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文学专业教师践行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途径

2016-03-16

关键词:文艺文学情感

安 静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论高校文学专业教师践行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途径

安 静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未来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讲话》中所列举的世界文学巨著以及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经典的教学,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主要由文学专业教师完成。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文艺教学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具体途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以文化的沃土滋养文艺教学,建立“大文艺”的教学理念;二是兼容并包古今中西文艺经典,在课堂传递“中国精神”;三是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建构。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文学专业教师;大文艺;中国精神;审美意识形态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14日《讲话》全文正式公布。[1]学习《讲话》成为当前我国文艺研究的一大热潮,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缺乏。总书记所列举的世界闻名的文艺瑰宝,如古希腊神话、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印度等外国文学名著,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经典,都是高校文学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集中了我国的优秀青年人才,文学专业教师在一线教育工作中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 在文化视野下的“大文艺”教学理念

《讲话》高屋建瓴,首先是从“文化”的高度奠定了文艺的崇高地位。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每一次跃进,文明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的提升,从根本上也源自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含义最为广泛的概念,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是人类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总书记的《讲话》是以“文化”作为谈文艺的起点,为文艺的地位奠定了崇高的基础。在我国,“文”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释名·释言》:“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汇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艺”,原意为种植,《说文》:“艺,种也”。在西方,没有直接对应的“文艺”一词,而是指“文学与艺术”的合称。“文学”(literature)是14世纪后从拉丁文引进的,本义为“学问,学识”。“艺术”的最初含义也不过是“技艺”。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形式,现代艺术体系还包括其他的艺术形式,如音乐、建筑、雕塑、绘画以及舞蹈等。由于文学的语言优先性,最早关于艺术反思的理论基本都是从文学中派生而出,并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的艺术领域,因此人们常常将“文学”与“艺术”并称为“文艺”。与此相应,将文艺放置在文化的语境下,在教学中建立以文化为基础的“大文艺”观念,进行“大

所谓“大文艺”的观念,首先把文艺的教学放置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差异与共同特点,在各种不同的文明与文化的对话中来看待文艺。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变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离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切断了文艺的活的灵魂。但是,高校教学是细分为各个专业的,特别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又细化了各个方向。不能否认,学科体系的分化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结果,只有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深度需求。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存在“博”与“专”的矛盾。与其他研究领域不同的是,文艺反映的是整体的社会生活,任何文学作品不会单讲某一方面的问题和情感,所以巴尔扎克可以自信地说“要做时代的书记员”,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视角也是全方位的,我们有可能读作品的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的心理情感、历史意识等等。教师将文艺放置在人类文明的语境下,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意识。这种放置,并不是说只给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惯常的教学手段,而是尝试提出一种课程之间的联动机制,打破课程设置之间的壁垒,在教学准备环节与展开环节中能够相互照应,彼此形成对话。以中文专业为例,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这几门文学史之间,在分门别类的学习时看似各不相关,然而,文明与文化的进程却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交融发展。在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外国文学史的开设常常与中国文学史同时进行,因此可以尝试在外国文学史的课堂,以比较文学的方法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丰富改进,兼顾同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相类的文学现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以及历史文化意识。

其次,“大文艺”的观念不仅是对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视,还包括对当代文明的发展状况予以关注。总书记在《讲话》中也谈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读史为明鉴,领悟历史理性的发展脉络,为的是当下的现实关怀,因此,教师在文明与文化的基础上讲授文艺的精髓,理应注重现实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发展。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高校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业之外,课外的实践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国家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纵览我国高校的分布,大多是在各个省市的中心地带,汇集了各地文化之中的菁华。大学生风华正茂,充分利用好院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做好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而且可以在社会的大课堂感受文明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土壤与气候,更加有益于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生实践看成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量”,只要够了就好,然后关起门来搞科研。要知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亦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这样的心态其实是忽视了文艺的时代发展,割裂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明与文化的有机联系,从而将文艺的定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在“大文艺”的教学理念观照下,应该以社会为依托,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把文艺的接受与感悟根植于文化与文明的土壤之中,带领学生主动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当下的社会动态,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相结合。这样,文艺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理念,之于教师,课堂不仅仅是“工作量”,更是把握时代脉搏、洞悉社会变迁的现实窗口;之于学生,可以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结构元素。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中,“大文艺”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师生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再次,“大文艺”的教学理念,还应该处理好专业文艺教育与通识文艺教育的关系。文艺在高校的教学情况,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语言文学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教学,一是给非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通识课,如大学语文、审美文化课以及某种文艺类型的鉴赏课,如唐诗宋词鉴赏、散文名家名篇鉴赏以及西方文学名著导读等。专业教育精益求精,通识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对文艺的鉴赏能力和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其实已经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理工科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到媒体从事编辑工作,国家公务机关每年会招录各个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文字工作。在生活中,无论哪个行业的人,都会通过文艺欣赏进行休闲娱乐。因此,“今天以广大受众为对象的文学教育,需要从象牙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从未少数人而设的文学精英教育走向针对大多数人的文学普及性教育。”[2]这样,精而专与广而泛的文艺教学都应该大力发展,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立宏观的“大文艺”理念,目的是以文化为土壤,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既看到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也要带领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文化发展,不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且能够从精神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这就是在教学中应该传递的“中国精神”。

二、 在文艺经典中蕴含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内涵深刻而意义深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重视课堂文艺教学,探索课堂文艺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传递中国精神,是为人师者课堂教学的题中之义。

首先,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通识教学,教师都应该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一点在当代还有着特殊的意义。相比于西方文化而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为陌生,现代与传统的距离大于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这是时代前进使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观可以全球化,我们所应该恪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然要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必须建立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上。”[3]未来社会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价值观的竞争。正所谓大国崛起决非仅仅奠基于一个 GDP 指标之上,而应是文明的崛起。一流的国家向外输出的最核心要素,乃是价值观!文艺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感受中国文学研究的内在生命力。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在价值观念上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师其实还面临着“走出去”的使命,我们不光要注重建构自己的价值观,还应该在新世纪新的世界格局中为世界意识形态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总书记的话说是“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向全世界传递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观,这一点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尤为重要。

其次,在教学中传递中国精神不应忽视网络力量,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4]从学生特点而言,目前在校本科生基本上是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青年学生,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沟通与消费方式都与以往不一样,更倾向于网络社交;同时,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95后学生家庭条件更为优越,电子物质配备也更为齐全。“网络”成为描述95后学生必不可少的关键词。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时代热点,特别是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受到世界瞩目,“‘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5]在这个意义上说,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互联网,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好时代的先进技术,也是对学生特点的挖掘和尊重。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好当代的慕课(MOOC)资源,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名师课堂;教师也可以在这一次教学资源的重新分配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在课堂上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如可以让学生借鉴网络影视,在课堂结合网络音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课后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等手段,都是在教学中对互联网的合理运用,都可以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助力。

再次,“中国精神”当然并不排斥西方的文化,习近平同志也谈到,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列举的作家,几乎囊括了高校外国文学史教学的全部重点作家和重点篇目。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科技进步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中国精神当然也是在开放中汲取新鲜的元素,从而建构着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从学理而言,文学研究所形成的格局也是中西并包的。文学研究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文学概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是彼此沟通联系的。[6]文学概论是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从理论的高度对古今中外文学的特点、发展规律、与文学相关的现象进行指导,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在高校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文学批评课既可以是专业的批评研究,也可以是分布于文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的各个分支课程,如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散文名家名篇鉴赏、唐诗宋词鉴赏等。可见,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是相互区别,但也相互联系,共享着很多的教学基础资源。因此,在教师之间应该保持沟通,融汇中西文学与文化的经典理论与经典作品,构筑开放的、气魄宏大的中国精神。

三、 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渗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如总书记所言,“文艺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独特性是相对于人的其他教化与规训手段而言的。法律是采用强制手段保证社会的秩序,而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对人规范作用的发挥具有引导性,主要靠主体的自觉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相比而言,文艺的接受范围是最为广泛的,而且接受的方式既不是教人超越此岸世界的神秘性,也不是超越有形物质世界的哲学的玄奥性,文艺对人的教化作用,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因而,文艺的受众最为广泛,直接指向人的精神快乐。因此,文艺相对于其他的意识活动,最容易让人接受,它春风化雨的深刻作用,是于无声处对人心灵的润泽。如果说在课堂上铸就中国精神是目标,那么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建构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途径。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将文学活动的构成概括为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7]作家和读者得以沟通的最重要的桥梁,就是情感,可以说情感贯穿了整个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从文艺创作的起点——社会生活来看,作家笔下的所描绘的,是自己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情感活动用回忆、想象、理解和思考标示出生命活动本身,将有限的生命活动带入永恒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如果作家没有体验,没有与相关的社会生活发生情感交流时,它之于作家是苍白的,是不可能产生艺术发现的。艺术中的情感可能是直接的宣泄,如艾青的爱国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可能是含蓄的表达,将内在的情感投射到外在的对象上去,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因艺术家的主观体验才能进入笔下的文学世界,杜甫笔下的花可以“溅泪”,鸟能够“惊心”,文学世界才能因此而精彩。如果我们从文艺活动的终点——读者来看,文艺的接受更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读者与作者或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进入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使情感得到净化,进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与宇宙的奥妙,直到获得自我人格的建构与超越,这都是文艺接受高潮阶段的表现,可见“情”贯穿始终。

把握文艺的情感性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作品的审美情感内化为学生的人文情怀。课堂教学正式展开之前,学生精气神的培养和调动非常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有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文学课贵在有情,我们可以在文学名著导读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改编文学经典名著,进行体验式教学,往学生成为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之后可以让学生分析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差异,讨论改编得失,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此外,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情境式改编,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情感性的有效手段。经典文学作品其实是一种开放的文本,例如;鲁迅曾提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出走之后的生活怎么办,课堂上也曾有学生提出,简·爱不应该回来,安娜·卡列尼娜也许不需要卧轨,提出这些问题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文本分析,也不需要得出一个全班普遍认同的结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辩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生活经验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加深对文学文本的情感认知,也不失为加强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

文艺的教学中需要调动情感的因素,然而也不意味着情感的泛滥和缺乏理性,情感同样需要有立场,这就是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文艺虽然不同于政治、宗教和道德,但也有着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它往往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那就是“美”,可以说美的形式是文艺的突出特征,也正是文艺教化人心的独特性所在。文学作品的语言韵律的美,艺术形象的美,作者融汇于字里行间的理想美,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认识到艺术中美的规律,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没有超越现实社会的美,任何美也都会找到与它相对应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基础,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意识。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认识的结合。”[8]审美意识形态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情感态度的价值取向,认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原则,正所谓“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青年学生的人生理想正在形成过程之中,情感价值判断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以“四有”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标准,在课堂上占领好三尺讲台的重要阵地,以自己的情感认同带动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取向,而不能在课堂上无所忌讳,滥用情感,迷失方向。

结语

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即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一般包括思想素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道德素质(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文化素质(高品位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意志、感情、性格、自我意识、心理承受力等)、身体素质(健康体魄)。[9]文艺的教育关乎学生发展素质的各个方面,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入而持久的。学生可能在多年以后忘记课堂讲授的具体知识点,然而对自己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却可能一生铭记于心,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文学专业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积极的情感素养方面的确任重而道远。重视文艺教学,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关乎高校阵地的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也关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知识精英的全面人格建构。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辛勤劳动,也高瞻远瞩找准方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做一名党和祖国需要的教育工作者,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高 玉.提倡“大文学”教育[N].人民日报,2015-11-6(24).

[3]公方彬.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05).

[4]瞿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9-10(7).

[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2015-12-17(2).

[6][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修订版).刘象愚等译,江苏及教育出版社,2005:32.

[7][美]M. 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

[8]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A].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6.

[9]潘懋元.理论自觉与实践建构——高等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455.

(责任编辑:王国红)

Study on the ways of literatur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ing general secretary’s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AN Jing

(Lecturer in School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1.)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China. The teaching work of world well-known and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are mainly completed by literatur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social ideology position, teachers practicing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s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kind of compulsory historical mission. The specific ways could be explored in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nourish the teaching work of literature and art by the rich filed of culture, and construct the teaching idea of “general literature and art”; secondly, inclusiv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convey “Chinese Sprit” in class; Thirdly, Grasp aesthetic ideology property of Literature, and make students accep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Literatur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 Literature and Art; Chinese Sprit; Aesthetic Ideology Property of Literature.

2016—01—10

安静,女,山西省代县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G642.0

A

1009- 4733(2016)06- 0123- 05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6.027

本文系北京市2015年教改项目“在人文北京的语境下以‘教-学-研-调’的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项目编号:2015-ms102)阶段性成果,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教改项目“以翻转课堂提升外国文学类课程的学习能力”阶段性成果文艺”的教学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文艺文学情感
1942,文艺之春
我们需要文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艺范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