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运作模式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运作模式学术期刊互联网+

高 士 荣

(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西安 710061)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运作模式

高 士 荣

(西安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西安 710061)

摘要: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实质是传统学术期刊与多媒体融合的产物,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实现:一是建立学术期刊网站,打造多媒体融合平台;二是编辑部实行网络化管理;三是利用互联网,优化稿源,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四是利用数据库,检测初审稿件;五是实行网络在线审稿,提高效率;六是建立网络评价体系,发挥读者参与的积极性。编辑要积极主动地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主动权,利用学术期刊网站满足作者尽快发表论文的实际需要,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学术期刊;运作模式

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开拓领域,不仅将改变世界的科学发展,而且将改变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此,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是推动互联网从消费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加速提升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1]。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2]当下,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如今大多数读者通过网络获取文献资料,很少有人通过纸质版获取文献,从而改变了传统纸质版学术期刊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学术期刊必须紧紧抓住“互联网 + ”时代的新机遇,积极采取行动加快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进程,推进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3]。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术期刊打造成含金量高的品牌优势,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投稿的主要对象和高质量、高水平论文的集聚地。

1 建立学术期刊网站,打造多媒体融合平台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多依托所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及行业协会等事业单位,处于松散的状态,规模小,影响力有限。其服务对象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为主。学术期刊人力、物力有限,自主研发并建立独立的学术期刊网站是不现实的。在以市场为主导、用户至上、读者第一的理念支配下,学术期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提高市场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借助全国性的技术成熟的数据库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迅速地提升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水平[4]。目前,只有少数学术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网站,使用专门的采编系统。大多数学术期刊主要依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等中文期刊数据库机构建立的期刊网站。数据库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各个学术期刊提供内容。学术期刊与这些专业的数据库机构合作,数据库机构的网络技术和学术期刊的学术资源优势整合,实现了传统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即期刊网站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排版、论文下载、读者反馈等信息集于一体。读者通过学术期刊网站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或下载论文。为此,各种学术信息纷纷上网,被人们广泛查询并加以应用。伴随数据库检索功能的日渐强大和快捷的网络传输,学术期刊在移动阅读领域的检索性阅读和点播性阅读方面发展潜力巨大。传统的纸质版期刊要求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通过文字联想到声音、画面。传统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3D特效等融合在一起,将静态的内容与动态的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地展现学术期刊的感染力、观赏性及可读性,降低读者阅读的疲劳感,增强读者听觉、视觉的效果,使学术期刊的阅读由传统“读”的模式转变为“读+听”的模式。例如,学术论文一般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某些抽象的理论如果通过图片、视频(或影像)展现,将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人们也容易学习和理解。

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成为继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因此,学术期刊可以推出微信公众号、微博、APP或者网站,并通过二维码来访问。学术期刊可以将二维码印刷在每篇文章的底部或期刊的封面上,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5],就可以与期刊网站链接,下载或阅读这篇论文。APP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论文下载后读者可以在线阅读。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网站等新媒体把学术期刊的征稿须知、当期目录、摘要等相关内容第一时间向作者、读者传递,使作者、读者快捷、免费地获取期刊信息。通过微信或微博,与作者、读者实现即时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充分听取作者、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传播途径有助于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学术期刊网站是向外界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信息传递及编辑与作者、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作者在网上可查询稿件情况,读者在网上可发表对期刊或某篇论文的意见和建议,编辑在网上可发布各种信息。有关论文的所有信息全部上网,包括读者对论文的点击、下载,知识点的搜索,摘要、关键词的阅读,以及读者意见的反馈等信息。期刊编辑部作为期刊出版的组织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析[6],为选稿、组稿提供方向;也能把握读者的需求,为读者在线提供个性化的定制电子产品。

2 编辑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办公网络化是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水平、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提升刊物影响力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科学研究领域普遍使用互联网,学术期刊的网络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学术期刊的一般发展趋势是作者和读者群体不断壮大,稿源充沛,出版周期缩短。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实现编辑系统的网络化运作模式,彻底抛弃纸质版的工作流程,将作者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出版发行[7]、编务管理等实现全程网络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效率。对此,编辑部要引进适合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线办公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发送收稿通知,并自动形成稿件登记本,不需人工进行稿件登记等工作。收稿通知、退改通知、派审通知和录用通知中的作者姓名、稿件标题、收稿日期等可以自动存入,不需要编务人工输入。方便查询专家外审的状态、作者退改的状态,该系统还能对特约稿件、加急稿件等特殊稿件通过电话、短信或邮件进行提醒。

由于编辑部的管理层级扁平,利用网站构建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优化编辑的业务流程,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信息传递与共享、存储、查询等方面的优势,减少管理环节,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术论文的规范性。编辑利用互联网检测、送审稿件,直接在网上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排版,并在线出版发行。学术期刊网络化可以完全实现编、排、校、发一体化与稿件运作的便捷化。编辑通过期刊网站可以及时准确地回复作者信息,包括收稿通知、修改通知、录用通知以及退稿通知等。超期工作还将自动提醒,强化了学术期刊的主动服务意识。同时,使用期刊网络化管理平台可以节省大量的业务经费,包括编辑部和评审专家、作者、读者之间的信件往来邮费,电话联系产生的通讯费,作者校对稿件产生的打印费等等。

在“互联网”背景下,编辑不仅要了解网络出版的运作模式,而且要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即掌握处理声音、图像、音乐、动画等素材的技能。现有的软件为期刊网络化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利用CMS系统,在网站发布期刊信息,并通过邮件列表或短信告知作者、读者。为了增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编辑可以把一年或者多年来的文章按照学科或专业做成电子版专刊,通过Rssreader软件把电子版专刊“推到”读者面前。还可以对每期中索引、下载频次高、影响巨大的重要文章定期推出精华版。编辑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满足作者要求尽快发表论文的同时,为读者提供快捷的服务。

3 利用互联网,优化稿源,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期刊的生命力在于优质的稿源。优化稿源是为了提高期刊的质量及其学术影响力。在“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下,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表现在所发表论文的原创性和创新水平及其推动学科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上。由此可见,作者水平的高低和受欢迎程度,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过去选择作者,主要根据编辑主观判断。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通过分析作者的读者群的分布或读者的质量,其论文被索引、下载、评论、引用的次数等,准确地了解到作者在读者群中的人气。编辑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可以准确地判断选题的价值,预测选题的发展趋势,由此提高稿源的质量。

为了优化稿源,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编辑利用互联网,收集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对选题进行动态跟踪。密切关注科研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的特点,然后对活跃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学术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及专家学者约稿。因为他们的稿件代表相关学科的最高水平,能反映某些交叉学科或前沿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第二,争取基金项目论文的首发权。学术期刊对相关学科重大事件的首次报道率之高低是评价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意识,通过网络,分类检索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密切与科研管理部门联系,实时跟踪科研课题申报情况及科研动态,对来自相关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攻关性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论文都争取在第一时间发表。该类课题难度大、起点高,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争取首发权可大大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树立期刊的学术权威性,巩固期刊在同行业领域的学术地位。第三,运行良好的学术期刊拥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编辑利用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机会,发现、分析作者队伍,向与会人员宣传、介绍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出版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及写作计划,为挖掘稿源补充后备力量。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和审稿人本身就是一批高素质的作者群,把他们视为有权威性的核心作者,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注重他们的网络辐射效应,凭借他们推荐亦可获得部分稿件。第四,编辑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例如微信、QQ进行组稿,以期刊栏目或某一专题建立群,邀请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加入群,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提高组稿效率。第五,为鼓励高被引论文作者,对高被引论文实行优惠政策。期刊网站可定期公布高被引论文列表名次,制定相关的费用减免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高被引论文的作者投稿,明确以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期刊的发表目标,由此体现学术期刊科研高地的战略性导向作用。第六,我国学术期刊承担着科研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任。对此,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国际化[8],从全球化的视角扩大国际稿源。除吸收国外作者稿件外,还可以聘请国外专家担任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借此移植国际办刊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的接轨[8]。第七,为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标注DOI号码,为学术期刊进入国际交流主流渠道提供条件。DOI是国际标准的标志码,相当于文章在网上的身份证号码。目前,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中国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注册机构。DOI作为网络上的唯一合法身份和标识,这将成为网络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上述措施,吸引高水平作者群,争取约到优质稿源,力争每期都有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高质量的论文主要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论文,即在相关领域或某一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论文。高水平的稿件一旦出版发行,大量的理论成果就会转载,其应用技术将会扩散并产业化,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日益形成学术期刊的品牌。

4 利用数据库,检测初审稿件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生、博士生人数每年呈递增趋势。高学历人数激增,必然产生海量的稿件。是否存在剽窃抄袭、学术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良行为,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稿件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对此,编辑部要求作者注重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在学术不端防范方面,鉴于核心学术期刊从收稿到刊出至少要一年时间,所以编辑部规定责任编辑初审时进行第一次学术不端检测,即对作者提交的论文篇名、作者姓名、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进行网络检测,检测没有通过的稿件不进入审稿环节;稿件刊出前再进行第二次学术不端检测,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国内数据库资源众多,如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都会及时地发布文献资源。其内容包括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并提供全文检索。目前使用的检索系统主要有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维普论文检测系统、ROST反剽窃系统等。其主要方法是:编辑通过论文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很快就能查找到与待审稿件相似的或同类的文章。然后通过混合引擎将数据库中的文献与所检测的稿件进行模糊匹配,相同的地方用红色标示出来,并显示重复率、观点剽窃、文字抄袭等内容。编辑据此能准确判断稿件是一稿多投还是雷同或抄袭。引文检索就是对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互相引证的参考文献能够反映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引文检索可以查到同类研究课题早期和最近发表的学术文章,由此判断该论文是否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此外,通过检索作者姓名,查出该作者近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由此鉴定该作者的学术水平。总之,利用数据库检测初审稿件,保障期刊论文的质量。

5 实行网络在线审稿,提高效率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论文的发稿时间和专家审稿、编辑加工时间都将提速,要求编辑和审稿专家既要有专业水平,又要有速度。因此编辑部不仅需要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环境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编辑队伍,而且需要一批乐于奉献的高效率、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只有通过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共同的努力,才能适应期刊网络化的运作模式。审稿是为了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也是学术期刊运作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传统纸质版学术论文审稿过程复杂,时间较长,而采取网络在线审稿后,电子稿传递的及时性可以缩短审稿时间。这就打破了地区的限制,可以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聘请学科带头人与资深专家做审稿人,不需要考虑非同城审稿所带来的附加成本和额外的工作量。

由于信息的网络化,专家学者直接在网上审读稿件,填写审稿意见。由于查阅资料很方便,能够快速判断学科前沿方面的各种信息,因而可以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质量。如果专家审稿超期时系统用自动邮件和短信进行提醒。编辑随时可以查阅审稿记录。专家审稿意见能自动复制到编辑对作者的退改邮件中,作者也能看见专家对稿件的修改[9]。同时,编辑根据专家审稿的评语判断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和审稿质量,认真遴选审稿人,避免因为审稿原因而埋没真正有思想的创新性稿件。

6 建立网络评价体系,发挥读者参与的积极性

有读者,期刊才有生命力。编辑部要运用多媒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倾听读者的意见,及时回复读者来信,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读者要充分利用学术期刊网站,参与到学术期刊办刊的选稿、审稿、版面设计、发行管理等各个运作过程中。在传统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由于时间的滞后性,交流互动不便,读者参与期刊运作的可能性较小,编辑无法及时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在期刊网站的网页上设立读者论坛之类的互动交流平台,读者围绕某些热点问题或某篇论文的论点在读者论坛上进行网上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作者和其他读者可以做出回应和反馈。这对提高论文质量、吸引读者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重点论文发表后,常常会接到读者的反馈,他们对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如果编辑将问题反馈给有关撰稿人,这些专家有感于编辑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般均能给予答复,读者也对编辑部的工作效率称赞有加。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学术期刊在广大作者和读者心中的影响力。

通过网络评价体系,编辑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期刊的各个阶段及时地调整。一是选稿阶段,加入读者评选环节,充分调动读者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编辑将收到的所有稿件按栏目分类挂在网上,由读者自由阅览、评价,通过打分评选出优秀稿件。评选打分与专家审稿意见相结合,选出优质稿件。二是通过读者参与选稿,能够防止抄袭、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众所周知,许多论文抄袭、造假事件都是读者在网上查阅、对比后揭露出来的。因此,发动读者参与选稿、评稿,能够将学术论文抄袭、造假消灭在审稿阶段。三是通过网络“众筹”选题,寻求创新思路。此处“众筹”是指“众筹”创新思路、新选题,而不是筹集资金。编辑通过期刊网站,针对某一地区的特色文化或某一热点问题,发起专题类众筹。充分调动广大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在读者中建立选题推荐互动,为学术期刊筹集更多的新思路、新选题。四是通过网络评价体系,让读者对办刊思路、选题策划、版面设计、发行管理等各个运作环节提意见,以便促进期刊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实质是传统学术期刊与多媒体融合的产物。传统学术期刊的工作流程即从组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到出版发行等[7],全部通过互联网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周期,实现了纸质版和电子版期刊的同步出版。通过网站上的开放存取期刊全文及摘要,提高了论文的检索率和被引用率,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当今,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并接受的新媒体形态。学术期刊网站成为科研工作者、读者沟通、交流学术的平台,成为传播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新知识的重要阵地。学术期刊网站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优势和技术手段,以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信息需求为中心,通过纸质版期刊和网站内容的资源整合、互动交流和服务增值,最终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出高速成长的新市场,并发展更多、更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10]。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7):92.

[2] 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05(1).

[3]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关于举办“互联网+印刷器材”高峰论坛的通知[Z].印刷工业,2015,(8):9.

[4] 贾晓青,王淑华.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变革断想[J].编辑学报,2014,(6):576-578.

[5] 杨晨晨.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学报发展新模式探讨[J].科技传播,2015,(15):148-149.

[6] 王育菁.创新与融合: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双重动力[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5):100-103.

[7] 杨小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出版的新思路与冷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6):598-600.

[8] 吴芳.挑战与机遇:我国学术期刊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10):13-15.

[9] 李华,李政,顾才东.学报采编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J].编辑之友,2010,(7):68-69.

[10] 向飒.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品牌延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78.

【责任编辑马小侠】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6-0087-05

收稿日期:2016-06-13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会研究基金资助课题:论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质量的提高(2013YB021)

作者简介:高士荣(1964—),女,湖北黄石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编辑学研究。

Operational Modes of Academic Jour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GAO Shi-rong

(Journal Editorial Office,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academic journals is actually the merged product between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multimedia, i.e. performing synchronous publications of paper and electronic versions. Nowadays, internet permeates through each section of edition progresses of academic journals, which has changed the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modes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of paper version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perational modes of academic jour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from six aspects. Firstly, it is to set up academic journal websites and constructing platform to merge multimedia; secondly, it is to perform administration of editorial office online; thirdly, i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bmitted manuscripts through internet and raising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fourthly, it is to check the duplication of submitted manuscripts; fifthly, it is to perform online review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finally, it is to set up evaluation system online and encouraging the readers to participate. Editors should actively hold the initiative of internet technique, employing the website of academic journals to satisfy the practical needs of authors to publish their papers as soon as possible, whilst providing expedient services to readers.

Key words:Internet plus; academic journal; operational mode

【图书情报与编辑传媒研究】

猜你喜欢

运作模式学术期刊互联网+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研究
美国、日本资产证券化的比较与借鉴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运作模式及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