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与现状的研究

2016-03-16杨小丹

关键词:独生子女人际韧性

杨小丹

(湖北师大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关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与现状的研究

杨小丹

(湖北师大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心理韧性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五个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维度出发,主要从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差异、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差异、文理科差异、生源地差异、年级差异等六个方面,来剖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与现状,以便更好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

大学生;心理韧性;心理健康

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或“复原力”。最早对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存在的一些状况提出了“心理韧性”的概念,大意是指社会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样形态时,比如困境、顺境、悲伤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心里反映。[2]这表示面对生活的“抗打击能力”,正在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焦点。 大多学者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3]研究人员认为良好的适应能力、走出困境的能力是心理韧性的行为结果或功能。

现阶段,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心理韧性的界定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以Masten为代表的多名学者认为心理韧性是身体或精神受到打击后的积极行为;(2)Richardson等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保护因素、逆境以及压力等同时作用的心理过程;(3)Connor以及数名研究人员表示心理韧性是人体面临挫折、伤害、压力等不利事物时所表现的特殊能力[4]然而,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5]所以,研究人员的方向会直接影响对心理韧性的定义。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各种定义也不完全是对立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定义间甚至有许多很相似的部分,比方说,大家都强调个体经历消极事物后,能成功的适应生活,并取得更好的发展。[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大学普及程度逐年递增,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们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各种竞争以及来自于学业、事业、家庭的各种压力。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锻炼,许多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压力、问题时,容易表现出激烈的心理冲突。但是,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中华民族崛起的未来。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中,我们应重视心理教育,特别是心理韧性教育,必须探索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强健的心理,使他们在走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承担起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历史使命。[7]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及特点,从而为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更好的把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供思路,进而为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发展提供意见和参考。

一、方法

(一)被试

被试地点为湖北省黄石市,对象为黄石市两所大学的大学生共计500人。

我们总共回收500份问卷,其中剔除了无效或空白问卷13份,保留了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97.4%。问卷中,女生共计268人,男生共计219人;大学一年级学生为171人,大学二年级学生为154人,大学三年级学生为162人;理科生238人,文科生249人。

(二)工具

心理韧性量表翻译修订由Wagnild&Young(1993)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RS),[8]目前主要是通过测定个体遭受挫折后可继续坚持的能力以及其韧性回归能力。认为自身韧性是自信的,并对自身能力及韧性强度有一定认知的,往往能积极面对困难。用于测量个体适应良好的积极特征的共有25个项目。本量表采取7点计分,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量表得分分的值位于50(包括50)到170(包括)之间,得分越高,心理韧性越强,高于135(不包括135)将被视为高心理韧性。[9]

(三)程序

本研究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将严格按有关问卷测验程序及指导语的要求进行,指导被试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实对问卷的题目作出回答。最后,我们将使用“SPSS”软件在电脑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研结果

(1)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通过对心理韧性的研究的五个因子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目标专注(男:13.17±2.97,女:13.96±2.68,P<0.01)、家庭支持(男:20.24±4.36,女21.85±4.65,P<0.01)、积极认知(男:14.12±3.13,女:14.70±3.20,P<0.05)、人际协助(男:19.24±4.87,女:20.08±4.49,P<0.05)上存在性别差异,且在这些因子上女生的心理韧性均显著高于男生;在情绪控制(男:18.82±3.56,女:19.00±3.73,P>0.05)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

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目标专注(独生:13.17±2.57,非独生:13.87±2.92,P<0.01)、家庭支持(独生:19.66±4.30,非独生:21.95±4.56,P<0.01)、积极认知(独生:13.60±2.75,非独生:14.89±3.30,P<0.01)、人际协助(独生:18.92±4.33,非独生:20.15±4.77,P<0.01)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且非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情绪控制(独生:18.68±3.49,非独生:19.05±3.74,P>0.05)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

(3)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

对师范与非师范生在心理韧性上差异分析发现,在目标专注(师范生:14.26±2.84,非师范生:13.21±2.74,P<0.01)、家庭支持(师范生:22.51±4.83,非师范生:20.30±4.22,P<0.01)、积极认知(师范生14.87±3.09:,非师范生:14.19±3.22,P<0.01)、人际协助(师范生:20.78±5.28,非师范生:19.04±4.05,P<0.01)上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存在显著差异,且师范生的心理韧性均显著高非师范生;在情绪控制(师范生:18.87±3.83,非师范生:18.96±3.55,P>0.05)上师范与非师范生无显著性差异。

(4)心理韧性的专业差异

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心理韧性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情绪控制(文科:18.63±3.64,理科:19.35±3.66,P<0.05)、积极认知(文科:14.11±3.10,理科:14.98±3.24,P<0.01)、家庭支持(文科:20.83±4.71,理科:21.74±4.40,P<0.05)上文理科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理科学生心理韧性显著高于文科;在目标专注(文科:13.67±2.83,理科:13.60±2.82,P>0.05)和人际协助(文科:19.58±4.57,理科:19.98±4.79,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对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家庭支持(城镇:20.67±4.50,农村:21.57±4.64,P<0.05)上农村和城镇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在目标专注(城镇:13.58±2.80,农村:13.68±2.85,P>0.05)、情绪控制(城镇:19.07±3.57,农村:18.83±3.73,P>0.05)、积极认知(城镇:14.22±3.07,农村:14.64±3.25,P>0.05)和人及协助(城镇:19.95±4.79,农村:19.60±4.57,P>0.05)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6)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目标专注(F=3.78,P<0.01)、家庭支持(F=13.51,P<0.001)、积极认知(F=11.85,P<0.001)、人际协助(F=7.82,P<0.001)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情绪控制(F=1.38,P>0.05)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事后比较发现,在目标专注上大三显著高于大二;在积极认知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在家庭支持上大一高于大二、大四高于大一;在人际协助上大三高于大一、大三高于大二。

三、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和女生在情绪控制上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基本上都已年满18周岁已成人,都有一定的理性,学会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但就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显示:大学女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大学男生。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在性格方面女性较男性更坚持、灵活、镇定,另外,女性宜群性较高的特质帮助她们在面临压力及挑战时会产生更强的控制力,可以更有效的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支持,最终化解生活压力;二是因为,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心理结构完全不同,这使得女性在面临挑战和压力时耐受力较强。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支持、积极认知、人际协作、目标专注这五大因子上的分数明显低于大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之间家庭结构的不同。独生子女的家庭普遍都是三口之家,父母都围着他唯一的子女转,凡事都替他们的独生子女着想,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挫折训练”较少,当逆境袭来时,父母往往帮忙支撑,实在不行就逃避。这使得他们自己缺乏意志以及面对问题时找出应对策略的能力;而非独生子女往往是大家庭结构,父母无法对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事情都面面俱到,很多事情都需要子女自己去独立承担,这使他们在生活往往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个性更加坚韧,产生出具有挑战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经历伤痛后也能迅速恢复,并能越挫越勇。

3.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心理韧性上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在目标专注、家庭支持、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上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存在显著差异,且师范生的心理韧性均显著高非师范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师范生将是未来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积极健康的心理,在各方面都能够为人师表,因此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师范生比非师范生更高的心理韧性;另一方面,师范生在学校会接受各种各样有关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仅包括学生管理、授课艺术、人际关系处理,也包括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专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心理韧性;再者,师范生之所以会选择师范专业不仅是因为他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职业比较稳定,是所谓的“铁饭碗”,因为他们可能从小就经历了各种波折和创伤,至此期待将来的生活能够稳定一些。这种经历和想法使得师范生具有了一定的抵御挫折的能力,因此也使得师范生的心理韧性比非师范生要高。

4.心理韧性的专业差异

就专业差异而言,文理科生心理韧性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理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但是在目标专注和人际协助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交际圈与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会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专注于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懈努力,因此文理科生在目标专注、人际协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由于理科生要偏于理性一些,善于冷静全面的分析问题,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果断的采取相应有效地措施解决问题;而文科生要感性一些,情感比较丰富,情绪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会依靠感觉、情感做事,瞻前顾后,消极应对。因此,这就导致理科生心理韧性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方面较文科生要高。

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就生源地而言,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城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但心理韧性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仅仅只在家庭支持上存在差异。所以,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学生,由于环境艰苦、物质条件差,造就了他们的坚强和吃苦耐劳,压力来临时,他们不仅能够坚强地面对,还能将自己投进去、扎进去,将事物的发展朝着有利方向牵引。当事情在他们能力之外,自己不能独立处理时,父母也知道他们的苦衷,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相对优越,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在面临压力或困难时通常选择避开或找父母帮助,时间久了寻找父母帮忙的次数多了,父母也会着急,甚至觉得都上大学了应该学会自己独立处理一些事情了,因此对他们的支持相对的慢慢减少了。

6.学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家庭支持、积极认知、人际协助、目标专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情绪控制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事后比较发现,在目标专注上大三显著高于大二。虽然是不同的年级,处于大学的不同阶段,大二学生经过一年才真正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人生目标尚不明显;但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大学生活的中后期,来自学业、能力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这使得大三学生不得不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毕业后的选择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

在积极认知上大一显著高于大二,这由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来自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较小,各方面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这使得他们对现状、未来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这个时期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而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到了大二对事情的积极认知相对就减弱。

在家庭支持上大一高于大二、大四高于大一,大四是最高的。历经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四的学生将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甚至是家庭的压力,而大多数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社会,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他们要承受着他们想象不到的挫折和压力。离开学校和家庭的庇护开始“断奶”,这使得大四学生安全感短期内急剧下降,看待事物将非常消极。另外,大四是就业的关键期,而各种面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大幅降低他们的自信,而这个时候更是锻炼实践能力的初期,经验和能力的缺乏会不断让他们产生挫折感。大四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候家庭会给予他们最大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来自家庭的支持,会给予大四学生巨大的前进动力。

在人际协助上大三高于大一、大二。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是大一和大二学生人生中的最重要的转变之一,他们要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人际关系的转变等等。由于大学环境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交际圈很狭窄,更多的时候是老师、父母从旁相助,帮助他们完成这些转变的跨越,使得他们人际协助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但是,大三学生已经没有这些问题,他们在大学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网络基本稳定,这帮助他们能更容易的处理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融洽,在有困难时可以随便请求他人的帮助,也愿意在别人危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人际协助获得了良性发展。

[1]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9-152.

[2]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3]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屈卫国.心理弹性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5):32-34.

[5]谢巧玲,王秀希.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8,19(4):126-128.

[6]滕 沁,张 宁.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9(30):835-836.

[7]刘文亮,徐燕刚.浅析高校贫困生复原力及其培养[J].高校研究,2008,(1):48-50.

[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9]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13-15.

[10]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王国红)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研究”(13d095)阶段性成果

2016—02—05

杨小丹,女,湖北恩施人,硕士,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G642.0

A

1009- 4733(2016)06- 0134- 04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6.029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人际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搞好人际『弱』关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