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

2016-03-16

关键词:合力文明政治

索 世 帅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

索 世 帅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加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等学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概述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从三个方面逻辑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以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进程。

生态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

“合力”原本是物理学术语,后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不同的学科对“合力”的定义不尽相同。这里讲的“生态合力”是凝聚和融合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不同层次中的各个“生态元素”,以统一的着力点进行整体协调和作用互补。当前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理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以充分发挥两者合力作用。因此,培养生态理性的大学生,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知识和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1 逻辑起点: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事业到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所属范畴、目的任务、历史背景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能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1.1指向一致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独立思维和人格的个体,受一定的社会道德约束。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个体对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好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生态健康发展也决定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环境就是民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表现。对个体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两者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发展整体的幸福和利益。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在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发挥两者生态合力作用,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3实施途径的相似性

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从外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到达真正的内化,反过来规范人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转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我们也只能把实践作为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唯一途径。

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就是将两者在实践中有机融合,合力培养合格的理性生态人,达到共赢的局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肥沃的土壤。

2 逻辑展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容

在我国,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促使人们形成共识,主动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生活新风尚,有赖于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自觉与自律,这种自觉与自律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宣传的有效性。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2.1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发展观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是我们处理其他关系的基础。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中,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自在自然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因此,三个方面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首先要确保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时代需求。

现实方面,党和政府近年来逐渐将生态文明融入主流理论与国家战略中加以宣传引导。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及社会两者的关系,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则被忽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生态社会人”,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理念和任务。引导大学生遵循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明晰我们既有改造大自然权利的自由,又具有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2.2价值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的增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受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人为问题。国外经验显示,在实现生态现代化进程中,公众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因素。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这与其民众具有较高的生态责任意识密不可分。

而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责任意识,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重大的挑战。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形成共识。大学生群体作为生态价值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健全生态道德人格,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为建立“美丽中国”做出表率。

2.3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育就是要实践。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践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规范。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体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均衡,即人类开发不超过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规范,其生态价值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将生态道德规范与生态法律规范统一起来,明确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内化为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个体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队伍的主力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逻辑归宿: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孵化器。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习近平指出:“在生态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建设生态文明,高校理应当好“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高校所独有的辐射性和示范性作用。因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首先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理论教育。

3.1加强生态文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解读生态文明是构建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求。生态文明观的形成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总结反思,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采取科学措施和对生态环境观念转变的理论变革。这些理论认识和变革包含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科学阐释以及生态整体世界观、生态善恶观、生态良知等一系列生态文明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自然的自在性和自然的客观存在性。他认为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不是自然离不开人类,而是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持[3]。从而论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阐明了极其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可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释生态文明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理论应答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本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融合生态文明教育。贯彻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使大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中。

最后,在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结合不同专业教学特点与内容,渗透生态文明理论。在各学科的专业教育中深化生态教育,将生态理念渗透到教学各方面中,促进生态文明有序发展,形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生态认知,激发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塑造大学生生态人格,培养生态良知,使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

3.2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合力

生态文明观本质上是一种反思人类实践方式而逐渐确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实践过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一,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生态认知要求大学生对这种物质交换加以深刻理解并掌握。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宣传推广并结合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营造健康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将生态观念与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使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

第二,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教育就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美感,使人们能像朋友一般平等尊重大自然。大学生生态情感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感,会使大学生增强他们环保行为的内部动力。培养大学生丰富的生态情感最重要的是要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大自然的美的感化与震撼,促使其思想行动发生变化。为此,可以聘请相关生物及环境科学专家、教授定期做有关专题讲座,讲述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和正义感,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志。生态意志是指人们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时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面对环境问题,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项责任的过程中则需要正确处理付出与获利之间的均衡关系,抵御诱惑,坚定我们的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生态意志,科学认识人类同自然界的有机统一,牢记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习惯。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担任环保志愿者,加入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中,监管破坏环境的行为,积极履行志愿服务责任,增强大学生生态行为意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第四,坚定生态文明理念信仰。生态信仰的形成过程是深刻理解、情感升华和强烈责任感的有机统一。信念是连接认识和行为的枢纽。一定的认识,经过人的理性过滤,加上生活经验,内化为个人意志,再经过社会实践反复检验,升华为始终指导个人人生的信仰。这里要特别强调,应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教育。教师是心灵的净化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具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任务。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的信仰教育,进而让教师去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从而教育出更多具有生态文明人格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另外,也要抓住网络阵地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旋律。如今,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理解世界的最常用手段。这就启示我们要擅于运用最前端传播最广泛的网络,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生态网,传播最新的生态知识,并通过开展诸如“校园随走随拍”“美丽校园有我”等活动,拓展学生生态文明活动的展示空间,以加深对生态文化信仰的认同感。

第五,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志,坚定生态文明理念信仰,最重要的是还要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知、情、意、信的培养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个体即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上。生态道德的调节与生态法律的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组成生态行为规范教育主要内容。加强生态行为规范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循生态规矩,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养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从完备意义上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首先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理论教育,继而推动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感受体验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发展,由外到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39

2016-06-13

索世帅(1990—),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G641

A

1674-6341(2016)04-0093-03

猜你喜欢

合力文明政治
请文明演绎
“芪”心合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说文明
“政治攀附”
合力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