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学问题的分类看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2016-03-17毛善成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1期

毛善成

(淮阴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003)



从科学问题的分类看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毛善成

(淮阴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淮安223003)

摘要:文献增长和读者需求无限性与馆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图书馆采取“循环策略”,重复利用文献资源。对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即保障文献“借—还—借、有序—无序—有序、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纸质文献”的循环,进行抽象,提出“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状态的相互转化的科学”。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文献状态;转化问题;演化问题;文献的可获得性

波普尔在其名著《猜想与反驳》中就科学的起源问题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1]:“一种科学理论,一种解释性理论,只不过是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解决一个与发现一种解释有关或有联系的问题”。正是问题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因而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这一看法得到了科学哲学家们的广泛认同。

劳丹[2]把科学问题分为“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就具体学科而言,每门学科都存在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这样分类过于笼统,对探索具体学科研究对象的指导意义不大。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至今还存在争论[2-5],图书馆学是否属于科学也存在分歧。刘旭青等[5]将有关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认真梳理,分为“工作说”“事业说”“本质说”3类。还有人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表述为“图书馆通过读者将文献信息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6],使图书馆学对象研究打上阶级的烙印。王灿[4]认为,“国内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激烈争论的背后透视出图书馆学界对当前图书馆学的不满和对未来图书馆学发展的迷茫”。王杉[7]认为,国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存在过度抽象而脱离实际的倾向。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应在抽象的基础上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常态化,以不变应多变。要讨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必须把科学问题与学科联系起来,使科学问题深入学科内部,每门学科都有主要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特殊问题、一对特殊矛盾,也就是研究对象,使学科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科学问题:转化问题和演化问题

自然科学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转化问题的科学,像自然科学中的化学是研究分子间相互转化的科学,即一种分子转化为另一种分子或者说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科学;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相互转化的科学,如热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这是蒸汽机的工作原理,热运动转化为电运动,这是火力发电的工作原理。另一类是演化科学,如地球科学(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科学。地球科学是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像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就是用来解释地球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即分为七大板块和四大洋的;天文学是主要研究天体、星系等演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如宇宙的起源问题、太阳系的形成问题都是天文学的研究范畴,著名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生物学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物种的进化,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生物科学中的普适理论。比较而言,数学、文学、艺术等,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如数学中的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首次实现了形与数的转化,这是西方数学的一次质的飞跃[8],使数学更接近于物理学,使数学和近代自然科学能够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也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解析几何是数学中的科学。文学和艺术中的文学史、艺术史具有实证科学的特征,如《金瓶梅》的作者是谁、曹操的艺术形象是如何演变的等问题都要进行实证研究,才能正确回答,其已有的结论也可以被证伪。历史上的炼金术和燃素论,按照波普尔的证伪原则属于科学,笔者的解释就是因为炼金术(把一种金属转化为另一种金属)和燃素论(燃素通过燃烧转化为热量)都是对转化问题的大胆猜测。在炼金术和燃素论产生的时代还没有原子、分子、元素的概念,但它们在化学史上的地位,任何一本化学史书都会给出重要评价。炼金术士把一些价格偏低的金属转变成金的想法,后来被实验证实,只是转化率太低没有实践价值而已。燃素论被法国化学家拉瓦席证伪,从而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给化学带来一场革命[9]。根据上述思路,笔者研究了存在诸多争论的教育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脑体矛盾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把人的脑力、智慧、知识转化为人的力量构成了教育学诸多学科的核心问题”,“人类体力发展的有限性和脑力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育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10];“经济学是关于‘资源与财富相互转化’的科学”[11]。同样的思路,也可以探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2图书馆有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那么纷繁杂乱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影像和图片、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等,就是图书馆的细胞。如何让图书馆成为活的有机体?就是让细胞运动起来,像人(Living Library)那样活着:有运动(流动)、有休息(睡眠),补充营养,新陈代谢,即不断生长新细胞(补充新的文献资料)和淘汰旧细胞(淘汰无用的文献)。当人体细胞处于有序运动(正常的新陈代谢)时,人是健康的;反之,当人体细胞处于无序运动时,表明人体存在健康问题,例如细胞的畸形疯长形成了癌症。当下,图书馆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文献的无限增长和读者对优质(重要)文献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现代图书馆起源于古代的私人藏书楼。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出现了管理人员和数量庞大的读者群,进而出现了文献管理者和读者之间的分离。图书馆的内在矛盾,即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的矛盾,不随图书馆的变迁而变化,是相对不变的矛盾。图书馆的基本性质是服务,图书馆存在价值的首要表现是满足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是互动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要进一步探索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妨反过来考虑,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读者与图书馆员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读者与图书馆员的矛盾表现为“物—文献”的有序与无序间的矛盾。图书馆员希望图书等文献分门别类,排放整洁,而读者希望随手能得而不用放回原处。正是读者的这一要求促使图书馆的文献借阅演变为现在的开架获取。图书馆“人与人”的矛盾表现为“文献——细胞”的静止与运动(流动、流通)之间矛盾。矛盾的双方有向对立面转化的特征。当读者借阅馆藏文献时,发现该文献的状态为“在馆、可借”却找不到时,可能有多种原因:1) 放错地方了,表明文献处于无序状态。2) 已被借出,但管理上出现问题,没有扫描登记。3) 被读者有意带出馆外。“放错地方了”这一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即管理人员对文献进行整理,使之转化为有序状态(回归原位)即可。找到读者,重新扫描登记,就可以为后面读者的借阅减少麻烦。按照白君礼的说法,许多“问题的实质包含3个要点:问题以某种状态呈现着、它期望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没有十分明确的方法来完成这种转变”[12]。显然,图书馆问题的实质通常表现为文献以某种状态呈现着(在馆、借出、采编、加工、有序、无序、纸质的、电子化的等)、文献期望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文献状态的周期性循环,就形成了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完成上述转变,就形成了图书馆学许多分支学科和技术进步的核心问题。在没有发明复印机之前,图书馆不可能为读者提供复印服务。20世纪80年代,大学图书馆一般没有复印设备,到了20世纪90年代,复印机开始普及。现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电子打印机和电子扫描仪,以满足读者实现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互转化的需要。 这反映了图书馆的技术装备和服务是围绕“文献状态的相互转化”和读者需求而展开的。

3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状态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如果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文献状态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和图书馆学的五定律有何关联?1931年,印度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把图书馆的基本问题概括为5条法则,即“图书在于利用,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如果本文的假设成立,假设就构成了五定律存在的前提条件。

3.1图书在于利用

图书等进入图书馆之前不是图书馆学意义上的文献,无法被读者群所利用。图书在于利用,是多次利用而不是一次利用,是循环利用,是有序利用而不是无序利用,是为更多的读者所利用。图书(文献)进入图书馆后,工作人员对其分类编码,给其合理的编号和对应的存放位置,上架后就对读者开放了。这一工作流程的目的是对图书进行有序管理,便于利用和借还。在开架获取的情况下,读者借阅图书(文献)时会使文献的状态(物理空间的位置等)发生变化,使文献状态趋于无序而无法再次利用。工作人员必须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次图书,使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成为有序状态,便于下一位读者利用。这样,图书进入新一轮的状态循环过程:从借到还、从无序到有序的循环。文献状态的循环促进了文献的重复利用。

3.2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

文献增长的无限性和读者需求的无限性与馆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图书馆技术进步、持续发展,图书馆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让“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图书馆只有循环利用图书才有可能满足上述要求。长期以来,图书馆对抗上述根本矛盾是借助加快图书的状态循环来实现的。如同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厂商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周转次数来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也从单纯的纸质文献时代进入电子文献时代,大大缓解了馆藏空间不足的压力。纸质文献的存放需要物理空间,占据了大量的空间资源,而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就会增加文献状态的无序性,影响读者的借阅,必须及时进行人工整理。电子文献存放在虚拟空间,不会占据大量物理空间,不会大幅增加文献状态的无序性,人工清理的工作量较少,用计算机软件就可以搞定。计算机成为图书馆的一种常用工具。随着电子文献的增加和纸质文献的减少,可以预见的未来,图书馆的体力劳动岗位会进一步缩减,而脑力劳动岗位则会增加。这也是高校开展图书馆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契机。

3.3节约读者时间

节约读者时间,始终是图书馆的理念。在纸质文献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高采编、加工效率,简化借阅手续都是节约时间的方法,但其程度是有限的。原因在于它们都不是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是借阅。开架获取,方便了读者的借阅,也增加了文献整理、恢复有序状态的难度和频度。快速将文献从无序状态恢复到有序状态,成为节约读者时间的关键因素。于是,整理文献的力工这个岗位就产生了。而在电子文献时代,力工的岗位被计算机软件所取代,效率更高。

3.4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等文献是图书馆的细胞。文献(细胞)的正常代谢维持有机体的健康发展。维持文献状态的有序化是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图书馆这个有机体面临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挑战,如何对文献进行有序增减,成为图书馆面临的一大难题。帮助读者从海量的文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4如何测度文献状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效率

梁灿兴先生的“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13]一说,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葛园园对“可获得性论”提出质疑[14],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和知识体系不可能深入文献内部的知识单元。笔者认为,如果把“可获得性”定义为“文献的可获得性(微观层面)”就有实际意义了。馆藏文献的借阅效率主要由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效率所决定,而常态化工作的内容就是实现文献状态的相互转化。因此,可以利用“文献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效率”间接测度文献的可获得性。如某个读者到某图书馆希望借阅5种文献,实际只借到3种,则该图书馆对这位读者来说,文献的可获得性为

(3/5)×100%=60%。

但针对不同的读者,借阅文献的可获得性不一定相同,有的很高,达100%,有的很低,为0,但从统计上看,在一段时间如5 a或10 a内,能够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统计值,如50%或60%等。如果图书馆的文献可获得性测度越来越高的话,表明它运转良好。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满意度[15],即调查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宏观层面)。

5结束语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沿着图书馆的根本矛盾这一思路展开。文献增长的无限性和读者对文献需求的无限性与馆藏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科教育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图书馆采取“循环策略”,即通过文献状态的相互转化来达到重复利用文献资源的目的,文献状态“借—还—借、有序—无序—有序”的循环成为图书馆常态化工作。由纸质文献转变为电子文献是文献状态发生变化的革命性标志,存放地点也由物理空间转变为虚拟空间,最大限度地缓解了馆藏空间不足的压力。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循环转化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运动,是图书馆学应有的文化积淀。“文献状态相互转化”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科学对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能够合理解释图书馆学基本原理和图书馆的常态化工作。

长期以来,图书馆由于来自外界(文献增长和读者需求)的压力,自身的发展属于被动的适应,图书馆这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就像生物的进化那样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波普尔K R.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17-318.

[2] 马恒通,高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非本质说”的视角[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4):31-36.

[3] 马恒通,宋力品.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28-134.

[4] 高灿,魏辅轶.对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再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3):11-13.

[5] 刘旭青,金胜.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图书馆,2014(5):6-9.

[6] 王民学.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0(1):7-10.

[7] 王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去抽象化”研究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2):5-7.

[8] 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1):18-29.

[9] 关士续.科学认识的方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14.

[10] 毛善成.从科学问题的分类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113-117.

[11] 毛善成.从科学问题的分类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关系[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26(12):45-48.

[12] 白君礼.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问题、问题域、问题意识概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6):18-23.

[13] 梁灿兴.图书馆学的核心问题和研究对象新见[J].图书馆,1998(5):10-11.

[14] 葛园园.质疑“可获得性论”[J].图书馆杂志,2007,26(7):7-9.

[15] 章明,蒋一平.试论图书馆用户满意度[J].情报探索,2008(7):35-37.

〔责任编辑: 卢蕊〕

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library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of scientific issues

MAO Shancheng

(Library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finitude of literature growth and readers requirements and the limitation of collection is a fundamental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and library science. The library used the circular policy to make use of literatu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This thesis proposed that the library science is a science to study the mutual conversion of literature states by abstracting the process of the library work: the mutual conversion between borrowing and return of a book, order and disorder of literature states, paper and electronic literature.

Key words:research subjects of library science; literature state; conversion problem; evolution problem; procurability of literature

作者简介:毛善成(1960—),男,江苏沭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31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