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焦点颜色词的基本义项及隐喻对比

2016-03-16罗姝芳

关键词:义项隐喻汉语

罗姝芳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汉英焦点颜色词的基本义项及隐喻对比

罗姝芳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语言中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式和有序的,不同的语言对典型的焦点色的切分相同或极其相似,这主要源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基础。反映最敏感的前六位是黑、白、红、绿、黄、蓝。汉英六种颜色词基本义项大都相同或相近,但是,东西方民族面对丰富的颜色形成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会受到心理因素特别是东西方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跨文化交际中各种隐喻和命题模式的差异性。

焦点颜色词;基本义项;隐喻

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式发展和有序的,人类对焦点色的切分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

结构语言学家曾经以颜色词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语言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任意切分。他们认为:无论哪种语言,其颜色范畴均源于它们对连续的光谱所作的不同切分;哪个颜色词涵盖光谱的哪些部分, 是由某个语言系统任意决定的,与系统外的因素无关;每个颜色词具有相同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光谱的切分,真的能够由语言系统任意操纵吗?那么不同的语言对颜色的反映具有惊人的相似度,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类学家柏林和凯(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1969)调查了98种语言, 在其论著《基本颜色词:其普遍性和演变》(1969)中提出了所有语言的颜色词系统由11个基本颜色词构成,发现基本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式和有序的:黑/白 >红 > 黄/蓝/绿 >粉/橙/灰//紫。也就是说, 所有语言都包含“黑色”和“白色”。如果某一语言有3个颜色词, 其中会有“红色”;如果某一语言有4个颜色词,其中或有“绿色”或有“黄色”, 或有“蓝色”, 依次类推。他们不仅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的等级性, 还发现某一颜色范畴中有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 人们是根据这些定位参照点系统(system of reference points)对颜色连续体进行切分和范畴化的, 即焦点色[1]。

这说明了: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式和有序的;颜色范畴的边界虽然是模糊的,但典型性的焦点色却相同或极其相似。

心理学家罗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进一步证明焦点色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 -lin-guistic cognition), 焦点色在感知—认知上的突显源于人类视觉器官对颜色的感知, 从而为颜色范畴的形成和命名起到了定位的作用[2]。“和非焦点色相比, 焦点色在感知上更加显著 , 在短时记忆中更为准确, 在长时记忆中更容易保持 , 在辨认实验中反应更短时,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出现得早”[3]。这说明颜色范畴具有典型的中心成员(原型)(prototype)和非典型的成员之分, 从而表明焦点色或原型在人类对颜色认知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

神经生理学家沃劳艾斯(De Valois , 1969 , 1968)在 1969 年, 对一种视觉系统与人相似的猴子进行了试验研究, 发现猴子的视觉神经中有六种决定颜色的细胞 , 其中四种是对抗反应细胞 , 专管颜色(红与绿 , 黄与蓝), 其他两种管亮度(黑与白)。 当眼睛接触光的时候, 每对对抗反应细胞都会作出或正或负的反应 , 从而得到相关颜色的感觉。 有趣的是, 对抗反应细胞首先作出反应的6种颜色刚好就是颜色等级排列的前6种:黑、白、红、绿、黄、蓝。这个实验的目的实际上是间接考查人的视觉系统对颜色的反应情况。结论是人类可能对某些颜色特别敏感, 从而构成一些共同的划分颜色的范畴,这与人的生理基础相关。

语言是人类拥有的最复杂的认知功能之一。对颜色词的认知,也是建立在人类自身的生理基础之上,同时受到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那么,人类对对这六类焦点色的切分及认知是完全相同的呢?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语言的创建、学习及应用,从根本上必须透过人类的认知加以解释,也就是说,在客观的基础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人的认知能力来源的主要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来源的基础。无论哪个民族,生理因素基本相同,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则是两个相互纠结的部分,心理因素除了个体自身的特征导致之外,社会文化亦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又是无数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的生理因素相对稳定,心理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却不尽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同杂陈的认知状态便产生,对色彩的理解亦是如此。每种语言中的焦点色即是对色彩认识的原型,它们大致相似。汉语“红”、“黄”、“绿”、“蓝”、“白”、“黑”在英语中能找到对应的“red” 、“yellow” 、“green” 、“blue”、 “white” 、“black”,体现在调色板上也是同样的色彩,词汇的基本义项大都相同或相近。但是,人类面对这丰富的颜色引起情感的变化是不同的,这就使得颜色词具有情感价值并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涵义,产生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各种隐喻和命题模式的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的“白象”牌电池力图打入国际市场,于是在广告中大力宣传“White Elephant”之优越性能,孰不知“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红灯”牌收音机也一度远涉重洋,但在西方人的习惯观念中,“red”在某些语境中具有其它的隐喻,“red light”是交通法规中用来指示“危险”或“停”的信号,“red light district”指色情场所集中的地区,总之这个词总让人产生尴尬的联想,让人啼笑皆非,这不能不说是对颜色的一种文化误读。

命题模式是一种关于描写世界真假值的模式,即是为了研究语言的非命题意义和意义的性质。如关于狐狸的知识的命题是“狐狸是狡猾的。”不同民族观察事物及表达感情的方式有相似之处,即为一种文化重叠现象。如在中英文化中都有“红色是喜庆的”这样一个命题。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勿庸赘述,西方文化中亦是如此,如“red-letter 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red carpet(迎接贵宾的红毯)”等等。但只是部分重合,不能简单而泛化。汉语中的“红白喜事”绝不能翻译为“red and white affairs”而必须是“wedding and funerals”。同理,“灰色收入”也不是“gray income”而是“semi-overt income”。

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 ,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 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 :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4]最常见的隐喻模式是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地进入语言之中。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在隐喻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个认知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的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 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英语中的“red tape”字面意思为“红带子”,实源于17世纪前英国政府同红带子来捆扎公文,现意为“官样文章”、“官僚作风”或“繁琐手续”。在这个隐喻关系中,“系红带子的公文”是源域,“繁琐的官僚作风”则是目标域。汉语中的“朱批”或“红头(文件)”也指来自高层的批示,但更多是表示一种权威性,那么,在汉语中,“朱批”或“红头”的公文是源域,“毋庸置疑的权威性的决定或指示”则是目标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与方位间存在着这样的隐喻关系:“水生木,色青,代表东方;木生火,色赤,代表南方;火生土,色黄,代表中央;土生金,色白,代表西方;金生水,色黑,代表北方”。在英语中,这些颜色词的命题和隐喻又有不同的表现。理解英汉颜色词的不同的命题和隐喻义项,有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

以黑、白、红、蓝、绿、黄六种焦点色为例进行汉英常用义项或隐喻对比。

“黑色”与“black”

1、《说文》:“黑,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从囱上出烟。凡黑之属皆从黑。”“黑”在汉语中的基本义项大致有:与“白”相对的颜色;暗,光线不足,如黑夜;隐蔽,非法的,如黑市,黑社会;恶毒,如黑心肠。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其他的“黑”产生的隐喻义项。

(1)在中国古代,黑色是北方的象征,“金生水,色黑”,五色之一,无褒贬。

(2)“黑色”代表尊贵和庄重。

“黑色”是夏和秦代所崇尚的正色。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用“幽”、“黑”用来表示具有这种颜色的动物。汉语中“黑”还有“缁、玄、皂、素、黔、墨”等近义词。“缁衣”(黑色帛做的衣服)是卿士听朝的正服,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中最后两句是“吟罢低眉无定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戈绨”、“皂衣”和“玄衣”是上至国君下至大臣朝贺的礼服和祭服。中国戏曲精典京剧中的黑头,以包拯勾黑脸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如《草桥关》中的姚期,《御果园》中的尉迟恭,《将相如》中的廉颇等,均为正气凛然的国家栋梁。存在这种隐喻关系估计与黑色比较沉着、稳重、庄严有关。

(3)“黑色”总与死亡相联系。这一点跟西方文化近似。黑色成为哀悼的颜色,葬礼上人们胳膊上都会带黑纱,灵堂布置则以黑白为主,吊唁的人穿黑色或白色衣服,死者的遗像加黑框或扎黑绸带,以表示悼念。

(4)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黑”意指被有意排除视线之外,被吞并,如,某网站/钱财被“黑掉了”。

2、“black”在西方文化中的义项或隐喻分析。

(1)在西方文化中,黑色一般代表贬义,有不少是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与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black Friday”,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是耶稣的受难日,在英语文化中指凶险不详的日子,所以也象征着死亡、悲痛。如“They were dressed in black for their father”,人们参加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black humor”是一种特殊的幽默方式,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笑声之下是泪水和痛苦。黑色除了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以外,在人们的思维中,有“神秘莫测”的意蕴。西方占星术中,巫师占卜所用的镜子和水晶球都是黑色的。“black sheep”也绝非“黑羊”,而是“害群之马”。

(2)“黑”在西方尤其是英美常常与“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挂钩[5]。

在课堂教学中,有老师用黑白来造句:“他很黑、他很白”[6],在中国人看来,这完全是在谈论一个人的肤色,但是对于英美国家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宜随便谈论的敏感话题,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肤色。种族歧视是一个政治问题,“black”与黑人联系在一起。如美国有Black Power Movement,是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时期出现的黑人权利运动,该运动不仅主张维护黑人的种族和文化自尊,而且还强调使用武力对白人进行报复。还有“Black Caucus”(黑色核心组织),“ Black Panthers”(黑豹党)等组织致力于维护他们的黑人权利[4],人们不会直接说他们很黑,一般用“minor-cities”指“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

(3)“black”在英国的纹章艺术中表示深谋远虑、智慧和坚定,如:Jack knew black from white(杰克精明老练)。

(4)英语中“black”还指消极不好的情绪,如忧郁(black despair),阴郁(be in a black mood,情绪低落)、前途暗淡(the future looks black)怒目而视(look black)、倒霉的一天(a black day)。

(5)非法,black market(非法市场),该隐喻项与汉语中的情况相似,但没有汉语用得普遍,不能泛化推导,black guards并非“黑导游”,而是指受雇佣穿黑衣的殡葬人员,也指流氓或者恶棍。

蓝色与blue

1、“蓝”在汉语中的义项或隐喻分析。

(1)在汉语中,“蓝”,本义为植物名“蓼蓝”,或指用其染成的颜色。《说文》,蓝,染青草也。《诗.小雅.采绿》:终朝采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青”可以是“蓝”,可以是“绿”,也可以是“黑”。如短语“青天”,表示蓝天或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 “青松”指绿色的松树; “青丝”指黑色头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颜色光谱切分的较模糊的状态。

(2)佛寺。梵语伽蓝的简称。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宝刹名蓝之外,又家供养佛堂。

(3)假借为“褴”,指衣服破烂。《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褛”。

(4)蓝本,多指原始底本。

明沈德符《弊帚轩剩语.录旧文》:“科场帖括,蹈袭成风,即前辈名家垂世者,亦闲有蓝本。”明清时期,书籍在雕版初成后后,刊刻人先用红色或蓝色刊印若干部,以供校订改正之用,相当于现代出版印刷中的的“校样”,定稿本再用墨印。由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后来作为“著作所根据的底本”意义上的“蓝本”一词,就是从这引申出来的。

2、英语中“blue”的义项及隐喻。

(1)表示高贵和忠诚。

在基督教中,蓝色是圣母玛丽亚的象征,皇室和王族女性所穿的深蓝色服装补称为“皇室蓝”。“blue”也跟“贵族”、“名门”有关。如: “blue blood”或“blue ribbon”。如果说“you win a blue ribbon”,说明你赢得了最高荣誉。“blue blood”意指某人是名门望族之后。这来自传统的西班牙传说。据说西班牙贵族皮肤白皙,他们的蓝色血管清晰可见,而他们自认为是具有特权的人,所以,西方名门贵族常被称为“蓝血”。另外“blue”在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时,它的意思又慢慢引申为“权力、权威”。如: 英国英语的“blue book”喻指英国国会的出版物,因为皮为蓝色而得名。

(2) 忧郁、悲伤。

在英语中,忧郁与蓝色可共用一词“blue”。该意可能与英语民族的环境有关,蓝色的海洋对于这些民族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海洋既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同时海上的暴风雨和枯燥的生活容易使人产生悲观与消极的心理。

I am feeling rather blue today(我今天心情特别不好).

A bolt from the blue(意外的事件,如晴天霹雳).

The blues(南方黑人情调忧郁的音乐).

blue Monday (直译为“蓝色星期一” , 但实际含义是“令人忧郁或沮丧的星期一”).

心情也好,事情,音乐,一星期中的某天,所有其他的事物,本身是无颜色的,但来源域 “blue ”引起令人沮丧的色彩投射到了这些目标域。

(3) 流行。

blue chip,指蓝畴股,即长期稳定增长、大型的传统工业股及金融股。该词最早源于西方赌场,三种颜色的畴码中,蓝色最值钱,也喻指热门货。 blue flu,可译为“蓝色流感” , 指集体病假行动(警察、消防队员的制服为蓝色,故得名)。

(4)象征着智慧、宁静、深遂、清新、理性。

也许是因为人们一看到蓝色,就会感觉心胸开阔、沉着冷静。“Blue hour”,直译为蓝色时间,指下班后放松的时间,这一表述在英美都很流行。警察和救护车的灯都是蓝色。IBM公司制造的第一台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盖利.卡斯帕罗夫的计算机被称为“Deep Blue”,该公司的昵称便是“Big Blue”。古罗马哲学家外衣里面还会穿上蓝色的衣服,向世人宣称他们的睿智和超凡脱俗。blue laws,直译为蓝色的法律, 但实指严格的法律,尤指星期天禁止跳舞宴会等,源自于美国历史上殖民地时期清教陡社团颁行的法律。

(5)忠诚。

视觉上给人以深远感觉的蓝色是忠诚的象征。紫罗兰、勿忘我都是具有这些寓意的小蓝花。长在路边开细小蓝花的“菊苣”在德文中为“路旁等待之人”,西方中世纪宫廷文学中,“忠诚”化身为一位身穿蓝裙的女子丝苔特,“丝苔特”意味“持久不变”。在英国,婚礼风俗要求新娘的嫁妆里必须有一些带大蓝色(big blue)的物件——表“忠诚”。“永不褪色的蓝色”(true blue),指对某一党派坚决拥护的支持者。

(6)有色情物的寓意。如“blue joke”、“blue film”。

(7)手工的,体力的。Blue collar,“蓝领”,即为从事体力或手工工作的人。

绿色与“green”

1、汉语“绿色”的义项或隐喻分析

(1)“绿”从糸,表示与丝线有关,《说文》:“帛青黄色也”。本义为一种青中带黄的颜色。《楚辞.橘颂》:绿叶素荣,注:“犹青也”。但有时也指黑色。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形容女子乌黑光亮的头发。

(2)表示官位的“低微”或“卑贱”。

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明确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唐代官制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唐.白居易《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元明两代,规定妓女着紫衫,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绿头巾,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亦裹青头巾。

(3)“绿蚁”常指代美酒。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绿蚁”指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常指代美酒。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是酒面上的泡沫。“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吴文英《催雪》)中的“碧蚁”为美酒代称。

(4)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汉语颜色词的意义不断得到丰富,从而使汉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颜色词“绿”在现当代也被赋予了很多新的涵义:象征和平,表示通行或许可等等。如“绿色通道”、“开绿灯”;“无污染、环保”,由这一理念引出许多新词。例如:“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健康安全的食品。

2、英语“Green”的文化内涵及分析。

(1)喻指大自然。

在14世纪英国早期文学作品里,往往用“绿”(green)喻指大自然。如英国诗人威廉#郎格兰( William Langland)的诗歌《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表现了对绿色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2)新颖、青春、清新。

在英语里“green”象征年轻、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生生不息等义。如:“in the green” (在青春期,年轻的时候)、“green from school” (刚迈出学校门)、“green shoots” (茁壮的幼苗)、“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David Hawkers将《红楼梦》中的“怡红院”、“怡红公子”分别译为“Green Delights”(绿色的欢乐)和“Green Boys”(绿色的孩子),就是因为“green”有“精力旺盛的”、“青春的”等褒义。

爱尔兰人对绿色有着强烈的偏好。著名的St Patrick’s Day也是他们的国庆日,人们穿绿衣,戴绿帽,佩带三叶草,纵情狂欢。绿色的三叶苜蓿,表达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成为爱尔兰的象征。

(3)表示嫉妒、眼红。

“Green with envy”, “green as jealousy”, “green-eyed monster”都是“十分嫉妒”的意思。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瑟罗》就把“green-eyed monster”(绿眼妖魔)用作“妒忌”的同义语:

O!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7](啊!主帅,你要留心妒忌啊;那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他的玩弄......)

(4)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

在英语中,“a green hand”表示“新手”, “greenhorn”表示无经验易受骗,涉世不深之人”或“新到一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green re-crusts”表示“新招的生手”, “green as grass”表示“无生活经验的”,“green”本身也有“生疏”、“不熟练”的意思,如:”“She is green ether job(她对这个工作很生疏) ” 。

(5)死亡的象征。中世纪,绿色代表邪恶。在夏特勒大教堂(The Chartres cathedral)的彩色玻璃上,撒旦的皮肤是绿色的。人们常说“to look green”形容面无血色。

英语中跟“green”有关的短语还有如下,从中可以领略到“green”的其他隐喻义项。

a green winter(温暖的冬天)

Green card(绿卡,发给墨西哥等国的入境临时做工许可证)

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记不忘)

in the green(处于佳境)

green thumb(园艺高手)

green timber(未干的材料)

be scared green(吓得脸发青)

白与“white”

1、汉语“白”的基本义项及隐喻特点。

(1)本义指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故引申有“明亮”意。

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古人用以代表西方。《说文》:“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新华汉语词典 (全新版), 白指“像雪一样的颜色”。

(2)纯洁,代表清流贤圣,或真诚坦白。

明.于谦《石灰吟》:“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3)正义、善的象征。

屈原《九章·怀沙》: “变白以黑兮, 倒上为下”。以之比喻其所处是非不明、善恶难辨的政治环境,“白”为正,“黑”为邪。

(4)一无所有,空的,没有。

《杂纂新录》:白手起家成业,此处“白”指一无所有。“白社”指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为无功名之人。平民被称为“白丁”、“白衣”、“白身”。出力不见效果叫“白搭”、“白干”、“白忙”或“白费力”。什么也不懂,愚蠢、智力低下的人叫“白痴”; 错别字称作“白字”; 免费赠送是“白送”

(5)“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象征, 表现死亡、凶兆。

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 西方为白虎, 西方是刑天杀神, 主萧杀之秋, 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决犯人。“白色”总是与丧事、邪恶、低贱、清贫等语义相联系。如在中国许多地方, 丧葬时亲属身着白衣、白鞋、戴白帽、白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因以指丧事, 又称“白事”, 与象征喜庆的“红色”相对。“白”也象征“奸邪”、“阴险”,如“白脸奸雄”。

(6)“白”在现当代政治上被当作“红”的对立面, 象征反动、反革命。如“白色恐怖”、“白军”、“白匪”。

2、英语中“white”的义项及隐喻。

(1)“white”是上帝、天使、幸福、美丽、欢乐和圣洁的象征。

在古希腊, 人们相信穿着白色的睡衣睡觉, 可以保证做个美梦。埃及的法老也认为白色至高无上, 他们的皇冠就是白色的。古波斯人相信上帝穿白衣, 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有关宗教的油画中, 诸神及天使都会穿着白色的衣服。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婚车是白马车, 车夫头戴白帽; 婚礼蛋糕和曲奇表面都覆盖一层白糖.....故西方的婚礼被称为“white wedding”。这都源于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

(2)有“善”等涵义。

如 “a white lie”指善意的无伤大雅的谎言 ; “white hand”指“廉洁、诚实”;“a white hat” 指善良好心之人 ; “White magic”是善良的魔术; 生活中,与白色有关的表达也很多。譬如白色象征着纯真、无邪,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 它也象征幸运、吉祥, 如:“a white day”(吉日); 它还有合法的意思, 如:“white market”(合法市场); 它又象征正直、诚实, 如: “white witch”是具有“white spirit( 正直的精神)”的乐于助人的女巫; 而“a white sheep”与“a black sheep”相对, 指守规矩的人。

(3)“white” 象征权力 。

“White House”是美国总统府, 坐落在华盛顿市中心区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上。因其墙壁皆白, 且为总统官邸, 译成汉语雅称 “白宫”。今常用为美国政府的代称, 是美国权力的象征。 “Whitehall”( 白厅) 是英国伦敦的一条街, 此街得名于原 1662 年詹姆士一世建筑的王宫, 现虽荡然无存, 但街上有许多重要建筑为英政府办公机构, 因此“Whitehall”用来指代英国政府, 是英国权力的象征。“White Paper”(白皮书) 是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White Knight”(白衣骑士)指政治改革家。

(4)胆小、怯懦。

如: “white- livered”, 意为“懦弱的, 胆小的”。“White sepulcher”指“伪君子”。“white feather”喻指怯懦的表现, 这源于西方的斗鸡比赛, 人们总是认为尾部有白羽毛的公鸡肯定是胆小、不善斗的公鸡, 后来引申为胆小、怯懦。“white slave” 则指被迫为娼的女子。这些表达法形成了英语民族独特的文化。

“红色”与“red”

1、汉语中“红”的义项或隐喻。

(1)《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象征着热烈、喜庆、吉祥和美好。

“红色”是中国民族传统心理中一种喜庆色。人们对红色的尊崇可能与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有关,因太阳发出热量使他们感到温暖且令万物生长,故而把太阳的颜色—红色与这些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最隆重传统节日春节将红色发挥到淋漓尽致,中国婚礼或庆祝生小孩的“满月酒”等亦被称为“红喜”。

(2)表示顺利或受宠幸、受欢迎。如红人、红运、红角儿。

(3)富贵、权势。

中国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多漆成大红色,故以“朱门”借指富贵人家。唐.白居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衣”亦指名门官宦穿的衣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衣朱,服赤玉”。古代绯色的公服,因亦指穿这种公服的职位。《后汉书.蔡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李贤注:“朱衣,祭官也。”唐、宋四五品的官服绯色。

(4)美女。漂亮女子多爱着颜色鲜艳的衣服,红色为首选,故有“红袖”、“红粉”代指美女,“红泪”指女子的眼泪。

(5)代表血腥、恼怒、暴力、危险。

在汉语中,“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刺刀见红”和“杀红了眼”等用来形容愤怒情绪和暴力行为。 在中国,救火车、报警灯都被涂成红色以象征危险。

(6)“红色”象征“中国共产党”、“进步”、“革命”、“共产主义信仰”等政治色彩。

在“文革”中,涌现出许多含“红”词素的政治词汇,如:

红太阳:毛泽东主席。

红色江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红宝书:毛主席的论著。

红色司令部:无产阶级专政的指挥部。

(7)汉语中“红”常用来表达“嫉妒”之意,如“眼红”。

2、英语red的主要义项及隐喻分析。

(1)“red”代表喜庆,愉快。

英美人也有崇拜红色, 把它看成是生命和太阳的颜色,认为其象征着喜庆、美好和勃发的激情。英语中,节假日用“red-letter days”来表示,正如我们从日历上观察到的一样,节假日与那些黑色字体的工作日不同,用红色的数字来表示,向人传达了一种喜庆的气息;英美人在迎接贵宾时,也喜欢铺上红地毯(red carpet)以示隆重。

(2)象征危险,警示,暴力。

据《圣经》记载,被称为人类祖先的亚当和夏娃,当年偷吃禁果,上帝惩罚夏娃在生产中承受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实指妇女在生产中大量出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血在英语文化中象征着痛苦, 而血之色红色则成为危险的象征。如:“red light”和“红灯”是交通法规中用来指示“危险”或“停”的信号;“red battle”表示血战;“red activities”表示暴力活动;“red rules of tooth”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see red” 意为“大怒”。

(3)在英语中,“red”虽也广泛地用作“共产主义”或“共产党”的同义词,但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常带有贬义的色彩。

“red belt”指的是赤化区;“better red than dead”用于表示美国人民宁可受共产党的统治,也不要死于核战争。redneck原指“[蔑 ](美国)南部农民;乡下佬”,有时也指爱尔兰农民。现该词引申指“反动的”,这与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都有关系。

英语的“red”还有一些它独特的用法。 如“Red Nose Day”为婴儿猝死综合症研究募捐的日子,在这一天募捐者将分发到红色的塑料鼻子。“Red Nose Day”的使用与特定的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习惯有关。 “red lining”指美国财政部圈画的无住房贷款的区域。 “be caught red-handed”指当场被捕。“red tape”指官样文章、官僚作风、文牍主义等。“scarlet”有“鲜红的、淫荡的、罪名昭彰”之意。显然,所有这些“red”的文化内涵均不是汉语颜色词“红”所拥有的,但总的说来,汉语尚红轻白,英语则崇白轻红。

“黄”和 “yellow”

1、汉语中黄的义项及隐喻。

(1)“黄”实为“蝗”的本字。假借为“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权利、尊严”。

古代中国“五行”的“土”和“五方”的“中央”都用黄色代表。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数千年来,华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拥有着黄皮肤,共同饮用着黄河水,共同耕种着黄土地。“黄色”成为帝王的法定专用之色则始于唐代。宋.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此后黄色便代表着帝王的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被称为“帝王颜色”[8]。如:古代帝王用的车叫“黄屋”,皇帝的文告叫“皇榜”,天子穿的衣服叫“黄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汉代为天子供职的官署称“黄门”,清朝皇帝钦赐文武重臣的官服叫“黄马褂”。

(2)由“金钱、财富”引申到“宝贵”。

由于金子从古至今都是十分珍贵的,而它的颜色又是黄的,所以人们习惯用黄色象征珍贵、宝贵,如“黄金时间”、“黄金周”、“黄金时代”、“黄金地段”。

(3)幸运、吉利、美好。

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皇历》法,人为地把每天划分成“黄道吉日”和“黑道凶日”。黄道吉日就是万事皆宜的日子,特别适宜婚丧嫁娶、出行营生,所以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可以结婚、嫁娶、订婚、约会、开张、开市和搬家等等。所以“黄”就有了“幸运”、“吉利”的意义。

(4)成熟、丰收。

由于农作物成熟时颜色是黄的,所以人们常用“黄色”来代表谷物成熟丰收,如:“黄熟、小麦黄了、稻子黄了”等。

(5)萧条、衰败、失败。

秋季木黄叶落,万物凋零,到处一片萧瑟,所以人们常用“黄色”象征萧条、衰败、忧伤与死亡,如“黄叶”、“昔日黄花”、“事情黄了”、“黄泉”。

(6)“黄色”表示色情。

“黄色”在汉语中有色情义应该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受苏俄文化影响有关。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6)中提到“黄色执照”,译者注解为“帝俄时期,妓女要在警察局领黄色执照”。也有人认为是Andrew Jones在《Yellow 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一书里对色情问题作过论述,当然他指的是具体的“黄色音乐”,是对流行乐之父黎锦辉的那种靡靡之音作出的批判,“黄色”与其肤色有关。

(7)另外“黄色”在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人年轻、没经验”,如“黄毛丫头”指不谙世事或未发育成熟的少女、“黄口小儿”指幼稚无知的少年等。

2、“yellow”在英语里主要义项及隐喻

(1)背叛、猜疑、嫉妒、卑鄙、胆怯、怯懦。

这些文化涵义主要来自宗教传说,据《圣经》中记载,出卖基督耶稣的叛徒犹大总是身着黄衣,所以 yellow 就被赋予卑鄙、怯懦之意,如“yellow bellied”是胆怯的意思,“a yellow streak”指生性怯懦,“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the yellow press”指低级报刊(故作耸人听闻的报道以哗众取宠)等等。

(2)危险、警告。

因为黄色夺目鲜艳,所以常被用作提醒人们注意的标志,如“yellow card、yellow warning”指黄牌警告、“yellow line”指黄线(用于路边限制停车)、“yellow light”指黄灯,都有提醒警告人们注意的意思。

(3)颓废、低级、媚俗或略带色情趣味。

在英语中“yellow”的意思和汉语中黄色的“色情”义不同,它来源于“yellow journalism”,这是1894年英国创办的一家杂志,一批有世纪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团体。他们的作品,有时会带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说算淫秽。后这个团体因为其成员著名剧作家王尔德同性恋被捕而声名大噪。

(4)财富。

在英美民族中“yellow”也可用来象征财富,如在英国“yellow boy”指金币。

对中英焦点颜色词的理解,特定的语境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参照。

在特定语境中,中英焦点颜色词并非完全为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会出现错位现象,有时甚至其中一方与颜色并无直接关联。“红”不一定是“red”,“黑”也不一定是“black”,如此等等。可能是由于对颜色边缘色段切分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在认知过程中侧重点不一样,更可能是各自语言中词的隐喻和命题的差异性导致的。

表达同一个意思,有可能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如“red copper”是紫铜,“black strap”实为红葡萄酒,“black tea”实为汉语的红茶,汉语中的灰胡桃树不能说成是“gray walnut”而是“white walnut”。有时在一种语言中的表达中出现了某个颜色词,但其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隐喻关系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在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或理解过程中,我们亦不必一定将颜色词说出来。如汉语中的“黄毛丫头”在英语中为“a silly little girl”,英语中的“green fingers”在汉语中则为“种菜能手”,“white coffee”为“加了奶的咖啡”,“green power”则是“有钱能使鬼推磨”(“green”跟钞票的颜色相近,故指代因钱而产生的力量)。学习和理解英汉颜色词时,不仅要掌握其表层语义信息的直译,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颜色词意的理解产生的偏误和泛化,基于相应文化背景下的解释才是教学与指导的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灌输,汉语学习者也不是鹦鹉学舌,只有了解彼此的认知方式,才能更高效地教与学。

[1][2]John R .Taylor .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12 .

[3]陈家旭.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283-287.

[4]Lakoff , G .&.M .Johnson ..Metaphors W e Live By[M]. Chicago :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5]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袁 丽.由例句/他很黑/白谈[A]对外汉语教学[C][M].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英]莎士比亚.奥瑟罗[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114.

[8]蔡银环.汉英基本色彩词的对比和翻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6—10—20

罗姝芳,女,湖北建始人,硕士,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学。

H030

A

1009- 4733(2016)06- 0006- 08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6.002

猜你喜欢

义项隐喻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