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2016-03-17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科安徽创新能力

詹秋文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詹秋文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本文在分析当前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培养模式,即强化农科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种精神(吃苦耐劳的农学精神),创新两个体系(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三维模式(导师制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自主科研实践锻炼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践,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明显,为农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借鉴。

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目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创新尤为重要。李克强[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强调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农科专业关系到高层次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培养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机制是培养农科类大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缩短农科类大学毕业生从毕业到进入工作角色历程的有效途径[3]。然而,目前农科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明显不足,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曾雅丽[5]研究发现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内容狭隘化等突出问题。张亚红等[6]提出基于学分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但发现教师创新观念引导不够且保障评价体系不健全。那么,构建科学合理的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首选研究课题。安徽科技学院近年来对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经验。

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农科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农学精神

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地方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文件为行动指南,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农科专业服务“三农”的意识,坚持面向农业和基层,着力培养“四能”(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应用型人才,强化吃苦耐劳和务实勤奋的农学精神教育。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先后在2010、2013和2015版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通过农科专业资深教授给大一新生讲授农科专业导论课程,加强农科学生艰苦奋斗的农学精神教育,提高了其创新创业能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农科专业大学生。比如,苗娟等三名在校大学生落户凤阳小岗村承包蘑菇大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曾受到胡锦涛同志接见并亲切交谈。2006届毕业生杨俊森两度受到习近平同志的接见,2008年荣获“全国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称号。2014届毕业生潘显兵入选“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3年获第6届全国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14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5届农艺教育专业毕业生周健荣获2014年安徽省“创青春”大赛银奖,并获2014年“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等。学校于2011年获批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袁隆平院士专门为学校题写了“艰苦奋斗、育才兴农”八个大字,充分肯定了农科专业凝练而成的农学精神。

2 创新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确保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构建落到实处

2.1 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

在我国农科院校,农科专业几乎都是传统优势专业。对于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优化,对过去“学术化”课程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强调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重点的课程设置原则,构建理论与应用并重的课程体系,特别是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其次,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两线并行,鼓励教师创新课程、整合相关课程。再者,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7],建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简称慕课)[8],增开双语课程比例,实验课单独设课,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等。安徽科技学院在三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强化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开设相关课程,如《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大学生科学发展方法》、《农业科技创新实验》、《农业生态规划与设计》、《种子技术创新研究》等。对于学生参加培训或竞赛、获奖或取得创新成果等,可以认定为“创新实践”或“创业实践”学分,抵免修读相应模块的课程。通过多年建设,农学、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农艺教育被评定为安徽省教育改革示范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等,这些农科专业的建设成果为安徽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2 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2.1 成立创新教育专门机构,出台相关政策 为进一步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毕业后自主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安徽科技学院在最初成立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于2015年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在校大学生科研和创业的立项审批,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协调等,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如《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管理办法》、《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

2.2.2 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培养农科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保障农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构建以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体系,扩宽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空间。如安徽科技学院在校内建设有种植科技园、畜牧科技园、附属兽医院、GMP兽药厂和SPF实验动物中心等创新实践基地,在校外合作企业如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60多家校外基地,为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2.3 开创“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农科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必须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岗位津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强化企业锻炼和实践能力培养;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入手,强化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双能”(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素质。安徽科技学院在农科专业较早提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观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行“两进、一培、一参与” (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合作) 制度,农科“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草学先后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饲草育种研发团队”和“绿色饲料添加剂与功能性畜禽产品研发团队”获批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3 建立三维模式,促进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取得实效

3.1 导师制模式

在强化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一或大二年级学生中,通过双向选择,确立指导教师,提前给他们从事科研锻炼的机会。在指导形式上,根据师资条件,可以导师一对多形式,或者导师组多对多形式;在指导途径上,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谈心等形式,既有面对面交流,也有利用电话、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在指导要求上,倡导导师找学生和学生主动找导师,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在指导内容上,第一年往往不让学生从事具体课题研究,而是让其阅读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科研工作以多观察多看的见习为主,旨在培养科研兴趣,一年后再单独承担一个子课题研究。通过导师制模式,那些率先得到科研训练的学生,思维能力强,科研素质高,不仅很好完成毕业实习,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如安徽科技学院农艺教育专业某学生到安徽农科院应聘时,农科院原计划录用1名农学专业学生,但因该生表现突出,破例增加一个名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树立“高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与使用结合”的“三结合”农科人才培养理念,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行业创新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精神,举办校企合作班。如安徽科技学院先后与大北农集团、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了 “大北农班”、“隆平高科种子班”、“莱姆佳班”等,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为重要的是,农科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产生了辐射连动效果,逐渐拓展到学校其他专业,如理学、工学等学科也纷纷与有关单位签订办学合同,定期派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了解社会所需,积累社会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提高了就业能力。

3.3 自主科技创新实践锻炼模式

3.3.1 设立创新基金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设立农科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如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从最初每年10余项发展到目前每年200余项,资助经费年均150多万元,其中每年农科专业获批立项的课题达到全校的三分之一。通过创新科研基金的锻炼,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为核心的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3.3.2 开辟科技创新训练田,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内种植基地,让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在第6学期进入综合训练田实践活动。一般按照2名学生分配一块试验田,由学生制订种植计划,自主选择作物种类和品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等全部由学生操作,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由指导教师帮助解决。安徽科技学院通过这一实践方式,在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了显著效果,并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3.3 强化自主科技创新学习,实行多证书制度 为了与国家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接轨,并根据毕业生就业竞争和人才市场需求,农科专业与国家农业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进行农科大学生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学生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相关农业法规,然后报考相关工种。安徽科技学院每年均有近800人次参加考核鉴定。开展鉴定的工种有高级农技推广员、高级农技指导员、高级种子繁育员、高级肥料配方与评价师、高级动物检验检疫员、高级乳品检验员和高级中兽医员等,学生通过率达96%以上。这些证书为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结语与思考

自本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安徽科技学院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明显。其中,农科专业学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科技发明20余项,获国家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学科竞赛10余项。

在李克强[2]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我国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热潮,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无不体现“双创”的理念。但是“双创”必须有依托基地,不然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应该看到,许多农科大学因校区建设需要,原有的校内农场、牧场(或实验基地)面积大大缩减,或搬离主校区异地重建,甚至被撤消,以往植物生产类专业两位学生可以拥有一块实验地,动物生产类专业一个小组(2~5人)可以解剖一只动物(如鱼、兔子、鸡、猪等),现在可能很难做到。那么,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如何进一步深化?能否通过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建立共同培养机制,或者通过联合动、植物种养殖企业或科研院所,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应用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联盟,值得广大农科教育工作者深思。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2015-08-16.

[2]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EB/OL]. Http://www.people.com.cn/n/2015/0305/c347407-26643598.html, 2015-08-18.

[3]唐凤娥. 农科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刍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0 (8):2041-2043.

[4]杨青. 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9.

[5]曾雅丽. 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2(11):2405-2408.

[6]张亚红, 曹兵, 李海峰. 基于学分制的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宁夏大学农学院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6019-16020.

[7]吴玲. 融合翻转课堂理念 教学凸显创新高效[N]. 中国教育报, 2015-04-29(07).

[8]王永固, 张庆. MOOC: 特征与学习机制[J]. 教育研究, 2014(9):112-120,133.

(责任编辑:郭万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Approa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Major Undergraduates——Tak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 Qiu-we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China)

A training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innovative 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major undergraduates. The approach proposes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 cultivating the hard-working agronomy spirit, innovat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three-dimensional mode which consists of the mode of tutoring, th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mode of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he effects of the approach on improving innovative abilit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firmed in agricultural major undergraduates through our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approach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enlightment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talents.

Agricultural major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pproach; Practice

2015-10-11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高函[2014]7号);安徽省名师(大师)工作室项目(2014msgzs157);安徽省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皖教秘科[2014]28号);安徽科技学院作物学重点学科经费资助项目(AKZDXK2015A03)。

詹秋文(1963-),男,安徽省宿松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与管理研究。

G642.0

A

1673-8772(2016)05-0085-04

猜你喜欢

农科安徽创新能力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