昌龄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相和歌辞·从军行》)也是弹出万千愁绪。顾况《刘禅奴弹琵琶歌》也是如此:“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其他如白居易《听李士良琵琶》:“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闲人暂听犹眉敛,可使和蕃公主闻。”许浑《听琵琶》:“欲写明妃万里情,紫槽红拨夜丁丁。胡沙望尽汉宫远,月落天山闻一声。”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势强盛,处处笙歌旋舞。而玄宗本人作为风流天子也素喜歌舞,且自度新曲。在中晚唐诗人的笔下,霓裳羽衣曲就是开元盛世的象征符号。而张祜所作的宫词有不少涉及玄宗时歌舞升平的盛世场景。《正月十五夜灯》、《上巳乐》、《元日仗》、《李谟笛》等诗作,用极具渲染力的笔触刻画出当时重要节日的狂欢场面,也展示了唐玄宗的纵情声色”③。如: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元日仗》

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

——《上巳乐》

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李谟笛》

这些诗作透露出整个开元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音乐歌舞呈现出如痴似醉的着迷,“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酒楼吹笛是新声”,勾勒出一幅盛世繁华景象下的醉生梦死画卷,君民同心地展现出了“万方同轨奏升平”的热闹与繁华。“反映在这些诗中的完全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自然表现了诗人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和眷恋。但是,如果把这些诗仅仅看做是对于开、天之盛的讴歌,那就错了。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豢养一批梨园弟子,整日吹拉弹唱、歌舞取乐,对潜在的社会政治危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终于导致安史之乱。这些诗自然也有讽喻之意,并提醒当政者要引以为戒”④。

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讲:“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总而言之,由于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唐诗才所以取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灿烂辉煌成就,才使得唐诗得以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一个读书人能文能武的象征,初唐时面临边疆少数民族势力的不断侵扰,尚武自强的风气席卷整个社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是唐代诗人渴望在历史舞台建功立业的共同情怀。在这种充斥着“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氛围里,“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不可避免地成为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即使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卷少年也体现出书、剑并用的豪情。如陈子昂的“平生闻高义,书剑白大雄”;(《送别出塞》)孟浩然的“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自洛之越》)高适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人日寄杜二拾遗》)晚唐温庭筠的“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过陈琳墓》)在唐代,书与剑就是诗人的梦想,是建功立业的寄托。

在唐代尚武风行的氛围里,诗人们不甘于做一个寻章摘句的老雕虫,只能面对“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的窘境。面对胡族入侵,他们意识到“凭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渴望过上或仗剑任侠或使至塞上的生涯,在边塞、在异域,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享受“单于夜遁逃”的荣光。唐代诗人具有空前的理想抱负,将少年塑造得雄视千古,不可一世。如王维《少年行》诗云: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昌龄的《少年行二首》: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上述诗歌流露出唐代诗人不屑于温庭筠“欲将书剑学从军”文艺场景的浓缩,极力塑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少年形象,不仅彰显侠士精神,更在保家卫国层面上凸显少年郎的道义担当与胸襟器识。他们的这种游侠精神、尚武气概可以看做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为发端,曹植《白马篇》为踵事增华的体现: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李白《侠客行》可谓代表: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是一位著名的苦吟诗人,但其《述剑》诗可谓豪气干云,气象万千。其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视君,谁为不平事。”由此可知,在唐代尚武的氛围里,诗人的书剑情节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并且是全民普及的。

结语

在众星闪耀的唐代诗坛上,诗人们大都体现出“君子不器”的多样性才能。如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他不仅是名震诗坛的大诗人,而且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大画家。平生自视很高的苏轼曾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生性不羁、豪放飘逸的李太白曾自诩:“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

卿相。”(《上韩荆州书》)平生迂谨的杜陵叟也发出会心的赞叹:“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在大唐盛世,诗人们渴望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以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才有“凭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感慨。除却安身立命的诗文,琴棋书画的文人雅致,甚至上马杀贼的武艺,他们都是纳入自己的受教体系的。或许在唐代不是每个诗人都能做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的侠义之举,也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可以冠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纵览《全唐诗》,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人笔下形态各异的独特才能即便有自诩夸张的成分,但至少也说明了他们始终是抱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积极心态,这对我们今天强调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注释:

①黄伟.关于清诗.文学评论,2007(1).

②李杨.唐代音乐诗综论.晋阳学刊,1999(3).

③黄伟.张祜宫词中盛唐情结的文化阐释.枣庄学院学报,2009(6).

④俞香顺.论张祜的宫词乐府和山水寺庙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9).

猜你喜欢

书剑弹琴唐诗
Grain-sized moxibustion inhibits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 disease in 5XFAD transgenic mice
铆钉监控系统在汽车总装车间的应用
汽车仪表板总成助力臂设计优化
妈妈视频教11岁女儿给自己打针
会弹琴的沙丘
用腿弹琴的孩子
弹琴
教爸爸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