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信破魏之战及其对楚汉战争的影响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魏军荥阳汉军

徐 业 龙

(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江苏 淮阴 223300)



【《史记》史事研究】

韩信破魏之战及其对楚汉战争的影响

徐 业 龙

(淮安市淮阴区政协 文史委,江苏 淮阴 223300)

在司马迁的笔下,韩信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大军事家,他几乎指挥了楚汉战争中的所有重要战役,对楚汉战争之起伏转折与刘项之兴亡成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韩信破魏之战史称安邑之战,是汉军彭城失利后取得的一次振奋军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战略性胜利,对当时战局影响极大,不仅解除了汉军侧背的威胁,也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凭借魏属诸郡,韩信经略代、赵,进取燕、齐,从而形成从北面包围楚国的战略态势。

韩信;魏豹;破魏之战;楚汉战争

韩信破魏之战史称安邑之战,是楚汉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企图阻止汉军渡河。汉军统帅韩信针对魏军部署,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由临晋关渡河,引诱魏王豹把主力调集到蒲坂以西地区,造成了魏王豹的错觉,巧妙地掩护了自己渡河的真实意图,汉军主力却在临晋关上游百余里的夏阳,乘魏军无备,用木罂渡过黄河。汉军渡河急进,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打乱了魏军部署。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被动挨打,损兵折将,一败再败,结果全军覆没。韩信灭魏,不仅解除了魏国对汉军侧背造成的严重威胁,也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尔后,凭借魏属河东、太原、上党诸郡地,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灭代、破赵、降燕、克齐,使楚汉对峙的局面一步一步向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转变。

一、作战导因

魏王豹是魏公子咎的弟弟,秦统一六国前,魏咎曾被封为魏宁陵君,秦灭魏,魏咎被降为庶人。陈胜起义建张楚政权于陈(今河南淮阳县),魏咎前往依附,碌碌无所建树。陈胜派魏人周市北略魏地,进至齐国境内的狄地(今山东高青县南)。陈胜欲立周市为魏王,周市坚辞不受,遣人迎魏咎于陈,立魏咎为魏王,周市为国相。魏国复国不久,陈胜失败。秦军节节进攻,击破农民起义各部,进兵攻击魏王于临济(今河南封丘县东)。魏王咎向齐、楚求援。齐王田儋亲自率兵救魏,楚亦派将军项它指挥楚军前来救援。魏、齐、楚三国联军遭到秦军突然攻击,齐王田儋、魏相周市阵亡。章邯率军进围临济,魏王咎以战斗损失严重,与秦军协议投降,约定后自杀。魏王咎之弟魏豹溃围而出,逃往楚国。楚怀王借兵数千人,由魏豹率领重行徇略魏地,攻下魏地二十余城,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魏豹自立为魏王。

项羽统率大军进关,魏王豹见大势所趋,也抽调精兵锐卒编成新军,由魏王豹亲自统率随项羽入关。秦亡后,项羽分封天下,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魏国宋、梁等属地被划进西楚的疆域,于是把魏国移封河东,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大约管辖三家分晋初期时的韩魏两国属地,魏国从此称为西魏。汉军发起三秦战役,基本占据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盘,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随即便积极向东方发展,除留置一部兵力围攻废丘外,汉军主力由临晋渡河东进,攻入魏国境内。这时距西魏建立只有十个多月,魏王豹没有作相应的战争准备,及汉军大兵压向魏境,魏王豹无力应战而降服。魏王豹率军随汉军东进,但并未受到刘邦的重视,心中不悦。同时,刘邦又任命彭越为魏相国,任由彭越将兵略地,引起魏豹对彭越进而对刘邦的不满。加之彭城之战魏军无所建树,魏豹受到刘邦的申斥,这就更加深了魏豹对刘邦的不满乃至心怀愤恨。彭城之战失败后,项羽大军乘胜追歼汉军及其附庸部队,魏豹被楚军的声势所吓倒,他感到形势不妙,认为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自己应当另谋出路。这时候,魏豹的岳母魏媪请术士许负到魏王府给魏王豹的妻子薄氏相面,许负说薄氏生的儿子将来能做天子。这本来是江湖术士骗人的谎言,可魏王豹却信以为真,野心膨胀起来。魏王豹认为,既然自己妻子生的儿子能做天子,作为天子的父亲,自己当然也能做天子,于是暗暗下定了背叛刘邦的决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1]548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汉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区东北),两国以黄河为界,自栎阳东渡黄河进入魏地必须经过蒲津关,又称临晋关。蒲津关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期魏置蒲津关于此,又曰蒲阪津,自河东而言曰蒲阪津,自关中而言曰临晋津,有时亦简称蒲津。蒲津关在关中与河内、河北之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往来通道。汉高帝二年(前205)六月,魏王豹借口回国探望有病的母亲,得到刘邦允许离开了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古荥镇),魏王豹一过黄河便树起反汉的旗帜,派兵严守临晋关等重要渡口,断绝与刘邦的往来。魏王豹还派人与项羽联系,共同对刘邦作战。魏王豹据河东三郡五十二县,有相当实力,西进可以威胁关中扰乱刘邦的后方,南下可以切断关中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联络,与项羽形成对汉军的前后夹击之势。

彭城之战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刘邦构建的反楚联盟土崩瓦解。刘邦不仅损失数十万大军,而且原来已经投降和归附他的诸侯也都纷纷背叛,殷王司马卬战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了项羽,田横放弃了反楚立场同项羽和解,彭越也放弃了在梁地攻占的十多座城邑而撤居河上(今河南滑县北),赵王陈余退兵直接与汉为敌。楚军自彭城战后,乘胜发起战略追击,所向披靡,攻无不克,不料被韩信阻于京索之间,项羽不得不暂时停止追击,转而整顿内部,调整与有关诸侯国的关系,以进一步巩固彭城之战的胜利成果。当时,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一线形成对峙后,刘邦的正面战场尚未完全稳定,项羽正在调动兵力准备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魏王豹背汉与楚联合给刘邦以沉重一击,项羽命令身在魏营的楚将项它协助魏王豹谋划军事机宜,积极配合项羽的正面攻势,从侧翼打击汉军。魏王豹与赵、代等国和项羽结成同盟,汉军面临的形势危如累卵,十分严峻。

为解除魏王豹对汉军侧背造成的严重威胁,保障荥阳、成皋战场的物资运输路线和关中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刘邦决定先派了辩士郦食其去劝说魏王豹,想把魏王豹重新拉回汉营一起反楚,刘邦还许诺郦食其,如果他能说服魏豹附汉,就将魏地之万户封给郦食其。然而,魏王豹认为刘邦并非项羽的对手,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坚决不买刘邦的账。魏王豹对郦食其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1]540汉王刘邦傲慢无礼,喜欢侮辱别人,责骂诸侯、群臣就像责骂家奴一样,魏王豹无法忍受他的这种态度,不愿再和他相见。郦食其游说失败,只好悻悻而回。对于魏王豹这样晨汉暮楚反复无常的小人,刘邦是非常厌恶且痛恨的。在项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夕,汉军必须解除魏王豹这一侧背之患,否则就难以坚守荥阳正面战场。刘邦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刘邦决定以韩信为左丞相,率骑将灌婴、步将曹参等大举攻魏。

二、战役经过

《汉书·高帝纪》记载:“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2]372郦食其平阳之行虽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却对西魏军事部署和重要将领有了具体的了解,为汉军攻魏提供了难得的情报。《汉书·韩信传》亦记载:“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击魏。”[2]541刘邦和韩信对敌我双方的将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后,认为进攻西魏确有制胜的把握。

魏国北与赵、代两国相接,西有黄河天险以为屏障,安邑为河东重要战略要地。韩信亲临作战前沿,他来到黄河岸边的临晋津口,只见河对岸营帐密集,旌旗飘扬,魏军早已严阵以待,汉军自然不能轻易由此渡河。魏王豹北有赵代为后盾,西据黄河沿岸的重要渡口并以安邑为指挥中枢,魏豹、柏直以汉军原来曾由临晋渡河至河东,当发现汉军征集舟船,以为汉军又会再次由此渡河,为迎击汉军,决定增调军队,加强临晋的防御,牢牢扼守黄河津口,阻止汉军渡河。韩信认真观察魏军的动静,了解河流的状况,熟悉黄河两岸的地形地貌特征。回到营中,韩信又分遣探卒沿着黄河上下流详细察看形势。韩信了解到从蒲坂到北面的临晋一带魏军布防严密,无懈可击。沿着黄河北上,距临晋渡口百余里的夏阳,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韩城市南面,这里地势平坦,利于军队集结。黄河流出龙门峡谷到达这里,河面开阔,岸低水缓,较易行船,是龙门关到蒲津关之间最好的一个渡口,魏军于对岸却没有设防。特别是夏阳对面魏军的后方重镇安邑和首邑平阳兵力薄弱,且疏于戒备。韩信认真研究敌情,魏军为防范汉军的进攻,派重兵扼守临晋等地黄河要津,一旦发生战事,魏军很有可能向赵代等国请求支援共同抗御汉军之进攻,因而韩信决定速战速决,以奇兵突然袭取魏军指挥中枢安邑。

为达到战略奇袭的目的,韩信决定采取陈船临晋,暗渡夏阳,奇袭安邑的作战方针,派灌婴所部兵力于临晋关摆出大军渡河姿态进行佯动,汉军主力则隐蔽集结于夏阳附近,准备由此渡河,从魏军侧后突然袭取安邑。韩信这一作战方针其实质就是声南击北,以主力袭占魏军的后方重镇,切断其归路,全歼魏军于安邑以南,然后再攻占魏国全境,这也是韩信指挥作战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指导思想。按照这一作战方针,韩信命汉军兵分两路来到了黄河岸边,两路兵马一明一暗。韩信在临晋一带集中了大量船只,命令灌婴加紧操练部队,并频繁调集船只,摆出一副随时准备过河与魏军决战的架势。汉军和魏军隔河对峙,河水汹涌澎湃,滔滔不息,两岸剑拔弩张,战云弥漫,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场战争一触即发。实际上,韩信在这里的部署只不过是为了麻痹河对岸的魏王豹,目的就是要吸引魏军的注意力,让魏王豹的兵力都集中到这里来,从而制造出其他地点的薄弱空挡。韩信将灌婴所率领的骑兵全部留在临晋,命令他见机而发,等待魏军从蒲坂撤兵时再挥军渡河追击魏军,自己则和曹参一起悄悄引兵北上夏阳,魏军对韩信的军事行动丝毫没有察觉。

韩信率领汉军主力潜驻夏阳,他命令士卒就地取材,临时采伐大量树木,并从民间征集大量瓮罂,将大木居外,小木居内,用绳索捆紧,纵横缚成长方形的木排,韩信大军顺利渡过了黄河。与此同时,在黄河的临晋渡口,灌婴将军带领士兵上船,摆出向魏军发起进攻的架势,击鼓的击鼓,呐喊的呐喊,河岸边顿时杀声震天。对面的魏军听到喊杀声,各就各位准备随时阻击渡河的汉军,可是等了老半天还是不见汉军过河。魏军的主帅柏直哪里知道,就在这时,韩信、曹参已经率领汉军主力从夏阳渡过了黄河。

《史记·曹相国世家》(卷五十四)曰:“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遫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赐食邑平阳。”[1]357韩信指挥汉军渡河以后迅速派曹参向安邑插去,汉军进至东张(约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曹参大败魏将孙遫。由于魏王豹把魏军主要兵力都调遣到临晋,后方军事重镇安邑的兵力空虚,安邑很快陷落,守将王襄亦被俘虏。魏王豹没有料到韩信来得这样突然,安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蒲坂魏军的依托,汉军攻占安邑既切断了魏军的给养来源,也切断了魏都平阳与蒲坂之间的联系。魏王豹立即从蒲坂回师,企图夺回安邑。魏王豹掉转人马回救安邑,蒲坂的防卫变得非常薄弱。灌婴见魏军撤走便挥师过河,迅速占领蒲坂,从魏军背后发起对魏军的追击。魏王豹以全力向安邑扑来,韩信反客为主,严阵以待。南北两路汉军密切配合,将魏王豹的大军夹击于蒲坂与安邑之间,大破魏军。魏军向东南逃窜,曹参紧追不舍,追至曲阳(今山西夏县与垣曲县之间),再破魏军。魏军逃往东垣(今山西垣曲县西),曹参跟踪而至,将魏军残部全部歼灭,魏王豹也被汉军生擒,魏国就此灭亡。韩信迅速分兵略地,以风卷残云之势一举平定魏属河东三郡五十二县。韩信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消灭了黄河以北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整个战役过程从头到尾有条不紊,战势的发展全部在他的掌控之中。

“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是一个为后世称颂的出色战例,魏王豹本人由行伍起家,也是一员勇将,且西魏地广兵强,又占有险要地势,以黄河为屏,优势大于汉军。又因魏豹叛汉拒降,抱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因此韩信没有小视魏军。韩信采取正面佯攻的策略,当魏军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韩信悄悄率汉军潜出夏阳,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3]4其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就是说,要在敌人无准备的情况下突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要达成“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至少应做到三点:一是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二是巧妙地隐蔽自己的意图和行动;三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力量发起突然攻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对敌实施突然攻击,要旨就在于集中兵力,攻虚击弱。因为无论是战役上或战斗上的伪装、佯动和欺骗,都是为了迷惑敌人。只有迷惑敌人,才能隐蔽自己,调动敌人,使其错误地变更部署,分散兵力。唯其如此,才能最终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唐代著名纵横家赵蕤对韩信推崇备至,其《长短经·兵权》有曰:“魏王豹反汉,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阪,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是知奇正者,兵之要也。《经》曰:‘战胜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此之谓也。”[4]412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刘基在《百战奇略》中还将韩信“临晋设疑,夏阳偷渡”作为“远战”的法则。[5]89

三、战后局势

韩信是楚汉相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6]68韩信破魏是汉军彭城失利后获得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胜利,解除了汉军的侧翼威胁,鼓舞了军心,振奋了士气。地理向来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安邑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魏国跨有河西,南控崤函之险,《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十八)有曰:“卫鞅言于秦孝公:‘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1]420商鞅所指的就是这种态势。安邑自战国以来一直是河东的重镇,南有今中条山,北有稷山与汾水以为屏障,由此可见魏国的地位和其对汉军抵抗楚军的重要性。魏王豹控扼临晋,叛汉附楚,使刘邦深感于后方关中,荥阳、成皋核心防线,以及河渭的运输线都受到很大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布置荥阳、成皋核心防线时,于安定后方关中后就急欲控制魏国的原因了。安邑之战是韩信在北方战场指挥的第一个战役,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每战必胜,更重要的是韩信指挥作战总是以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作为用兵的终结,他每次作战必是在将敌方首要人员或擒或杀并完全巩固地占领敌人的领土以后方才收兵,所以经他取得的敌军地盘一般都很稳固,不会出现得而复失的情况。韩信完全巩固地占领魏地,拔掉了扎在汉军背上的芒刺,干脆利落地扭转了楚汉对峙初期汉军的不利局面,关中后方因之更为稳固。

韩信出其不意灭魏,使刘邦得魏降卒补充前线,加强了对楚正面防御,稳定与巩固了拒楚的形势。《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结道:“韩信已掳魏王豹,即领兵北取魏都平阳,并掳豹妻子送至荥阳,遂尽定河东五十二县,置河东郡,并将所俘精壮魏兵送荥阳增援守备。”[7]59韩信发兵征讨魏豹,项羽知荥阳空虚,对刘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当此之时,项羽虽然因京、索之挫,楚军滞于坚城之下,但项羽麾下的西楚之兵,破秦击齐,历经百战,剽悍勇敢,十分精锐,且追随项羽南征北战,皆听命于项羽长戟所指。刘邦、项羽在荥、成一带相互对峙,双方展开拉锯战,刘邦因彭城之败损兵折将,力量对比刘邦明显处于下风。韩信刚刚灭魏,尚未完全稳定下来,刘邦就立即派人前来,把被俘的魏国精兵、魏王豹全家以及缴获的大量作战物资统统调往荥阳。刘邦将从魏国收降的精兵投入到荥阳的正面战场中,这些生力军的补充对在正面战场苦撑的刘邦来说无疑是及时雨。经此一役,刘邦得以抬头喘息,虽然刘邦依然被项羽打得只能龟缩在荥阳以西,然而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局逐步向汉军倾斜。

安邑之战的胜利打破了项羽的攻汉同盟势力,汉军进攻彭城之际,依附刘邦的诸侯势力有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齐王田荣(田广)、建成侯彭越,而听命于项羽的有雍王章邯、燕王韩广、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尉、衡山王吴芮。彭城之战后依附和听命于项羽的诸侯有雍王章邯、魏王豹、代王陈余、赵王歇、齐王田广、燕王韩广、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尉、衡山王吴芮,而汉军阵营中只有建成侯彭越了,楚强汉弱,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项羽取得彭城大捷之后,进一步把主要矛头对准刘邦。京索之战中汉军击败楚军,项羽退回荥阳以东,而汉军亦不能过荥而往东。楚汉相持于荥阳,项羽调整部署兵力,争取了齐、赵、魏等国,并一再敦促九江王英布参战,准备在南北两翼的配合下,自己亲率主力,进军荥阳,直捣关中,彻底消灭刘邦。韩信灵活运筹,完全巩固地占领魏地,似一个巨大的楔子插入项羽与北方诸侯中间。接着,韩信又连续征服代、赵两国,彭城之战后项羽的同盟势力被彻底打破,项羽拟议中的侧翼进攻计划无法实施。

韩信破魏使汉军获得极大的战略发展空间,为汉军继续东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韩信平定魏地后,怎样巩固和发展这一胜利的形势,以便争取更大的胜利,刘邦与韩信的看法不完全相同。虽然韩信迅速灭掉了魏,但战略形势仍然十分不利于汉,汉军正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荥阳、成皋两次失守,艰苦而又长期的拉锯战,使得刘邦一度想放弃这些重要的战略据点,退守巩、洛。在这关键时刻,韩信总揽全局,估量了当时楚汉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客观形势,分析了彭城之战和灭魏之战的经验教训,向刘邦提出一项宏伟的战略计划:“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2]541这是韩信继汉中拜将之后又一次向刘邦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建议。刘邦对这个作战计划很赞许,让韩信指挥整个北方战场,并增调步兵三万,派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去协助韩信。项羽和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而韩信则以西魏为战略跳板开辟北线战场,连战连捷,攻城略地,所向皆靡,连续攻占或降服了项羽的北方诸国,分散和牵制了大量楚军,同时又不断以魏、代、燕、赵大量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支援荥阳、成皋防线,给刘邦的正面战场以强有力的支持,使楚强汉弱的形势逐步得到逆转,项羽一步一步地陷入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汉]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 黄朴民.白话孙子兵法[M].长沙:岳麓书社,1991.

[4] [唐]赵蕤.长短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 [明]刘基.百战奇略[M].长春:长春古籍书店,1982.

[6] 郑庆民.韩信形象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S1):67-69.

[7] 中国历代战争史[M].台北:中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梁红仙】

The Battle of Han Xin Defeated State Wei and the Influence to Chu-Han Contention

XU Ye-long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Huaiyin District, Huai’an 223300, China)

Han Xin was a great legendary strategist from Sima Qian’s pen. He almost commandeered of all the important battles in Chu-Han Contention. He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both turning of Chu-Han Contention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Liu Bang and Xiang Yu. The battle of Han Xin defeated State Wei called “The Battle of An Yi” in history,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encouraging victory after Han army failed in City Peng. It did great defec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war, not only removed the threat of Han army in flank and back but also replenished Liu Bang’s army by the capture personnel of state Wei. It finally enhanced the defense in front. Rely on the State Wei, Han Xin passed State Dai and Zhao slightly, and then got the State Yan and Qi. Eventually,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of encircle State Chu from North finished.

Han Xin; Wei Bao; Battle of Han Xin Defeated State Wei; Chu-Han Contention

K207

A

1009-5128(2016)21-0089-05

2016-08-15

徐业龙(1967—),男,江苏淮阴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主要从事韩信文化和淮阴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魏军荥阳汉军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三国漫——真假魏军
苦孩子
《红珠记》剧照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