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2016-03-16陈建龙,姚秀高,周永高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腰痛



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陈建龙, 姚秀高, 周永高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疼痛科, 重庆, 404000)

关键词:腰椎峡部裂; 腰痛; 射频热凝治疗; 脊神经后支

腰椎峡部裂是慢性顽固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Lambel于1858年首先发现,文献[1]报告运动员多发,平均发病率高达20.7%, 而普通成人发病率仅5%左右。腰椎峡部受自身解剖特点及应力学特征影响,容易发生峡部骨折。腰椎峡部裂形成后由于脊椎不稳,容易因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及发生椎间盘突出等压迫神经根而引发腰痛[2]。当前腰椎峡部裂的治疗效果有限,手术与保守治疗存在一定争议,但是腰椎峡部裂引起的慢性腰痛是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因此腰椎峡部裂性腰痛的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4]。本研究探讨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痛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腰椎峡部裂性腰痛患者,病例入选标准:慢性腰腿痛,腿痛不过膝,部分伴有感觉障碍;腰椎CT扫描存在峡部裂,CT片表现为上下关节突间横行不规则条状低密度影伴/不伴局部不规则粗大[5]。峡部裂急性期、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腰痛、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椎间盘突出等压迫神经根所致的下肢神经根性疼痛者均不纳入本研究。共入选腰椎峡部裂性腰痛患者108例,包括男64例,女44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6.1±11.1)岁,病程6月~11年,中位病程2.2年。

1.2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接受射频热凝及神经阻滞治疗。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腰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排除可能合并的其他疾病。

2组患者穿刺前均取俯卧位,C型臂定位一侧或双侧腰椎峡部裂处椎体和向下一椎体横突根部体表投影处为穿刺点。观察组采用22 G射频穿刺针,常规皮肤消毒后,在穿刺点垂直进针,针尖触及骨质,不必刻意寻找异感,此时针尖应位于上关节突和横突的连接处,用 C型臂验证,影像显示正位针尖在横突根部,侧位针尖不超过上关节突关节面,针尖部位测得阻抗 250~500 Ω,提示针尖位于神经组织内。定位完成后,依次感觉测试和运动测试:感觉测试采用 50 Hz的高频刺激,如果该后内侧支分布区有微痛、温热、憋胀感或串麻感,同时没有出现下肢难以耐受的剧烈疼痛,则感觉测试成功;运动神经测试给予 2 Hz未诱导出下肢肌肉抽动,证明针尖位置准确,方可行射频损毁,热凝损毁参数设置为100 s,78℃ 2 次。对照组注射液采用曲安奈德 3 mL(30 mg)、盐酸布比卡因 1.5 mL、0.9% 生理盐水5.5 mL混合而成,共10 mL。常规皮肤消毒后,在穿刺点垂直进针,针尖触及骨质后,用 C 型臂验证针尖应位于上关节突和横突的连接处,影像显示正位针尖在横突根部,侧位针尖不超过上关节突关节面,此位置就是准确的脊神经后内侧支注射点,可以注入治疗药物。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1、4、12周测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疼痛缓解、局部无压痛、活动正常,可正常工作,3月内无疼痛复发;好转:疼痛部分减轻,基本恢复正常活动,恢复原工作时,有时仍有不适;无效:治疗后疼痛如前或加重[6]。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所获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1、4、12周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62,9.798,5.9245,P<0.05),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0%(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64.8%,高于对照组的31.5%(P<0.05)。见表2。

表1 2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临床效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先天性、遗传性畸形所致的腰椎峡部裂早期多无临床表现,多数创伤性峡部裂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部分患者疼痛症状可能持续存在,少数患者手术治疗后都可能存在慢性腰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对慢性腰痛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腰脊神经后支是疼痛的主要传导通路,而且其解剖特点使其易受机械牵拉和卡压,常规的针灸、局部热敷、物理治疗等治疗效果有限[7]。射频热凝治疗可以通过高频电流在射频电极裸端周围产生电场,引起组织内离子快速运动,相互摩擦而对周围组织产生热效应,切割凝固电极裸端周围目标组织。其还可以通过调节射频输出功率的大小及治疗时间,调控针形电极处的局部组织凝固灶范围,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8]。神经阻滞治疗主要通过在靶神经局部注射消炎止痛及麻醉类药物来达到阻滞痛觉信号传入及减轻炎症水肿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4、12周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0%(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64.8%,高于对照组的31.5%(P<0.05)。表明射频热凝腰脊神经后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痛与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疼痛缓解迅速,持续时间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推测其机制可能在于射频热凝治疗可以在射频毁损前通过感觉和运动功能测试、分辨不同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损害,而且能有效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变神经,靶位准确[9]。射频治疗还可以根据不同神经纤维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选择性阻断转导痛觉的细纤维,且神经损毁后修复需要的时间较长[10]。总之,射频热凝治疗术具有微创、靶向明确、疗效确切持久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西兵, 曹延林, 舒小秋, 等. 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9): 813.

[2]李红, 任超学, 温晓妮. 慢性腰痛21例水中康复训练临床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 2010(7): 857.

[3]邹聪, 何云武, 陈金生, 等. X线引导下双极射频热凝治疗盘源性腰痛32例[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3, 41(1): 31.

[4]张红辰, 王艳芝, 李国新. 滑脱前期腰椎峡部裂的常规X线、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比较[J]. 河北医药, 2014, 36(14): 2146.

[5]王波, 傅锡金, 陈卫, 等. 改良Weinstin法在治疗腰椎峡部裂型滑脱中的应用[J]. 骨科, 2015, 6(2): 66.

[6]李辉, 张达颖. 射频热凝术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应用原理及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52(1): 96.

[7]王迪. 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11): 58.

[8]张广建, 王宗宝, 李仁淑, 等.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 20(10): 754.

[9]汪巍, 李广松, 曹赫基, 等.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与后路椎管减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J]. 颈腰痛杂志, 2014, 35(6): 405.

[10] 李辉, 王国云. 射频损毁和神经阻滞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对比评估[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15): 114.

通信作者:姚秀高, E-mail: yxgfy1234@163. com

收稿日期:2015-11-07

中图分类号:R 6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3-112-02

DOI:10.7619/jcmp.201603036

猜你喜欢

腰痛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缓解腰痛有良方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疫情期间,主动运动防治腰痛
腰痛宁胶囊使用心得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职业腰痛早防治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腰痛用药需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